-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6】
重点推荐《总量|市场能否摆脱纠结困境?》宏观:国内市场对外部利率的反应逐渐钝化。市场已经一定程度上定价了美债利率上升造成的利空,目前北向资金转为净流入,市场不再过度担心外部的流动性因素。 策略:4月开始一些不利因素可能边际改善。一季报预告密集披露期临近,为A股4月反弹提供窗口期。...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6
重点推荐 《总量|市场能否摆脱纠结困境?》 宏观:国内市场对外部利率的反应逐渐钝化。市场已经一定程度上定价了美债利率上升造成的利空,目前北向资金转为净流入,市场不再过度担心外部的流动性因素。 策略:4月开始一些不利因素可能边际改善。一季报预告密集披露期临近,为A股4月反弹提供窗口期。沪深300的股债收益差春节前达到两倍标准差,目前回落到一倍标准差附近,客观来说性价比不高。A股核心资产去伪存真、优中选优的逻辑之一——制造业的全球化。A股核心资产去伪存真、优中选优的逻辑之二——长期涨价能力最强的消费品。 固收:如何看待二季度债市走向?至于节奏问题,不建议简单按照宏观图景来交易,建议从底线思维考虑确定上限,从而划定安全边际,因为左侧可能很漫长,不建议“抢跑”。 金工:核心资产何时反弹?风格与行业选择上,根据天风量化two-beta风格选择模型,当前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上行阶段,经济进入我们定义的上行阶段,中期角度继续推荐金融。短期角度,电力公用行业和消费者服务板块有资金流入迹象;综合来看,重点配置金融、电力设备、电力公用事业和消费者服务。 银行:零售龙头看招行。营收盈利增速环比回升。资产结构优秀,净息差平稳。资产质量保持优异。零售银行真龙头,上调评级至“买入”。 非银:券商业绩进入上行期。1)20Q4或将是业绩低点,21Q1或将迎来业绩反转。2)券商板块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点,或已过度反应前期的悲观预期。我们重点推荐中金公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 地产:土地集中供应后继续看好地产龙头。从房企角度看,三道红线将在未来三年深刻改变房企经营行为,不少企业不得不加速推出降档举措,行业风险溢价率下行,降档房企债性价值提升、股性价值减弱,过去以高预期毛利率为主的强投资公司将弱于以低毛利率投资预期的强运营公司。 摘自《市场能否摆脱纠结困境?》 《海外|腾讯:游戏新作上线值得期待,关注视频号内容生态建设》 20Q4实现收入1337亿元,同比+26%,高于彭博一致预期0.5%;20Q4非通用准则净利润332亿元,同比+30%,高于彭博一致预期1.7%。 号巩固加强腾讯“流量生态”,中长期商业变现潜力较大。游戏业务Q4增速略有放缓,顶级IP“端转手”或可驱动下一轮增长。数字内容订阅增速受益于虎牙并表,在线视频及音乐付费用户较快提升。数字内容订阅增速受益于虎牙并表,在线视频及音乐付费用户较快提升。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Q4商业支付健康增长,云服务增速逐步回升。 预计重量级新游上线将为游戏业务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手游行业发行渠道变化或推动利润率趋势性提升。生态体系的商业化程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有望成为中期收入增长的新引擎,建议关注腾讯控股。 摘自《腾讯:游戏新作上线值得期待,关注视频号内容生态建设》 《非银|新华保险(601336):2020年年报点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12.5%,NBV同比-10.5%,投资端表现亮眼》 新华2020年核心业绩好于预期,投资端表现亮眼。我们判断,2021年公司将继续坚持大力增员,在代理人规模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用新增置换低产能代理人,优化队伍结构。后续增长驱动力仍是增员+产品运作。2021年开门红新华表现较好,业务结构优化及新单保费增长带来NBV较高增长。 预计2021-2023年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亿、204亿、237亿,YOY为17.7%、21.1%、16.5%,提高盈利预测主要考虑到未来750日国债收益率曲线的走势。目前2021PEV为0.55倍,历史估值低位,给予“买入”评级。 摘自《新华保险(601336):2020年年报点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12.5%,NBV同比-10.5%,投资端表现亮眼》 《非银|“轻松互助”关停,行业格局利好众安在线与大型保险公司》 3月24日,轻松互助公告称,平台已于3月24日18点正式关停。2021年以来,轻松互助的参与人数出现连续下滑,人均分摊额居高不下。盈利模式难以持续稳定,网络互助出现展业危机。监管层整改意向明显,未来线上流量格局或从零散走向头部整合。 轻松互助等平台关停,将引致其客群流量向其他平台转移,利好两类公司/平台:1)以众安在线为代表的、致力于发展自有流量且与大型流量平台(如蚂蚁等)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线上化持牌保险机构;2)线下代理人专业能力强、通过差异化服务取胜的大型保险公司,如太保、平安。随着第三大网络互助平台“轻松互助”的关停,网络互助或将进入低谷期。用户流量将会移向正规持牌、经营稳定的大型保险公司和众安在线这类保险平台,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改善。 摘自《“轻松互助”关停,行业格局利好众安在线与大型保险公司》 买方观点 对市场中长期还是持中性偏乐观的态度,目前是以结构性机会为主。部分投资者认为核心资产可能会有所分化,盈利/估值相对匹配的核心资产可能有相对收益。 现阶段相对看好的板块是消费电子,依然看好CDMO以及具有国产替代的一些制造业零部件公司,同时会关注未来1-2年业绩相对优秀,估值较为合理的化工,环保板块的公司。 研究分享 《汽车|华域汽车(600741):Q4业绩略超预期,盈利改善逐季向上》 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实现营收1335.8亿元,同比下降7.3%;实现归母净利润54.0亿元,同比下降16.4%。 20H1业绩短期承压,下半年起逐季好转。20Q4盈利能力大幅改善,毛利率稳步提升。坚持“三化”策略,不断优化资产配置。加速客户&新技术领域开拓。 综合考虑疫情以及少数股权收购等因素,我们将公司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由71.6、82.9亿元上调至71.8、83.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2.28、2.66元,对应PE为11、10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华域汽车(600741):Q4业绩略超预期,盈利改善逐季向上》 《环保公用|华能国际(600011):20年业绩同比增长191%,风光投入加大》 3月24日,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94.39亿元,同比下降2.39%,实现归母公司净利润45.65亿元,同比增长191.51%。 量与价均小幅下滑,拖累营收下滑2.39%。2020年Q4大额计提减值,拖累全年业绩。积极响应碳中和承诺,加大对清洁能源开发的投入。 预计2021-2023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72/83/92亿元,同比增长58%/16%/10%,对应PE为10/9/8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华能国际(600011):20年业绩同比增长191%,风光投入加大》 《传媒互联网|字节等巨头持续生态扩张,寻找产业链合作红利》 3月22日讯,字节跳动旗下游戏业务品牌朝夕光年与游戏出海头部厂商沐瞳科技达成战略收购协议。沐瞳科技CEO袁菁发表全员信,表示会保持独立运营,将融合字节跳动在海外的运营经验,共同开拓全球市场。 一级市场受巨头扩张带动20年下半年投资大幅提升,其中以游戏、直播/短视频/视频、MCN等赛道最为突出。关注【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快手、百度、小米】等巨头生态化发展,提示反垄断法监管下扩张的方式会更具备策略。关注【星期六、引力传媒、姚记科技、值得买】等,数字营销相关【蓝色光标、三人行、紫天科技、浙文互联】,及内容合作商【芒果超媒、掌阅科技、中文在线】等。 摘自《字节等巨头持续生态扩张,寻找产业链合作红利》 《计算机|金蝶国际(00268):年报点评:ARR同比58%,关注未来三年新目标》 金蝶国际发布2020年年报,2020年首亏3.35亿人民币,上年同期盈利3.73亿人民币,由盈转亏;营业总收入33.5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0.9%。 云业务增速符合预期,关注未来三年新目标。ARR高增体现云业务质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毛利率口径调整或意味更聚焦产品,生态战略有望开花结果。 预计2021/2022/2023年净利润为-2/0/1亿元,考虑到生态战略有望开花结果,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金蝶国际(00268):年报点评:ARR同比58%,关注未来三年新目标》 《电新|天赐材料(002709):减值计提释放,量利齐升可期》 公司2020年实现收入41.2亿元,同比增长49.5%,归母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3165%,扣非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4432%。 四季度利润环比大幅减少的原因主要为计提减值。大幅计提商誉减值,后续影响预计将大幅减少。分业务看,电解液出货量同比大幅提升,磷酸铁已导入头部企业,日化方面卡波姆表现亮眼。部分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涨价传导滞后,导致Q4电解液盈利承压。 由于原材料涨价超预期,而天赐自供原材料有望获取超额利润,我们将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12、16亿上调至14、17.5亿,对应PE30、24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天赐材料(002709):减值计提释放,量利齐升可期》 《食品|桃李面包(603866)全年业绩平稳增长,期待产能落地后销售扩张利润释放》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63亿元,同比增长5.66%;实现归母净利润8.83亿元,同比增长29.19%。其中,20Q4实现营收15.91亿元,同比增长4.54%;实现归母净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9.16%。业绩表现略低于预期。 全年营收平稳增长,疫情反复四季度承压。分产品来看,面包及糕点业务稳健发展,新品拓展按计划投放。分地区来看,成熟市场调整巩固,新市场不断开发。 盈利预测:由于公司去年高基数及今年产能建设等因素,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收67/80/97亿元,同比增速11.62%/20.50%/21.16%,预计公司2021-2023实现净利润9.7/11.2/12.6亿元,同比增速10.38%/14.75%/12.92%,预计21-23年EPS为1.43/1.64/1.86元,维持“买入”评级。 赞(35) | 评论 (10) 2021-03-26 08:45 来自网站 举报
-
【【天风纺服】H&M、NIKE抵用新疆棉或激发国货购买热情,利好下游国产品牌】
H&M、NIKE先后发布声明,以强迫劳动等理由拒绝与新疆地区服装厂合作,不从新疆地区采购产品/原材料;其所在BCI(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拥有超过400名会员单位组织,涉及Nike、Adidas、优衣库、Zara等多个国际品牌)曾于20年10月宣布不再给新疆棉花提供该机构的国际认证。... 展开全文【天风纺服】H&M、NIKE抵用新疆棉或激发国货购买热情,利好下游国产品牌
H&M、NIKE先后发布声明,以强迫劳动等理由拒绝与新疆地区服装厂合作,不从新疆地区采购产品/原材料;其所在BCI(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拥有超过400名会员单位组织,涉及Nike、Adidas、优衣库、Zara等多个国际品牌)曾于20年10月宣布不再给新疆棉花提供该机构的国际认证。
■点评:
①制裁对新疆棉价格及销售影响较小。2020年新疆棉产量516.1万吨,占我国棉花总产量87.3%。疫情后我国反超美国成为全球服装消费最大单体市场且持续复苏;我们棉花内销为主,出口较低,因此对国内棉价影响可控。
②利好国产品牌:HM产品目前已被多家电商下架,同时国货安踏表示退出BCI,后续预计或有更多国内品牌将继续使用新疆棉;我们认为将效激发国内市场对国货消费热情;此外近几年国人对洋品牌崇尚度有所降低,对国货认可逐步提升,更青睐品质与时尚结合而非一味选择舶来品;本事件后国货品牌力、消费力或将进一步系统性加强。
③对代工生产企业:部分生产企业,譬如申洲国际此前为应对TPP已将美国订单(占15%)转移至越南基地,其棉花供应商主要来自澳美印等地;欧洲市场订单(占20%)由柬埔寨基地生产;而国内产能主要生产内销商品,同时公司优先使用进口棉,故整体影响较低。
建议关注:安踏体育、 李宁、太平鸟、森马服饰、地素时尚、比音勒芬等。
赞(37) | 评论 (17) 2021-03-25 09:21 来自网站 举报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5】
重点推荐《非银|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2020年报点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3.6%,综合成本率同比-0.3pct至98.9%,寿险业务NBV同比+9.7%,整体业绩优于预期》人保集团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10.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3.6%,符合预期。后续...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5
重点推荐 《非银|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2020年报点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3.6%,综合成本率同比-0.3pct至98.9%,寿险业务NBV同比+9.7%,整体业绩优于预期》 人保集团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10.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3.6%,符合预期。后续展望,车险综合改革将导致2021年的车险保费增长和盈利继续承压,但龙头公司的定价能力、服务能力、控费能力等将使车险业务所受冲击小于其他公司。 我们对于公司2021-2023年净利润预估为232亿、267亿、308亿,YOY+16%/+15%/+16%,截至3月23日,人保集团A、H股对应的动态PB分别为1.20倍、0.42倍,中国财险H股动态PB为0.58倍,估值极低,给与“买入”评级。 摘自《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2020年报点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3.6%,综合成本率同比-0.3pct至98.9%,寿险业务NBV同比+9.7%,整体业绩优于预期》 《非银|众安在线(06060):综合成本率持续改善,自有平台用户运营成效初显》 整体业绩:归母净利润实现5.5亿,近年首次扭亏为盈。保险业务:较H1亦继续改善,承保亏损收窄至-4亿。健康险赔付率下降、且自有平台续保率及ARPU值显著高于非自有平台,用户运营成效初显;今年公司将加大费用投入建设品牌和服务,预计业务规模进一步增长 调整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254亿/315亿/381亿,同比+37%、+24%、+21%;归母净利润4.9亿/6.3亿/8.4亿,同比-12%、+30%、+32%。看好后续通过健康生态提升用户粘性,长期摊薄获客成本、降低费用率。此外,海外业务及科技输出有望长期带来增量,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众安在线(06060):综合成本率持续改善,自有平台用户运营成效初显》 《传媒互联网|快手-W(01024):20年业绩点评:社群基因提升用户粘性,广告商业化加速营收高增》 快手商业化加速,线上营销业务发力拉动营收高速增长;收入结构改善拉高毛利率;销售费用持续投放,调整后净利润仍为亏损。用户数及单用户使用时长稳健增长,DAU/MAU活跃度持续提升。直播业务稳健,在线营销高速发展,直播电商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收入分别为878/1216/1638亿元;NonGAAP归属股东净利润为-69亿元/33亿元/175亿元。按照P/S来看,快手当前市值对应2020-2022年P/S分别为13x/9x/6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快手-W(01024):20年业绩点评:社群基因提升用户粘性,广告商业化加速营收高增》 《计算机|品茗股份(688109):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建筑信息化领军开启新篇章》 十年深耕建筑信息化领域,数字建造业务持续延伸。政策叠加科技双轮驱动,建筑业数字化前景广阔。我们认为在建筑业整体低净利率的背景下,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信息技术是驱动行业转型的核心力量。自主研发打造精品,成为建筑信息化行业领军。 我们给予公司21年PE估值55-60倍,略高于软件行业PE作为基准,对应市值72-78.55亿元,公司新股发行后股本为54.37百万股,对应股价132.43-144.47元。 摘自《品茗股份(688109):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建筑信息化领军开启新篇章》 买方观点 整体机构赚钱效应较差,市场缺乏清晰主线。短期较为谨慎态度,中长期不悲观,震荡整理后,有望重回升势,重点抓结构性机会。 高景气度的新能源车,军工板块;关注周期材料板块中涨价逻辑的优质公司,食饮,医药中的优质龙头。 研究分享 《海外|快手:商业化广告加速超直播电商规模快速增长》 公司发布业绩报告,2020Q4实现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52.7%,经调整净利润-7.04亿元;2020年全年实现收入588亿元,同比增长50.2%,经调整净利润为-79.5亿元。 快手用户规模快速提升,使用时长稳步增加。线上营销前景广阔,收入增长强劲。Q4直播小幅下降,全年仍平稳增长。其他服务收入超预期,电商业务势头强劲。 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增长已步入中后期,考虑到公司持续完善内容生态,广告+电商双轮驱动,后续商业化变现及业绩释放值得期待。 摘自《快手:商业化广告加速超直播电商规模快速增长》 《银行|理财收益率环比下降,非净值型产品发行占比下降:银行理财周报(3/15-3/21)》 本期理财收益率环比下降,股份行升幅较大。本期民生银行发行理财数量较多。本期到期理财主要是3-6月期限的非保本理财。建行样本四季度提升NCD持仓,交行样本四季度持仓前十不变。3月24日理财子在售产品107款,工银理财19款。理财子在售主要为1-3年中低风险固收类产品。 摘自《理财收益率环比下降,非净值型产品发行占比下降:银行理财周报(3/15-3/21)》 《传媒互联网&商社|星期六(002291)首次覆盖:乘直播电商东风,凭遥望扬帆起航》 星期六原主营女鞋销售,19年收购遥望后已全面转型互联网零售新业态。直播电商行业渗透率低,红利期持续。直播电商继承线下零售思维,并提升传统电商“人-货-场”效率。旗下公司遥望网络已跻身头部MCN机构,红人储备丰富+成熟供应链管理增加发展前景确定性。 GMV-收入假设下,我们预计2020-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0.25/7.45/12.60亿元,根据可比公司给予21年30x目标估值,预计公司2021年目标市值为223.5亿,目标价为30.2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直播电商市场竞争加剧、产品质量问题、行业监管问题、头部网红KOL可控性及道德丑闻等问题、网红孵化不达预期等风险、治理结构及商誉管控风险。 摘自《星期六(002291)首次覆盖:乘直播电商东风,凭遥望扬帆起航》 《食品|中炬高新(600872):调味品主业持续改善,全国化渠道网络建设加速推进》 公司公告2020年业绩,2020年实现营收51.23亿元,同比增长9.59%,实现净利8.9亿元,同比增长23.96%。 聚焦调味品核心业务,渠道网络建设加速推进。盈利能力持续改善,美味鲜为主要盈利来源。21年营收指引提速,静待改革红利释放。 根据公司2020年财报和未来发展分析,我们将公司2021-2022年营收由62.65/75.96亿元调整至62.90/77.72亿元,同比+22.78%/23.56%,EPS分别为1.26/1.60元,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赞(44) | 评论 (17) 2021-03-25 08:41 来自网站 举报
-
【中金 | 汽车芯片:自动驾驶浪潮之巅】
未来汽车的终局,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智能终端。自动驾驶将成为科技巨头竞争角逐的技术浪潮,而在这个影响巨大的技术浪潮之下,汽车芯片,特别是自动驾驶芯片,将处于自动驾驶浪潮的制高点。根据特斯拉、英伟达、Mobileye、地平线等主流处理器架构分析及对比 ,我们认为,“CPU+ASIC”的... 展开全文中金 | 汽车芯片:自动驾驶浪潮之巅
未来汽车的终局,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智能终端。自动驾驶将成为科技巨头竞争角逐的技术浪潮,而在这个影响巨大的技术浪潮之下,汽车芯片,特别是自动驾驶芯片,将处于自动驾驶浪潮的制高点。根据特斯拉、英伟达、Mobileye、地平线等主流处理器架构分析及对比 ,我们认为,“CPU+ASIC”的简化架构或将成商业化主流。受益自动驾驶产业化,汽车芯片有望产业链上行,由Tier2 转变为新的Tier1,话语权及议价能力提升。并且,中国自动驾驶SoC芯片公司有望通过开放性平台和本土化服务,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
赞(32) | 评论 (24) 2021-03-25 08:21 来自网站 举报
-
【化工碳中和系列报告三:碳中和背景下大炼化和煤化工如何发展】
1大炼化和煤化工需寻找新的制氢途径我们在碳中和系列报告二中指出,化工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分为能源相关排放和工业过程排放,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推进,能源相关排放会大大缩减,过程排放或将成为决定产品碳排放压力的核心因素。产品形成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煤制氢过程。目前市场最担心的... 展开全文化工碳中和系列报告三:碳中和背景下大炼化和煤化工如何发展
1 大炼化和煤化工需寻找新的制氢途径
我们在碳中和系列报告二中指出,化工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分为能源相关排放和工业过程排放,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推进,能源相关排放会大大缩减,过程排放或将成为决定产品碳排放压力的核心因素。产品形成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煤制氢过程。目前市场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碳减排政策会限制化工行业的增长,不仅限制能源的使用,甚至连原料使用都进行限制,特别是大炼化和煤化工这两个耗氢大户,如果没有足量的氢气支持,生产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我们分析认为大炼化和煤化工的氢气需求即使未来不能用煤制氢来支撑,也有较好的可持续解决方案。虽然生产成本难免会有一定提升,但在满足碳排放的同时,仍能获得增长的空间。
1.1
大炼化和煤化工是用氢大户
2018年全球氢气消费量高达1.15亿吨,大炼化的氢气消费量为3800万吨,占比33%,煤化工涉及的合成氨和甲醇分别占氢气需求的27%和10%。从供给端来看,天然气制氢在全球的占比最大,达45%,其次是工业副产氢,占比41%,煤炭制氢占比13.6%。但煤制氢因其极其廉价的成本在我国占比达62%。
世界能源理事会将氢气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分别指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只有绿氢才是真正零排放制氢方式。化石燃料制氢方式中,煤制氢排放最大,生产1吨氢气将排放11吨二氧化碳,其次是石油制氢,生产1吨氢气将排放7吨二氧化碳,天然气制氢生产1吨氢气将排放5.5吨二氧化碳。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大炼化和煤化工中常用的煤制氢将受到限制,亟需寻找新的制氢方式。
1.2
主要制氢途径成本
根据我们的测算,煤炭价格在500元/吨,煤制氢生产1kg氢气的成本约10.2元;天然气价格在2.5元/Nm3时,天然气制氢生产1kg氢气的成本约15.3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在0.23元/kWh时,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生产1kg氢气的成本约17.1元。工业副产氢属于副产物,一般不单独核算成本,但以PDH和乙烷裂解为代表的轻烃裂解项目投资巨大,一套60万吨/年的PDH项目总投资约36亿元。
不考虑碳税的情况下,天然气价格需降低到1.65元/Nm3时才可与煤制氢的成本打平(煤价500元/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需降低至0.1元/kWh时才可与煤制氢的成本打平。若考虑碳税成本,参考欧洲40欧元/吨的碳税,约人民币300元/吨,天然气价格需降低到1.92元/Nm3时可与煤制氢的成本打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需降低至0.16元/kWh时可与煤制氢的成本打平。按300元/吨的碳税计算,当前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已与天然气制氢成本相当。我们判断,越接近2060年“碳中和”承诺期,碳排放权会越稀缺,碳税的价格会越高,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将越有竞争力,天然气制氢只是权宜之计。
2 大炼化宜配套轻烃裂解装置
2.1
炼化转型将提升氢气需求
许多国家已经宣布未来将禁止生产化石燃料汽车,成品油的需求在达峰后将逐步减少,我国汽油产量增速明显放缓,柴油产量自2017年后开始下降,炼厂面临从燃油型向化工型的转型。分别为渣油和蜡油加氢裂化后可提升乙烯、丙烯和低碳芳烃的产率。因此炼厂转型后对氢气的需求将会提升。以美国为例,美国炼油厂的二次加工装置中加氢裂化和加氢精制占比分别达12.5%和89.2%,相比之下,国内的加氢装置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内加氢裂化占比10.8%,加氢精制占比4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5.0%。
民营大炼化中,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需额外制氢24万吨/年,循环回收纯氢54万吨,一年煤制氢装置消耗原料煤260万吨/年。而规模相等的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需额外制氢10万吨/年,消耗原料煤200万吨/年。我们认为,恒力石化的氢气用量大于浙石化有两点原因:1.恒力石化的加氢装置规模更大;2.恒力石化的渣油加氢裂化使用的是沸腾床,而浙石化一期使用的是固定床,沸腾床的氢气用量更大。
目前浙石化一期成品油收率为41.8%,汽油378.85万吨/年(其中催化汽油185.97万吨/年),煤油284.41万吨/年,柴油172.81万吨/年。要提高化工品的产率需提高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的装置规模,将成品油组分转化为石脑油,其中加氢裂化需要大量氢气,而催化裂化几乎不需要氢气。参考浙石化柴油加氢装置,柴油的转化率为57.2%,重石脑油收率43.7%,而重石脑油可经过连续重整得到芳烃原料和副产氢,一套400万吨/年的连续重整装置副产15万吨/年的氢气。假设浙石化一期炼厂成品油下降至10%,意味着需减少636.1万吨/年的成品油,扣除搭配连续重整产生的副产氢,如果全部通过加氢裂化转化,将额外产生12.08万吨/年的氢气需求。如果搭配催化裂化(DCC)技术,则氢气增量需求会少于12.08万吨/年。
2.2
东部炼厂宜配套轻烃裂解装置
我国规划了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上海漕泾、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建设七大炼化基地,在这七大炼化基地附近建有或计划建设多个轻烃裂解项目,通过管道运输氢气,可实现区域内的氢气循环,达到减碳目的。一般60万吨/年的PDH装置可副产约2.3万吨氢气,对于浙江石化这样的装置,增加不过4套60万吨PDH就可以使成品油收率降低至10%。
其次对于东部炼厂来说,港口是其优势,且国内企业在进口轻烃方面有一定经验。例如,万华化学在中东LPG市场采购方面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拥有CP定价推荐权,且建有地下洞库用于储存丙烷,平抑LPG价格的季节性。卫星石化租赁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从美国进口乙烷用于乙烷裂解制乙烯。
和其他制氢方式相比,轻烃裂解装置产生的氢气属于蓝氢,几乎不产生碳排放,而且不考虑氢气收益的情况下本身就有很好的投资回报。PDH项目的单吨丙烯投资强度约在6000元左右,过去长期的行业ROA基本都维持在10%以上。国内乙烷裂解项目单吨乙烯投资强度约1.2万元,预期的ROA约15%。如果按氢气折算,PDH和乙烷裂解的单吨氢气投资强度分别为16万元和19万元。而目前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投资强度还很高,西部某I类资源区的年产1.4万吨氢气的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项目的投资规模高达14亿元,单吨投资强度10万元,且没有其他收益。天然气制氢的投资强度虽然比光伏制氢低,约8000元/吨,但也没有其他收益,还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所以我们认为配套轻烃裂解是未来大炼化补充氢气、压减成品油的最佳选项。
3 西部煤制烯烃宜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
3.1
额外补氢可降低MTO单耗
煤制烯烃反应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煤制甲醇(MTO)中的合成气变换反应,以常见的航天炉为例,粗煤气中的CO:H2为2.6,为了满足生产甲醇的要求,需要通过变换反应将CO:H2比例调为0.45,这一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CO2排放。如果从外部补充氢气,来降低CO:H2比例,理论上可将MTO的煤炭单耗从5吨降低至2.1吨,且C元素将全部转化到甲醇中,不产生碳排放。以50万吨/年MTO项目为例,原料煤消耗量为246万吨/年,反应过程产生约300万吨/年碳排放。当MTO单耗下降至2.1吨煤/吨烯烃时,50万吨/年MTO项目耗煤量将下降至104万吨/年,需要额外补充氢气16.5万吨/年,折合18.3亿Nm3/年。
国内煤制烯烃产能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很难像上述炼油企业一样配套轻烃裂解来补充氢气,但是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日照充足,非常适合布局光伏项目,以光伏发电电解水产氢与煤气化配合也可以生产烯烃。在煤炭用量不变的情况下,以光伏发电补氢可以多生产约140%的聚烯烃产品。
我们测算了在当下采用光伏电解水制氢补充到粗煤气制烯烃的成本,按17173元/吨氢气的成本,煤制烯烃的单吨烯烃成本将增加3514元,严重挤压煤制烯烃的盈利空间。但若光伏电解水制氢成本下降至7000元/吨氢气的成本,煤制烯烃的单吨成本与当前成本相当,仍可保持煤制烯烃的竞争力。随着技术的进步,新能源发电成本以及电解水能耗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正如我们在碳中和系列报告二中指出的,聚乙烯等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仍旧处于较高水平,煤头聚烯烃除了经济价值外,更多承担了战略意义,我们并不认为因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就会将煤制烯烃一棍子打死,更为实际的是通过绿氢对灰氢的替代,降低煤制烯烃的单耗和碳排放,这也正是宝丰等龙头企业正在布局的。
3.2
西部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有优势
根据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全国的太阳能资源区被划分为三类,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大于1600小时为I类资源区,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大于1300小时间的为II类资源区,其余为III类资源区。西部省份,如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大部地区为I类资源区,发展可再生能源具有先天优势。目前I类地区的新建光伏项目的发电成本已经可以达到0.23元/kWh,而且未来还有下降的空间和潜力。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测算过,当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下降至0.1元/kWh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与煤制氢(原料煤500元/吨)的成本相当。如果考虑300元/吨的碳税,那光伏发电成本降至0.16元/kWh就可以与煤制氢成本打平。
西部煤化工的甲醇和聚烯烃产能在全国占比很高,煤制甲醇占全国甲醇产能的82%。而且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用电规模有限,新能源甚至还存在消纳问题,电解水可以有效解决西部地区风电、光伏就地消纳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搭配煤化工是西部煤化工企业未来应对碳中和的较好转型方向。
4 投资建议
“碳中和”提出后,大炼化和煤化工企业的碳排放权将会变得稀缺,企业必将针对减碳排放进行资本开支。龙头企业因为实力雄厚,可选择合适的减排措施,而小企业大概率只能选择用天然气制氢工艺去替代煤制氢以减少碳排放。我们认为,大炼化龙头企业宜选择轻烃裂解配套炼化,利用副产氢达到“减碳”目的,同时轻烃裂解项目还可为大炼化企业带来新的利润。西部煤化工企业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搭配煤化工可解决当地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同时额外的氢可降低煤化工的煤炭单耗,相互协同。长期看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若发电成本降至0.1元/kWh,则电解水制氢成本将与煤制氢相当。当碳税为300元/吨二氧化碳时,若发电成本降至0.16元/kWh,则电解水制氢成本将与煤制氢相当。建议关注恒力石化(600346,买入)、荣盛石化(002493,买入)、宝丰能源(600989,买入)的投资机会。原创 东方看化工
赞(52) | 评论 (23) 2021-03-24 10:56 来自网站 举报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4】
重点推荐《宏观|风险定价|对外部利率逐渐钝化》3月第3周各类资产表现:3月第3周,美股指数下跌,价值回撤小于成长。Wind全A下挫1.39%,成交额3.7万亿,成交量继续萎缩。一级行业中,国防军工、轻工制造和纺织服装表现领先;电子,石油石化和非银金融等行业表现靠后。信用债指数上涨...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4
重点推荐
《宏观|风险定价|对外部利率逐渐钝化》 3月第3周各类资产表现:3月第3周,美股指数下跌,价值回撤小于成长。Wind全A下挫1.39%,成交额3.7万亿,成交量继续萎缩。一级行业中,国防军工、轻工制造和纺织服装表现领先;电子,石油石化和非银金融等行业表现靠后。信用债指数上涨0.10%,国债指数上涨0.21%。 3月第4周各大类资产性价比和交易机会评估:权益:对外部利率逐渐钝化,开始风格轮动;债券:信用溢价连续两周快速回落;商品:原油供求同步恢复,价格可能剧烈波动;汇率:美欧疫情分化加剧,人民币拥挤度下降至较低位置;海外:SLR豁免取消,市场开始预期海外流动性拐点临近。 摘自《风险定价|对外部利率逐渐钝化》 《海外|视频号:社会里,每个人》 视频号或是腾讯在短视频时代的最后一张船票,其算法机制结合社交推荐和算法推荐。视频号商业模式可进行5种商业模式的变现,其中广告和电商是主要看点。视频号内容生态仍需丰富,或需头部内容带动,扩大内容消费规模。视频号广告及电商潜在商业化潜力大。视频社会化趋势下,视频号是腾讯巩固加强互联网最为重要的“流量生态”的核心一环,意义极其重要,也是2021年腾讯的核心看点。若视频号深度商业化开启,广告和电商的收入空间逐步打开,将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彭博一致预测公司2020-2023年PE分别为41/32/26/21倍。建议关注腾讯控股。 摘自《视频号:社会里,每个人》 《汽车|2020年以来,特斯拉都卖去哪儿了?》 特斯拉在中国都卖去哪儿了?(1)现阶段需求较高的地区仍为东部及沿海较发达且限牌的地区。(2)未来需求有望向非限牌的中西部地区加速扩散。特斯拉产销持续超预期,国产ModelY的推出有望进一步点燃中国消费者购车热情。 建议关注受益于特斯拉产销扩大及国产化率提升的产业链相关标的:(1)热管理【拓普集团、银轮股份、三花智控】;(2)内饰【常熟汽饰、岱美股份、新泉股份、华域汽车】;(3)汽车电子【均胜电子、世运电路】;(4)底盘件【旭升股份、拓普集团、文灿股份】等。 摘自《2020年以来,特斯拉都卖去哪儿了?》 买方观点 客户交易情绪较弱,市场缺乏主线。龙头白马持续下跌消化了去年分母端带来的估值泡沫,但难以说足够低,大部分趋势投资未看到明显止跌趋势前不轻易进场。客户近期仓位下降较多,对今年趋势,尚看不明朗。 景气度好的细分领域,如被动元器件、面板、机械子领域,但难有较强的资金容纳效应。 研究分享 《非银|中国太平(00966):H2NBV同比+54%,利润同比+62%,全年EV同比+18.8%,核心指标超预期!预计负债端低点已过,后续有望迎来强劲反转》 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27.3%,其中H2同比+62.1%,主要源于投资提振。其中,寿险业务、养老及团体险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净利润分别同比+16%、+161%、+66%。 2019年以来,公司价值增长持续承压,处于由“规模扩张”向“产能驱动”的转型期。2020H1寿险受疫情冲击业务节奏及费用影响大幅下滑,但2020H2开始已有显著回升,预计公司下半年价值增速领先上市同业。 我们判断,2021年公司价值增速仍然领跑,且增员情况较好,后续负债端有望迎来反转向上,预计全年NBV增速有望达约+20%。目前公司2021年PEV仅为0.3倍,处于历史底部区间,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中国太平(00966):H2NBV同比+54%,利润同比+62%,全年EV同比+18.8%,核心指标超预期!预计负债端低点已过,后续有望迎来强劲反转》 《传媒互联网|蓝色光标:21Q1经营性利润创新高,国内外业务全面向好》 20年业绩快报:2020年蓝色光标实现营业收入405.28亿元,同比增长44.20%,归母净利润为7.20亿元,同比增长1.33%,归母扣非净利润为5.84亿元,同比增长28.67%。 2021年Q1业绩预告:20Q1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5亿元-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97%-96.54%,归母扣非净利润为2亿元-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8%-57.30%,成为公司自上市也是成立以来经营性利润最好的季度。 蓝色光标在20年全球疫情环境的大背景下,业绩逆势增长,21年一季度又以高增长实现良好开局,体现了公司内领先的规模优势和持续稳健的增长能力。我们认为蓝标作为综合营销平台,也将受益视频化、5G科技等带来的营销新变化,而蓝标在线MaaS营销平台又有望打开公司未来业绩与估值空间,作为营销行业龙头继续建议关注。 摘自《蓝色光标:21Q1经营性利润创新高,国内外业务全面向好》 《通信|海格通信(002465):业务持续突破,推动“5G+北斗”应用蓬勃发展》 公司发布2020年报,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51.22亿元,同比增长11.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86亿元,同比增长12.7%。 业务持续突破+精细化管理,经营业绩实现稳步增长。增长趋势仍有望持续。抓住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务实推进资本运作,启动子公司分拆上市。军工通信类订单持续落地,公司行业竞争力突出,未来合同落地有望推动收入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公司多模智能终端已实现批量交付使用,用户反馈良好,市场空间广阔。 预计公司21-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6.8、7.8和9.2亿元,对应2021年34倍市盈率,维持“增持”评级。 摘自《海格通信(002465):业务持续突破,推动“5G+北斗”应用蓬勃发展》 《电子|风华高科(000636):2021轻装上阵,稳步扩产助力高速成长》 风华高科发布2020年年报: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32亿元,同比增长31.54%;归母净利润3.59亿元,同比增长5.86%。 2020经营情况向好,毛利率显著提升;20Q4单季营收创8季度来新高。奈电科技商誉减值计提完毕、投资者诉讼充分计提,2021轻装上阵。行业复苏叠加国产替代,重研发+推激励+稳扩产塑造发展底气,开启高增长周期。我们看好公司作为国产MLCC龙头,在景气复苏周期+国产化加速背景下,公司治理改善产能扩张带来的高成长机遇。 我们维持公司21-23年盈利预测15.6/23.4/30.3亿元。维持目标价51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风华高科(000636):2021轻装上阵,稳步扩产助力高速成长》 《机械|江苏神通(002438):子公司瑞帆节能斩获大单,碳中和政策下加速拓展EMC业务》 3月22日,江苏神通全资子公司瑞帆节能收到中标通知书,确定公司为“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邯钢老区退城整合项目配套煤气加压储配站及煤气发电工程”项目的中标单位。 碳中和政策支持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利好相关节能技术。加速拓展EMC业务。该模式可以较好的解决钢厂节能系统技改升级的刚需与投入预算不足的矛盾,在碳中和政策的支持下有望成为钢厂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 考虑到碳中和政策利好公司在冶金、核能等领域的阀门业务及节能业务,我们将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从2.3/2.9/3.7亿元上调至2.3/2.94/3.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25%/27.29%/32.7%,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江苏神通(002438):子公司瑞帆节能斩获大单,碳中和政策下加速拓展EMC业务》 《汽车|旭升股份(603305):受益新老客户放量,20年业绩高增长》 公司公布2020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48.3%;实现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增长61.1%。 受益于新老客户放量,20年业绩高增长。2021年特斯拉新车&新产能爬坡提速,公司业绩高增长有望延续。加速新客户、产品拓展,打开中长期增长空间。 我们将公司2021年至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由4.7亿元、6.2亿元上调至4.8亿元、6.5亿元;对应EPS为1.08、1.46元/股;维持“增持”评级。 摘自《旭升股份(603305):受益新老客户放量,20年业绩高增长》 《环保公用&石化|新奥能源(02688):业绩符合预期,2021核心利润增速指引不低于15%》 公司公告2020年度业绩,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0%;实现归母净利润6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0.7%。 项目数、气化率双升,零售气增幅超10%。气源结构持续优化,毛差同比提升0.01元/方。价值挖掘卓有成效,泛能、增值持续扩张。 预计公司2021-2022分别实现净利润73.9及84.2亿元人民币,对应PE为17/15倍,维持“增持”评级。 摘自《新奥能源(02688):业绩符合预期,2021核心利润增速指引不低于15%》 《石化|新奥股份(600803):2020年报点评:碳中和下的高成长潜力待挖掘》 2020年是公司完成对新奥能源重组后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实现营业收入881亿,同比-0.62%;实现归母净利润21.1亿,核心利润22.21亿,符合预期。 分板块看,销气业务符合预期,综合能源业务保持高速增长。碳中和下,天然气将迎来提速发展,综合能源业务空间广阔。 考虑到原主业煤炭甲醇板块市场较弱、且公司陆续处置资产,下调业绩预测2021/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25.4/30.5/36.3亿,PE分别18.6/15.5/13.0倍,维持“买入”评级。 赞(33) | 评论 (11) 2021-03-24 08:45 来自网站 举报
-
【中金:碳中和背景下,聚焦钢铁行业新格局与投资机会】
市场认为钢铁板块的投资机会只源于环保政策边际收紧背景下,市场对供给收缩及产品涨价预期的强化,不具有持续性。而我们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的供需格局、竞争格局及所处产业链格局都会出现深刻积极的变化,超市场预期。新格局下钢铁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加速,龙头钢企吨钢盈利有望持续扩张,强... 展开全文中金:碳中和背景下,聚焦钢铁行业新格局与投资机会
市场认为钢铁板块的投资机会只源于环保政策边际收紧背景下,市场对供给收缩及产品涨价预期的强化,不具有持续性。而我们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的供需格局、竞争格局及所处产业链格局都会出现深刻积极的变化,超市场预期。新格局下钢铁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加速,龙头钢企吨钢盈利有望持续扩张,强者恒强。目前仍处于低预期、低估值阶段的钢铁板块龙头有望迎戴维斯双击。
摘要
胜似供改,本轮钢铁供给收缩有望重塑行业供需格局。碳中和背景下,钢铁作为工业部门第一大碳排放来源,减排首当其冲,而产量削减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我们观察到工信部已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实现钢材产量压降,叠加钢铁重镇唐山在环保政策上大幅收紧以佐证,我们认为21年钢铁产量实现压降是大概率事件。而这一轮供给的收缩对钢铁行业供需格局及钢价影响或更甚于上轮供改,主要原因一是上轮供改后,行业不合规产能退出,产量则持续上升,产能利用率已达高位;二是供改后行业严禁新增产能,产能置换政策不断收紧,同时此前钢企依靠优化工艺,添加废钢等手段提升产量已达瓶颈,行业供给将长期受限。本轮钢铁产量的压降加速了钢铁供给扩张周期的结束,而需求稳中有升,高产能利用率下的行业供需错配或使本轮钢价上涨幅度及持续性均超上轮供改。
优胜劣汰,行业加速走向集中,“马太效应”有望进一步显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制造能力及研发能力逐渐成为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由纯粹成本竞争转向综合能力竞争。节能减排能力差、效率低下的钢厂面临高昂的环保成本及产量上极大约束的双重打击,且难以通过大额的资本开支升级环保设备,将逐渐退出市场。而实力雄厚的龙头钢企则凭借自身的成本及绿色制造优势不断扩张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自身行业定价权及上下游议价权,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钢铁行业优胜劣汰、集中度提升的趋势有望加速,龙头企业的“马太效应”有望显现。
产业链地位有望提升,原料成本对行业盈利的制约或逐渐减小。从短期来看,粗钢产量的压降将直接影响钢铁上游原料行业的供需格局,我们认为原料价格,尤其是焦炭价格将高位回落:铁矿方面,随着淡水河谷关停矿区的逐渐复产及海外矿山在盈利刺激下新建产能的投产,叠加需求端受我国粗钢产量压降影响萎缩,铁矿供需缺口将大幅收窄,螺矿比或逐渐回升。焦炭方面,21年置换产能将逐渐投产,供需偏紧的局面将进一步缓解,焦炭价格有望高位回落。中长期来看,伴随行业集中度的逐渐提升,叠加供需格局的积极变化,我们认为钢铁行业在黑色产业链中的地位有望提升,对主要原料,尤其是铁矿石的议价能力将不断加强,原料成本对行业盈利的制约将逐渐减小,钢企吨钢盈利有望持续扩张。
从板块内部来看,我们认为21年制造业需求强于建筑业需求,叠加电弧炉产能主要为建筑材,相对受限更小,供需格局板材强于长材。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优胜劣汰,行业“马太效应”会逐渐凸显。另一方面,电弧炉有望迎加速发展,建议关注石墨电极龙头。
风险
宏观经济加速下滑;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正文
本轮钢铁供给收缩有望重塑行业供需格局
21年钢铁产量压降为大概率事件,且本轮供给收缩有望重塑钢铁行业供需格局,对钢价的影响幅度及持续性或超出2016-2018年供改。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国家层面被反复强调,体现政府推进碳减排工作的决心
国家层面反复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将做好碳达峰、中和工作定位为2021年重点任务。自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我国领导人先后6次在国际会议上提及该目标,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决心。此后,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同时,工信部等国家重要部委也纷纷针对实现该目标制定路线方针并表达了坚决实现的决心。
钢铁行业碳减排责无旁贷,而产量削减是实现碳减排最为有效的方式
作为工业部门第一大碳排放来源,钢铁行业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步,且产量削减是钢铁行业最为有效的减排手段。根据CEADs,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部门碳排放量的18%/47%,为工业部门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同时,钢铁行业也是工业部门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来源。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8年全国钢铁行业颗粒物、、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163.6/68.3/92.9万吨,为全部工业行业第一。从实现碳减排的方式来看,电炉冶炼作为目前钢铁行业最成熟经济的减排手段,却为主要原料废钢资源的供应所制约。产量削减是钢铁行业实现碳减排最为有效的方式。
图表:钢铁行业是工业最大的碳排放来源
资料来源:CEAD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钢铁行业是工业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来源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1年钢铁行业产量压降是大概率事件
工信部多次在重要会议提及要坚决压降钢铁产量。自2020年12月来,工信部在重要会议上多次提及钢铁行业压减产量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此外,工信部还具体提出将从四个方面促进钢铁产量的压减:1)严禁新增钢铁产能;2)完善产能置换办法和项目备案的政策措施;3)推进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4)坚决压缩钢铁产量,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下降。我们认为从工信部的表态来看,钢铁行业2021年大概率将执行比市场预期更为严格的产量引导措施,以最终实现全年钢铁产量的同比下降。
唐山环保政策明显收紧为最好佐证,我们认为21年钢铁产量实现压降是大概率事件。我们观察到与往年相比,2021年唐山市3月钢铁行业环保限产政策明显收紧,将按照企业1-2月在线监测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基准量,重新核定排放量,按照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管控。21年唐山限产政策与往年相比引入了新的总量减排机制,同时在限产比例、分级标准及处罚力度上均明显严格。我们认为唐山环保政策的大幅收紧是21年我国钢铁环保政策进一步趋严的信号,全年实现产量压降成为大概率事件。
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叠加供给将长期受限,本轮钢铁供给收缩有望重塑行业供需格局
2016-2018年供给侧改革后,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同时,粗钢产量持续上行,行业产能利用率升至高位。2016~2018年,钢铁行业合计淘汰1.45亿吨粗钢产能及1.4亿吨地条钢产能,粗钢产能下降至2018年的11.5亿吨,较2015年下降6.5%。与此同时,粗钢产量在盈利刺激下持续上行。2020年全国粗钢产量高达10.65亿吨,同比2015年上涨25.44%。行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我们测算2020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已上升至84%以上,较2015年提高近15ppt,而行业主要产品螺纹钢及热轧卷板产能利用率亦显著提升。
图表:2013~2020E粗钢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5~2021热轧板卷及螺纹钢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
资料来源:钢联数据,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7年后行业螺纹钢价格有所下滑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7年后行业吨钢毛利持续下滑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产量压降加速了钢铁供给扩张周期的结束,我们认为未来钢铁供给将长期受限,难有增量。2018-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平均增速为近7%,我们认为21年产量压降加速了钢铁供给扩张结束,未来2-3年钢铁供给难有增量,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钢铁企业通过技改,转炉添加废钢等手段提升产量已基本到达瓶颈,继续通过提升产能利用效率以提升产量的空间已然很小;2)供改后行业严禁新增产能,同时产能置换政策不断收紧,重点区域减量置换比例不断提高且产能置换限制区域扩大。我们认为在产能增量受限,产能利用效率难以继续提升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产量压降加速了钢铁供给扩张周期的结束,未来钢铁行业供给将长期受限,难有增量。
胜似供改,21年钢铁供给收缩有望重塑行业供需格局,对钢价的影响幅度及持续性或超出16-18年供改。根据钢铁行业2019~21年的钢铁行业供需格局,我们对钢铁供需曲线进行了推演。2019~20年,钢铁需求整体稳中有升,需求曲线右移,同时供给端的有效产能产量齐升,且增速高于需求,供给曲线右移幅度更大,导致均衡钢价下滑。而2020~21年,我们认为2021年钢铁供给将受制约,产量及有效产能将大概率收缩,钢铁供给曲线左移并且斜率增大,而需求依旧稳中有升,在整体产能利用率已升至高位的背景下,2021年钢价弹性将显著超过19~20年。21年3月唐山限产消息催化引起钢价的大幅上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的观点。中长期来看,钢铁供给将长期受限,难有增量,而需求仍将稳中有升,钢价中枢有望长期保持高位。
图表:2021年钢价弹性将高于2019-20年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我们预期钢铁行业供给过剩局面将扭转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美国产成品库存持续去化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制造业主要下游需求均有望保持回升趋势。我们观察到2020年下半年,制造业主要下游机械、汽车以及家电景气度均持续回升。由于2021年出口大概率偏强,我们预期2021年三大主要制造业下游行业整体景气度仍有望保持回升趋势,制造业需求将稳步提升。
图表:汽车产量持续回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空调产量持续回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挖掘机产量持续回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长期来看,我国钢铁需求有望在未来2-3年保持增长
参考日韩经验,中国城市化率仍未达到粗钢产量增速拐点,钢铁需求在中长期仍有望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对于供给相对过剩的钢铁行业而言,粗钢产量基本由需求及价格而决定,所以粗钢产量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需求。截至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距离日韩粗钢产量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75%以上的城市化率仍有提升空间,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我国钢铁需求大概率在未来两到三年保持稳健增长。
图表:城市化率到达75%后日本粗钢产量增速下滑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城市化率到达80%后韩国粗钢产量增速下滑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城镇化率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细分来看,我国板材需求中长期增长空间较大。目前我国人均长材产量已达到较高水平,而人均板材产量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人均长材产量于2000年后快速增长至2014年峰值0.38吨/人,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发达国家如美、日人均长材产量分别为0.06、0.23吨/人,对比来看,目前我国人均长材产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目前我国人均板材产量为0.24吨/人,而日、韩分别为0.48、0.93吨/人,我国板材产量尚有较多的上升空间。此外,从板材长材比例来看,目前我国板长比为0.69,而海外主要发达国家均处于1.6以上水平,随着我国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我们预期我国板材长材比例将逐渐上升,中长期来看板材需求增长空间较长材更广阔。
图表:我国人均长材产量已升至较高水平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我国人均板材产量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我国人均粗钢产量低于日韩人均粗钢产量
竞争
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制造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制造能力强的企业将凭借自身优势不断扩张规模,提升盈利能力,绿色制造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原因有二:1)碳税或碳交易的引导机制影响钢企生产成本。绿色制造能力差的钢企需要付出高昂成本以购买碳排放额度,因而生产成本大幅增长;2)总量减排机制下,绿色制造能力差的钢企将被迫减产停产,产量受到极大约束。我们认为绿色制造能力强的钢企未来将凭借自身的绿色制造优势进一步获得综合成本优势,扩张市场份额,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绿色制造能力将成为钢企核心竞争力之一。
图表:华菱钢铁吨钢能耗处于较低水平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工信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由于各家企业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第三方核查机构,故在横向对比时,碳排放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图表:普碳钢企业吨钢颗粒物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研发能力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钢企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研发能力对钢企盈利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凸显,成为钢企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原因有二:1)研发能力更强的钢企将在发展新型低碳冶金技术(如发展包括氢能冶金等节能减排技术)中占据先机,降低吨钢排放,率先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成本优势;2)研发能力具有优势的钢企能够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优特钢产品比例,以提升企业的吨钢盈利能力,同时降低吨钢中的铁用量,从而降低吨钢环保成本。我们认为研发能力较强的龙头钢企未来将凭借自身的研发能力率先实现吨钢综合成本的下降,整体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研发能力也将成为未来钢企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图表:方大特钢、宝钢股份等行业龙头企业具备较强盈利能力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板材龙头企业专利数量明显占优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板材龙头企业研发支出水平处于行业前列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优胜劣汰,行业加速走向集中,“马太效应”有望进一步显现
钢铁行业优胜劣汰、集中度提升的趋势有望加速
优胜劣汰,未来钢铁行业加速走向集中,龙头钢企强者恒强。目前中国七大碳市场平均吨碳价格超过24元,对于处于成本曲线较高位置的钢企已是难以承受的负担。我们认为未来节能减排能力差、效率低下的钢厂将面临高昂环保成本及产量极大约束的双重打击,且难以通过大额资本开支升级环保设备,逐渐退出市场。而龙头钢企则凭借自身的成本及绿色制造优势不断扩张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自身行业定价权及上下游议价权,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图表:中国七大碳市场平均单吨价格超过24元
资料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安阳钢铁近年环保治理投入达44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碳中和背景下,电炉有望迎快速发展,或不再是行业“边缘供给”
电弧炉有望加速发展,或不再是行业“边缘供给”。一方面是电炉炼钢技术是目前最成熟、经济的碳减排技术路径。根据我们测算,2019年电炉吨钢碳排量为0.39吨,约为高炉的23.2%,减排效果卓越,是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是碳中和背景下,引导机制的引入将使长流程钢企的环保成本提升,而电炉的主要原料废钢的价格有望随着废钢资源的丰富逐渐下行,电炉产能有望成为具备成本优势的钢铁供给,加速提升长流程钢企转型电弧炉炼钢的趋势。2019年我国电炉钢产量约占总产量的10%,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比超40%,我们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电弧炉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
图表:中国电炉粗钢产量逐年上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废钢供应快速上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高炉电炉炼钢成本差距逐渐缩小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未来长期电弧炉炼钢成本低于高炉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电炉炼钢产量占粗钢比例远低于美国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未来电炉炼钢比例将逐步上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产业链地位有望提升,原料成本对行业盈利的制约或逐渐减小
铁矿:2021年供需缺口大幅收窄,螺矿比有望逐渐回升,全年矿价中枢或仍保持相对高位
我们预期2021年铁矿供需缺口将大幅收窄。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铁矿供给收缩价格大幅上涨,严重压缩钢企利润空间。我们观察到2021年下半年海外非主流矿山在盈利刺激下将有众多矿山项目投产,总产能超6000万吨,叠加淡水河谷关停矿区的逐渐复产,2021年全球铁矿供给有望达到22.92亿吨,同比2020年上升近1亿吨。而铁矿需求端受我国粗钢产收缩影响而萎缩,我们预期2021年全球需求增量为5900万吨,铁矿供需缺口将大幅收窄。
铁矿供需缺口收窄背景下,螺矿比有望逐渐回升。我们观察到目前螺纹钢与铁矿价格比为4.37,处于历史低位。回顾供改时期,产能持续去化使得钢铁供需格局持续向好,而铁矿在2016-2018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供需格局的差异使得螺矿比出现明显的上行,峰值到达11附近。我们认为本轮钢铁供给收缩叠加铁矿供需缺口的大幅收窄或使螺矿比再次演绎供改时期的变化,或呈现逐渐回升的趋势。
图表:目前螺矿比处于历史低位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铁矿石活跃合约期货价格已明显回落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铁矿库存正逐步回升
资料来源:mysteel,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1下半年至2021年新投产矿山项目数量可观
资料来源:中国矿业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1年全球铁矿供需缺口大幅收窄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球经济复苏且流动性大概率维持宽松叠加供给收缩下钢价偏强,判断2021年铁矿价格中枢仍将维持高位。我们认为2021年铁矿价格中枢仍将维持高位,主要有三点原因:1)尽管供需缺口大幅收窄,但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海外需求的逐步复苏使得铁矿供需格局依然相对偏紧。2)美联储的扩表仍在延续,全球流动性2021年大概率不会收紧,利好全球大宗品价格。3)在供给收缩背景下,钢价偏强,供需偏紧的铁矿价格难以大幅下降。整体来看,我们认为2021年全年铁矿价格将从目前的历史高位逐渐回落,整体中枢仍将维持120美金附近。
图表:全球流动性宽松下,铁矿价格持续上行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美联储持续扩表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焦炭:供需偏紧局面有望缓解,焦炭价格或高位回落
置换产能逐渐释放,供需偏紧局面有望进一步缓解,预期焦炭价格将回落。目前焦炭库存正持续回升,显示出供需偏紧的现象已逐渐缓解。我们认为未来焦炭价格将持续走弱,一是从历史来看,1000元/吨的吨焦盈利难以长期维持,尤其在供需紧平衡的局面缓解后,焦炭价格大概率将受钢企打压而逐步下调。二是焦炭众多产能置换项目将逐渐投产,我们预期2021年焦炭将净增加产能3686万吨。未来供需偏紧局面将逐渐缓解,焦炭价格有望高位回落。
图表:焦炭产能利用率上升
资料来源:mysteel,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吨焦盈利达到历史高位后回落
资料来源:mysteel,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焦炭价格逐步下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焦炭供需差缩小总库存明显上升
资料来源:mysteel,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1年焦化产能持续释放
资料来源:mysteel,中金公司研究部
产业链地位有望提升,原料成本或不再是钢企盈利的制约
中长期来看,钢铁行业在黑色产业链中地位将逐渐提升,原料成本或不再是钢企盈利的制约。中长期来看,伴随钢铁行业集中度的逐渐提升,叠加供给过剩局面的扭转,钢铁行业在黑色产业链中的地位有望提升,对主要原料,尤其是铁矿石的议价能力将不断加强,原料成本将不再是行业盈利的制约,钢企盈利有望持续扩张。
赞(35) | 评论 (9) 2021-03-24 08:23 来自网站 举报
-
【医美行业深度研究|黄金赛道 美无止境】
中国“颜值经济”正火,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迅猛。近年来,医美已形成一条清晰且完整的产业链。医美概念股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之一。探究我国医美产业的“前世今生”美容行业定义涵盖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区别于生活美容,医疗美容在医疗机构实施,深入真皮层使效果更直接明显。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 展开全文医美行业深度研究|黄金赛道 美无止境
中国“颜值经济”正火,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医美已形成一条清晰且完整的产业链。医美概念股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之一。
探究我国医美产业的“前世今生” 美容行业定义涵盖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区别于生活美容,医疗美容在医疗机构实施,深入真皮层使效果更直接明显。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区别于临床医学,医美以审美为目的,具消费属性。 全球医美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美韩。世界大战推动医美行业发展,带来整形修复的被动医美需求。随着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以及科技创新升级,美的需求日渐释放。美国整形外科协会成立推动医美行业规范化发展。相比我国医美行业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早期。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美市场,据预测2023年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医美市场。2014-2019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从520亿增至1518亿元,CAGR为23.9%;预测2024年我国医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相比于2019年市场翻倍增长。综合对比国内外医美渗透率和消费金额等指标,中长期看我国医美行业仍有5倍以上成长空间。如果考虑到我国合规机构仅占14%,真实医美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轻医美过去五年的复合增速超过行业整体增速,2019年我国轻医美市场占比相比于2015年提升了3pct至42%,轻医美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快、价格起点低、风险较低等优势。在客群不断扩容的趋势下,门槛较低的轻医美已成为众多年轻群体尝试医美的首选,也是各家医美机构拉新的重要手段,轻医美行业渗透率有望进一步加深。 我们认为,推动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带来需求加速释放,医美药械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且技术逐步成熟,行业监管政策完善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在颜值经济时代,医美意识崛起、消费者年轻化(明星网红效应)、轻医美项目快速普及和互联网平台崛起,推动医美从小众消费转向大众消费。 技术创新推动了医美行业的供给端变革,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是推动医美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国际合作加强和国内政策红利推动下,国产药械性价比和品质疗效增强,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明显。而医美药械创新为医美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目前我国医美机构和医师数量供需不匹配,合规机构供不应求、人才不匹配。随着行业监管政策不断完善,有助于医美机构加快走向合规化和连锁化道路,催生具有一定品牌力和规模的机构龙头,为消费提供信任的医美服务。 投资建议:重点推荐华熙生物、爱美客、朗姿股份等,建议关注四环医药、华东医药、昊海生科、奥园美谷等。 风险因素:行业竞争加剧;居民医美消费倾向下降;政策监管风险;新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下游医生合规、操作风险等。 黄金赛道,与时间赛跑 医疗美容项目可以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非手术类微整形增速更快。手术类项目是通过手术对胸、鼻、 眼皮及其他身体部位进行侵入性的改变,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外观。非手术类项目又称为微整形,主要包括注射疗法和激光疗法。注射疗法指通过注射肉毒杆菌、透明质酸钠、胶原蛋白、聚左旋乳酸等材料达到消除面部皱纹、凹陷的目的。激光疗法使用激光收紧深层皮肤,去除色素,重塑肌肤表层。近年来,相比于手术类医美服务,非手术类由于安全性高、康复时间短、价格大众化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医美市场非手术项目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49亿元增至2019年的600亿元,CAGR为24.6%。 医美上游技术壁垒高,透明质酸龙头毛利率高达90%+。医疗美容产业链中,行业上游为医疗美容耗材的生产商和器械设备的制造商,行业中游为医疗美容机构,包括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皮肤科和民营医疗美容机构,下游为广大终端消费者。由于医药领域的特殊监管政策,产品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并获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再加上对公司技术储备、研发支持和工艺积累要求高,行业上游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参与者相对较少,其中透明质酸龙头厂商毛利率在90%+。 医美群体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消费观念更开放。相较于全球医美消费者,中国的消费者更加年轻,根据新氧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美消费者平均年龄为24.5岁,90后消费者占比超过60%,成为绝对的消费主力,并且医美成为00后的爱美方式这一趋势端倪已现,00后消费占比超过15%且医美观念更加开放,更愿意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医美的心路历程、研究对比前后的效果,已成为医美被广泛传播的主要方式。 产业链中我们最看好进入门槛较 高的医美上游领域,尤其是注射用玻尿酸、肉毒毒素生产商,相关标的看好爱美客、华熙生物、昊海生科。 爱美客(300896) 差异化布局带来先发优势,从玻尿酸迈向大医美 国产注射用玻尿酸龙头,差异化前瞻布局下,在多个细分领域取得NMPA认证先发优势。公司起步于2004年,于2009年推出国内首款透明质酸钠/玻尿酸类填充产品逸美,并在多个医美领域首次推出玻尿酸产品,如国内首款含PVA微球的透明质酸钠注射填充剂(宝尼达)、国内首款用于修复颈纹的复合注射材料(嗨体)等。2016-2019年公司收入从1.41亿元快速增长至5.58亿元,CAGR高达58%。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按销量计,2019年公司在中国医疗美容透明质酸产品市场中市占率为26.5%,位居行业第一;按销售金额计算市占率14.0%,居行业第四,国产第一。 爆款放量带来高成长,新品研发从玻尿酸走向大医美。2016年公司获批的嗨体是国内唯一一款应用于颈纹修复的注射用玻尿酸,其收入从2017年的0.34亿元快速增加至2019年的2.43亿元,2019年同增223.6%,2020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已至59.1%,宝尼达、爱芙莱注射用玻尿酸产品亦取得快速增长。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至2020年三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长43.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6.0%,疫情后时代下公司加速回归高成长。公司近年研发的重磅新品中:面部埋线线材紧恋已于2019年获批(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在10亿元之间,至2024 CAGR为26%),目前是国内获批的唯二产品;医用含修饰聚左旋乳酸微球的透明质酸钠凝胶(俗称童颜针)预计2020年底或2021年初获批;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与韩国Huons合作)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国内肉毒素仅有3家厂商获批,现有市场规模预计30亿元+,前景广阔。 创始人行业经验丰富,多次推出员工持股激励核心团队。简军为公司董事长,从事医美行业近20年,行业经验丰富。公司现有三大员工持股平台(知行军投资、客至上投资、中信证券爱美客员工参与创业板战略配售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覆盖高级管理人员、销售、技术骨干等百余人次,合计持股比例达13%,有效绑定和激励核心员工与公司共成长。 三大因素推动医美行业快速发展,国产品牌正快速崛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医美市场非手术项目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49亿元增至2019年的600亿元,CAGR为24.6%;2018年医疗美容用透明质酸市场规模37.0亿元,2014-2018年CAGR达32.3%。2018年我国医美消费人次超过2000万,为全球消费人次最多国家,但每千人中接受医疗美容诊疗的人数仅为14.5,远低于韩国(89.2)、美国(52.2)、日本(28.1),增长潜力巨大,驱动力来自医美用户年轻化(轻医美接受度更高)、消费升级和行业持续规范化。伴随本土医美产品的技术提升、品类增加及价格优势,其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7.05亿元、10.84亿元、15.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4%、53.7%、43.2%;归母净利润分别是4.10亿元、6.40亿元、9.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3%、55.9%、40.9%,对应PE分别为143.6、92.1、65.4倍。鉴于公司优秀的医美产品前瞻布局能力以及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颈纹修复等竞品获批、新品获批不及预期。 朗姿股份(002612) 一:大浪淘沙,朗姿医美龙头初具雏形 朗姿股份以中高端女装起家,近20年发展积累强粘性和高消费力的女性客群,2015年起横向多元化拓展,以打造“泛时尚产业互联生态圈”为战略目标,通过投资韩国梦想整形医院切入医美赛道。2016年收购米兰柏羽、晶肤医美等6家区域知名机构,此后设立朗姿医疗子公司作为医美业务机构持股平台+输出集团化管理能力,并相继收购陕西高一生、西安美立方等,以合伙制为主加快米兰柏羽、晶肤医美的收购和新建拓展。截至2020Q3已拥有18家医疗美容机构,其中米兰柏羽4家、晶肤医美12家、高一生2家,已形成区域规模,积累了丰富运营经验,正向全国医美机构龙头的长期战略目标迈进。 整体看,2016年以来医美一直是公司营收增长重要驱动。2016-19年总营收CAGR为30%,其中医美收入由0.85亿元增至6.29亿元,CAGR达94.9%,占比由6.22%升至20.92%;贡献归母净利润由919.9万元增至5240.0万元,CAGR达78.6%,并购增厚、外延拓店和老店内生增长共同驱动。轻医美和手术类占比约35%、65%,四川米兰柏羽、西安高一生、四川晶肤三家成熟医美机构净利率水平均达到双位数。 通过四年整合与探索,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统一的医美管理体系和发展逻辑:(1)贯彻集团化管理理念,通过“集团——医美管理子公司——医美品牌事业部——各医院、诊所(门诊部)”四级管控,在采购管理、规范化运作、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励机制、信息化平台建设、会员管理等环节推动标准化建设,持续优化存量机构运营效率,提高单店效益;(2)以连锁化和品牌化推进1+N策略布局,外延方面倾向于以收购进行医院跨区域布局,并通过公司管理赋能和业务整合,争取利用约2年时间快速提升收购标的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内生方面倾向于通过自建方式加快晶肤医美布局和现有品牌医院同城发展。 随社会美容意识和消费升级持续推进,医美行业步入高增阶段,渗透率尚有巨大空间。未来两年在整体外部环境优化条件下,公司女装保持稳健运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医美业务,继续通过内生拓店+并购外延双轮驱动,医美机构数量有望加速增长。 二:四维剖析爱尔眼科和朗姿股份 眼科和医美机构同属医疗专科机构细分赛道,我们以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眼科连锁医疗机构龙头爱尔眼科为例,与朗姿股份医美业务进行发展历程、业务布局、财务分析、连锁能力进行四维对比: 发展历程:爱尔眼科成立于2003年,上市11年来市值增长超40倍。2009-13年贯彻分级布局战略,积极并购扩张;2014年推出合伙人计划,外延拓展加快;2015年来通过多项海外并购扩大全球布局。朗姿股份2016年参股韩国梦想整形医院、收购米兰柏羽等6家医美机构切入医美,2020Q3拥有18家医美机构,今年来先后设立两支医美股权并购基金,加快医美机构全国范围跑马圈地,和2012年的爱尔眼科颇为相似。 业务布局:爱尔眼科在“集团—省区—医院”的集团化分级管理模式和内部扁平的管理架构基础上,建立“中心城市医院—省会医院—地级医院—县级医院”四级连锁诊疗模式,并完善同城“旗舰医院—眼视光门诊部(诊所)—爱眼e站”,在多个省区形成“横向成片、纵向成网”布局。朗姿股份从切入医美起近几年着重建立“集团—医管公司—医美事业部—终端医美机构”集团化四级管控体系,以1+N策略布局“特定区域一家或多家大型整形医院+若干家小型连锁门诊/诊所”进行扩张。 财务分析:爱尔眼科近年来业绩增量主要来自新设和并购新院,“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双轮驱动,有效控制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朗姿股份近年来核心增量来自于医美存量机构增长和外延扩张,新店盈利期符合预期,设立并购基金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连锁能力:专科医院相比综合医院的可复制性更强,连锁规模效红利丰厚。爱尔眼科率先引入连锁行业标准化理念,重视内部管理、医务人员、设备配置的标准化建设,保证客户享受同样水准且质量稳定的诊疗服务。朗姿股份由集团统筹在旗下医美品牌各环节进行打通并形成标准化,尤其是晶肤轻医美诊所可复制程度更高,连锁化相对成熟,合伙人制扩展顺利,未来承担轻医美外延扩张主力军。 朗姿医美目前已形成区域规模,未来中长期看有望复制爱尔眼科扩展路径,向全国医美机构龙头的长期战略目标迈进。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26亿元、2.38亿元、3.46亿元,对应PE为109倍、58倍、40倍,维持“买入”评级。 新氧(SY) 医美需求崛起。医美是一种低频高值非标医疗服务,服务商和消费者间长期存在难以弥合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美机构获客成本高,催生获客渠道的商业机会。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驱动,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未来5~10年的确定性强,变美需求觉醒。我们估计2020年医美市场总规模1604亿元,未来年化增长率20%。消费者以一线、新一线高收入家庭女性为消费主力。 医美产业链中,位于下游的获客渠道占据了53%的行业收入。新兴的“社区+电商”模式O2O平台相比线下渠道和传统线上渠道有流量和信息传达效率优势,获客渠道有线下转线上的明确趋势。线上获客渠道中新氧的竞争力较强。 新氧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业务模式为通过媒体内容为社区引流,再通过社区培养潜在消费者,最后实现平台变现。新氧对C端的服务可分为电商、医患互动平台、社区三部分。电商和社区是变现的主要途径,通过培养客户对平台的依赖和信任,从而开发消费需求、加速消费者决策。2020年APP的MAU增长较快,2020Q3同比增长137%。新氧的营收全部来自B端,可分为两个部分:信息服务收入和预订服务收入,分别为提供广告服务收取的费用和从订单成交金额中抽取的佣金。其中,2020年Q3营业收入73.9%来自信息服务,26.1%来自预订服务。O2O平台崛起的趋势下,新氧面临的竞争基本来自垂直类医美平台和更偏线上一侧的综合类和医疗类平台。百度、美团和新氧等线上医美平台在线上获客方面有竞争又有生态差异。新氧在医美O2O平台中竞争力十足。 新氧是轻资产公司,经营状况较好,账面现金资产充足。营业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Q1受疫情影响较大,出现负增长,但随着疫情缓解迅速恢复。近年来新氧的毛利率稳定,净利率有所波动,现金流稳定增长,整体财务状况好,持续经营风险很小。 盈利预测与估值:随着MAU的迅速增长,我们预测公司2020-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13.1亿/19.8亿/27.5亿元,增长13.9%/50.9%/39.1%,营业成本为2.1亿/2.9亿/4.0亿,毛利11.0亿/17.0亿/23.6亿元。预计新氧2020-2022年实现净利润0.6亿/3.0亿/5.1亿元。考虑到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高成长性,DCF估值法下,公司目标为16.9美元/ADS。PS估值法下对应每ADS为17.2美元。综合DCF 估值和PS 估值,我们给予新氧2021年目标价为17美元/ADS,对应合理估值为18.04亿美元,给予“买入”评级。来源:中信建投 赞(28) | 评论 (20) 2021-03-23 13:47 来自网站 举报
-
【金安国纪:FR-4覆铜板步入提价周期,有望释放盈利弹性】
报告摘要内资覆铜板产能规模排名前列,受益于FR-4覆铜板涨价,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公司以FR-4覆铜板产品为主,年产量超3800万张,在内资覆铜板厂商中排名前三。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0/71.1/8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11.9... 展开全文金安国纪:FR-4覆铜板步入提价周期,有望释放盈利弹性
报告摘要
内资覆铜板产能规模排名前列,受益于FR-4覆铜板涨价,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公司以FR-4覆铜板产品为主,年产量超3800万张,在内资覆铜板厂商中排名前三。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0/71.1/8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11.9/11.6亿元,EPS为0.32/1.63/1.59元,当前股价对应2020-2022年PE为34.3/6.7/6.9倍,PB为2.8/2.0/1.5倍。覆铜板行业步入景气周期,上游原材料与下游需求共同推动FR-4覆铜板价格超越历史高点,公司以中小客户群为主、议价能力强,有望充分受益于覆铜板提价带来的盈利弹性,中长期看好公司向上游垂直整合玻纤布生产,实现成本下行。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FR-4覆铜板进行新一轮提价周期,公司受益于FR-4提价弹性。覆铜板业务是公司收入及毛利的主要构成,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随覆铜板产品价格变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2020Q4以来,PCB景气度旺盛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覆铜板进入新一轮涨价周期。本轮三大原材料普涨奠定FR-4成本高于2017年,FR-4产品定价亦有望超越上一轮。公司以小客户为主的商业模式,在覆铜板提价周期中相比于同行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公司以国内中小客户为主,2019年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仅为4.8%,低于可比公司。随着覆铜板提价持续,公司单季度毛利率与净利率环比将持续提升。
开启垂直一体化产能整合,宁国项目提升产品层次。公司逐步向上游垂直整合,扩张电子玻纤布产能。2014-2016年公司合计扩产电子级玻纤布产能,本轮玻纤因需求回暖推动价格上升,公司通过垂直整合,有望实现盈利提升。公司进入产品升级周期,投资高等级覆铜板项目,预计宁国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年产3000万张高等级覆铜板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额30亿元。风险提示:原材料成本加速上升导致公司毛利率下降;公司产品结构改善不及预期;下游PCB景气度下降导致公司覆铜板产品价格下滑;覆铜板行业竞争加剧。
目录
1 FR-4为主业,内资覆铜板产能规模排名前列
2 FR-4覆铜板进入新一轮提价周期,公司受益于FR-4提价弹性 2.1、公司小客户为主的模式,受益覆铜板提价弹性 2.2、 覆铜板步入新一轮提价周期,价格高点有望超越2017年 3 开启垂直一体化产能整合,宁国项目提升产品层次 4 盈余预测与投资建议
4.1、 关键假设
4.2、 盈利预测与估值
5 风险提示
附:财务预测摘要正文
1
FR-4为主业,内资覆铜板产能规模排名前列
金安国纪是经由国纪电子材料改制的外商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韩涛先生。金安国纪主业是覆铜板业务,公司成立于2000年,前身是上海国纪电子材料有限公司,2008年整体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金安国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实际控制人韩涛先生通过直接及间接控制东临投资、香港金安及致安电子,间接持有公司86.0%的股权。2011年11月,公司于深交所挂牌上市。
自2011年上市以来,公司经历两轮覆铜板大规模扩产,目前正在进行第三轮扩张。第一轮(2011-2013年),首次发行募投项目,扩产珠海部分产线;第二轮(2014-2016年),正式投产临安项目、宁国项目,向上游整合电子级玻纤布产能,2016-2019年,公司追加临安、宁国的项目投资,但整体产能扩张不大;第三轮(2020年-至今),公司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规划扩产宁国项目,新建“年产3000万张高等级覆铜板项目”,投资总额为6亿元人民币,是现有年化产能3900万张的76.9%。
公司以FR-4覆铜板产品为主,年产量超3800万张。公司细分FR-4覆铜板产品包括普通型FR-4、中耐热型FR-4、中高耐热型FR-4、无铅焊接FR-4、无卤素型FR-4、高CTI型FR-4等产品。2016年后,公司覆铜板业务新增产能较少,由2016年的3754.2万张提升至2019年的3898.8万张,产量仅增长3.8%。展望2021年,公司的产能提升主要通过技改完成,2022年下半年,宁国项目完工后将贡献新增产能。 公司在内资覆铜板厂商中排名前三。根据Prismark统计,公司FR-4覆铜板产品全球市占率达到4%,在内资厂商中仅次于生益科技、华正新材。
2
FR-4覆铜板进入新一轮提价周期,公司受益于FR-4提价弹性
2.1、公司小客户为主的模式,受益覆铜板提价弹性
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随覆铜板产品价格变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2016-2017年,铜箔提价推动覆铜板价格上涨,公司营业收入由2015年的25.5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0.5亿元,归母净利润由0.54亿元增长至3.41亿元,YoY+530.2%,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至36.8亿元,YoY+20.4%,归母净利润达到5.37亿元,YoY+57.54%。2018-2019年,覆铜板价格步入下行期,带动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回落,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实现23.4亿元,YoY+2.7%,归母净利润0.92亿元,YoY-28.9%。
覆铜板业务是公司收入及毛利的主要构成。2016-2019年公司覆铜板业务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九成、毛利占比超过八成。2019年1月与9月,公司并购医药企业,分别收购了广西禅方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承德天原药业有限公司80%的股权,覆铜板业务收入占比稀释至94.2%,毛利占比稀释至78.0%。
公司单季度毛利率与净利率受益于覆铜板提价带来的盈利增厚,盈利表现滞后于覆铜板提价一个季度。2016Q2覆铜板启动提价,由于提价初期,成本端原材料铜箔价格上涨,覆铜板环节还未充分转移价格,2016Q3,覆铜板环节提价增厚利润,单季度毛利率由2016Q2的18.9%上升至2016Q3的19.3%,单季度净利率由2016Q2的6.5%提高至2016Q3的9.6%,随着覆铜板提价持续,2016Q4单季度毛利率及净利率达到33.5%及18.7%,创历史新高。2017年覆铜板价格整体维持高位,毛利率水平维持在23.4-31.6%,净利率水平维持在13.1-18.0%,高于覆铜板价格启动前的平均水平。
公司以小客户为主的商业模式,在覆铜板提价周期中相比于同行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公司以国内中小客户为主,2019年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仅为4.8%,而2019年可比公司生益科技/华正新材/南亚新材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分别为15.5%/22.2%/42.5%。公司覆铜板产品平均单价由2016年的80元/张提高至2017年平均单价102元/张,提价幅度达到27.5%,而生益科技等以大客户协议方式批量供应的厂商,2017年相较于2016年的平均单价提升幅度为19.5%。
2.2、覆铜板步入新一轮提价周期,价格高点有望超越2017年
2020Q4以来,PCB景气度旺盛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覆铜板进入新一轮涨价周期。FR-4覆铜板产品对原材料价格敏感,但因议价能力强于PCB,在下游PCB环节景气度旺盛时,能够顺利传导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并增厚自身环节的利润。FR-4覆铜板产品对原材料价格敏感度高,参考南亚新材,2019年覆铜板三大原材料电子铜箔、玻纤布、树脂占成本比例分别达到42%/19%/26%(不同厂商之间覆铜板产品结构差异或导致成本结构略有不同)。2020Q4以来,下游PCB厂商订单周期拉长,海外经济复苏推动消费电子(PC为代表的产品)、家电、工控类PCB的需求回升,产品结构上以覆铜板厚板为主的需求加剧了产能端的紧张,为覆铜板价格上涨奠定基础。
本轮三大原材料普涨奠定FR-4成本高于2017年,FR-4产品定价亦有望超越上一轮。本轮铜箔价格由铜价上涨推动,往后看铜箔加工费亦有上涨空间,铜箔价格有望维持高位;环氧树脂价格自冬季旺季之后回落,但因部分工厂海外产能受限,价格持续上涨。整体来看,本轮覆铜板价格将超越2017年。
3
开启垂直一体化产能整合,宁国项目提升产品层次
公司逐步向上游垂直整合,扩张电子玻纤布产能。2014-2016年公司合计扩产电子级玻纤布产能,本轮玻纤因需求回暖推动价格上升,公司通过垂直整合,有望实现盈利提升。2020年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安徽金瑞电子玻纤有限公司使用自筹资金2.0亿元投资建设6000万米电子级玻纤布项目,投建完成后合计将实现1.43亿米电子玻纤布的自供产能。
公司进入产品升级周期,投资高等级覆铜板项目。公司于2020年12月通过《关于投资年产3000万张高等级覆铜板项目的议案》,项目预计于2021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22年上半年投产,预计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年产3000万张高等级覆铜板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额30亿元。
4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4.1、关键假设
公司以覆铜板为主业,以医疗器械、医药制造业务为辅业。核心假设如下:
(1) 假设公司2020-2022年覆铜板出货量分别为3885/4400/5800万张,平均单价为93/158/150元,毛利率为16.1%/29.2%/25.0%;
(2) 假设公司2020-2022年PCB业务收入维持2800/2800/2800万元,毛利率为5.0%/5.0%/5.0%;
(3) 假设公司2020-2022年公司医疗器械业务收入为6000/6000/6000万元,毛利率为76.0%/76.0%/76.0%;
假设公司2020-2022年公司医疗制造业务收入为10000/10000/10000万元,毛利率为51.0%/51.0%/51.0%。
4.2、盈利预测与估值
公司是内资排名前三的覆铜板厂商,受益于覆铜板提价周期,有望释放盈利弹性。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0/71.1/88.8亿元,同比增速为14.3%/87.2%/24.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11.9/11.6亿元,同比增速为49.1%/409.0%/-2.2%,EPS为0.32/1.63/1.59元,当前股价对应2020-2022年PE为34.3/6.7/6.9倍,PB为2.8/2.0/1.5倍。公司盈利存在较强的周期性,采用历史估值法估值,考虑到本轮的盈利周期时间长于2016-2017年,峰值利润将高于2016-2017年,公司2021/2022年对应的PB估值低于上一轮景气周期时的估值中枢之下,估值有上行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5
风险提示
原材料成本加速上升导致公司毛利率下降;公司产品结构改善不及预期;下游PCB景气度下降导致公司覆铜板产品价格下滑;覆铜板行业竞争加剧。
开源刘翔团队|
赞(41) | 评论 (25) 2021-03-23 10:14 来自网站 举报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3】
重点推荐《军工|行业深度:世界国防发展2020年总结》2021年起核心国军备投入持续新高,多国5/10/20年军备规划出台。航空装备各国重启下一代航空装备,剑指五代机、远轰。精确打击武器高超音速武器重回重点。无人系统:低成本高强度集群规模作战,高空+海上无人系统相融。无人机:高空...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3
重点推荐 《军工|行业深度:世界国防发展2020年总结》 2021年起核心国军备投入持续新高,多国5/10/20年军备规划出台。航空装备各国重启下一代航空装备,剑指五代机、远轰。精确打击武器高超音速武器重回重点。无人系统:低成本高强度集群规模作战,高空+海上无人系统相融。无人机:高空方向为重点,主要国家全面进入高空/超音速无人机研发阶段。 板块标的2020-22估值经过调整已进入相对低估区域。交易性恐慌或为本周下跌主因,关注超跌后机遇。投资方向持续强调,关注超跌后“十四五”预期重新建立带来的估值修复机遇。推荐下游核心主机+上游电子/材料白马企业的组合配置思路。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性风险;军品订单节奏风险;各国新装备落地情况低于预期;国际局势变化风险;经济增速影响全球各国国防开支。 摘自《行业深度:世界国防发展2020年总结》 《非银|友邦保险(01299)首次覆盖:真价值真成长,竞争壁垒不断增强》 友邦5大优势缔造其稳定的承保盈利能力。优势一:优越的公司治理。优势二:友邦保险业务遍布亚太区内18个市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中的不同子公司接连发力,赋予友邦长期的增长动力。优势三:多渠道共同发力,扩展业务深度和广度。优势四:以多元化的产品组合为延伸,扩展服务网络,覆盖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环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优势五:全面推进科技赋能策略。 我们取EV体系下乐观情形友邦目标价144.0港元和DDM估值下的目标价136.3港元的平均值作为友邦最终的目标价,即为140.15港元,较目前的股价还有42.6%的增长空间。 风险提示:在中国内地分公司开设慢于预期,保障险销售乏力,代理人规模提升低于预期。 摘自《友邦保险(01299)首次覆盖:真价值真成长,竞争壁垒不断增强》 《电新|海优新材(688680)首次覆盖:凭创新之材,济光伏之海》 上市后营运资金补充+设备更新有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未来随公司扩产,有望通过更新先进设备,实现原料耗量下降,提升盈利水平。后续公司有望继续引领行业趋势,通过产品创新迭代和结构改善,提升盈利水平。胶膜行业重营运资金,公司上市后融资能力提升,可支撑大规模扩产,未来出货满产保障性高。 我们给予公司21年30倍PE,对应目标价146元。当下公司市值对应21年动态PE仅23倍左右,安全边际高。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装机量增长不及预期、公司新增产能投产不及预期、感光干膜研发进程不及预期等;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摘自《海优新材(688680)首次覆盖:凭创新之材,济光伏之海》 《商社|电商内容化篇一:如何看待当下不同电商和内容平台的发展方向?》 内容电商仍处中场,主战场尘埃未定,多种模式并头演进为当下基本路线,当下头部内容平台做电商仍处于红利期,看好字节跳动、快手、拼多多等电商生态的发展,建议关注天下秀:1、字节跳动:抖音流量电商变现处红利期,强场景掌控力为基石,拓展搜索、深化垂类具备强场景拓展能力,公司具备强运营能力、拓展团队引入电商基因或铸就广阔电商生态;2、快手:快手流量电商变现处红利期,社交网络具备强粘性和韧性,拓展平台分发公域流量有望进一步拓展用户群体、提升调性和粘性,形成独特、多元化的价值。 摘自《电商内容化篇一:如何看待当下不同电商和内容平台的发展方向?》 买方观点 目前市场缺乏明显的主线,现阶段的波动是对一季度业绩的预期的反应。并不认为比较强势的中小盘股是今年的主线。前期被众多机构看好的股票取决于其基本面和性价比。 受益于经济复苏的顺周期板块有望享受供需缺口带来高景气度,可选消费和服务有望迎来反转。 研究分享
《银行|招商银行(600036):零售银行真龙头,上调评级至“买入”》 3月19晚,招商银行披露20年业绩:营收2904.82亿元,YoY+7.70%;归母净利润973.42亿元,YoY+4.82%。 营收盈利增速环比回升。营收盈利增速环比回升。资产质量保持优异。招行作为零售银行标杆,资产质量稳定且保持优异,经营稳健,业绩表现优秀,抵御经济周期能力较强。 我们对招行采用相对估值法,将其目标估值由1.7X21PB上调至2.3X21PB,对应目标价65.15元/股,上调评级至“买入”。 摘自《招商银行(600036):零售银行真龙头,上调评级至“买入”》 《食品|周观点:关注PEG成长空间,食品饮料价值凸显》 食品饮料整体下跌。关注PEG成长空间,食品饮料价值凸显。高端白酒估值回归合理水平,糖酒会或一季报或将成短期提振点。复合调味品景气度和产业趋势明确,坚定看好行业未来发展。啤酒行业消费复苏叠加结构优化,量价齐升呈现良好态势。乳制品板块整体估值偏低,飞鹤等高业绩成长性企业价值较高。 白酒行业持续推荐茅五泸,次高端白酒建议关注洋河、口子窖、舍得。调味品行业持续推荐天味食品、日辰股份,建议关注海天味业、安琪酵母。啤酒行业持续推荐青岛啤酒和珠江啤酒,建议关注重庆啤酒、华润啤酒和燕京啤酒。乳制品行业长期推荐伊利股份、中国飞鹤,建议重点关注低温奶龙头光明乳业。 摘自《周观点:关注PEG成长空间,食品饮料价值凸显》 《食品|白酒周报:基本面持续向好,糖酒会有望持续提振》 高端白酒估值回归合理水平,糖酒会或一季报或将成短期提振点。次高端有分化,建议优选估值低位业绩弹性强标的,重点关注洋河、舍得、口子窖。次高端在整个白酒行业挤压增长及酱酒冲击的背景下,竞争烈度更强,但因为2020Q1次高端整体受疫情影响大,基数低,而疫情期间顺利做市场的企业或将在此基础上迎来同比增长,建议关注此类经营拐点的企业。 优选高端稳定性强,次高端布局低估弹性标的。首推茅五泸,次高端推荐洋河、口子窖,关注舍得。 摘自《白酒周报:基本面持续向好,糖酒会有望持续提振》 《纺服|李宁(02331):盈利强劲运营优化,渠道精简提质,国潮持续赋能》 公司发布2020年全年业绩,盈利端逆市上升,终端渠道稳步提质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44.79亿元(+4.32%),实现归母净利润16.98亿元(+13.28%)。 营运能力稳步强化,内部管理精细管理再上新台阶。聚焦核心品类,中国李宁持续成长拓展,国潮元素重塑李宁品牌基因。 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为22.46/27.45/32.45亿元,同比增长32.2%/22.3%/18.2%;预计2020-2022年公司EPS为0.91/1.12/1.32元,对应PE为43.48/35.56/30.09X。 赞(56) | 评论 (25) 2021-03-23 08:37 来自网站 举报
-
【被动元件持续涨价,国内企业投资机会几何】
投资要点本周投资主题:受5G智能手机、5G基站以及汽车电子带来的增量需求推动,被动元件持续供不应求,正进入景气上行周期,国内优秀企业有望享受行业上行+国产替代双击,给予行业“推荐”评级。5G、汽车电子助推行业迅速扩容,被动元件“涨”声不断。被动元件指不影响信号基本特征,仅令讯号通... 展开全文被动元件持续涨价,国内企业投资机会几何
投资要点
本周投资主题:受5G智能手机、5G基站以及汽车电子带来的增量需求推动,被动元件持续供不应求,正进入景气上行周期,国内优秀企业有望享受行业上行+国产替代双击,给予行业“推荐”评级。
5G、汽车电子助推行业迅速扩容,被动元件“涨”声不断。被动元件指不影响信号基本特征,仅令讯号通过而未加以更改的电路元件,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PC、汽车电子等领域,最常见的有电阻、电容、电感等。根据ECIA数据,2019年全球电容、电感、电阻市场规模分别为210、40、15亿美元,其中电容市场占比超过70%。5G通信、汽车电子的发展将为被动元件市场带来广阔增量,以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为例,消费电子方面,SEMCO预测5G手机的MLCC用量比4G手机增加30-40%;5G基站方面,根据中国联通数据,5G基站总数将达到4G基站数的1.3至1.5倍,VENKEL数据显示4G基站MLCC平均用量为3750只,5G基站的平均用量将超过1.5万只;汽车电子方面,根据TDK数据,普通燃油车的MLCC用量约3k只,混合、插电车约1.2w只,纯电动约为1.8w只。受益于需求端迅速扩容,叠加供给端上原材料价格上涨、日系龙头企业退出中低端市场带来的影响,2020年下半年以来以TDK、三星电机、国巨为代表的海外巨头纷纷调涨被动元件价格,一些主流型号的电容已经提价近30%,被动元件行业持续景气上行。
国内优秀企业积极研发+扩产追赶,有望乘国产替代之风快速崛起。被动元件领域长期以来被日韩巨头寡头垄断,村田、三星电机、TDK三大厂商市占率达71%,加上TDK、国巨和华新科,CR6份额达90%以上,国内企业市占率极低,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随着日韩巨头在中低端市场逐渐退出,以及疫情后我国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快速扩产,国内被动元件优秀企业份额有望快速提升,我国被动元件领域主要企业有陶瓷材料及被动元件巨头三环集团、电感龙头顺络电子、国内MLCC龙头风华高科等(详见正文表格)。其他半导体方面,全球半导体产业景气度持续上行,半导体板块我们重点推荐:(1)功率半导体:斯达半导、捷捷微电、新洁能、华润微;(2)IC设计:卓胜微、韦尔股份、思瑞浦、圣邦股份等;(3)半导体设备:华峰测控、北方华创等;消费电子,我们重点推荐具备较好成长性的终端品牌,重点推荐:传音控股;面板行业,重点推荐行业龙头:京东方A和TCL科技。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恶化风险;海外疫情反弹风险。
重点关注公司及盈利预测
1 股票组合及其变化
1.1、本周重点推荐及推荐组合
重点推荐:华峰测控、斯达半导、捷捷微电、思瑞浦、新洁能、京东方A、TCL科技、立昂微、恒玄科技、三安光电、韦尔股份、圣邦股份、卓胜微、兆易创新、鹏鼎控股、立讯精密、北方华创、中芯国际、风华高科、锐科激光、澜起科技、柏楚电子、中微公司;受益标的:芯朋微、深南电路、歌尔股份。
1.2、核心公司的投资逻辑 半导体行业:重点推荐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功率半导体等细分方向。半导体行业在过去数十年内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放缓或衰退后又会重新经历更强劲的复苏,技术变革是驱动半导体行业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华为禁令、中芯国际被列出口管制等事件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已开始反映,但是对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并未体现,我们判断半导体的拐点将在2021Q1来临;中长期而言,中国半导体全面国产化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半导体产业发展逻辑并未发生改变,半导体细分领域核心公司正在全面开花。当前时间点我们重点推荐功率半导体和部分模拟芯片等细分方向,重点推荐:功率半导体(斯达半导、捷捷微电、新洁能)、模拟芯片(圣邦股份、韦尔股份、卓胜微),以及华峰测控。 消费电子:新兴应用有望接棒5G手机成为消费电子增长新动力。新冠疫情不会改变5G换机大趋势,2020年是5G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一年,根据信通院数据,2020年12月我国5G手机出货量达1820万部,出货量占比达68.4%,出货量占比创新高,1-12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1.63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218款,占比分别为52.9%和47.2%,5G机型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我们认为5G应用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短期来看,标配5G模块的IPhone12系列已发布,苹果用户5G换机需求有望迎来释放,苹果产业链短期业绩无忧,中长期来看,TWS、VRAR、IOT等新兴应用有望接棒5G手机成为消费电子的增长新动力,消费电子我们持续推荐未来2-3年成长路径清晰的行业龙头,重点推荐:鹏鼎控股、立讯精密,受益标的:歌尔股份。 面板行业:LCD 周期上行与OLED成长共振。LCD:新冠疫情对面板行业冲击提前结束,LCD迎来一波上升周期。我们认为未来随着韩国三星和LGD的退出,行业洗牌将逐步完成,全球面板显示产业竞争格局将明显优化,行业周期性将大大减弱,我们认为面板龙头将分享行业集中度提升、周期性变弱带来的长期盈利红利。受益于2020Q3面板价格的大幅上涨,面板行业龙头京东方A 和TCL科技2020Q3单季度扣非后净利润均环比大幅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考虑到2020Q4面板价格仍维持上涨态势,面板行业龙头业绩有望环比继续增长,2020年全年业绩可期。对2021年整体判断:供给没有明显增长,需求向好,价格将会继续上行。OLED:国内技术不断进步及产能逐步释放,价格将更加合理,OLED渗透率将会随着下游发展而快速提升,预计京东方2021年OLED实现盈利。面板行业重点推荐:京东方A和TCL科技。 2 分析及展望
2.1、投资主题和主要逻辑
2.1.1、 本周的投资主体和主要逻辑
5G、汽车电子助推行业迅速扩容,被动元件“涨”声不断。被动元件指不影响信号基本特征,仅令讯号通过而未加以更改的电路元件,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PC、汽车电子等领域,最常见的有电阻、电容、电感等。根据ECIA数据,2019年全球电容、电感、电阻市场规模分别为210、40、15亿美元,其中电容市场占比超过70%。5G通信、汽车电子的发展将为被动元件市场带来广阔增量,以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为例,消费电子方面,ChlueResearch预测5G手机的MLCC用量比4G手机增加30-40%;5G基站方面,根据工信部数据,5G基站总数将达到4G基站数的1.3至1.5倍,VENKEL数据显示4G基站MLCC平均用量为3750只,5G基站的平均用量将超过1万只;汽车电子方面,根据TDK数据,普通燃油车的MLCC用量约3k只,混合、插电车约1.2w只,纯电动约为1.8w只。受益于需求端迅速扩容,叠加供给端上原材料价格上涨、日系龙头企业退出中低端市场带来的影响,2020年下半年以来以TDK、三星电机、国巨为代表的海外巨头纷纷调涨被动元件价格,一些主流型号的电容已经提价近30%,被动元件行业持续景气上行。
国内优秀企业积极研发+扩产追赶,有望乘国产替代之风而起。被动元件领域长期以来被日韩巨头寡头垄断,村田、三星电机、TDK三大厂商市占率达71%,加上TDK、国巨和华新科,CR6份额达90%以上,国内企业市占率极低,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随着日韩巨头在中低端市场逐渐退出,以及疫情后我国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快速扩产,国内被动元件优秀企业份额有望快速提升,我国被动元件领域主要企业有陶瓷材料及被动元件巨头三环集团、电感龙头顺络电子、国内MLCC龙头风华高科等(详见正文表格)。其他半导体方面,全球半导体产业景气度持续上行,半导体板块我们重点推荐:(1)功率半导体:斯达半导、捷捷微电、新洁能、华润微;(2)IC设计:卓胜微、韦尔股份、思瑞浦、圣邦股份等;(3)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华峰测控、北方华创等。消费电子,我们重点推荐具备较好成长性的终端品牌,重点推荐:传音控股;面板行业,重点推荐行业龙头:京东方A和TCL科技。
2.1.2、 重点公司或者板块异动点评
在电子各子板块中,半导体下跌2.35%,光学光电子下跌2.31%,元件Ⅱ下跌3.65%,电子制造下跌4.87%,其他电子下跌1.25%。
半导体:本周半导体板块下跌2.35%。国内光伏正银领域领先企业帝科股份逆市上涨10.91%;电力半导体器件和装置研发生产公司派瑞股份上涨9.65%;存储芯片、导航芯片设计商国科微上涨6.91%。我们认为,中长期来看,受益于“新基建”对下游产业的大力扶持,5G基站、数据中心、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对存储芯片、模拟芯片(射频芯片/功率芯片)、分立器件(功率器件)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加之国产替代逻辑的持续,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仍将是电子投资大方向。
面板:本周面板行业方面,国内面板龙头TCL科技上涨1.07%,平板显示检测领军者精测电子下跌2.03%。我们认为,下游需求的大幅收缩将对面板厂商短期内的业绩造成影响,但从供给端以及LCD整体产业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在出货面积的市场份额一直持续稳定提升,此前三星显示已表示将在2020年内关停所有LCD产线,若中国大陆厂商承接了韩系面板退出的份额,预计2020年中国LCD出货量占比将从约50%提升至60%-70%。我国大陆面板厂商在LCD液晶面板的龙头地位将得以巩固,目前随着国内疫情不断好转,我国面板在供给端已经逐渐恢复,其业绩表现将取决于未来全球疫情结束及下游市场回暖时间。
2.2、行业动态跟踪 2.2.1、 行业重要新闻
半导体
SEMI:晶圆厂设备支出将连续三年创下历史新高
据Semi最新的统计显示,全球半导体行业有望连续三年创下罕见的晶圆厂设备支出新高,到2020年将增长16%。SEMI在其季度《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中强调指出,今年的预测增长率为15.5%,2022年为12%。据预测,在这三年内,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每年将增加约100亿美元,届时支出将攀升至800亿美元以上。其中,通讯,计算,医疗保健和在线服务的支柱的电子产品需求占了大部分的支出来源。
SEMI表示,晶圆厂设备支出历来是周期性的,通常增长一到两年,然后下降的时间大致相等。但统计显示,从2016年开始,半导体行业的晶圆厂设备投资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在那一刻之前,距半导体行业至少有三年的增长才过去了20年。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在1990年代中期,当时的芯片行业发展了四年。
2021年和2022年的大部分晶圆厂投资将出现在晶圆代工和内存领域。SEMI指出,在领先的投资推动下,晶圆代工支出预计将在2021年增长23%,达到320亿美元,并在2022年持平。总体内存支出将以个位数的形式增长,到2021年将达到280亿美元,而DRAM将超过NANDFlash,然后猛增凭借DRAM和3D NAND投资的强劲增长,到2022年将增长26%。SEMI表示,在预测期内,功率和MPU部门的支出也将强劲增长。在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强劲需求的推动下,预计到2021年和2022年,功率将显示出强劲的投资增长,分别为46%和26%。随着微处理器投资的增加,MPU将在2022年以40%的增长速度增长。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中芯国际扩产,深圳迎来首条12寸产线
中芯国际发表自愿性公告,公告指出,公司于本公告日期签订由深圳政府于2021年3月12日同意的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公司和深圳政府(透过深圳重投集团) (其中包括)拟以建议出资的方式经由中芯深圳进行项目发展和营运。
公告表示,依照计划,中芯深圳将开展项目的发展和营运,重点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集成电路和提供技术服务,旨在实现最终每月约40,000片12吋晶圆的产能,预期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
从公告可以看到,待最终协议签订后,项目的新投资额估计为23.5亿美元。各方的实际出资额将根据第三方专业公司对中芯深圳所作评估而定。预期于建议出资完成后,中芯深圳将由公司和深圳重投集团分别拥有约55%和不超过23%的权益。中芯国际表示,公司和深圳政府将共同推动其他第三方投资者完成余下出资。中芯国际在公告中还强调,公司和深圳政府已同意进行真诚磋商,以就建议出资和具体支持事项签订最终协议。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中国电科:离子注入机实现全谱系产品国产化,覆盖至28nm
3月17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 月 17 日对外公布,该集团旗下装备子集团攻克系列 “卡脖子”技术,已成功实现离子注入机全谱系产品国产化,包括中束流、大束流、高能、特种应用及第三代半导体等离子注入机,工艺段覆盖至 28nm,为我国芯片制造产业链补上重要一环,为全球芯片制造企业提供离子注入机一站式解决方案。
(来源:TechSugar)
2.2.2、 其他行业重要新闻
面板
三星、LGD、京东方三大厂商占了全球OLED整体份额的95%,产能还在扩张
近年来,OLED面板领域迎来产能、营收的双增长。市场研究机构 UBI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OLED面板出货量为5.7788亿块,同比增长3.7%。由于受到2020年面板平均价格下降的影响,全年OLED面板总收入增长0.7%,为326.8亿美元。前三大厂商占据95%的全球OLED整体份额。未来各面板厂产能还在持续扩张中。
2020 年 OLED 面板销量的主要增长点来源于智能手表和电视市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面板出货量相比 2019 年有所下滑。此外,2020 年一些汽车、笔记本电脑以及折叠屏手机运用OLED 面板,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而从各大厂商的收入情况来看,排名全球第一为三星显示,其OLED面板收入约为223亿美元,同比下滑15.8%,出货量为3.9亿块,市场份额为68.2%。第二名为LGD,去年OLED领域的营收约为68.7亿美元,市场份额为21%左右,主要是大尺寸OLED面板贡献所致。第三名为京东方,2020年OLED领域的营收为18.6亿美元,市场份额为5.7%。而前三大厂商占了全球OLED整体份额的95%左右。
近年OLED产能增长很快,头部企业垄断优势明显,竞争将非常激烈,主流厂商的产能扩张开启新一轮竞赛。三星显示将扩大中小尺寸OLED产能,以应对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的OLED渗透率提升。近日正在考虑忠南牙山产业园A4工厂设备投资。据了解,A4是2018年时将LCD产线L7-1转换为柔性OLED的产线,产能是6代OLED 3万张/月。三星显示年内可能会进对A4进行每月3万张规模的增产投资,据了解, LGD的大尺寸OLED中国工厂正在走入正轨。其生产电视面板的广州8.5代OLED生产线去年的营收为1.25万亿韩元(约合72亿人民币)。工厂的稼动让LG OLED电视去年出货量首次突破200万台。今年LGD计划中国产线产能将超韩国坡州工厂(每月8万张)。国内OLED面板厂产能也在加速逐步释放。以手机OLED市场为例,群智咨询数据显示,国内OLED面板厂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升,2020年出货量约0.88亿片,同比提升60%,市场份额接近20%。其中京东方以0.36亿片的出货位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诺以0.21亿片的出货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二。
(来源:触摸屏与OLED网)
产业链:LCD显示驱动芯片供应商考虑提价
3 月 17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产业链人士称,由于下游厂商需求强劲,加之上游关键零部件紧缺,全球 LCD 面板的价格在 3 月份将会更高,一季度预计会上涨 10%,LCD 面板厂商也已设定今年笔记本电脑领域更高的出货量目标。
LCD 面板需求强劲,也就拉升了对显示驱动芯片等各类零部件的需求,在芯片代工商产能紧张,多个领域的芯片短缺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导致显示驱动芯片价格上涨。
(来源:TechSugar)
5G及其它
华为将向苹果、三星等收5G专利费,每台手机上限2.5美金
据彭博社报道,基于其一系列的无线5G专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开始向苹果等移动巨头收取“合理”的费用,这将为他们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全球领先地位而创造可观的收入来源。
华为首席法律官宋柳平说,作为全球最大的5G专利组合的所有者,华为将与iPhone制造商苹果和三星电子公司协商价格和潜在的交叉许可。尽管美国努力阻止其网络设备的销售并将其排除在供应链之外,但华为它的目标还是要获得报酬,并且他们将收取比高通公司,爱立信AB和诺基亚Oyj等竞争对手更低的费率。华为高管们表示,华为在2019年至2021年之间应该收取了约12亿美元至13亿美元的专利和许可费,但他们未具体说明其中哪些源自5G。华为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丁杰森(JasonDing)表示,每部手机的专利使用费上限为2.50美元。
华为从2009年开始研究5G连接技术,目前拥有数量最多的5G标准必要专利(SEP),占已授予和正在使用的全球5G专利家族的18.3%。根据咨询公司Amplified和GreyB在本月的联合报告,诺基亚紧随其后,份额为14.6%,三星为12.9%和LG为11.2%。IPlytics在2月份的一份报告中研究了5G整体已获专利,华为同样以15.39%的份额领先,其次是高通(11.24%)和中兴通讯(9.81%)。三星和诺基亚分别为9.67%和9.01%。据联合市场研究公司(AlliedMarket Research)预测,到2026年,全球5G将从2020年的55亿美元增长至6,680亿美元。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IDC:Wi-Fi 62020年不负众望,2021年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3月18日消息,当日上午,IDC 发布的《中国 WLAN 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 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2020 年,WLAN 市场总体规模达到 8.7 亿美元。
报告指出,2019 年第三季度开始,一些主流厂商陆续进入 Wi-Fi6 市场,首批 Wi-Fi6 产品在 2019 年第三季度即收获 470 万美元的销售规模。IDC 预测,2021 年,Wi-Fi 6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中国市场将接近 4.7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来源:TechSugar)
SA:2021年小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3月17日消息,StrategyAnalytics 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 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反弹 6.5%,达到 13.8 亿部。StrategyAnalytics 智能手机分析师Abhilash Kumar 表示:“2021 年,我们相信小米将超越华为,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小米在印度和俄罗斯市场表现良好,在中欧、东欧和西欧的势头也很强劲。”
报告还指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传音将超过三星,成为最大的厂商,三星将跌至第二位。小米将超越苹果跃居第三。在西欧市场,小米将排在苹果和三星后,并将巩固其第三名的位置。
(来源:TechSugar)
2.3、重点公司跟踪
2.3.1、 重点公司重要新闻公告及我们的点评
(1)TCL科技:2020年业绩符合预期,面板行业龙头快速崛起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66.8亿元,同比增长33.9%,实现归母净利润43.9亿元,同比增长67.6%。
2020年业绩符合预期,华星光电效率之王。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66.8亿元,同比增长33.9%,实现归母净利润43.9亿元,同比增长67.6%,靠近业绩预告指引区间上限。按季度拆分来看, 2020Q4单季度业绩表现亮眼,实现归母净利润23.63亿元(+5744%),占全年总额的53.8%;按业务拆分来看,TCL华星依旧是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得益于2020年6月以来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液晶面板量价齐升,加之公司产能规模与产能利用率向好,2020年华星光电实现全年营收467.7亿元(+37.6%),占公司总营收的60.99%,实现净利润24.2亿元(+151.1%),其中大尺寸面板出货面积达27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TV面板出货面积提升至全球第二,成长速度业内领先。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改善,2020年公司毛利率为13.61%(+2.14pct),净利率为6.61%(+1.73pct),其中,净利率创下新高,受益于面板行业景气度在2021年继续上行,我们判断公司2021年业绩规模、盈利能力增长具备较高确定性。
半导体显示、光伏、材料三轮驱动,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2020年公司已形成了半导体显示、半导体光伏和半导体材料三大产业群的战略布局,产业护城河不断拓宽,通过收购中环电子,公司进军半导体光伏与半导体硅片领域,持续拓宽业务边界;通过收购三星显示苏州产线,公司持续扩充高世代产线产能,我们测算收购完成后华星光电TV面板份额将提升约4%,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通过投资日本JOLED加速喷墨印刷OLED技术进展,公司OLED量产指日可待;同时公司与LED龙头三安光电共同投资成立联合研发实验室,将加速公司在Mini LED、Micro LED等领域的突破。公司持续加码研发,2020年研发投入达65.4亿元(+41.2%),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为8.53%,保持业内领先。市场上的液晶面板高世代产线资源稀缺,我们认为公司收购三星苏州产线不仅优化了产业格局,同时也巩固了自身的行业地位,此外公司对上游材料等领域的布局有望改善公司面板、模组、整机等产品的盈利能力,公司持续横向、纵向整合产业优质资源,核心竞争力正不断提升,将受益于显示产业稳步上行、周期性变弱的红利实现崛起。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深耕面板及显示产业链,技术实力强大,运营效率领先行业,目前面板行业格局已定,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望充分受益于行业周期性变弱带来的长期盈利红利。基于审慎性考虑,暂不考虑增发及收购对公司业绩及股本的影响,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4.27/131.22/149.3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2.3.2、 公司公告
来源:吉森电子研究
赞(51) | 评论 (25) 2021-03-22 13:42 来自网站 举报
-
【【面板深度】关于LCD面板行业的三个判断】
投资要点判断一:面板供需紧张将贯穿2021全年,我们判断LCD涨价将持续至2021Q3。从需求端来看,TFT-LCD主要下游应用为TV、Monitor、Notebook等,其中,TV大尺寸化是推动TFT-LCD需求提升的主要动力。考虑到TV销量和平均尺寸上升等因素影响,根据我们测... 展开全文【面板深度】关于LCD面板行业的三个判断
投资要点
判断一:面板供需紧张将贯穿2021全年,我们判断LCD涨价将持续至2021Q3。从需求端来看,TFT-LCD主要下游应用为TV、Monitor、Notebook等,其中,TV大尺寸化是推动TFT-LCD需求提升的主要动力。考虑到TV销量和平均尺寸上升等因素影响,根据我们测算数据,2021年全球TV-LCD需求面积将增长4.24%,从中长期看,我们认为TV、PC、车载等将驱动LCD行业需求持续稳健增长;从供给端来看,全球面板产能持续向中国大陆转移,DIGITIMES预计,2021年中国大陆大尺寸LCD面板产能将占全球68.2%,我们判断未来几年全球LCD产能将没有明显增长;从面板价格来看,考虑到玻璃基板和驱动IC缺货仍在持续,叠加面板需求端淡季不淡,整机厂库存水位持续偏低,我们判断TV面板涨价将延续至2021Q3,液晶面板供需紧张贯穿2021年全年。
判断二:我们判断LCD行业周期性将逐步减弱,估值中枢有望提升。考虑到全球LCD面板需求增长通常比较稳定,波动较小,面板供给的集中式扩产和退出,是面板周期波动的最大影响因素。我们认为最近几年面板价格剧烈波动是由于国内面板厂商大量扩产所致,当前随着大陆厂商高世代LCD产线的逐步爬坡完成以及韩国厂商逐步的退出,行业洗牌将逐步完成,竞争格局有望大幅优化。我们判断国内厂商后续不会有明显扩产计划,由于国内厂商扩产导致的LCD周期波动也会因此逐步弱化,最后的行业赢家有望迎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周期性变弱带来的行业长期盈利红利,行业估值中枢有望逐步提升。
判断三:寡头垄断下,行业龙头迎来盈利大时代。自2020M6以来,LCD面板价格连续10个月持续上涨,面板行业龙头业绩2020Q3快速增长,并预期2020Q4环比加速增长。展望后续面板价格我们依然乐观,再加上国内全球面板厂商加速整合、折旧高峰逐步过去,我们判断国内面板行业龙头将迎来盈利大时代,2021年季度业绩环比将快速增长。
行业评级:液晶面板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我们判断TV面板涨价态势将延续至2021Q3,行业景气有望贯穿全年,随着面板行业洗牌结束,行业周期性逐渐减弱,行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面板龙头将持续受益,给予行业“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海外扩散导致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面板产能大幅释放风险;贸易战持续恶化风险。
重点关注公司及盈利预测
1 判断一:面板供应紧张将贯穿全年,LCD涨价将延续至2021Q3
1.1、需求分析:TV、PC、车载将驱动LCD面板需求稳健增长
1.1.1、TV:电视大尺寸化是面板需求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TV是全球大尺寸TFT-LCD的主要下游应用领域,TV出货量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根据Statista数据,2018年全球TFT-LCD面板销售面积约为1.978亿平方米,其中,TV面板销售面积为1.547亿平方米,占比78%,因此我们可以把来自TV端的需求看作是大尺寸LCD面板下游需求的基本盘。根据奥维睿沃数据,2010年以来全球液晶TV销量整体进入了存量市场竞争的态势,年出货量在2-2.5亿台之间波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宅经济应运而生,液晶TV作为室内交互的重要大屏受到拥趸,根据群智咨询数据,受益于后疫情时代北美液晶TV需求大幅回暖,2020年全球液晶TV出货量达到新高的2.44亿台,同比增长2.95%,考虑到2020年TV旺盛的销量对2021年奥运会等赛事带来的需求产生了提前透支效应,预计2021年液晶TV市场将下滑至2.34亿台。
TV整体销量处于稳定状态,电视大尺寸化趋势显著。根据Omdia数据,2018年全球LCD-TV平均尺寸为44.1英寸,2019年增长至45.4英寸,同比增长1.3英寸,预计2020年增长1.6英寸至47英寸,2021年增长2英寸至49英寸,到2026年,平均尺寸将增长至51.5英寸。从终端销售占比来看,大尺寸TV的占比正在持续提升,小尺寸TV占比持续下降,根据群智咨询数据,32寸TV面板出货占比从2018H1的32.1%下降到了2020H1的26.9%,而65寸面板占比从2017H1的4.3%上升至了2020H1的8.9%,尽管销量处于存量市场,但TV大尺寸化趋势显著,体现终端用户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正持续提升。
2020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量同比下降5.4%,出货面积同比上升3.6%,TV大尺寸化是面板需求增长的最大推动力。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电视面板产业链加速变革,供需关系重塑,2020年上半年电视面板供需关系先紧后松,面板价格呈现出先涨后跌的变化,下半年电视面板供需持续紧张,面板价格一路上涨。根据AVC奥维睿沃数据,2020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量272.2M,同比下降5.4%,与此同时,受益于大尺寸化推动,2020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面积169.9百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而2018、2019年得出货面积也分别同比增长了11.1%和6.1%,可以看出当前TV面板市场的最大推动力是TV大尺寸化趋势。
TV面板需求测算:2021年全球TV-LCD出货面积将同比增长4.24%。根据Omdia对2021年TV平均尺寸增加2英寸的假设,我们做出了如下表的测算,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2021年液晶TV出货量分别为2.44/2.34亿台,此外假设TV面板平均长宽比为16:9,不考虑切割损耗,在此基础上,2020年TV-LCD面积需求约为1.49亿平方米,2021年TV-LCD面积需求约为1.55亿平方米,意味着在TV销量下滑4.1%的情境下,TV面板尺寸从47英寸增长增长至49英寸仍之至少能带来约630万平方米的TFT-LCD面板需求增量,同比净增长4.24%,若考虑切割损耗,需求增量则将更高。
当前下游整机厂商库存持续处于低位,预示未来采购需求将保持旺盛。电视面板供不应求不只引发了面板持续涨价,也让中国电视厂商面临供应链困境。2020年1-10月,中国传统电视厂商面板采购同比增长4%,而全球出货(含自有品牌+ODM)增长了12%,根据奥维睿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初中国传统电视厂商企业库存(面板+整机)只有4.3周,远低于5周的安全库存,年底前库存紧张局面也难以得到缓解,我们认为在2021年初终端需求淡季不淡,而上游供应链缺货持续的大环境下,整机厂商库存水位仍将持续处在低位。
1.1.2、 IT:线上化强势拉动Monitor/Notebook需求快速增长
线上化助推PC市场二次增长,显示器和笔记本LCD出货量同比快速上涨。受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时间持续,教育、办公线上化对PC的需求持续旺盛,推动PC市场二次增长,PC市场(含笔记本电脑)与TV市场类似,整体也处于一个存量市场竞争的状态,下游品牌集中度很高,联想、戴尔、惠普、苹果几大厂商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年全球显示器出货量达到1.4亿台,同比增长7.69%,2020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2.1亿台,同比大增24.26%,我们认为,即使后续全球新冠疫苗接种乐观,疫情对人类生活习惯产生的影响不会迅速消失,线上化需求仍将长期存在,根据群智咨询预测,2021年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出货量预计分别为1.44亿台和1.98亿台,增速虽大幅放缓,但较疫情前水平仍有明显增量。
显示器面板同样存在大尺寸化的趋势,面板需求快速成长。根据奥维睿沃数据,显示器面板同样存在大尺寸化的趋势,2017-2020年,显示器面板的平均尺寸从22.7英寸增长到了24.3英寸,平均每年增长0.53英寸,且增速有所提升。显示器面板主流尺寸为21.5寸、23.8寸和27寸,2017-2020年,21.5寸面板出货占比从24%下降至18%,23.8寸面板占比从16%迅速增长至33%,27寸面板占比则从10%增长至20%,大尺寸化趋势显著。当前面板企业在产能紧缺的情况下,以盈利作为主要考量进行供应优先级排序,助推显示器面板尺寸结构加速大型化,2020年平均尺寸增幅创下新高。
显示器面板需求测算:2021年显示器面板面积将同比增长11.14%。根据奥维睿沃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增长的数据,我们假设2021年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增加0.7英寸,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2021年显示器出货量分别为1.60/1.68亿台,同样假设显示器面板平均长宽比为16:9,不考虑切割损耗,在此基础上,2020年显示器面板总需求为2604.55万平方米,2021年总需求将增长至2894.61万平方米,带来290万平方米的显示器LCD增量,同比增幅达11.14%。
1.1.3、 汽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新兴应用是面板需求增长重要看点
疫情大幅冲击汽车市场,疫情后有望快速复苏。全球汽车市场在2017年达到顶峰后进入存量市场阶段,根据中国乘联会数据,2017年全球汽车销量达9408万辆,2019年为9302万辆。2019年全球汽车销量约为9000万辆,受疫情冲击2020年大幅降至7650万辆,汽车预测机构LMC Automotive预计2021、2022年将分别回升至8400万辆和9000万辆。群智咨询预测2020年全球车载面板出货量将由2019年的1.59亿片下降至1.33亿片,同比下降16.35%,我们认为,当前汽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以特斯拉、理想、蔚来为代表的纯电动新能源车正在使用越来越大的车载显示屏,且渗透率不断提升,叠加后续疫情恢复,汽车销量逐步复苏,车载面板需求也将以较快的速度成长。
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提速将带动车均面板数量、平均面积提升。过去高解析度、大尺寸显示屏往往被用在高级车款,不过随着车载面板单价下滑,以及市场需求增加,车载面板也开始走向标准化。从需求上看,显示屏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需求数量强劲成长。从供给面来看,越来越多的面板厂商投注资源在车载面板上。在中小尺寸面板应用当中,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都进入了成长高原期,而车载面板是少数增长潜力较大的细分类别,随着车联网、新能源车、无人驾驶等因素的推动,车载面板需求将快速回暖。
1.2、供给分析:LCD产能不断向大陆转移,全球后续无明显产能扩张
1.2.1、 大陆新增产能有限,韩企退出是大趋势
液晶面板产能进入存量时代,2021年全球产能将净缩减。根据DSCC数据,2017-2019年,我国高世代产线的陆续投产大幅抬升了液晶面板产能,2017年全球总产能为2.64亿平方米,到2019年已达到3.11亿平方米,两年时间17.95%的产能增量远远超过了终端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直接导致LCD面板行业进入了两年多的寒冬,此后韩国三星、LG在退出LCD产能方面动作不断,DSCC预计2021年全球面板产能将净缩减约1000万平方米,根据全球其余面板产线的产能规划情况来看,未来五年内面板产能不会大规模的净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缓慢增长至3.28亿平方米,较2020年仅增长约1262万平方米。
资金壁垒不断提升,三星、LG已退出的LCD产能重开的风险较低。LCD产线一旦关闭,重新开启难度较大,主要原因为面板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越高世代对应产线投资越大,以一条月产能6万片玻璃基板的产线为例,5代线投资金额约为100亿元,而10代线则需要约380亿元,因此高世代产线的投产与老旧产线的退出也进一步抬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我们认为韩厂退出LCD产能将是永久性退出,下表是三星和LG退出LCD产线的历史及当前的规划情况,经过我们计算,若不考虑切割损耗,三星和LG在2019-2020年宣布开始退出的五条产线折算成玻璃基板面积约为3957万平方米。
短期来看,LG盈利需求旺盛,而三星自家TV品牌对面板的需求难以满足,韩厂延后关闭剩余产线在情理之中。当前LG延迟退出LCD产能主要是出于面板价格上涨有望弥补此前产线的明显亏损,而三星情况略有不同,2020年三星TV整机的面板需求为4850万片,而自身供给仅为2540万片,本身需要较大的外采来维持,若在当前缺货严重的情境下关闭LCD产线则有可能导致整机端无法优先拿到面板,导致三星整机品牌份额被蚕食,对集团业务产生更多压力。
长期来看,高世代产线对老旧产线形成降维打击,三星、LG退出剩余产线是大势所趋。面板行业存在“高世代打击低世代的逻辑”,高世代线的最优经济切割尺寸高于低世代线,能触及低世代线触碰不到的大尺寸市场,对低世代线应用市场形成打击;其二,高世代线能灵活决定产品尺寸大小,对低世代线生产成本形成打击。以京东方为例,其6代线(B3)最初是按照生产大中尺寸的需要设计的,在改造和追加新设备进行转型后,转产中小尺寸面板,以其更高的切割效率对生产小尺寸产品的成都4.5代线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判断韩厂退出LCD行业是大势所趋,当前韩厂剩余的产线为7代线和8.5代线,随着TV、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的提升,我国10.5代线不断爬坡,老产线切割效率的劣势将逐渐显露,最后转变为制造成本的劣势。
我国已主导LCD面板产能,未来格局趋于稳定。随着优质产线不断向龙头厂商集中,根据DIGITIMES数据,未来全球液晶面板产能将继续向中国集中,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占据全球71.6%的液晶面板产能,中国台湾份额缓慢下降至22.6%,而韩国和日本份额则将迅速缩小至10%以内。
展望未来,LCD供给端BOE+华星光电双寡头格局已定。具体到企业来看,根据群智咨询预测,2020年开始全球产能将呈现以下趋势:1. 未来三年内,中国大陆依然有新的高世代面板产线陆续量产,产能持续增加,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产能面积高度向中国大陆厂商聚集;2. 韩厂将加快关停大尺寸液晶面板产能,预计未来2年内将关闭其韩国的所有液晶电视面板产能,且其在中国大陆的产线,也将分散到其他应用。根据群智咨询的测算,若韩厂持续退出,预计从2021年开始LGD和SDC的液晶电视面板产能全球占比均将减少到10%以内;3. 台湾面板厂投资保守,对于获利性较差的液晶电视面板产能将会持续收缩,市占率逐步下降。预计到2023年,不考虑产线并购,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将分别占据23%和18%的液晶面板产能,若算上中电熊猫和三星苏州厂,BOE和华星光电双巨头的份额将超过50%。
京东方并购中电熊猫优质产线影响分析:京东方收购中电熊猫两条产线后,产能方面,产能集中度和市场主导权将提升,根据DISCIEN数据,收购完成后京东方LCD面板年产能TV面板份额将提升约3.5%,Monitor领域将提升6%,Notebook领域将提升4.5%;产品方面,京东方在50寸产品线较为空白,中电熊猫成都8.6代线有望填补这条产品线上的空白;客户结构方面,京东方客户主要为品牌客户,而中电熊猫以小客户乃至白牌客户为主,收购后有望进一步增加自身在下游客户的影响力;技术方面,中电熊猫主要使用Oxide(IGZO)技术,专利布局深厚,有望提升京东方Oxide产品良率,IGZO技术同时可应用到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是大尺寸OLED绕不过的坎。
1.2.2、 TV-LCD:强者恒强,国内面板龙头优势愈加明显
TV面板方面,2020年京东方、华星光电TV-LCD出货面积位居前二。根据奥维睿沃数据,2020年京东方、华星光电的TV-LCD出货量分别为4640万片和3970万片,分别同比下降12%和2%,受益于TV面板大尺寸化趋势,两者的TV面板出货面积分别同比上升了3%和26%,尽管华星光电出货量略逊于群创,但由于华星光电大尺寸产品占比较高,在出货面积上仍大幅领先于群创光电。
2021年我国企业数条产线产能仍在继续爬坡。2020年京东方依旧在TV面板的供给端保持出货量和出货面积的行业第一,收购中电熊猫后,产能将得到进一步扩充,此外,华星光电表现亮眼,2020年出货面积大幅增长26%,收购三星苏州产线后其产能也将进一步提升。其余厂商的变动主要体现在韩厂的退出方面,其中LG在2020年的出货面积同比减少了30%,三星则减少了14%。
韩日系厂商产品结构相对高端,我国厂商产品结构有持续优化空间。从产品结构来看,我们根据各大厂商2020年液晶TV面板出货面积与出货量得出了各家厂商的平均单片TV面板出货面积,假设TV面板平均长宽比为16:9,得出各家TV面板厂商2020年TV液晶面板的平均出货尺寸如下图所示,从图中看可以看出,日韩厂商平均尺寸显著大于大陆厂商,说明产品结构相比大陆厂商更优,高端产品占比更高,对应有更好的盈利水平,大陆厂商仍有较大追赶空间。
1.2.3、 Monitor-LCD:供应短缺加剧,BOE稳居第一
显示器面板方面,2020年陆企和韩企出货量同比大增,京东方稳居第一,华星光电快速追赶。根据奥维睿沃数据,2020年京东方依旧稳居显示器面板行业出货量第一,出货量为4280万台,同比增长23%,其余企业中华星光电表现亮眼,2020年华星光电显示器面板出货量达620万台,同比大增343%。
2021年显示器面板出货规划预示供给端分化加大:从对2021年的显示器面板出货规划来看,三星退出的意愿明显,预计2021年出货量将下降87%,华星光电依旧保持高增速的目标,预计到2021年显示器面板将达到1500万台,同比增长142%,此外,惠科产能充裕,将2021年的目标定为1800万台,较2020年大幅增长718%,要完成该目标惠科需要在技术、品质和客户方面继续提升。
1.3、价格判断:供需紧张持续,面板价格将延续至2021Q3 TV:2020年5月开始涨价,正经历最长涨价周期。2020M5至今TV面板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随着二季度末电视面板需求的持续增长,电视面板一直供不应求,2020M6开始面板价格一路上涨,根据奥维睿沃数据,相比5月份的价格最低点,中小尺寸32 / 39.5 / 43 / 50 / 55英寸Open cell面板价格年内涨幅50%-100%,而大尺寸65英寸、75英寸Open cell面板价格也分别上涨33%、15%。
当前TV面板价格已涨至2017年高点水平。根据wind和奥维睿沃的32寸液晶面板价格数据显示,2021M2 32寸液晶TV面板价格为71美元,回顾历史价格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价格已回升至2016年底到2017年的周期高点,面板价格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2017-2019年长达两年多的失地。
Monitor/Notebook:2020Q3起步涨价,价格涨幅弱于TV面板。主流尺寸的笔记本电脑用面板(11.6TN / 13.3IPS / 14TN / 14IPS / 15.6 IPS)12月结算价分别为28 / 51.9 / 29 / 42.3 / 42.2美元,环比涨幅分别为4.87% / 1.96% / 3.94% / 2.42% / 2.93%,预计2021年1月环比涨幅将达到5.00% / 2.31% / 4.48% / 2.84% / 3.08%,涨幅持续扩大。价格方面,主流尺寸显示器面板(21.5TN / 21.5IPS / 23.6TN / 23.8IPS / 27IPS)11月结算价格分别为44.3 / 45.7 / 47.6 / 50.6 / 68.4美元,环比涨幅分别为3.50% / 3.39% / 2.15% / 3.05% / 0.74%,预计12月环比涨幅将达到5.64% / 5.47% / 4.20% / 3.95% / 1.46%,涨幅显著提升。
考虑到玻璃基板和驱动IC缺货仍在持续,叠加面板需求端淡季不淡,整机厂库存水位持续偏低,我们判断TV面板涨价将延续至2021Q3,液晶面板供需紧张贯穿2021年全年。展望2021年,从面板供给端来看,玻璃基板、驱动IC、偏光片的缺货仍在持续,而疫情对大陆面板产能爬坡产生了推迟的影响,加剧了供给净收缩的局面,需求端来看,面板需求淡季不淡,导致整机渠道库存依旧紧张,主流整机厂商正积极提升备货计划,根据Omdia数据,韩国电视厂商2021Q1的面板采购数量预计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16%,我国电视厂商2021Q1采购预计环比增长6%,同比增长13%,且二季度采购计划涨幅将扩大,我们结合omdia对2021年glut值的预测,叠加近期上游供应链缺货加剧的影响,判断2021年四个季度的glut值分别为1%、2%、4%、5%,2021全年供需关系仍偏紧,我们判断TV面板涨价态势将至少延续至2021Q3,而面板供需偏紧将持续,行业景气趋势有望贯穿2021年全年,价格下跌风险较低。
2 判断二:LCD行业周期性将逐步减弱,估值中枢有望提升
2.1、行业议价能力提升,盈利能力长期改善 过去液晶面板制造在LCD产业链中议价能力低,毛利率水平较弱。液晶面板制造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中游的位置,上游主要为材料制造(主要包括玻璃基板制造、滤光片、偏光片、PCB板、背光模组等),下游主要为产品应用。和中游环节相比,上游环节因为技术水平高容易形成行业垄断,因而可以获得较高的毛利率,下游环节中的整机拥有品牌和渠道优势,则毛利率相对较高。具体来看,上游玻璃基板毛利率范围约为50%-60%,偏光片毛利率约为40%,化学物品毛利率范围为35%-40%,驱动IC格局较为分散,毛利率区间为8%-12%,下游行业来看,OEM代工技术含量较低,在全产业链中地位最低,毛利率范围在5%-10%的区间,品牌商、渠道商对下游客户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毛利率分别为20%-25%、20%-30%。 行业格局向好,面板制造环节议价能力有望提升,盈利能力将长期改善,面板涨价或将最终由消费者买单。展望未来,随着液晶面板制造行业洗牌结束,行业内由少数几家企业寡头垄断后,对下游整机厂商的议价能力将快速提升,以友达、群创2020Q4业绩为例,二者的单季度毛利率分别为16.9%和20.4%,显著突破了5%-15%的毛利率区间,随着面板景气度在2021年的继续上行,面板厂商的盈利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面板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将显著变化。
2.2、周期性正在减弱,行业估值中枢有望提升 面板行业竞争格局将长期改善。根据波特五力模型,我们可以看到面板制造环节的竞争格局改善具备持续性的基础,行业内竞争者和潜在进入者方面,中小厂商很难再冒着大幅扩充产能、打乱市场供需关系的风险去新建高世代产线, LG、三星等显示大厂已把研发力量全面转向OLED、QLED领域,对他们而言,效仿日本厂商的做法,在液晶面板领域巩固自身在显示材料和设备领域的优势更为合理,面板行业投资周期长,门槛相对高,目前并无行业外潜在进入者;替代品方面,激光电视、VR当前对液晶TV替代能力有限,成本和体验还未达到理想状态,短期内造成的威胁较小,下游整机厂方面,品牌客户掌握较大渠道优势,但相对而言缺乏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面板厂对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有望提升;供应商方面,大多数面板材料技术壁垒仍较高,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以玻璃基板为例,NEG、康宁和AGC三家企业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产能,垄断力较强,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我国面板龙头竞争优势将持续扩大,而面板制造环节在产业链中地位也将提升,享受长期盈利红利。 面板需求稳中有升,供给端波动有限,行业周期属性减弱,估值中枢有望上调。面板行业过去是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每隔数年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周期,当某种尺寸的面板获得市场认可后,需求增加,企业利润大幅增长,接着扩大投资,于是产品迅速供过于求,价格大跌,各家企业利润又大幅减少,甚至陷入亏损,面板价格下跌使得液晶显示产品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供大于求、产业景气度衰退、供不应求、产业景气度上升,如此反复。展望未来,液晶面板行业格局已定,京东方、华星光电双寡头格局已定,行业需求稳中有增的前提下,供给端主要企业不会有动力进行更大规模的资本开支,过去供给端大规模增长(2011年后大陆高世代产线投产)或者大规模减少(三星2016年关停LCD转产OLED、韩厂2019年宣布陆续退出LCD产能)的情况再发生的概率将下降,即使供需失衡那么失衡的幅度也将大幅缩小,最终体现为行业周期性的逐步减弱。
3 判断三:行业寡头垄断下,行业龙头迎来盈利大时代
3.1、LCD行业规模、盈利水平呈现周期波动 近十年液晶面板行业经历了四次周期上行。过去十年我们看到面板行业呈现较为显著的周期性特征,根据wind数据,2011年-2020年全球TFT-LCD销售额分别为853 / 915 / 845 / 852 / 762 / 680 / 762 / 697 / 674 / 709亿美元,可以观察到2011年至今全球TFT-LCD销售额经历了四轮较为显著的周期上行以及两轮显著的周期下跌,而2011年以后TFT-LCD的终端需求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因此行业呈现周期性的主要原因在于面板供给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 行业盈利能力与面板价格周期走势相关性极高。2017年面板价格进入景气周期,以群创、友达、LG为待变的液晶面板巨头净利率均达到了两位数水平,此后随着大陆高世代产线迅速投产,行业景气度迅速转跌,面板行业进入了长达两年多的寒冬,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各家面板巨头的GAAP净利率连续数个季度处于负值。我们将32寸液晶面板价格走势作为参照,可以看到行业内企业盈利水平与面板价格走势基本一致,面板价格与行业内企业盈利能力相关度极高,2019Q4以后随着行业供需向好,面板价格迅速上涨,行业盈利水平也迅速回升。
3.2、行业景气上行,面板龙头业绩兑现确定性强 友达、群创:2020Q4业绩强劲,其盈利能力对行业具有参照意义。台湾两大面板制造商已公布2020Q4业绩,且都实现了近三年多以来最好业绩,尽管受2020年上半年液晶面板量价齐跌带来冲击,但受益于下半年行业景气度迅速上行带来的积极对冲,两家企业全年都还是实现了正的净利润。友达和群创产线年限较久,已经不会受到折旧的影响,且两家企业主营业务均为LCD面板,因此他们的财报数据对LCD行业情况的判断有更好的参照价值。 友达2020Q4单季度毛利率为16.9%,净利率为11.0%。友达光电2020Q4整体营收为28.27亿美元,实现净利润3.12亿美元,大超市场预期,2020年全年实现营收92.29亿美元,净利润1.42亿美元。盈利能力方面,2020Q4单季度友达实现毛利率16.9%,实现净利率11.0%。 群创2020Q4实现单季度毛利率20.4%,净利率13.0%。群创2020Q4业绩同样大幅增长,推动全年业绩扭亏为盈,2020Q4群创收入达27.4亿美元,净利润为3.56亿美元,大超市场预期,2020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93亿美元,实现净利润0.73亿美元,盈利能力方面,2020Q4单季度群创实现毛利率20.4%,实现净利率13.0%,随着行业景气度继续上行,我们预计台湾两家面板巨头的盈利能力仍有持续提升空间。
京东方A:周期与成长共振,BOE问鼎全球
公司LCD面板产线资本开支高峰已过,后续在LCD方面没有明显扩产计划。自2011年开始,京东方在LCD产线端的资本开支迅速提升,通过不断投产高世代产线抢占市场份额, 2018年公司资本开支达到了约544亿元的高峰,随后逐步走低,2019年降至约494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资本支出约为314亿元,同比继续下降。
2021年京东方液晶面板产线折旧高峰将过。除了价格因素外,产线折旧也是影响面板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液晶面板产线方面,当前京东方A还剩余6条产线未折旧完毕,其中,2021年合肥和鄂尔多斯的两条产线将折旧完毕,预计公司的液晶面板产线折旧高峰区间估将在2021年过去,展望未来,随着面板行业景气度提升以及周期性变弱,LCD面板产线将加速为公司贡献利润。此外,当前京东方在几条优质产线的股权占比仍较低,公司正积极通过定增募资的方式收购自身优质产线的股权以提升业绩规模。
寡头垄断下,液晶面板龙头持续盈利的大幕已开。2011年-2019年,京东方A业绩从127.41亿元增长至116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1.80%,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业绩预告区间为48-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受益于对面板价格在2021年景气度高企的预期,叠加公司LCD、OLED产能持续提升的影响,2021年京东方A 的wind一致预测(2021.03.05)营收达1745.96亿元,归母净利润达118.87亿元,液晶面板龙头的盈利大时代大幕已开。
3.3、上游缺货加剧产能紧缺,对成本端影响有限 当前上游原材料短缺将加剧面板产能紧缺。在面板上游原材料中,玻璃基板、驱动IC、偏光片均遭到了供给短缺的情况,过去的六个月中,三大主要显示屏玻璃制造商都遇到了生产问题,根据群智咨询信息,NEG停电事件对2021年第一季度产能供应影响程度为2.5%,相当于G8.5代产能损失95K。此外,显示驱动IC市场整体供应偏紧,上游8寸晶圆代工产能偏紧,致使显示驱动IC供货缺口达15%~20%;偏光片方面,由于补偿膜供不应求,面板厂积极抢料,从需求面来看,电视、监视器都大尺寸化,特别是10.5代厂产能增加,吃掉很多偏光片产能,使得面积需求大幅增加。 上游供应链缺货对面板制造企业成本提升影响有限。根据IHS数据,典型的40-42寸TFT-LCD液晶面板成本构成中,滤光片/PCB/偏光片/玻璃基板/驱动IC/液晶的成本占比分别为31% / 18% / 15% / 13% / 6% / 6%,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8寸晶圆缺货潮使得驱动IC缺货严重,玻璃基板领域由少数几家龙头公司寡头垄断,日本NEG断电叠加地震影响使得玻璃基板的供给受到影响,偏光片缺货的问题则长期存在,我们根据市场信息假设驱动IC涨价20%,偏光片和玻璃基板分别涨价10%和5%,在此情境下液晶面板总成本将上涨3.4%。
面板价格涨幅远高于成本端涨幅,上游缺货对成本端影响有限。2020年6月到2021年2月,以主流的55寸液晶TV面板为例,价格累计涨幅高达70.54%,偏光片、驱动IC以及玻璃基板的缺货导致的成本上涨远不及面板价格涨幅,其中缺货相对最为严重的IC驱动在TFT-LCD成本占比极低,因此我们判断上游成本端的涨价对面板企业盈利能力影响有限,面板行业盈利仍将持续上行。来源吉森电子研究
赞(49) | 评论 (25) 2021-03-22 10:19 来自网站 举报
-
【化工碳中和系列报告二:化工行业碳排放压力有多大?(股)】
1碳中和背景下的化工行业碳中和无疑是近期资本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实际上,我国减碳目标的提出与落地并非突然袭击,而是经历了不断的推进过程。“达峰”不是一蹴而就,“中和”更非一日之寒。2009年我国就首次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量化目... 展开全文化工碳中和系列报告二:化工行业碳排放压力有多大?(股)
1
碳中和背景下的化工行业
碳中和无疑是近期资本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实际上,我国减碳目标的提出与落地并非突然袭击,而是经历了不断的推进过程。“达峰”不是一蹴而就,“中和”更非一日之寒。2009年我国就首次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量化目标。从强度目标到总量目标,从达峰再到净零,减排目标向更高难度的演进见证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长期且持续的投入。碳中和对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利好简单易懂,但对于传统行业的影响却难以一概而论,尤其是对化工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高耗能行业,市场将其解读为又一轮的供给侧改革,但“改革”的对象究竟是谁?尤其是近期内蒙古宣布除部分豁免项目外“十四五”期间不再新批现代煤化工项目,更加剧了市场对化工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未来的担忧。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碳排放的特点可以总结为:1)排放总量有限但强度突出。2)煤化工过程排放的压力较大,但提前布局提效和减排的龙头企业具有充足的生存空间以及发展主动权。
2 化工碳排放特点及核算方法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达到100亿吨,化工行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碳排放量不到5亿吨,远小于电力、钢铁、水泥等排放大头,也就是说从总量看化工并非首当其冲的行业。但从强度看,化工的单位收入碳排放量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且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及发展水平的不同,面临差异化的压力,使得化工行业在部分地区可能会面临来自碳排放的发展桎梏。
2.1
排放总量有限
首先,从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看,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342亿吨,我国排放量达98亿吨。我国碳排放占比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排放量增速出现拐点,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承接了全球碳排放的转移。过去十年,全球碳排放量复合增速为1.4%,而国内增速为2.5%,快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占全球排放量近30%,已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的壮举和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碳排放的议题一直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未来发展权问题上角力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主动提出达峰和净零,把握气候治理主动权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就显而易见了。
从碳排放产生的机理可将排放大致分为两类:能源相关排放和工业过程排放。前者比较好理解,主要就是化石能源直接燃烧造成的碳排放,根据核算边界的不同也会包含购入电力、热力的排放;后者则与能源消耗无关,而是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排放,比如水泥玻璃生产过程中石灰石分解散逸、金属冶炼、合成气变换制氢等,其中水泥生产的过程排放占我国总工业过程排放的75%左右。
那么从我国碳排放的一次来源看,煤炭占据了75%的份额,其次是石油、过程排放以及天然气。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占比仅为58%,说明煤炭单位排放强度也高于一次能源的平均水平。我国“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现状以及煤炭的高单位排放量,导致了煤炭下游行业成为我国减碳工作的关注重点。
我们基于学术界具有较高权威性的CEADS数据库对国内分部门排放结构进行分析,原始数据包含47个国民经济行业,17项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和1项过程排放。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过程排放,CEADS数据库仅考虑水泥生产相关的排放,而化石能源投入转化带来的过程排放则主要计入了能源相关。从产生碳排放的终端部门来看,17年我国工业部门(不含电力和热力部门)的碳排放量为36.7亿吨,占总排放量的39%,是继电力和热力领域外的第二大碳排放行业。进一步在工业部门内部,化工(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碳排放量约为4亿吨,仅占到工业总排放量的10.2%,占国内总排放量的4%。工业领域中的碳排放主要还是来自于非金属矿物及黑色金属冶炼,直接占到了工业碳排放总量的78%,国内碳排放总量的30%。
同时结合碳排放的能源结构和消费下游来看,煤炭消费作为碳排放的主力,其能源消费的73%用于电力和钢铁用途,化工消费仅占8%。而化工在原油和天然气下游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分别是49%和10%。因此,从全国维度下的排放总量及占比看,化工行业的排放贡献非常有限。
2.2
排放强度突出
虽然从全国维度看,化工行业的碳排放总量贡献不大,但在区域层面由于地区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及发展水平的不同依然面临差异化的压力。尤其是作为煤炭大省的内蒙古今年2月受到了国家发改委对未能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的通报批评。我们根据部分省市统计年鉴中工业以及其细分化工行业的规模以上收入与能源消耗,简单测算了每万元收入对应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利用各省市煤炭、原油、天然气的消费占比计算出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以建立从能源消耗数据到碳排放量的转换。我们根据最新公布的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指标,选取了其中表现最差的三个省市(内蒙古、宁夏、辽宁)以及表现最好的三个省市(北京、河北、甘肃),并与全国测算数据进行比较。首先从行业的单位排放量来看,化工的单位收入碳排放量高于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其次地区差异上,对于万元能源消耗指标表现较差的省市,单位收入的碳排放代价也明显较高。所以从排放强度看,化工行业减排还是面临一定的挑战,并且在地区上的差异化非常明显。
2.3
化工产品碳排放测算方法
总体而言,化工行业排放存在着总量有限但强度突出的特点。而且由于化工行业产品种类繁多,厘清产生碳排放的核心工艺对于识别未来的风险和机遇就非常重要。那么第一步就是明确化工行业碳排放的来源和核算方式。我国碳排放清单的建立是基于和算法而非在线监测,与IPCC的国际标准一致。根据我国官方的碳排放核算指南,化工生产中的碳排放来源主要可以细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燃料燃烧排放、废气的火炬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CO2回收利用量、净购入电力和热力隐含的CO2排放。本文我们将燃料燃烧排放和净购入电力和热力隐含排放归为公用工程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单列,废气的火炬燃烧排放和CO2回收利用量(除合成尿素消耗外)暂不考虑。
2.3.1
公用工程排放
化工企业的公用工程排放主要就是能源相关排放。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可以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同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不尽相同。电力属于二次能源,但因为产生电力的过程仍然需要发电厂的燃料燃烧,在核算指南中,电力也拥有碳排放系数,本文中我们以北京2020年新标准0.604吨CO2/MWh计算。一般我们将燃料燃烧排放、电/热力隐含的碳排放、火炬燃烧排放统称为公用工程排放,本文中我们重点计算燃料燃烧和电/热力隐含的碳排放。
2.3.2
工业过程排放
过程碳排放测算是利用物质质量守恒原则,IPCC发布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就假设了过程排放中所有损失的C元素都转换为CO2排出,原料与产物(包括次级产物)的碳含量差值就是该产品生产过程中CO2过程排放。过程排放和公用工程排放共同组成了化工制备中的所有碳排放。
此外,由于海外多以油气路线为主,工艺成熟且拥有完备的过程排放数据,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利用IPCC和欧盟公布的油气路线排放因子来直接进行计算。对于我国的重要煤化工路线,我们将补充较为详细的碳排放量计算过程。
3 典型化工产品的碳排放量测算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较为详细地对重要的几类能化产品的单位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以梳理主要化工生产流程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及具有较高环境代价的化工产品。在前期《炼化一体化正在解体,未来油煤气化工谁能胜出?》报告中,我们从碳原子经济性的角度比较了油煤气三条能源化工路线,在此我们进一步以这个视角分析各路线碳排放的强度及考虑放成本后的经济性。三条路径主要是在C1和C2领域有一定的竞争性;C3中主要是丙烯,与C2乙烯类似就不再单列。对于碳排放的两个核心来源,能源相关的排放未来能通过动力替代大幅缩减甚至归零,但过程排放因为反应机理和转化效率的因素则各有千秋。碳氢转化带来的碳排放是能化产品生产流程中最重要的过程排放。
3.1
如何理解能源化工的过程排放
由于煤炭主要由碳元素组成,氢碳摩尔比仅约0.2~1,需要牺牲一部分C来从其他原料中置换出氢,碳转换率比不上油气。从具体反应过程来看,煤炭是通过煤气化过程转换为煤气再进行后续的制备任务。在理想的水煤气制备反应中,一份C和水生成了一份CO和氢气。然而这个反应过程是强吸热反应,在实际煤气化过程中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必须配合另外的碳氧化放热反应来给这一过程供热。这些放热反应消耗了C,却并没有从水分子中置换出等比例的氢气,从而导致了最终产物的碳氢比例大于1,甚至还生成了一些CO2。此外,以重要的化工中间产品甲醇为例,其原料的碳氢比例低至0.5,对氢气的消耗明显大于CO。因此,煤气化过程后往往会加一步变换反应来调节CO和氢气的比例。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一份CO和水分子,生成了一份氢气和CO2。这些煤化工路线中的主要CO2过程排放来源。另一方面,油的氢碳比为1.6-2,天然气的氢碳比则都在2以上,含氢量皆显著高于煤炭。以天然气的C1化工为例,由于甲烷本身氢碳比达到4,从最核心的反应方程式看,其第一步蒸汽重整制合成气过程产生的H2与CO的比例高达3倍,远大于煤化工路线中1倍,因此下游产品的过程排放量也会相对较低。
3.2
C1产业链
C1产业链我们列举甲醇、合成氨及相应下游短流程产品。
3.2.1
甲醇
煤制甲醇主要由两个工艺流程组成,分别是煤气化和甲醇生产。每份甲醇合成大致需要1份CO和2份H2,即氢碳比为2。而代表性的先进煤气化工艺水煤浆和粉煤气化的粗煤气中,氢碳比的分别在1和0.5以下,所以必须通过变换过程来补氢。可以看出,如果将粗煤气中的碳氢比调成变换气中的1份CO和2份H2,无论是水煤浆还是粉煤气化,都会产生1.5-1.6份左右的CO2排放,我们简化以1份甲醇带来1.55份的CO2排放计算,即煤制甲醇过程排放为2.13吨CO2/吨甲醇。
燃烧排放方面,主要由提供蒸汽的燃煤工业锅炉、提供电力的燃煤电站锅炉、火炬排放等。国内某22.4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年燃料煤消耗19.44万吨,以排放系数1.9003吨CO2/吨煤计算,其燃料燃烧单位排放量约为1.65吨CO2/吨甲醇。电力部分,以0.21MWh/吨甲醇计算,每吨甲醇CO2排放量为0.13吨CO2/吨甲醇。煤制甲醇的公用工程碳排放量约为1.78吨/吨甲醇,煤制甲醇的总CO2排放量约为3.91吨/吨甲醇。
气头路线的过程排放量可参考IPCC发布的排放因子0.67吨CO2/吨甲醇,加上根据相关环评工程数据得出0.92吨CO2/吨的公用工程排放量(以天然气作为燃料),气头路线甲醇的总排放量为1.59吨CO2/吨。
3.2.2
合成氨
合成氨需要洁净的1:3氮氢混合气进行合成。在煤化工合成氨路线中,氢气来自于煤的气化过程并经过变换过程以及各种净化方法后得到,而氮气则可以直接从空气中液化分离制得。氨气不含碳,含碳的副产品粉煤灰是产成品中主要的含碳物质。
过程排放方面,每份氨气要消耗1.5份H2,假设每份H2都是通过煤气变换反应以1份CO2排放得来的,即每份合成氨产生1.5份CO2,则每吨氨气的CO2排放量为3.88吨,这是理想的理论排放值。根据文献中50万吨年产量合成氨项目的工艺数据计算和质量守恒计算,吨氨的单位过程排放为4.22吨CO2,,相当于每份合成氨产生1.6份CO2,比理论值稍大。公用工程碳排放方面,该项目燃料煤的每年消耗量为44.9万吨,其含碳量由低位发热量19.570GJ/吨与单位热值含碳量26.18×10-3吨/GJ可得0.5126吨C/吨燃料煤,碳氧化率为93%,则总CO2排放量为78.48万吨,即单吨合成氨的燃料燃烧排放1.57吨CO2。项目年购电量为21.7万MWh,计算得到单吨合成氨的电力隐含排放量为0.26吨CO2。热力部分,该企业蒸汽均为燃料燃烧得到,故不再另外计算。基于实际工程数据,煤制合成氨的单位碳排放约为6.05吨CO2/吨氨。
除了煤炭原料外,天然气也是合成氨的重要路线之一。IPCC给出的天然气制氨的过程排放量为2.10吨CO2/吨氨。相当于每份合成氨带来0.81份的CO2。我们根据相关资料算得公用工程排放为1.0吨CO2/吨氨,总排放量3.10吨CO2/吨氨,气头合成氨的碳排放优势明显。
3.2.3
尿素
合成氨企业大多通过回收CO2来制备尿素。每份尿素会消耗2份氨气和1份CO2,气头合成氨制过程中生成0.81×2份CO2,扣除消耗的1份CO2,气头尿素的过程碳排放量实际只有0.46吨CO2/吨尿素。公用工程的碳排放要同时考虑合成氨工序以及尿素工序,气头路线公用工程排放为1.06吨CO2/吨尿素,气头路线尿素总排放量约为1.52吨CO2/吨尿素。同理计算煤头尿素总排放量约为3.00吨CO2/吨尿素。
3.2.4
醋酸
甲醇羰基化制备的醋酸也是甲醇的重要下游产品。全球40%的醋酸由该法生产,生成的每份醋酸消耗1份甲醇和1份CO。同时,甲醇羰基化工序的公用工程碳排放量约为0.36吨CO2/吨醋酸。煤头与气头甲醇路线下的单位质量醋酸总排放量约为2.45和1.21吨CO2/吨醋酸。
3.2.5
二甲酸甲酰胺(DMF)
二甲胺羰基化是制备DMF原子经济性较高的路线(不会产生水之类的副产物),也是目前国外常用的合成方法。在该过程中,生成1份DMF需要消耗1份二甲胺和1份CO,二甲胺则可以通过甲醇氨化反应制的,即每份二甲胺消耗2份甲醇与1份氨气。结合煤化工路线中产生CO2的氨气(1.6份CO2)和甲醇(1.55×2份)的CO2份数相加,制备每份DMF将排出4.7份CO2,即其过程排放量为2.85吨CO2/吨DMF。公用工程方面,我们根据某年产10万吨DMF项目的公用工程消耗计算,以甲醇和氨气为原料从制备二甲胺工序开始,单吨DMF蒸汽用量9吨,耗电量600kWh,再加上煤制甲醇与氨气的工序,煤化工原料路线的公用工程碳排放量总计为5.43吨CO2/吨DMF,单位总碳排放量为7.69吨CO2/吨DMF。气头路线的排放差异在于甲醇和氨气制备过程,同理计算气头单位总碳排放量为5.56吨CO2/吨DMF。
3.3
C2产业链
C2产业链主要列举乙烯、乙二醇及PVC。
3.3.1
乙烯
烯烃是甲醇的重要下游产品,主要有三条制备路线,分别是煤炭(甲醇)、石脑油和乙烷裂解和丙烷脱氢。在此着重讨论煤头MTO和石脑油、乙烷裂解路径。MTO的甲醇质量单耗按约2.8左右计,单吨煤制甲醇CO2工艺排放量为2.13吨,则单吨乙烯的过程排放量为5.97吨CO2/吨乙烯。丙烯与乙烯单位吨碳排放量基本一致。另外根据开滦集团60万吨煤烯烃项目(含煤气化过程)和宝丰宁夏三期的公用工程消耗计算,单吨煤制烯烃公用工程排放量为4.06吨,故煤制烯烃总排放量为10.03吨CO2/吨烯烃。
依据IPCC,石脑油裂解制乙烯的过程排放为1.73吨CO2/吨乙烯,乙烷裂解过程排放为0.95吨CO2/吨乙烯,基于国内项目测算的公用工程排放为0.94吨CO2/吨乙烯,故油头和气头裂解路径制乙烯的总排放分别为2.67和1.89吨CO2/吨乙烯。天然气中5%-10%的乙烷提供了气头裂解乙烯的主要原料,我国乙烷裂解制乙烯路线占比并不大,2019年仅占到乙烯总产能的2.4%,油头和煤头产能分别是73.1%和24.5%。
3.3.2
乙二醇
煤制乙二醇路线即草酸酯法制乙二醇,甲醇是中间产品。由于最后一步草酸二甲酯加氢会生出两个甲醇,因此生产甲醇隐含的CO2排放并不计算在内。根据草酸酯法的两步反应式,1份乙二醇需要消耗4份氢气,对应于煤化工变换反应的4份CO2排出,则煤炭原料下的乙二醇过程排放量为2.84吨CO2/吨乙二醇。
公用工程排放方面,从甲醇为原料走草酸酯路线制备的乙二醇消耗低压蒸汽5.2吨/吨乙二醇,以低压蒸汽折标系数0.1kgce/kg计算,每吨乙二醇蒸汽用煤的碳排放为1.44吨CO2/吨乙二醇。每吨电力消耗692KWh,即每吨乙二醇排放0.42吨CO2。则煤制乙二醇公用工程排放CO2约为1.86吨,煤制乙二醇的CO2总排放量为4.70吨/吨乙二醇。
油气制备乙二醇的路线中,普遍以乙烯为原料,通过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和环氧乙烷水合成乙二醇。其过程排放仍然以乙烯制备为主。基于IPCC的乙烯排放因子,油头、气头乙二醇过程排放为0.97和0.53吨CO2/吨乙二醇,而公用工程为1.31吨CO2/吨乙二醇,故油头、气头乙二醇总排放量分别为2.28和1.84吨CO2/吨乙二醇。
3.3.3
聚氯乙烯(PVC)
PVC的制备路线主要有煤头电石法和乙烯法。在电石法中,石油焦的制备、煅烧石灰石(碳酸钙)和用碳还原CaO这三个过程都会产生CO2。电石法的过程碳排放量为2.23吨CO2/吨PVC,公用工程碳排放量为5.14吨CO2/吨PVC,总排放量7.4吨CO2/吨PVC。乙烯法又可以分为煤基乙烯法和油气裂解乙烯法,它们的碳排放差异主要来自于制备乙烯过程。两个路线的总排放量分别根据相关文献以及IPCC的气头路线氯乙烯排放因子计算,煤头乙烯法为8.46吨CO2/吨PVC,气头约为2.25吨CO2/吨PVC。
3.4
如何理解能化产品的排放压力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化工行业排放总量占比不高,但是中游能化产品的碳排放强度还是较为突出。以单位收入排放的维度看,主要的能化产品排放强度基本都高于宏观数据所统计的化工行业平均排放水平。我们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传统排放的统计和测算工作多集中在能源消费相关,而过程排放并不是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化工这种流程长且产品门类极为复杂的行业更加难以做到完美覆盖。然而从能化产品全流程的排放看,过程排放往往能达到50%以上。而且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替代的逐步推进,能源相关排放还会大大缩减,那么过程排放将是决定产品碳排放压力的核心因素。所以客观来看,煤化工因为煤炭自身碳氢组分的原因自然会带来比油气路径更高的过程排放,另外也是因为转步骤更多流程更长带来了相应较高的能源相关排放。我们过去的报告曾经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分析认为煤化工凭借中国的煤炭资源禀赋和持续的技术投入,在C1、C2领域有着极强的成本竞争力,但如果将碳排放的成本内部化,则有可能改变路径竞争性的格局。比如煤质烯烃全流程的CO2总排放达到10吨CO2/吨烯烃,其中过程排放就达到了6吨CO2/吨烯烃,以目前欧盟40欧元/吨CO2测算,碳排放的成本加成达到2800元/吨,占产品单价的30%以上,即使仅考虑过程排放,排放成本也占到近20%;煤头尿素的全流程碳排放成本占比甚至可达到产品价格的55%。从这个角度看,煤化工因为原料本身的“缺陷”,仿佛自带高排放的“原罪”,这也能部分解释前期市场上为何煤化工龙头明显杀跌。那么煤化工是不是开篇所说的“改革”的对象呢?我们认为,产业升级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绝不是一棒子打死。
首先,从产业结构看,C1产品主要是国内自给自足,其中合成氨、尿素与农业生产、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煤头产能的经济性难以被取代,其供需结构经历前几年的环保主导供给侧改革已经修复至平衡甚至趋紧的状态;C2产品核心的烯烃进口依赖度还处于较高的水平,原料的供应安全需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所以煤头流程有更多的战略意义。
第二,煤头工艺上天生的“缺陷”无法改变,但我们认为龙头企业有充足的应对措施。即使过去没有“碳中和”的框架,龙头企业实际上也在不断地建立自己降耗减排的能力基础和产业布局。而随着达峰和中和的政策下压,它们也能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并且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技术上看,能化产品过程排放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碳原子利用率,即原料利用和转化率的问题;虽然从反应机理上难以短期逆转,但通过提升包括合成气等物料的利用效率,就能够降低无谓的碳原子损失,而这些则来自于企业长期在工程、技术上的积累以及对化学合成的深入理解。这一点在我们前期《华鲁恒升系列报告二:从公司成本竞争力看未来发展潜力》中就有过深入的分析,华鲁通过技术改造
实现不降负荷倒炉,实现了装置高负荷长周期运行,使得三大平台互联互通后合成气利用率提升。又如过程排放强度突出的煤制烯烃领域,宝丰能源去年4月投资14亿建设太阳能电解水项目,年产氢气1.6亿标方,用以耦合煤化工的氢气需求以降低过程排放。公用工程方面的举措就更加明显,龙头企业在蒸汽梯级利用方面的挖潜一直在持续,我们在基于环评的测算中也发现,宝丰煤制甲醇通过蒸汽利用,单吨甲醇公用工程排放CO2仅0.23吨,低于行业1.78吨的水平,若蒸汽均来自于副产,则实际排放可能更低。先进企业在节能减排上的布局实质上是与产业升级的方向高度一致的,类似于有些氮肥大省近年开始出政策要求退出固定床,然而华鲁在上市初就已经在积极进行水煤浆对固定床的替代。见微知著,龙头采取的措施都不是针对当下政策见招拆招,而是早有意识地进行了提前布局。总而言之,虽然市场偏向于将2060年碳中和的情景直接反向推延至当下,对存在潜在风险的版块“精确识别”,但事实上这一过程是双向的非线性的变化过程。但我们认为,即使在技术变革和路径选择上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龙头企业在短、中、长期的维度下依旧是最具有生命力且掌握发展权的群体。
4 投资建议
投资建议上,我们持续看好在技术、能效、环保上形成突出壁垒的龙头企业,推荐万华化学(600309,买入)、华鲁恒升(600426,买入)、宝丰能源(600989,买入)、金能科技(603113,买入)。尤其是煤化工龙头在前期市场反应中杀跌明显,我们认为随着政策推进节奏明朗以及市场对碳中和理解程度的加深,以华鲁恒升为代表的煤化工标杆企业的长期抗风险能力将得到认识,投资价值也将充分回归。原创-东方看化工
赞(53) | 评论 (19) 2021-03-22 09:37 来自网站 举报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2】
重点推荐《金工|何时进入核心资产的反弹窗口期?》择时体系信号显示,由上期的2.68%缩小到0.62%,均线距离低于3%的阈值,市场仍处震荡格局。短期最为关注的变量是市场短期情绪的变化,展望下周,周末管理层发言强调淡化外围利率影响,显示呵护市场态度;价量方面,市场已经连续调整5周,...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22
重点推荐 《金工|何时进入核心资产的反弹窗口期?》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由上期的2.68%缩小到0.62%,均线距离低于3%的阈值,市场仍处震荡格局。短期最为关注的变量是市场短期情绪的变化,展望下周,周末管理层发言强调淡化外围利率影响,显示呵护市场态度;价量方面,市场已经连续调整5周,属于连续下跌较为极端的情况,周线反弹或将随时来临;时间维度,下周开始至4月15日前,将进入一季报预告披露的高峰时段,业绩将再度成为驱动行情的关键变量。 配置方向上,重点配置金融、电力设备、电力公用事业和消费者服务。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仓位水平60%。 摘自《何时进入核心资产的反弹窗口期?》 《策略|近期路演关键图表及策略最新观点》 关键图表(1):一季报预告密集披露期临近,为A股4月反弹提供窗口期。 关键图表(2):沪深300的股债收益差春节前达到两倍标准差,目前回落到一倍标准差附近,客观来说性价比不高。 关键图表(3):中证500股债收益差最近半年在均值上下震荡,风险收益比相对更高,这也是我们提出开辟超额收益新战场,寻找未来核心资产的数据支撑。 关键图表(4):开辟超额收益新战场——如何通过股权激励获取超额收益,哪种类型的股权激励最优? 关键图表(5):73-79年漂亮50泡沫破灭消化估值的过程中,个股出现显著分化。预计A股核心资产中,两类公司未来可能表现相对更好:1、分子端业绩能够大幅上升的一些高端制造龙头比如新能源、新材料、机械等;2、过去两年提估值幅度较小的龙头。 关键图表(6):漂亮50消化估值的70年代后半段,美股中盘股出现了近50年来最长的一次跑赢。 关键图表(7):但是,在此之后的30年时间中,漂亮50持续跑赢标普500,仅有4年跑输。 关键图表(8):漂亮50长期持续跑赢凭借的是更高且更稳定的ROE水平。 关键图表(9):A股核心资产去伪存真、优中选优的逻辑之一——制造业的全球化。 关键图表(10):A股核心资产去伪存真、优中选优的逻辑之二——长期涨价能力最强的消费品。 摘自《近期路演关键图表及策略最新观点》 《宏观|3月资产配置报告》 3月配置建议:权益:整体仓位降至【标配或低配】;【标配或低配】中证500;继续下调大盘蓝筹仓位,【低配】沪深300和上证50;【标配】周期和金融(保险与银行),【标配或低配】消费和成长。债券:提升利率债至【标配】,【标配】信用债(中高等级信用债)和转债。商品:维持【标配】工业品、农产品、【低配】贵金属。做多人民币汇率:标配。 摘自《3月资产配置报告》 《环保公用|行业深度:解码中国碳排数据》 我国成为碳排放第一大国,将挑起全球减排的大梁。华东、华北多“碳排大省”,地方GDP与碳排存在一定相关性。“碳排”大省多为“炼钢”大省,地方或迎来进一步政策收紧。 板块方面,建议关注新能源运营、新能源环卫、垃圾焚烧等重点板块的投资机会。1、新能源运营:高景气优质赛道,有望孕育大市值龙头。建议关注,【龙源电力】【三峡新能源】【华润电力】【吉电股份】【晶科科技】等;2、新能源环卫:政策驱动叠加经济性改善,需求有望快速释放。建议关注【盈峰环境】【ST宏盛】【龙马环卫】等。3、垃圾焚烧:成长和盈利性仍有空间,碳减排有望带来业绩增量。建议关注【瀚蓝环境】【伟明环保】【高能环境】【旺能环境】等。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补贴兑付节奏大幅放缓;行业技术进步放缓;新增订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 摘自《行业深度:解码中国碳排数据》 《环保公用|周观点: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互联与配电节能价值有望重估》 碳中和承诺下,能源转型有望加速。能源互联网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配电网节能是电力行业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未来电网有望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提高资源配置效果,优化清洁能源配置,“新基建”相关政策与国家电网投资规模的增长将推进电力物联网与配电网节能行业市场空间增长,叠加行业技术逐步成熟、配电网线损率下降等因素,电力物联网与配电网节能相关企业资产价值面临重估。 建议关注电力物联网企业【国网信通】;配电网节能企业【涪陵电力】等。 摘自《周观点: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互联与配电节能价值有望重估》 《房地产|绿城管理控股(09979)首次覆盖:轻资产现金牛企业、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代建行业第一股,十五载蜕变。轻资产已为趋势,代建行业迎万亿空间。现金奶牛型企业,享受行业成长空间的高回报。 考虑到公司未来业务的稳步成长空间及轻资产模式下的现金奶牛特性,依据21年每股EPS,给予公司合理估值15X,目标价5.30港元/股,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经营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履约风险;合作伙伴变动风险;供应商或承包商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商誉减值的影响。 摘自《绿城管理控股(09979)首次覆盖:轻资产现金牛企业、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买方观点 上周市场呈弱势震荡的趋势,主要受外围影响较大;客户认为短期市场上有压力,中美关系、通胀预期以及部分板块的高估值短期还需要不断消化;但同时也不悲观,以食品饮料、医药和新能源为代表已消化部分估值,短期来看自下而上选择一季报超预期的品种和景气个股是择股思路。 碳中和背景下的投资机会;有政策支持且一季报成绩优异的军工及周期品中的涨价品种。 研究分享 《传媒互联网|横店影视(603103):20年疫情影响业绩符合预期,内容渠道协同逐步展开》 受疫情影响,2020年影院停摆近半年,业绩下滑符合预期,经营短期承压,不影响持续经营能力。影院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关停低效影院提升经营效率,新开影院稳步推进,整体影院规模略有扩张。内容制作纳入上市公司版图,加强业务间协同效应,实现全方位发展。 我们维持2021年业绩预测,上调2022年净利润至4.35亿元,预计2021-2023年净利润为3.77/4.35/4.96亿元,对应21-23年PE分别为26.49x/22.97x/20.14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横店影视(603103):20年疫情影响业绩符合预期,内容渠道协同逐步展开》 《传媒互联网|一周观点:业绩期把握中概在内头部公司业绩估值性价比,底部公司预期差带来超额收益》 前期高估值的核心个股震荡回调,市场当下阶段重视估值和业绩性价比。我们认为头部公司后续走势仍取决于业绩的兑现程度,建议投资者针对21/22及长期成长区别对待;中短期看,前期关注度较低的子领域和个股,反而存在预期差、低位低估值带来的超额收益(后疫情、营销、出版、部分游戏公司)。 摘自《一周观点:业绩期把握中概在内头部公司业绩估值性价比,底部公司预期差带来超额收益》 《传媒互联网|三七互娱(002555):新游推广及老游衰减致业绩承压,静待利润释放》 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快报及2021Q1业绩预告,业绩表现低于市场预期。公司2020年营收达144.01亿元,同比增长8.9%;归母净利润达27.76亿元,同比增长31.28%。 新游推广前期费用率高,下半年利润有望逐步释放。产品版号储备丰厚,提升研发投入。公司定增落地,赋能公司长期发展。21Q1由于老游衰减及新游推广,尤其海外处于爬坡亏损期,造成业绩错配低于市场预期,关注后续游戏后周期利润回收。 我们下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2年净利27.76/29.04/33.92亿元,给予21年目标估值22x,对应目标价28.82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三七互娱(002555):新游推广及老游衰减致业绩承压,静待利润释放》 《计算机|周观点:信创与网安迎来新催化(附核心白马Q1展望)》 若中美关系脱钩加速,信创尤其是行业信创有望加速。作为计算机重要主线,信创热度有望再上一个台阶。若中美关系脱钩加速,也对网络安全产业形成重要支撑(网络空间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以攻防能力为先,重点推荐奇安信、深信服,安恒信息,绿盟科技、启明星辰等公司。核心白马呈现单边下行走势的原因主要在于流动性。 我们推荐深信服、恒生电子、广联达、中科创达、金蝶国际、金山办公、用友网络、奇安信、宝信软件。 摘自《周观点:信创与网安迎来新催化(附核心白马Q1展望)》 《电子|周观点:全球半导体产业联动上游设备材料,启动新一轮增长》 1、SEMICONChina于2021年3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2、全球半导体产业联动上游设备材料,启动新一轮增长。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新设备新工艺,实现0到1到N突破。 3、国内半导体硅片公司:12寸晶圆下一步重点方向。 我们建议关注主要海内外半导体产业链上的设计、制造企业。建议关注:ASMPacific/长川科技/北方华创/雅克科技/华懋科技/晶瑞股份/洁美科技/卓胜微/思瑞浦/新洁能/中芯国际(港)/华虹半导体(港)。 摘自《周观点:全球半导体产业联动上游设备材料,启动新一轮增长》 《通信|周观点:电信拟回A上市有望提升估值,海外5G建设暗流涌动》 中国电信拟申请回主板上市,发力云计算,运营商价值有望提升。AT&T计划斥资80亿美元部署C波段5G,海外5G建设暗流涌动。预计未来3-4年全球5G投资将呈持续向上景气阶段,国内主设备商受益于国内5G生态土壤的培育,在技术、产品、成本、商业解决方案等5G综合竞争力具有优势,看好中国主设备商5G出海。 临近年报一季报窗口期,绩优低估值标的关注度有望持续提升。建议重点关注高景气细分领域、低估值且未来成长逻辑清晰的标的,重点关注运营商、IDC、物联网/车联网、光模块、视频会议的优质标的。5G投资机会核心机会在5G网络(主设备为核心)+5G应用(云计算+视频+流量+物联网)。 摘自《周观点:电信拟回A上市有望提升估值,海外5G建设暗流涌动》 《通信|广和通(300638):卡位优质物联网细分应用领域,股权激励彰显持续快速增长信心》 公司发布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拟向包括在公司任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共计346人授予权益总计272万份。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上下一心助力远航,吸引优秀人才铸就未来辉煌。PC端模组与IOT产品持续发力,未来可期。发力车载模组优质新领域,有望开启新一轮快速成长。 我们认为公司当前市值低估。预计公司2020-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3.0亿、4.5亿和5.8亿元,对应21年26倍PE,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广和通(300638):卡位优质物联网细分应用领域,股权激励彰显持续快速增长信心》 《机械|周观点:碳中和政策利好机械多板块,机械核心资产显现全球化估值竞争力》 碳中和目标有望促进机械下游行业清洁智能化发展,带动机械设备更新换代。 1、工程机械:①2月份挖掘机销量数据出炉,同比+205%,超出市场预期;②双反事件对浙江鼎力影响有限。2、自动化:2月PMI数据维持高位,高端制造业本轮享受融资红利,看好景气度拉长。 核心组合:三一重工、恒立液压、艾迪精密、浙江鼎力、春风动力、捷佳伟创、先导智能、国茂股份、中密控股、柏楚电子、华峰测控、华测检测。重点组合:华锐精密、迈为股份、至纯科技、建设机械、中联重科、杰克股份、杰瑞股份、弘亚数控、拓斯达、美亚光电、克来机电,关注欧科亿、振邦智能。 摘自《周观点:碳中和政策利好机械多板块,机械核心资产显现全球化估值竞争力》 《机械|公司深度:中联重科(000157):后周期龙头厚积薄发,新兴业务多点开花》 聚焦工程机械,老牌巨头再出发。后周期产品持续发力,2021年景气度不减。公司竞争力:后周期龙头厚积薄发,多点布局挖掘新增长点。 考虑到公司产品具备后周期属性,产品销量和利润也滞后于三一重工,能够快速消化适当的估值溢价,我们认为当前时点公司合理PE为15倍,目标价17.33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摘自《公司深度:中联重科(000157):后周期龙头厚积薄发,新兴业务多点开花》 《汽车|周观点:小米造车再起波澜,关注汽车电动智能升级主线——汽车行业周报(2021.3.15-2021.3.21)》 本周重要新闻:1、小米造车再起波澜:最快4月立项,专利已有30多项。2、本土创企也开始出手,自动驾驶并购潮持续加剧。3、大众集团PowerDay宣言全面拥抱电动化时代,度普携手参与全球绿色出行。 建议关注:1、乘用车整车板块把握周期复苏&品牌向上的【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广汽集团】。2、零部件板块关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基本面扎实,伴随电动智能浪潮,业绩与估值有望迎来双升的细分领域龙头【常熟汽饰、岱美股份、拓普集团、银轮股份、精锻科技、保隆科技、均胜电子、新泉股份、旭升股份、富临精工】。3、重卡板块预期差较大,21年行业销量或再超市场预期,看好【潍柴动力、中国重汽H、中国重汽A、天润工业、威孚高科】;轻卡行业量价齐升,建议关注【江铃汽车、东风汽车、福田汽车】。 摘自《周观点:小米造车再起波澜,关注汽车电动智能升级主线——汽车行业周报(2021.3.15-2021.3.21)》 《商社|同道猎聘(06100):20年收入+23.5%,验证企业用户数+29.6%,高投入广布局21年发力可期》 猎聘发布20年年报,公司实现收入18.7亿,同增23.5%;实现毛利14.6亿,同增24.8%;实现净利润0.93亿,同减26.7%; 投资建议:同道猎聘基于传统招聘模式定位差异化,建立了B-H-C三端中高端招聘平台,进一步向上孵化超高端国际猎头公司,提高高端人才专业服务水平;向下延伸拓展校园招聘业务;横向布局灵活用工平台勋厚、员工培训和测评平台乐班班、问卷SaaS平台问卷星、职业资格和技能培训公司赛优。高投入广布局下21年发力可期,预计21至22年净利润分别为2.7/3.4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32x/25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同道猎聘(06100):20年收入+23.5%,验证企业用户数+29.6%,高投入广布局21年发力可期》 《食品|中国飞鹤(06186):高增预期稳步落地,设立目标指引长期稳健发展》 公司公告2020年业绩,实现营业收入185.92亿元,同比增长35.5%;实现毛利润134.80亿元,同比增长40.3%;实现净利润74.37亿元,同比增长89.0%。 星飞帆和臻稚有机产品贡献主要增速,同时公司品牌力提升,其他婴配粉亦贡献增速。我们认为线上销售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复购率以及品牌认知度。我们认为超高端婴配粉营收占比的提升是公司毛利率提升的主要原因。 基于估值切换逻辑,给予21年30X估值(原20年估值给予35X),上调目标价至25.5元(根据2021年3月19日汇率为30.4港元),较2021年3月19日收盘价上涨空间为38%,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中国飞鹤(06186):高增预期稳步落地,设立目标指引长期稳健发展》 《食品|科拓生物(300858)首次覆盖:以研发驱动,引领益生菌蓝海的进阶之路》 益生菌上市第一股,下游市场空间大。研发壁垒高筑,国产替代趋势下抢占先发优势。复配食品添加剂客户基础扎实,产品业绩成长稳健保障。 我们预测公司2020-2022年营收为3.52/4.28/5.12亿元,同比14.27%/21.58%/19.56%;EPS为1.17/1.46/1.82元,给予公司2021年估值50X,折合每股公司股价为73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激烈风险、渠道拓展不及预期、产品创新不及预期。 摘自《科拓生物(300858)首次覆盖:以研发驱动,引领益生菌蓝海的进阶之路》 《医药|周观点:医药“性价比”配置策略的持续性思考》 1、从行业或者个股维度,比较总是需要的。2、性价比是一个动态过程,性价比的关键在于价格,如果价格快速得到修正,标的的吸引力也将快速下降。3、未来一段时期,性价比有希望成为板块效应。 近期建议选股思路(按先后顺序):1、策略思维精选“性价比板块”:①行业绝对龙头(恒瑞医药、迈瑞医疗)、②连锁药店(一心堂、大参林、老百姓)、③医美(华东医药、昊海生科)、国际医学,建议关注四环医药、亿帆医药;2、优质民营医疗服务:爱尔眼科、锦欣生殖(H)、通策医疗;3、创新药及产业链:恒瑞医药、药明康德、凯莱英、信达生物(H)、泰格医药;4、美好生活类产品:长春高新、智飞生物、康泰生物、片仔癀,建议关注欧普康视;5、中国优势-全球市场类产品:迈瑞医疗、英科医疗、南微医学。 摘自《周观点:医药“性价比”配置策略的持续性思考》 《医药|昊海生科(688366):正式迈入角膜塑形镜市场,丰富近视防控领域布局》 3月19日晚,公司发布关于全资子公司收购股权、对外投资并取得亨泰光学角膜塑形镜产品myOK独家经销权的公告。 取得亨泰新一代OK镜独家经销权,正式迈入角膜塑形镜市场。取得亨泰新一代OK镜独家经销权,正式迈入角膜塑形镜市场。 整体看,公司的估值有望持续修复,参考可比公司估值区间,给予公司2021年62倍PE,目标价150.31元。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赞(41) | 评论 (27) 2021-03-22 08:43 来自网站 举报
-
【【电石、有机硅、纯碱的短中长期演绎】-国信化工周观点】
报告摘要核心观点本周国际油价呈下跌态势,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连续五天累计下跌9%,截至 3月18日收盘,WTI 区间58.28-66.02美元/桶,布伦特61.25-69.63美元/桶。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连续增长、欧洲疫苗接种放缓、部分国家增加原油供给预期、美元走强带来的通胀担忧... 展开全文【电石、有机硅、纯碱的短中长期演绎】-国信化工周观点
报告摘要
核心观点
本周国际油价呈下跌态势,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连续五天累计下跌9%,截至 3月18日收盘,WTI 区间58.28-66.02美元/桶,布伦特61.25-69.63美元/桶。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连续增长、欧洲疫苗接种放缓、部分国家增加原油供给预期、美元走强带来的通胀担忧等多种因素,均抑制了国际油价的上行。碳达峰、碳中和是整个“十四五”时期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对石化化工这个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像电石、黄磷、烧碱、炭黑等对能源消耗较高的细分行业。短期来看,碳排放成本将使部分化工产品成本曲线陡增,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优势更为突出,行业有望迎来一次所谓的“供给侧改革”;中长期来看,碳中和、碳排放的要求将促使化工迎来绿色革命,倒闭企业进入技术升级改造、提高投资回报率、资产周转率,大幅提高碳元素的转化效率,化石燃料在能源端的应用比重将大幅下降,作为原料端的比例将得到提升,同时碳捕捉、碳固定等技术应用将陆续得到推广,化工行业将迎来一次深远的“低碳化”绿色革命。近期化工行业整体将进入再平衡阶段,全球化工行业的供给与需求将重新寻找新的平衡点,在未来一段时间,整体化工行业仍然将享受阶段性错配的超额红利,但在目前整体化工产品已经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未来细分品种分化的局面将出现,近期我们仍然重点看好电石、有机硅、纯碱和油脂化工基于基本面的驱动上涨,同时建议关注业绩增长与公司估值匹配的相关标的。
重点数据跟踪
价格涨跌幅:本周化工产品价格涨幅前五的为苯胺(11.11%)、有机硅(10.05%)、丁二烯(8.43%)、MTBE(6.25%)、PVC(4.56%);本周化工产品价格跌幅前五的为碳酸二甲酯(-11.56%)、MMA(-9.39%)、乙二醇(-8.74%)、丁醇(-8.67%。
价差涨跌幅:本周化工产品价差涨幅前五的为PMMA(53.90%)、醋酸丁酯(44.37%)、锦纶6切片(35.86%)、苯胺(29.80%)、环氧乙烷(20.62%);本周化工产品价差跌幅前五的为R32(-170.81%)、醋酸乙烯(-90.44%)、PVC(-36.55%)、己内酰胺(-32.97%)。
风险提示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海外疫情控制不力导致复苏低于预期;部分装置检修导致供给阶段性收缩
1
核心观点
本周国际油价呈下跌态势,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连续五天累计下跌9%,截至 2021年3月18日收盘,WTI 区间58.28-66.02美元/桶,布伦特61.25-69.63美元/桶。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连续四周的增长、欧洲疫苗接种放缓、部分国家增加原油供给预期、美元走强带来的通胀担忧等多种因素,均抑制了国际油价的上行。我们看到,目前的较高油价主要是由于OPEC+限制产量的结果,而这些措施都是暂时的,在新一轮OPEC+会议前,以及欧美疫情明朗之前,国际原油价格大概率将处于震荡走势,在市场恢复供需平衡之前,我们预计油价将主要由OPEC+减产力度和需求复苏决定。
碳达峰、碳中和是整个“十四五”时期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对石化化工这个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像电石、黄磷、烧碱、炭黑等这些对能源消耗较高的细分行业。短期来看,碳排放成本将使部分化工产品成本曲线陡增,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优势更为突出,行业有望迎来一次所谓的“供给侧改革”,相当于行业的进入门槛、技术壁垒都将有所提高,高能耗、高排放的细分行业供给有望收缩。中长期来看,碳中和、碳排放的要求将促使化工迎来绿色革命,倒逼企业进入技术升级改造、提高投资回报率、资产周转率,大幅提高碳元素的转化效率,化石燃料在能源端的应用比重将大幅下降,作为原料端的比例将得到提升,同时碳捕捉、碳固定等技术应用将陆续得到推广,化工行业将迎来一次深远的“低碳化”绿色革命。本周,受到内蒙古地区能耗双控政策的影响,电石-PVC价格大幅上涨,目前西北地区电石价格已经上涨至5200元/吨以上,短期价格仍然有望上涨。有机硅山东地区价格本周上涨至30000元/吨以上,终端需求季节性复苏、原材料成本支撑及海外装置的供应偏紧仍然是本轮有机硅价格上涨的主因。本周国内纯碱期现货价格继续上涨,远期合约持续保持升水,2109合约价格突破2100元/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的持续需求增长是推动纯碱价格上行的根本原因。整体化工行业的高景气度继续维持,但细分产品分化现象逐渐显现。化工行业整体将进入再平衡阶段,全球化工行业的供给与需求将重新寻找新的平衡点,在未来一段时间,整体化工行业仍然将享受阶段性错配的超额红利,但在目前整体化工产品已经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未来细分品种分化的局面将出现,近期我们仍然重点看好电石、有机硅、纯碱和油脂化工基于基本面的驱动上涨,同时建议关注业绩增长与公司估值匹配的相关标的。 春节过后,由于内蒙地区能耗双控要求从严,电石限产增加货源紧张,价格连续快速上涨。截至3月18日,乌海电石出厂价涨至5000元/吨,较2月初价格上涨超过1500元/吨,目前西北地区行业利润超过2400元/吨。据卓创资讯不完全统计,目前内蒙古地区因能耗双控停车、提前检修或限产限电企业涉及电石的日损失量约4200吨,约合150万吨/年,约占内蒙总产能的12.7%,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3%。根据隆众资讯,2021年内蒙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为5%,即单个企业的能耗总值较去年相比降低5%,2021年内蒙古的电石总产量预计减少55万吨。此外内蒙古发改委及工信厅调整部分行业电价政策和电力市场交易政策,对于限制类、淘汰类电石产能提高了电价,较大程度提高其生产成本。短期来看,电石价格仍然具备上涨的动能和空间,但过高的价格会抑制下游PVC行业的开工率,从而对上游电石行业产生逆向反馈,但长期在能耗“双控”政策影响下,2021年预计整体电石行业体现为供应紧张局面,重点关注具备238万吨产能的【中泰化学】和134万吨产能的【新疆天业】。 春节后,有机硅DMC价格从21000元/吨大幅上涨到目前的约30000元/吨,下游室温胶、混炼胶、硅油产品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节后国内市场复苏,下游市场需求旺季,而国外企业由于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开工率普遍偏低,以陶氏、瓦克、信越为主的外资品牌货源春节后供应持续偏紧,也加剧了国内供需紧张的局面。原材料端,由于川滇地区仍处枯水期,以及下游全面复苏,推动了金属硅原料成本上涨。与去年四季度的有机硅行情不同,本次的有机硅涨价是建立在传统需求旺季支撑下、全球经济复苏逐渐明朗化及国内供应趋紧的大背景下,因此本轮有机硅涨价行情持续时间或将超预期,产品价格维持高盈利状态或将维持较长时间,重点建议关注50万吨/年单体产能的【新安股份】、36万吨/年产能的【兴发集团】、30万吨/年产能的【东岳硅材】、和20万吨/年产能的【三友化工】。 本周国内纯碱期现货价格继续上涨,华北地区重碱价格约1800-1850元/吨,远期合约持续保持升水,2109合约价格突破2100元/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的持续需求增长是推动纯碱价格上行的根本原因。纯碱下游约60%用于玻璃行业,光伏玻璃需求2021年有望提升至5%以上,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爆发增长以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高,我们测算2020-2022年按照全球光伏装机125、170、220GW考虑,对于纯碱需求分别为192、271、358万吨,2021年、2022年分别新增需求79万吨、87万吨。2021、2022年纯碱产能预计分别减少20万吨、增加140万吨。我们认为纯碱未来2年供需格局逐渐转好,长期进入景气上行周期,价格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建议重点关注300万吨产能的【山东海化】、286万吨权益产能【三友化工】、66万吨产能的【华昌化工】。 与我们今年年初的判断一致,EVA价格在春节后出现了明显的拉涨,目前华东地区发泡料价格上涨至21500-22000元/吨,线缆料价格上涨至22000-23000元/吨,较春节前价格大幅上涨3000元/吨以上,泰国TPI 5月份船期价格上调350美元/吨,折合约23500-24000元/吨,较目前市场价格上涨1000元/吨以上,未来EVA价格仍然存在持续上涨预期,目前EVA行业毛利润超过1万元/吨。EVA光伏料VA含量在28%-33%,其生产为超高压工艺,工艺复杂难度大,技术垄断性强,EVA装置从开车运行到生产出高端光伏料一般长达2-3年,国内只有斯尔邦石化、联泓新科、台塑宁波等少数企业掌握,产能约15万吨/年,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但2021年EVA光伏料需求端增量可达15-20万吨,未来三年的需求复合增速可达20%以上,供需紧张格局进一步加剧,我们认为1-2年内EVA行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周期,重点推荐具备12万吨EVA产能、可以生产高端光伏料的【联泓新科】。 2
本周重点行业跟踪
电石-PVC
春节过后,由于内蒙地区能耗双控要求从严,电石限产增加货源紧张,价格连续快速上涨。截至3月15日,乌海电石出厂价涨至5000元/吨,较2月10日价格上涨1850元/吨,涨幅58.7%,较1月19日涨价前上涨2100元/吨,涨幅72.4%。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目前国内电石产能约4000万吨/年,实际有效开工产能约3300万吨/年,根据电石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国内电石产量2888万吨,同比增长3.3%,行业实际开工率87.5%,开工率处于高位。目前内蒙古地区在产电石企业总产能约1178万吨,占全国有效开工产能35.7%,据卓创资讯不完全统计,内蒙古地区因能耗双控停车、提前检修或限产限电企业涉及电石的日损失量约42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3%。电石下游84.1%用于生产聚氯乙烯(PVC),电石供应量的减少,叠加PVC开工高位,进一步放大电石供应缺口,加剧了电石供需紧张的局面。根据隆众资讯,2021年内蒙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为5%,即单个企业的能耗总值较去年相比降低5%,2021年内蒙古的电石总产量预计减少55万吨。在能耗“双控”政策影响下,2021年预计整体电石行业体现为供应紧张局面。我们建议关注电石-PVC一体化龙头企业具备238万吨电石产能的【中泰化学】和134万吨产能的【新疆天业】。
有机硅
本周有机硅产品价格大涨约2000元/吨,周中突破30000元/吨,但整体呈现冲高回落,目前DMC主流报价在29000-29500元/吨,较春节后价格上涨约8000元/吨。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下游室温胶进入传统金三银四的需求旺季,另一方面春节前受高位价格回落影响下游备货较少,春季行情复苏备货下导致国内有机硅市场价格大涨。下游本周普涨2000元/吨,生胶价格上涨至30000-31000元/吨左右,107胶价格上涨至29500-30000元/吨,华东国产硅油主流价上涨至30000-33000元/吨左右。原材料方面,421#金属硅价格小幅上涨100元/吨至14150元/吨左右,华东甲醇价格下调约100元/吨至2400元/吨,卓创测算目前行业毛利达到10200元/吨以上。
根据百川盈孚与卓创资讯数据,目前行业周度产量约2.96万吨,周度库存量只有约1.8万吨,行业库存只有4-5天左右。2020年底国内DMC单体产能约337万吨,目前国内一套10万吨/年单体装置由于火灾停车尚未复产,4月份蓝星星火50万吨/年单体装置预计停车35天进行检修计划,石河子合盛20万吨/年单体装置爬坡中,其余装置均满负荷生产;而国外企业由于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开工率普遍偏低,以陶氏、瓦克、信越为主的外资品牌货源春节后供应持续偏紧,也同时加剧了国内供需紧张的局面。在预期供应短期减少之下市场采购心态积极。目前4月份企业预售订单良好。我们预计3-4月份国内有机硅市场继续存上涨可能。重点建议关注50万吨/年单体产能的【新安股份】、36万吨/年产能的【兴发集团】、30万吨/年产能的【东岳硅材】和20万吨/年产能的【三友化工】。
纯碱
本周纯碱期、现货价格继续大涨。截至3月18日重质纯碱报价上调约100-150元/吨,华东地区报价约1900-2000元/吨,西北地区报价1700-1800元/吨,轻质纯碱报价上调50-100元/吨,报价在1700-1850元/吨,纯碱2105价格上涨100元/吨至1992元/吨,较上周上涨5.3%,纯碱2109价格上涨80元/吨至2135元/吨,较上周上涨3.9%,远期大幅升水。目前行业开工率约84%,较上周基本持平,但实际开工率在90%以上,内蒙吉兰泰被限产2成。企业库存目前约85万吨,较上周大幅降低约10万吨。目前多数企业库存均有订单,华东与华中地区部分厂家货源偏紧延续,纯碱基本面较为强势。
纯碱下游约60%用于玻璃行业。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爆发增长以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高,我们测算2020-2022年按照全球光伏装机125、170、220GW考虑,对于纯碱需求分别为192、271、358万吨,2021年、2022年分别新增需求79万吨、87万吨。2021、2022年纯碱产能预计分别减少20万吨、增加140万吨。我们认为纯碱未来2年供需格局逐渐转好,有望进入景气上行周期。中长期来看,期货价格远期升水;短期来看,虽库存有所增加,但上下游企业对下半年纯碱景气度极为乐观,纯碱企业涨价惜售,下游企业仍有备库需求,价格仍有较大上涨空间,建议重点关注300万吨产能的【山东海化】、286万吨权益产能【三友化工】、66万吨产能的【华昌化工】。
磷矿石
本周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区磷矿石价格连续上涨,28%以上高品位磷矿石普涨50-60元/吨,25%及以下品位磷矿石涨幅在30元/吨左右。湖北地区28%品位船板价上涨50元/吨至400元/吨,30%品位船板价上调50元至450元/吨,24%品位船板价上涨30元/吨至280元/吨;贵州地区29%、30%品位磷矿石车板价分别在330元/吨和360元/吨;四川地区30%、28%品位交货价分别在350元/吨和300元/吨。目前湖北、四川地区大部分企业已复产开采。但近期湖北地区三峡大坝开始检修,为期一个月,因湖北地区大批量矿石依靠水运,运输困难,船运涨价,故推动湖北地区价格上涨,带动其余省份磷矿石价格跟涨,同时下游磷肥行业需求也拉动了磷矿石价格上涨。目前主流企业仍有上调报价意向,而下游需求稳定成交情况良好。我们预计磷矿石市场价格近期仍有继续上调的可能,全年产品价格存在50元/吨以上的上涨空间,重点关注国内磷矿石龙头企业【兴发集团】和【云天化】。 草甘膦
本周草甘膦价格继续上调500元/吨,目前实际成交价在30500-31000元/吨,港口FOB价格至4650-4700美元/吨,卓创资讯测算目前行业利润在4000元/吨以上。目前草甘膦开工率维持高位,本周草甘膦产量约10000吨,环比下降6%。成本端来看,原材料甘氨酸维持高位盘整,目前实际成交价格在16500-17000元/吨,主要由于醋酸价格强势支撑。美国农业部预测结果显示,2021-2022年度的大豆耕种意向面积将达到9000万英亩,环比增长8.3%,目前国内草甘膦企业已经签单至2021年5-6月份,远期价格在33000-36000元/吨,在原材料成本支撑下,我们认为二季度草甘膦价格有望持续稳步上涨趋势,建议重点关注18万吨产能的【兴发集团】和8万吨产能的【新安股份】。 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本周国内EVA价格整体保持稳定,个别型号产品价格上涨,目前华东地区发泡料价格上涨至21500-22000元/吨,线缆料价格上涨至22000-23000元/吨,较春节前价格大幅上涨3000元/吨以上,泰国TPI 5月份船期价格上调350美元/吨,折合约23500-24000元/吨,较目前市场价格上涨1000元/吨以上,未来EVA价格仍然存在持续上涨预期,目前EVA行业毛利润超过1万元/吨。EVA光伏料VA含量在28%-33%,其生产为超高压工艺,工艺复杂难度大,技术垄断性强,EVA装置从开车运行到生产出高端光伏料一般长达2-3年,国内只有斯尔邦石化、联泓新科、台塑宁波等少数企业掌握,产能约15万吨/年,进口依赖度高达70%以上,但2021年EVA光伏料需求端增量可达15-20万吨,未来三年的需求复合增速可达20%以上,供需紧张格局进一步加剧,我们认为1-2年内EVA行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周期,重点推荐具备12万吨EVA产能、可以生产高端光伏料的【联泓新科】。
MDI、TDI
近期国内聚合MDI、纯MDI、TDI价格均震荡回调,整体供应面仍然偏紧。原料成本端,因苯胺检修装置较多,现货紧张,本周国内苯胺市场均价为13825元/吨,较上周大幅上行11.1%。近期纯苯下游部分产品利润良好,而苯乙烯偏弱,对纯苯价格持续偏弱带动。供需结构来看,重庆巴斯夫装置处于停车检修状态(2月27日起,时长约一个月左右),有望于3月23日恢复重启,日本东曹南阳13+7万吨MDI装置5月份存检修计划,欧洲亨斯迈装置3月在检修,美国装置仍在缓慢恢复中,短期内MDI供应端仍延续偏紧格局;然而下游短期内以消耗前期库存为主,整体需求跟进有所放缓,本周聚合MDI、纯MDI聚合市场价格震荡下行。
聚合MDI方面,海外市场需求继续旺盛,内需稍显疲弱,截至3月19日,华东万华PM200商谈价24000-24200元/吨;上海货商谈价23500-23800元/吨(含税桶装自提价),较上周下滑5.6%;纯MDI方面,美国装置不可抗力短期难以恢复,加上重启巴斯夫装置即将进入检修,整体供应端缺口尚存,截至3月19日,进口货、上海货报价26000-26500元/吨(含税散单自提价),较上周均价回落3.5%。从下游需求端来看,氨纶工厂开工9成、浆料及鞋底原液近期开工6-7成左右、TPU开工7成维稳为主,需求端支撑仍较好。
TDI方面,欧洲巴斯夫装置推迟至3月底检修,持续至5月份;美国科思创、巴斯夫近期因寒潮影响供应不可抗力,现已恢复运行。本周内销需求环比小幅萎缩,下游终端仍以消耗现有库存为主,TDI价格周环比下滑5.7%:华东TDI含税国产货商谈16200-16600元/吨附近,含税上海货商谈17000-17500元/吨附近;华南TDI不含税国产货商谈15150元/吨附近,不含税上海货商谈15800元/吨附近;华北TDI含税国产货商谈16200-16400元/吨附近,含税上海货商谈17000-17500元/吨附近,我们预计短期国内TDI市场将偏弱运行。短期价格波动不改公司长期价值,我们继续坚定看好具备260万吨MDI、65万吨TDI产能的化工行业领军者【万华化学】。
丁辛醇
近期丁辛醇价格在大幅上涨后处于回调阶段,本周国内丁辛醇价格先跌后涨。由于近期生产企业库存压力较大,主动下调报价,节后华东地区辛醇价格在14300-14400元/吨,正丁醇价格同样在14300-14400元/吨,比前期高点下跌约2000元/吨。目前丁辛醇行业盈利状况仍处于高位,单吨毛利润均超过6000元/吨。下游增塑剂同样有所下滑,目前DOP市场价格约12600元/吨,DOTP市场价格约13000元/吨。国内目前辛醇产能约为250万吨,2月国内辛醇装置平均开工率在110%,而多家工厂在3、4月份也计划例行检修,预计会导致辛醇减产2万吨左右。辛醇主要下游DOP和DOTP装置开工率高于往年同期,分别达到了55%以及65%的水平,受益于终端下游塑料手套产线的大幅增长, 2021-2022年国内DOPT计划新增94.5万吨,预计将会带动国内辛醇需求60万吨以上,且未来2年国内没新增产能。正丁醇方面,海外方面共75万吨/年装置不可抗力,美国德州极寒天气导致美国55万吨/年装置停产,国内近期检修预计减少供给18万吨/年,部分装置转产辛醇导致供给紧张。正丁醇下游约55%用于生产丙烯酸丁酯,国内丙烯酸丁酯开工率已达58%,较去年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拉动对于正丁醇的需求。经过前期市场的充分消化后,本周丁辛醇价格重新上涨超过1000元/吨,随着行业检修季的到来,以及下游开工率的提升,我们认为4月份丁辛醇价格仍然有望再创新高,重点关注具备合计75万吨丁辛醇产能的【鲁西化工】、32万吨丁辛醇产能的【华昌化工】。 油脂化工
受马来西亚3月1-15日产量环比增加及国内豆油抛储的利空影响,本周棕榈油价格小幅回落,截止3月18日,国内棕榈油价格下调约150元/吨至8200-8350元/吨,棕榈油2105合约回落250元/吨至7760元/吨,但CFR中国24度棕榈油上涨20美元至1055美元/吨。根据SPPOMA数据,3月1-15日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较2月环比增加62%,其中单产增63.1%,出油率降0.1%。根据船运调查机构SGS数据,马来西亚3月1-15日棕榈油出口量为54.9万吨,较2月的55.49万吨环比下降1.0%。 2020年国内棕榈油进口461万吨,同比降低16.6%,但12月份进口量62.0万吨为全年最高,环比增加35%。在原材料支撑下,下游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国内硬脂酸价格小幅上涨100元/吨至9300-9400元/吨,阴离子表活价格稳定在8100-8200元/吨。我们认为在全球大宗商品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下,未来棕榈油价格在原油价格提振下有望跟涨,海外主要生产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均宣布将继续各自的生物柴油项目,加之国内在复产复工及消费逐渐恢复下对油脂需求边际好转,棕榈油及下游产品价格有望持续反弹。重点推荐具备80万吨/年油脂化工及90万吨/年表面活性剂产能的【赞宇科技】。 PX-PTA&乙二醇
涤纶长丝原材料:本周PTA市场先跌后涨。本周华东市场周均价4476.67元/吨,环比下跌1.55%;CFR中国周均价为672.67美元/吨,环比下跌0.08%。周内后期PTA行业加工费不断被缩窄,工厂在成本压力下开始陆续公布检修计划,检修涉及产能达2000万吨,市场或将出现供应缺口,在此提振下PTA市场价格再度向上调整,但在高库存及仓单注销压力下,PTA市场上行动力有限。当前国际原油市场处于盘整运行阶段, PX市场在浙石化二期投产前供需面表现尚可,但难以对下游市场形成上行支撑;周内除海南逸盛装置重启外,检修装置多维持停车状态,且仍有多套PTA装置在加工费较低因素影响下陆续公布检修计划,而下游聚酯开工在高利润支撑维持在较高位置,供需存一定去库预期。综合来看,供需关系的改善或对市场形成一定支撑,但PTA市场供应过剩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且短期成本端无明显上行支撑,但在低加工费支撑下,市场难有继续下滑空间,预计下周PTA市场僵持运行。 本周国内乙二醇市场整体下跌,华东市场均价为5452元/吨,较上周均价下跌9.34%,华南市场均价为5810元/吨。周内乙烯国际价格下跌,成本端支撑减弱,乙二醇市场价格持续走跌。从供应端来看,美国乙二醇装置计划陆续重启,但船货到港量仍较低,华东港口库存持续降库,而国内乙二醇企业开工情况较好,试车的新装置已稳定运行,供应量持续增加,远期仍有新装置投产预期,供应压力不减,打压市场价格上行,乙二醇市场价格整体呈下跌走势。从需求面来看,下游聚酯企业维持高运行负荷,开工高达9成以上,终端织造行业负荷再度上调,实际需求存有支撑。预计下周乙二醇市场偏弱震荡。 涤纶长丝
本周涤纶长丝市场震荡下跌,本周POY均价为7810元/吨,较上周均价下降约100元/吨以上,FDY均价为8100元/吨,较上周均价小幅下跌25元/吨。下游坯布方面:终端织造梭织订单尚可,当前国内订单接单维持在稳定范围之内,冬末春初贴身衣物及外套需求增高导致,但受上游纺织原料价格大幅走高,导致利润出现严重亏损。目前涤纶长丝现金流维持1000元/吨左右,目前企业心态分歧,部分工厂主张让利销售,部分企业认为目前下游杀跌情绪高涨,因而稳盘操盘,随行就市出货。整体来看,原料动向对后期市场走势影响较大,目前大厂稳步让利,试探下游采购心态。预计下周涤纶长丝或小幅让利给下游,出货为主。建议关注涤纶长丝龙头【恒力石化】、【荣盛石化】、【东方盛虹】和【新凤鸣】,四者分别具备155万吨、100万吨、225万吨、480万吨涤纶长丝产能。 维生素
本周维生素价格以维稳运行为主,终端库存整体仍相对充足,需求跟进放缓;欧洲市场大部分维生素品种则气氛平淡。 VD3方面,国内部分VD3生产线检修,产量有所影响,市场实际成交价格有上升趋势。目前维生素D3国内市场主流价格为130-155元/kg,欧洲市场报价为16.0-17.0欧元/kg,报价小幅反弹。花园生物维生素D3报价200元/kg,威仕生物维生素D3报价220元/kg。3月16日,天新药业饲料级维生素D3最新报价260元/kg,出口报价35美元/kg。 VA方面,年前厂商停报停签,随库存逐渐消耗,目前国内VA500市场价格370-400元/kg,欧洲VA1000市场报价74.0-77.0欧元/kg,较上周价格小幅上涨。3月3日,新和成饲料级维生素A最新报价450元/kg。 VE方面,年后市场向好走强,本周市场延续年前的向好趋势,价格小幅上涨。目前国内VE市场报价80-85元/kg,欧洲市场贸易商报价为7.5-7.7欧元/kg,较上周小幅上涨。据ST冠福公司在互动易平台中的披露,目前益曼特可正常生产VE前端中间体二甲酚、三甲酚、氢醌,并开始销售VE油。此外,据腾讯新闻报道,3月3日上午,巴斯夫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工厂北厂区发生火灾,公司表示内部氢气和一氧化碳供应中断,我们预计短期内全球VA、VE供给或受到小幅扰动。 VC方面,近期VC库存充足,生产受影响较小,国内市场以维稳运行为主,目前国内多数生厂厂家停报停签,食品级市场价格50-55元/kg,较上周基本持平;出口询单活跃,出口价格趋涨。 泛酸钙方面,原材料成本有所调涨,目前泛酸钙国内市场主流价格在75-82元/kg;欧洲市场报价为9.0-9.2欧元/kg,较上周上涨5.4%,工厂限量签单。整体来看,维生素市场终端消化自有库存,短期内预计后期VE、VA价格将延续平稳走势,关注【新和成】。 3
本周重点数据跟踪
重点化工品价格涨跌幅
本周化工产品价格涨幅前五的为苯胺(11.11%)、有机硅(10.05%)、丁二烯(8.43%)、MTBE(6.25%)、PVC(4.56%);本周化工产品价格跌幅前五的为碳酸二甲酯(-11.56%)、MMA(-9.39%)、乙二醇(-8.74%)、丁醇(-8.67%)。
重点化工品价差涨跌幅
本周化工产品价差涨幅前五的为PMMA(53.90%)、醋酸丁酯(44.37%)、锦纶6切片(35.86%)、苯胺(29.80%)、环氧乙烷(20.62%);本周化工产品价差跌幅前五的为R32(-170.81%)、醋酸乙烯(-90.44%)、PVC(-36.55%)、己内酰胺(-32.97%)。 4
本周重点标的盈利预测
赞(30) | 评论 (14) 2021-03-21 13:42 来自网站 举报
-
【【天风军工】“十四五”方向已确立 & 超跌后进入传统估值体系较低区域】
核心观点“十四五”两会2021年预算:2021军费增长6.8%持续高于GDP预期增速,看好国防开支长期有序扩张据中国网报道,我国2021年国防开支预算为13553.43亿元,近五年军费分别为2016年至2020年,中国国防预算增幅依次是7.6%、7%、8.1%、7.5%和6.6%... 展开全文两会2021年预算: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投资建议:交易性恐慌或为本周下跌主因,超跌后企稳反弹可期
优选1:权重主机类企业, GDP占比长期提升逻辑的核心终端受益者。
优选2.a:长期保持迭代趋势、电子化率提升、受益大换装量产提升方——电子元器件
优选2.b:材料类
【天风军工】“十四五”方向已确立 & 超跌后进入传统估值体系较低区域
核心观点“十四五” 2021军费增长6.8%持续高于GDP预期增速,看好国防开支长期有序扩张
据中国网报道,我国2021年国防开支预算为13553.43亿元,近五年军费分别为2016年至2020年,中国国防预算增幅依次是7.6%、7%、8.1%、7.5%和6.6%,因此2021年6.8%的军费预算增幅结束了过去两年军费增速下滑的趋势,同时也延续了高于GDP预期增速的国防建设追赶态势。
我们认为我国国防开支将长期处于有序扩张状态,根据国防部11月26日发言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还不匹配,通过国防开支占GDP比重可知,我国目前目前依然处于全球军费较低水平。近年,中国国防费用占GDP平均比重约1.3%,低于美国(3.5%)、俄罗斯(4.4%)、印度(2.5%)、英国(2.0%)、法国(2.3%)等,我们预计我国长期或将国防开支比例提升至印度、英、法等国的2%GDP占比水平,具备较大空间。
我国军费构成中装备采购费用占比预计持续提升,基础增速外关注结构变化
2010年我国装备采购费用占国防开支比重仅为33%,2017年提升至40%,我们认为由于退伍军人事务部的良好运转、军队文职人员体系的建立或持续推动我国装备采购费用占比长期处于提升阶段。参考俄罗斯60%的装备采购费用占比,我国依然存在较大空间。
从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确定2027年建军目标新节点
根据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防部分内容的摘要显示,“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本次草案摘要内容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即强调了加强练兵备战,提出了2027年新建军目标节点。我们认为,顶层文件的目标节点是计划型经济行业的权威发展阶段判断依据,因此2021-2027我国防建设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装备换代或加速:“加快武器升级换代、智能化武器发展,加速战略性、颠覆性发展”
文中提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我们认为现阶段的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或得到进一步的加速,此外未来方向的武器装备发展也已提上日程,如战略性武器装备、智能化武器(智能弹药、新一代战机、无人机、信息对抗装备等)将进入长期成长轨道。
超跌后分析 目前板块PEG相对估值历史分位仅为17%,上游企业进入低估值且PEG<1区间,下游企业也已较大幅度对“十四五”预期的远期估值进行了调整,交易性恐慌或为本周下跌主因,关注超跌后机遇。
目前板块估值十年估值分位仅为41.1%,为2020年7月行情启动后首次低于50%分位值以下。
目前PEG相对估值的历史分位值仅为17%左右,因此目前板块估值相对未来成长水平处于低位状态。
投资方向持续强调,关注超跌后“十四五”预期重新建立带来的估值修复机遇:聚焦“十四五”方向,行业长期成长趋势已确立,核心主抓装备加速换代产业大机遇,行业快速成长期获得新中期时间节点——2027年,行业或将跨越“十四五”长期处于成长阶段。维持行业评级“强于大市”,推荐下游核心主机+上游白马企业的组合配置思路。目前经过调整,上游企业已进入传统估值体系意义下的较低估值区域。
十四五投资标的框架
重点关注方向:长期产业趋势方向下的机构化趋势赛道。
1. 持仓长期机构化的核心赛道:双优选,下游主机厂+上游企业
中航沈飞(整机中唯一做完股权激励);航发动力(航空发动机总装,具备军民后维修市场+前端市场);航天彩虹(无人机龙头);洪都航空(导弹+无人机总装)
火炬电子/鸿远电子(MLCC)、宏达电子(钽电容)、中航光电/航天电器(连接器)、睿创微纳/和而泰(集成电路),上述标的中长期(3-5年)具备较大需求增长空间,其中MLCC\钽电容\连接器类2021年依然存在短期PEG下的估值空间,同时具备长期维度较大增长确定性和空间。
ST抚钢/钢研高纳(高温合金)、三角防务/爱乐达(金属加工工序)、光威复材/中简科技/中航高科/北摩高科(装备代次提升后的单机需求增长+民航逻辑)、菲利华/神剑股份(复材构件);5、西部材料(航空钛材)、宝钛股份(航天+航发钛材)、西部超导(新机型钛材)。
2.高弹性新兴配套装备:*ST湘电(电磁弹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天箭科技(导引头)、中科星图(指控系统)
赞(3) | 评论 2021-03-19 13:14 来自网站 举报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19】
重点推荐《策略|漂亮50:泡沫破灭后,具备哪些特质的公司能够穿越周期》“漂亮50”的行业分布:大消费(可选+必选+医疗保健)有31家,工业6家,金融3家,能源3家,原材料2家。行业角度:70年代,杀估值阶段,跑赢的行业都是有业绩正向催化的行业。个股角度:73-79年,杀估值阶段,...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19
重点推荐 《策略|漂亮50:泡沫破灭后,具备哪些特质的公司能够穿越周期》 “漂亮50”的行业分布:大消费(可选+必选+医疗保健)有31家,工业6家,金融3家,能源3家,原材料2家。行业角度:70年代,杀估值阶段,跑赢的行业都是有业绩正向催化的行业。个股角度:73-79年,杀估值阶段,抗跌的是盈利有正向催化的公司,或拔估值阶段泡沫较小的公司;而对于连续上涨之后估值透支严重的公司,杀估值风险较大。80年代之后,“漂亮50”迎来30年长牛。 能穿超越周期的特质有:1、符合时代产业结构变迁;2、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3、受益于全球化扩张的趋势;4、现金流好,能够支撑较高比例的分红和回购。永续增长易受挑战的类型有:1、商业模式易随时代变迁的行业;2、产品和技术不断更迭、技术路线较单一、易被科技浪潮颠覆的公司;3、过度多元化扩张,但主业壁垒不够牢固的公司;4、现金流不好或不稳定,难以承受宏观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公司。 摘自《漂亮50:泡沫破灭后,具备哪些特质的公司能够穿越周期》 《非银&计算机|公司深度:同花顺(300033):流量+粘性领跑,个人投资者“专业化”赛道龙头》 行业趋势:“机构化”趋势明显,而散户“专业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竞争优势:流量+粘性领跑,构建券商引流业务的坚固护城河;多年研发沉淀,依托AI增值服务“武装”散户。业务发展:B端iFind对标Wind具备较大向上渗透率空间;C端聚焦AI量化辅助盈利,用户ARPU值有望持续提升。 中长期角度,我们看好公司受益于散户“专业化”趋势。预计21/22年盈利增速+35%、+25%,对应EPS为4.32元、5.38元/股,对应PE为28X/22X,目标价155.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监管风险;资本市场大幅波动;iFind份额提升不及预期。 摘自《公司深度:同花顺(300033):流量+粘性领跑,个人投资者“专业化”赛道龙头》 《传媒互联网|百度集团-SW(09888):搜索信息流双引擎驱动,十年积淀开拓AI新空间》 中国最大搜索引擎平台,积极布局AI扩展业务边界。在线营销业务:搜索+信息流双引擎驱动,百家号、智能小程序、托管页三支柱助力,视频差异化竞争存机遇。十余年研发持续投入,研发费用率居行业前列,智能云市占率居首。智能驾驶市场广阔,百度数年深耕基础雄厚全国领先,车企合作商业化进程提速。 我们预期公司2021-2023年分别实现收入1208/1352/1511亿元,考虑公司业务形态及持股公司,我们给予百度公司1275亿美元市值空间,对应港币市值9901亿港币。 摘自《百度集团-SW(09888):搜索信息流双引擎驱动,十年积淀开拓AI新空间》 买方观点 客户认为市场进入一个震荡筑底的区域,短期保持谨慎。 板块上,短期主线不明朗,主要关注景气向上,一季报预期较好,估值较低的板块。低估的保险和银行,家电、家居、酒店、汽车等可选消费板块;具备涨价预期的化工、有色、农林牧渔等周期性板块。 研究分享 《总量|震荡格局之中,何去何从?》 宏观:美债利率的几个关键位置。第一个关键位置是1.3%-1.5%,对应美股价值股的结构性行情,高估值成长股震荡,低估值价值股修复,利率上升利好金融。第二个关键位置是1.7%-1.8%,这个位置对于低估值价值股可能转向震荡,高估值成长股可能进入下跌。一旦突破,波动率将明显上升。第三个关键位置是2.0%-2.1%,对应了我们前面预测的本轮美债利率上行的顶部区间。这个位置以上对于财政偿付和信用市场都是压力测试,对于美股可能触发更大的波动率释放。 策略:如何利用股权激励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一方面关注哪些股权激励公司具备多项历史上能够获得更高超额收益率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关注股权激励公司中的新股/次新股,公司上市后不久就进行股权激励刺激,锁定未来盈利增速,可能代表公司发展迅速。 固收:如何理解政府去杠杆?国常会已经提出“政府杠杆率要有所降低”,今年整体市场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在此情况下,建议大家关注政策的落地执行情况。 金工:格局已变,拥抱新的“确定性”。配置方向上,拥抱低pb资产或将是拥抱一种新的确定性,综合当前的宏观背景以及短期资金的活跃度和2021年的行业景气度情况,重点配置 金融、电力设备、电力公用事业和建筑。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仓位水平60%。 摘自《震荡格局之中,何去何从?》 《传媒互联网|三七互娱(002555):新游推广及老游衰减致业绩承压,静待利润释放》 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快报及2021Q1业绩预告,业绩表现低于市场预期。公司2020年营收达144.01亿元,同比增长8.9%;归母净利润达27.76亿元,同比增长31.28%。新游推广前期费用率高,下半年利润有望逐步释放。产品版号储备丰厚,提升研发投入。 我们下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2年净利27.76/29.04/33.92亿元(原盈利预测28.19/34.23/40.64亿元),考虑定增股本摊薄后对应估值19/18/16x,给予21年目标估值22x,对应目标价28.82元,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三七互娱(002555):新游推广及老游衰减致业绩承压,静待利润释放》 《通信|佳力图(603912):预中标中国移动空调集采项目,手握充裕订单成长可期》 公司公告,在中国移动2021年至2023年新型空调末端系统集中采购项目中成为中标候选人之一,预估总中标金额为3.72亿元(含税)。 预中标项目金额第一,彰显行业景气和公司优势。经营数据持续改善,未来成长空间可期。整体来看,云计算、5G双轮驱动+份额提升,公司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随着IDC项目的落地,打开未来广阔成长空间。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1.23亿、1.90亿和2.67亿元,对应2021年PE为15x,维持“增持”评级。 摘自《佳力图(603912):预中标中国移动空调集采项目,手握充裕订单成长可期》 《电子|三利谱(002876):21Q1业绩再提速,步入五年持续增长周期》 2021年3月17日晚,三利谱发布2020年年报。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9.05亿元,同比增长31.33%;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27.94%。 2020业绩快速增长,20Q4单季营收新高;21Q1业绩大增。在建工程倍增,龙岗工厂&募投项目持续推进,产能不断释放;大小尺寸齐头并进,手机&TV&车载多点开花。LCD行业高景气+产能向大陆转移,偏光片国产化大势所趋,持续受益。 我们维持此前公司盈利预测,维持目标价100.5元(对应22年PE3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TV面板价格涨价不及预期;新冠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深圳龙岗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摘自《三利谱(002876):21Q1业绩再提速,步入五年持续增长周期》 《电新|璞泰来(603659):负极盈利能力超预期,大规模扩产转变战略》 2020年收入52.8亿元,同比增长10%,归母利润6.68亿元,同比增长3%,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6.94亿元,同比增长41%。 未来公司抢占中低端份额最重要的手段便是控制成本,目前公司一体化布局较深,石墨化产能配套率超80%,预计未来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张。 预计21年公司利润逐季度环比仍在上升通道,预计2021-2023年利润为11.7/16.4/21.9亿元,目前估值37X,看明年估值26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璞泰来(603659):负极盈利能力超预期,大规模扩产转变战略》 《商社&房地产|新大正(002968):成立深圳慧链云科技公司落地信息化建设,智慧赋能提供高质量物管服务》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拟构建一套更加完善的物业管理智能化系统。公司未来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服务及管理品质,进而提升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 我们认为公司基本面扎实,运营优势凸显,管理层发展信心强劲。预计21-22年EPS分别为1.90/2.67元;PE分别为34x/24x,建议积极关注! 赞(3) | 评论 2021-03-19 08:46 来自网站 举报
-
【电石-PVC行业点评 | 内蒙能耗双控电石价格暴涨,利好PVC一体化企业】
报告摘要事项:近期,国内电石价格大幅上涨,主要由于内蒙地区能耗双控要求从严,我们认为利好国内非内蒙地区的电石-PVC一体化企业中泰化学、新疆天业。国信化工观点:1)电石供给受限,近期价格大幅上涨。春节过后,由于内蒙地区能耗双控要求从严,电石限产增加货源紧张,价格连续快速上涨。截至... 展开全文电石-PVC行业点评 | 内蒙能耗双控电石价格暴涨,利好PVC一体化企业
报告摘要
事项: 近期,国内电石价格大幅上涨,主要由于内蒙地区能耗双控要求从严,我们认为利好国内非内蒙地区的电石-PVC一体化企业中泰化学、新疆天业。
国信化工观点:
1)电石供给受限,近期价格大幅上涨。春节过后,由于内蒙地区能耗双控要求从严,电石限产增加货源紧张,价格连续快速上涨。截至3月15日,乌海电石出厂价涨至4600元/吨,较2月10日价格上涨1450元/吨,涨幅46.0%,较1月19日涨价前上涨1700元/吨,涨幅58.6%,预计近日出厂价仍将继续上调400-500元/吨。目前天津地区电石到厂价格达到5200元/吨,山东部分采购价突破5300元/吨。
2)电石实际开工率高位,限产加剧供需紧张局面。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目前国内电石产能约4000万吨/年,实际有效开工产能约3300万吨/年,根据电石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国内电石产量2888万吨,同比增长3.3%,行业实际开工率87.5%,开工率处于高位。目前内蒙古地区在产电石企业总产能约1178万吨,占全国有效开工产能35.7%,据卓创资讯不完全统计,内蒙古地区因能耗双控停车、提前检修或限产限电企业涉及电石的日损失量约42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3%。电石下游84.1%用于生产聚氯乙烯(PVC),电石供应量的减少,叠加PVC开工高位,进一步放大电石供应缺口,加剧了电石供需紧张的局面。
3)内蒙古地区能耗双控降低开工率,电价政策调整提高部分电石生产成本。能耗双控制度是指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和能耗强度(万元产值能耗)的控制,内蒙古自治区已于2020年12月底提前下达各盟市2021年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先行确定了2021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能耗增量控制在500万吨标准煤以内的目标任务,因此部分高能耗工业将面临被限电限产。此外内蒙古发改委及工信厅调整部分行业电价政策和电力市场交易政策:
(1)电石行业自备电厂按自发自用电量缴纳政策性交叉补贴,蒙西、蒙东电网征收标准分别为每千瓦时0.01元、0.02元(含税);
(2)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电石行业实行差别电价,2021年征收标准为限制类每千瓦时0.1元、淘汰类每千瓦时0.3元,2022、2023年差别电价在现行水平的基础上分别提高30%、50%;
(3)电石用电量不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投资建议:
我们建议关注电石-PVC一体化龙头企业中泰化学、新疆天业。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电石产品价格大幅波动;行业新增产能投放进度超预期;下游需求及出口低于预期。
1
近期电石价格大幅上涨,受需求增加及电石供给受限影响
电石价格大幅上涨,突破历史价格高点。春节过后,电石价格连续快速上涨。截至3月15日,乌海电石出厂价涨至4600元/吨,较2月10日价格上涨1450元/吨,涨幅46.0%,较1月19日涨价前上涨1700元/吨,涨幅58.6%,预计近日出厂价仍将继续上调400-500元/吨。目前天津地区电石到厂价格达到5200元/吨,山东部分采购价突破5300元/吨。电石出厂价历史最高点出现在2010年11月底,乌海出厂均价最高在4350元/吨,电石采购价最高点出现在2008年7月下旬,天津送到价在4700元/吨左右,目前电石出厂价及采购价均已突破历史高点。
电石持续供需紧平衡,2月涨价受PVC需求增加影响。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目前国内电石产能约4000万吨/年,实际有效开工产能约3300万吨/年,根据电石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国内电石产量2888万吨,同比增长3.3%,行业实际开工率87.5%,开工率处于高位,我国电石下游84.1%用于生产聚氯乙烯(PVC)。春节后由于美国寒潮导致PVC行情大好,价格快速上涨,PVC个别市场价格上涨超过1000元/吨,价格接近9000元/吨。由于PVC利润水平极佳,电石法PVC开工率接近90%的高位,对电石需求明显增加。再叠加电石时常出现的限电和生产不正常,使得供需紧平衡的电石市场出现了货源缺口,带动电石价格上涨。此阶段乌海出厂价上涨550元/吨,下游的单次涨幅在50-100元/吨之间。电石涨幅并未超过PVC涨幅,电石货源虽紧,但相对处于供需紧平衡阶段。
3月份电石受内蒙限产影响,供需缺口拉大价格出现暴涨。能耗双控制度是指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和能耗强度(万元产值能耗)的控制,内蒙古自治区已于2020年12月底提前下达各盟市2021年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先行确定了2021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能耗增量控制在500万吨标准煤以内的目标任务,因此部分高能耗工业将面临被限电限产。2021年3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信厅、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若干保障措施》的通知,涉及电石的相关政策包括:(1)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从2021年起,不再审批焦炭(兰炭)、电石、聚氯乙烯(PVC)等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2)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新建高耗能项目,在满足本地区能耗双控要求的前提下,工艺技术装备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须达到国家先进标准;(3)加快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30000千伏安以下矿热炉,原则上2022年底前全部退出;符合条件的可以按1.25:1实施产能减量置换;(4)实施绿色电价政策;(5)实施节能量交易制度。
目前内蒙古地区在产电石企业总产能约1178万吨,占全国有效开工产能35.7%,2020年产量约1030万吨。据卓创资讯不完全统计,目前内蒙古地区因能耗双控停车、提前检修或限产限电企业涉及电石的日损失量约4200吨,约合150万吨/年,约占内蒙总产能的12.7%,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3%。根据隆众资讯,2021年内蒙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为5%,即单个企业的能耗总值较去年相比降低5%,2021年内蒙古的电石总产量预计减少55万吨。在能耗“双控”政策影响下,2021年预计整体电石行业体现为供应紧张局面。
此外内蒙古发改委及工信厅调整部分行业电价政策和电力市场交易政策,(1)电石行业自备电厂按自发自用电量缴纳政策性交叉补贴,蒙西、蒙东电网征收标准分别为每千瓦时0.01元、0.02元(含税);(2)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电石行业实行差别电价,2021年征收标准为限制类每千瓦时0.1元、淘汰类每千瓦时0.3元,2022、2023年差别电价在现行水平的基础上分别提高30%、50%;(3)电石用电量不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单台炉容量小于30000千伏安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被列入限制类目录,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被列为淘汰类目录。根据卓创资讯统计,目前在产的30000及30000千伏安以下电石炉共涉及产能17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能(含部分停车企业)的4.2%左右,若按照3000千瓦时/吨电石能耗计算,限制类电石炉的差别电价对于成本的影响为300元/吨电石。目前约有83.5%的产能均为自备电厂且配套下游的一体化企业,我们认为该影响因素目前对电石供应及成本影响较为有限。来源-国信证券化工团队
2
投资建议:关注电石-PVC一体化龙头企业
我们建议关注电石-PVC一体化龙头企业中泰化学、新疆天业。
赞(49) | 评论 (28) 2021-03-18 10:08 来自网站 举报
-
【【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18】
重点推荐《宏观|美债的几个关键位置》第一个关键位置是1.3%-1.5%,对应美股价值股的结构性行情,高估值成长股震荡,低估值价值股修复,利率上升利好金融。第二个关键位置是1.7%-1.8%,这个位置对于低估值价值股可能转向震荡,高估值成长股可能进入下跌。一旦突破,波动率将明显上升... 展开全文【天风Morning Call】晨会集萃20210318
重点推荐
《宏观|美债的几个关键位置》 第一个关键位置是1.3%-1.5%,对应美股价值股的结构性行情,高估值成长股震荡,低估值价值股修复,利率上升利好金融。第二个关键位置是1.7%-1.8%,这个位置对于低估值价值股可能转向震荡,高估值成长股可能进入下跌。一旦突破,波动率将明显上升。第三个关键位置是2.0%-2.1%,对应了我们前面预测的本轮美债利率上行的顶部区间。这个位置以上对于财政偿付和信用市场都是压力测试,对于美股可能触发更大的波动率释放。 在利率上升到更高水平之前,美联储可能只会做点鸽派喊话,甚至不太可能对延长放松SLR(银行补充杠杆率)进行表态。当美债上升至1.7%-1.8%,联储可能通过SPV扩大购债或进行扭曲操作来减缓利率上升的速度。如果利率上升到2.0%-2.1%,届时联储可能会考虑推迟QE缩减,甚至承诺收益率曲线(YCC)。 摘自《美债的几个关键位置》 买方观点 大盘第一波下跌或暂告一段落,缺乏明确走牛信号前,预计市场还会犹豫,仍需时间换空间。 上游股的回调说明市场对于原材料涨价的持续性保持警惕。碳中和概念下的煤炭钢铁建筑板块的上涨本质上是低估值的借机反弹。全球疫苗接种,旅游出行相关板块得到基本面支持,看多航空股。 研究分享 《通信|中兴通讯(000063):5G龙头收入破千亿,迈入利润快速释放期》 公司发布2020年报及2021年一季报预告。2020年公司实现收入1014.51亿元,同比增长11.8%;归母净利润42.60亿元,同比下降17.3%。 年报符合预期,三大业务板块收入齐头并进,国内及海外市场收入均实现良好成长。毛利率角度看,20年运营商/国内市场有所下滑,随着5G进入升级扩容阶段、产业链快速成熟,未来毛利率有望快速回升。 预计公司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83、105亿元,对应21年22倍市盈率、港股中兴21年13倍市盈率,持续推荐重申“买入”评级。 摘自《中兴通讯(000063):5G龙头收入破千亿,迈入利润快速释放期》 《电子|国光电器(002045):21Q1业绩高速增长,品类扩张助力公司成长》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2.58亿元,同比减少4.21%;实现归母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减少47.32%;2021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51-0.61亿元,同比增长730.50%-893.34%。 1.2020音响声电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长约40%,2021Q1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731%-893%,下游需求旺盛,业绩加速成长。2.公司着力加大研发,制造整机产品并且开发新机种。公司锂电子业务持续发力,看好公司品类扩张,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预计公司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0/5.27亿元,目标价17.08元,给予“买入”评级。 摘自《国光电器(002045):21Q1业绩高速增长,品类扩张助力公司成长》 《军工|中航高科(600862):航空复材业绩提升显著,军民机需求提升推动公司长期发展》 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29.12亿元,同比增加17.72%;实现归母净利润4.31亿元,同比下降21.88%。 业绩下滑符合预期,核心主业显著增长。航空预浸料龙头,卡位优势显著。军民机预浸料需求提升,看好复材业务持续高增长。公司作为航空预浸料龙头企业卡位优势明显,军民机需求显著提升,航空复材业务保持高速增长,我们看好公司未来长期发展。 在此假设下,根据年报披露的经营计划,2021-23年归母净利润由7.00/9.74亿元略微下调至6.68/9.08/11.80亿元,对应EPS为0.48/0.65/0.85元,对应PE为52.45/38.55/29.67x,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中航高科(600862):航空复材业绩提升显著,军民机需求提升推动公司长期发展》 《医药|南微医学(688029):国内业务全面恢复,新产品有望陆续落地》 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快报,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3.28亿元,同比增长1.57%;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60亿元,同比减少14.24%。 收入端实现销售目标,建设投入增加影响利润。内镜、肿瘤消融龙头地位稳固,后续产品梯队不断丰富。 考虑到2020年公司海内外业务受新冠疫情影响明显及股权激励费用的影响,根据公司2020年业绩快报,我们下调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2.60亿元、3.54亿元、5.34亿元,PE分别为91.45倍、67.27倍、44.60倍。维持“买入”评级。 摘自《南微医学(688029):国内业务全面恢复,新产品有望陆续落地》 《建材|冀东水泥(000401):资本结构持续改善,看好21年区域需求继续释放》 20年业绩小幅增长,维持“增持”评级。20年销量快速增长,看好华北地区需求持续旺盛。费用率有所下降,资本结构持续优化。华北水泥龙头,多元化布局支撑长期发展。 我们给予公司21-22年归母净利润至33.7/36.7亿元,并新增23年归母净利润预测41.1亿元,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1年8倍目标PE,对应目标价20.00元,维持“增持”评级。 摘自《冀东水泥(000401):资本结构持续改善,看好21年区域需求继续释放》 《煤炭|2021年1-2月能源数据点评:“保供”影响供给增加》 供给方面:1-2月煤炭产量增幅较大,短期供给预期收缩。在保供政策的影响下,煤炭产量同比大幅增长。进口方面:进口量大幅减少,21年进口煤平控政策仍在。需求方面:电厂日耗增量有限,淡季效应或将逐步显现。焦炭方面:供需格局持续改善,焦炭价格或将偏弱运行。 重点推荐高分红&回购标的中国神华,西北动力煤龙头陕西煤业,以及山西国改受益标的山西焦煤。 摘自《2021年1-2月能源数据点评:“保供”影响供给增加》 《煤炭|宝丰能源(600989):20年业绩符合预期,在建规划项目“再造”宝丰》 2020年3月10日,公司公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59.28亿元,同比增长17.39%;实现归母净利润46.23亿元,同比增长21.59%。 疫情影响烯烃产品售价下降,导致盈利能力小幅下降。自给率提升+原材料价格下降,焦炭产品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在建项目规划“再造”宝丰,公司未来成长性强。光伏和电解水制氢项目进入试生产,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力争行业标杆。高分红比例+回购股份做股权激励,体现公司投资价值。 将公司2021-2022年归母净利润从51.44/63.14亿元调整至48.07/67.52亿元,2021-2023年EPS为0.66、0.92、1.10元/股,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赞(75) | 评论 (33) 2021-03-18 09:12 来自网站 举报
-
【安信证券:锂矿价格正当加速上涨时 锂板块配置吸引力大幅提升】
核心观点■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将驱动全球锂需求2021-2025年高速增长。我们的测算表明,2021-2025年全球锂需求将从43.4万吨增至92.43万吨,CAGR高达21%。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来自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其中,动力电池领域2021-2025年锂需求CAGR高达35%,... 展开全文安信证券:锂矿价格正当加速上涨时 锂板块配置吸引力大幅提升
核心观点
■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将驱动全球锂需求2021-2025年高速增长。我们的测算表明,2021-2025年全球锂需求将从43.4万吨增至92.43万吨,CAGR高达21%。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来自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其中,动力电池领域2021-2025年锂需求CAGR高达35%,占比将从的26%提升至60%;储能领域2021-2025年锂需求CAGR为31%,占比将从5%提升至11.9%。
■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大潮势不可挡。国内方面,“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换挡是国内电动车的核心增长逻辑,随着爆款车型和新技术不断推出,电动车已表现出相对传统汽车的强劲竞争力。海外方面,“碳排放罚款+高补贴”驱动欧洲新能源汽车增长,未来碳排放罚款仍有望趋严;美国在政策转向后新能源汽车需求有望超出预期。我们预计2021-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469万辆、669万辆、894万辆、1161万辆、1449万辆,CAGR为33%,对应全球锂需求量分别为17.1万吨、25.1万吨、34.5万吨、45.5万吨、56.9万吨,CAGR高达35%。
■碳中和大背景下,储能锂电空间可期。电力储能和通信储能将成为储能锂电领域的两大主要增量,一是碳中和目标打开电力储能成长空间,二是5G基站建设周期将带动通信储能增量需求。2020年磷酸铁锂大幅导入储能市场主因其相对铅酸电池已经体现出经济性,有望持续替代。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全球储能领域锂电需求分别为30Gwh、44Gwh、54Gwh、68Gwh、88Gwh,带动全球锂需求量分别为3.0万吨、4.5万吨、5.4万吨、6.8万吨、8.8万吨,CAGR为31%。
■2021-2023年供给增量有限,基本延续供需紧平衡的格局。一是澳矿新增产能仍需更高的价格激励,新增供给以建成产能为主;二是南美盐湖受疫情影响新产能投产全面延后,放量进度低于预期;三是国内锂矿及盐湖虽前期有一定资本开支,但增量对供给侧影响较小。我们的测算表明,2020-2021年锂行业将经历供需短缺,2022-2023年需求增长有望良好消化供给增量,预计2021-2023年全球锂动态供需平衡将分别-0.71万吨、+2.46万吨、+2.26万吨,基本维持紧平衡格局。
■受益于整体供需平衡延续抽紧趋势,前期大涨的锂盐价格在2021年仍将延续上涨趋势,但锂矿石相对滞涨;我们预计锂矿价格在2021Q1有望迎来加速上涨,涨幅和持续性有望超出市场预期。从价格上涨时间上看,本轮工碳、电碳、氢氧化锂、锂矿价格底部反转日期分别为2020年7月10日、8月14日、12月22日、10月27日,截至2021年3月15日,由底部涨幅分别为135%、113%、56%、17%,锂精矿从上涨时间到涨幅均相对滞后。
我们预计,2021Q1将迎来锂精矿价格的加速上涨。一是锂盐价格受益于供需抽紧,仍在上行趋势中;二是锂盐的高景气已驱动上游澳洲锂精矿产销率大幅提升和库存加速去化,锂供应的瓶颈环节将从中游冶炼转移至上游,前期滞涨的锂精矿相对于中游锂盐的议价能力有望提升,这将驱动锂精矿出现超越锂盐的加速上行;三是当前455美元/吨的锂精矿价格刚到大体覆盖主流澳矿现金成本的水平,甚至还低于Bald Hill等新投产矿山现金成本,澳洲锂矿系统性复产仍需更高以及持续时间更长的价格激励,本轮锂精矿加速上涨的高度和持续性有望超出市场预期。
■经过前期权益市场的估值调整之后,蓦然回首,锂矿正当加速上涨时,锂板块配置吸引力已大幅提升。我们认为,当前新能源车上游的产业趋势仍在扎实提升中,特别是锂系产品中上游锂精矿将有望出现超越中游锂盐的涨幅。权益市场估值经过大幅调整之后,盈利兑现和变化趋势必将成为主导锂板块更为主要的力量。建议重点关注资源自给率高以及矿山并购预期强的锂矿标的,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ST融捷、盛新锂能、川能动力、雅化集团、永兴材料等标的。
■风险提示:1)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低于预期;2)全球5g智能手机产销不及预期;3)锂新增供应超预期;4)国外疫情的爆发影响供需等。
正文
1.2021年全球锂供需抽紧,2022-2023年维持供需紧平衡格局
1.1. 需求侧: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将驱动全球锂需求2021-2025年高速增长
新能源动力和储能领域将贡献主要需求增量,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全球锂需求将达到43.4万吨、53.7万吨、64.9万吨、78.1万吨、92.43万吨,CAGR高达21%。锂需求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可分为四大领域,动力领域2021-2025年锂需求CAGR高达35%,需求占比将从40%提升至60%,储能领域2021-2025年锂需求CAGR为31%,需求占比将从7%提升至10%。3C和传统领域在下游需求复苏带动下将维持稳定增长,3C领域2021-2025年锂需求CAGR为5.1%,占比将从15%下降到9%,传统领域2021-2025年锂需求CAGR为2.7%,占比将从33%下降到17%。
1.1.1. 以疫情为转折,全球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增长通道
1.1.1.1 “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换挡是国内动力电池增长核心逻辑
政策补贴驱动2015-2018年新能源汽车加速导入市场。2014-2015年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免税政策以及充电桩建设等政策的密集出台,刺激新能源汽车加速导入市场,从数据上看,2015-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翻了三倍有余,渗透率从1.3%大幅提升至4.7%。2019年在补贴退坡影响下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显著回落,全年销量同比下降约4%,相应能源金属需求进入下行周期。
2020年中期国内疫情好转下新能源汽车需求重回增长轨道。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封锁导致新能源汽车产销被强力压制,但下半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及高质量供给的推出,新能源汽车需求重回增长轨道。从数据上看,新能源汽车每月销量从9.2万辆增长至十二月22.6万辆的历史高点,且自七月以来持续大幅高于2019年同期。
“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换挡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稳定高增长的核心逻辑。新能源汽车产品驱动逻辑表现为相对传统汽车的相对竞争力,一是高性价比爆款车型频出,特斯拉Model Y、Model 3等降价大超预期,其重要意义在于特斯拉将成为电车市场的价格标尺,倒逼国内厂商推出优质低价的供给。二是蔚来、比亚迪等国内车企持续发布高续航固态电池等新技术,供给侧质量不断优化,未来电车竞争力超越传统车型将是大势所趋。
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CAGR为40%。预计2021-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13万辆、302万辆、409万辆、553万辆、707万辆,CAGR为35.03%,带动2021-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113Gwh、164Gwh、230Gwh、323Gwh、430Gwh,CAGR高达39.53%。
1.1.1.2. 碳排放+高补贴驱动欧洲电车增长,政策仍有望进一步趋严
欧洲车市2020年经历V型反转。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0年二季度受到疫情大幅冲击,并在四月份跌入谷底,当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15万辆,环比-63%,同比-15%。自六月开始已出现回暖迹象,当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29万辆,同比环比皆实现正增长,自九月开始随着疫情影响冲淡及各国经济复苏,欧洲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超预期,带动2020年全年累计销量超135万辆,同比增长超140%。
欧洲电车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碳排放罚款和政策优惠。碳排放罚款方面,欧洲碳排放法规为全球最严,其碳排放目标为2021年95g/km,2025年降至81 g/km,2030年降至59 g/km,违反碳排放规定的罚款严重,不达标的企业强制性为每克超限的二氧化碳排放支付95欧元的罚款,乘以前一年在欧盟登记出售的汽车数量得出其罚款的总额。根据PA Consulting研究展示,欧洲主流的汽车厂商中没有一家能够实现欧盟2021年的碳排放目标,因此或将面临总计146.5亿欧元的巨额罚款。展望未来,根据欧盟2020年10月提出的目标未来碳排放政策仍有望趋严,进一步倒逼新能源汽车增长。
优惠政策方面,欧洲以税收优惠+政策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税收优惠看,登记税、所有权税和公司用车税等均有免除优惠。从政策补贴看,欧洲在高额罚款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持续加码,一是欧洲主要国家用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金额有所上调;二是对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加码,对充电桩安装的补贴比率多在50%-75%左右。
我们认为,2021年后即使欧盟补贴力度出现退坡,对欧洲新能源汽车整体发展趋势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一是考虑大众等领头车企及配套产业在电动化方面大幅转向,欧洲供给侧质量将不断优化,二是欧洲节能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即使补贴力度有所衰减也难改电动化大势。
1.1.1.3. 美国新能源将迎政策拐点,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拜登上台后美国新能源汽车有望迎来政策拐点。根据乘联会数据,2019年、2020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35.4万辆、32.3万辆,同比分别-1.9%、-8.8%,近两年美国新能源汽车增长乏力一是因为2018年末新能源补贴的退坡,二是疫情的影响。根据Edmunds数据,2020年美国汽车销售量约1450万辆,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但对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2.5%,拜登上台后新能源政策有望迎来大转向,政策催化下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空间广阔。
特斯拉新增优质供给将引领美国电动车市场增长。根据Carsalesbase数据,2020年特斯拉在美国销量约23.5万辆,对应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约73%,已经确立在美国电动车市场的引领的地位。从供给侧来讲,2020年Model Y上市后接过Model 3的主力产品大旗,四季度美国特斯拉注册2.2万辆,已经超过同期Model 3的1.5万辆,特斯拉Model Y以及后续Cybertruck等优质车型的放量将引领美国市场增长。
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增长CAGR为32%。预计2021-2025年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56万辆、368万辆、485万辆、608万辆、742万辆,CAGR为30.47%,带动2021-2025年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分别为116Gwh、171Gwh、234Gwh、294Gwh、351Gwh,CAGR高达31.99%。
综合国内与海外情况,全球动力电池领域需求带来2021-2025年锂需求CAGR高达35%。预计2021-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469万辆、669万辆、894万辆、1161万辆、1449万辆,CAGR为32.60%。带动全球锂需求量分别为17.1万吨、25.1万吨、34.5万吨、45.5万吨、56.9万吨,CAGR高达35.00%。
1.1.2 成本替代逻辑正在演绎,碳中和带来储能锂电大机遇
电化学储能发展空间广阔。当前国内储能市场大规模商业化的储能技术主要有抽水储能和电化学储能两种路径,根据鑫椤锂电数据,2019年中国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80Gwh,其中抽水储能占比93.4%,仍为主要技术路线。电化学储能占比约4.5%,电化学储能主要以铅酸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为代表,相对抽水储能具有储能效率更高、配置灵活的优势,但当前成本经济性相对不足。
2020年磷酸铁锂大幅导入储能市场主因其成本经济性优势。根据鑫椤锂电数据,磷酸铁锂电池当前主流价格比铅酸电池贵约0.2元/wh,但磷酸铁锂循环寿命要长于铅酸,若计算全周期成本已经低于铅酸电池,这也是2020年磷酸铁锂电池开始大量替代铅酸导入储能市场的原因。磷酸铁锂电池在安装空间、充放电效率等方面相对铅酸电池优势明显,跨过成本拐点后有望持续替代铅酸电池。
电力储能和通信储能将成为储能锂电领域的两大主要增量,一是碳中和目标打开电力储能成长空间。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有望持续提升。光伏、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将带动新能源并网的储能需求,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全球新能源并网将新增储能需求26Gwh、40Gwh、59Gwh、85Gwh、118Gwh,CAGR高达46.0%。
二是5G基站建设周期将带动通信储能增量需求。相比4G基站,5G基站建设从建设数量到功耗上都将翻倍增长,对备用电池容量提出更高要求。假设:(1)单个5G基站功耗约3700W;(2)备电时长4个小时;(3)2020年后新增基站均配备锂电池,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全球将新建5G基站122万个、168万个、133万个、98万个、73万个,带动通信领域储能需求18Gwh、25Gwh、20Gwh、15Gwh、11Gwh。
储能领域磷酸铁锂电池相对三元路径更优。根据鑫椤锂电数据,目前三元型电芯相比磷酸铁锂型电芯要贵0.12-0.15元/Wh,其主要优点在能量密度更高,而在能量密度要求较低的储能领域磷酸铁锂路径在成本及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当前市场格局看,国内储能锂电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海外以三元电池为主,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锂电市场占比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21-2025年磷酸铁锂电池占比分别为45%、48%、51%、54%、57%,三元电池占比分别为55%、52%、49%、46%、43%。
储能电池领域需求带来2021-2025年锂需求CAGR高达31%。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全球储能领域锂电需求分别为44Gwh、65Gwh、79Gwh、100Gwh、129Gwh,带动全球锂需求量分别为3.0万吨、4.5万吨、5.4万吨、6.8万吨、8.8万吨,CAGR高达31%。
1.2. 供给侧:2021年供给低于预期,复产仍需时日
1.2.1. 2021年澳矿增量以建成产能为主
澳矿在旺盛需求下将恢复高负荷生产,2021年供给增量以建成产能为主。从澳矿端看,2021年主要供给增量来自两方面,一是泰利森二期(60万吨锂精矿)已建成产能的投产,当前二期产能富余主因两大股东配套锂盐产能尚未建成,天齐奎纳纳工厂的投产时间将取决于天齐的流动性及产线调试进度,预计21年增量有限;二是Mt Cattlin和Pilbara前期因需求低迷主动减产,21年在需求恢复背景下大概率将实现满产。
当前澳矿扩产及复产规划仍多处于融资阶段。近期澳矿企业普遍观察到中国锂盐价格大幅上涨,部分矿企已经开始做相关的扩产规划,一是Pilbara和银河资源进行融资以扩充产能,二是美国Austroid正在取得已破产矿山Bald Hill的所有权,并计划投资其设备更新和建设,三是Core公司通过定增募集资金推进Finniss矿山的项目进展。融资仅是扩产的初始阶段,从开始融资到投入市场仍需要经历必要周期,预计澳矿短期内增量有限。
预计2021-2023年澳洲锂矿供给将达到20.6万吨、25.7万吨、30.7万吨LCE,CAGR为22%。
1.2.2. 疫情影响2021年海外盐湖供给增量低于预期
受疫情拖累南美盐湖扩产进度不及预期。海外主要盐湖原扩产计划主要对应2021年投入市场以匹配需求增长,但2020年南美疫情严重影响盐湖扩产建设进度,一是雅宝、SQM、FMC、Orocobre等在产盐湖的扩产项目受疫情影响皆有所延后,二是C-O盐湖及Sal de Vida等新增盐湖产能受到疫情影响建设进度也慢于预期。
海外盐湖供给增量将在2022年后逐渐释放。根据公司指引,海外盐湖扩产产能将在2022年开始逐渐投入市场,南美盐湖供给的释放将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不确定性相对较强,受疫情影响南美盐湖实际投产时间仍可能晚于预期,且新投产盐湖在提锂工艺上仍将面临挑战。二是新产能将分阶段逐步释放,盐湖产能达产所需时间一般要慢于硬岩锂矿且资本开支相对较高,如新投产盐湖Sal de vida将分阶段在两年内逐步达产。
预计2021-2023年海外盐湖供给将达到12.2万吨、17.0万吨、22.0万吨LCE,CAGR为34%。
1.2.3. 国内锂资源供给仍将作为补充产能
国内锂矿近年扩产相对积极,但仍将作为全球锂资源补充供给。国内锂矿对资源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虽经历锂价低谷但扩产相对积极。锂辉石方面,一是甲基卡扩产项目完工后其采选产能将扩张至105万吨/年,对应锂精矿15万吨以上,有望在21年投产。二是业隆沟一期7.4万吨/年锂精矿产能在2020年下半年投产,21年或将达产。锂云母方面江特、南氏、永兴及飞宇皆有扩产计划,但云母提锂从投产到达产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国内盐湖方面供给增量有限。西藏盐湖虽自然禀赋优良,但因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原因产能释放难度较大,近期难以形成有效供给。青海盐湖方面,察尔汗及东台扩产相对积极,有望在2021年开始贡献一定增量。
预计国内锂矿2021-2023年供给将达到6.0万吨、8.3万吨、8.5万吨,CAGR为19%,国内盐湖2021-2023年供给将达到4.1万吨、5.0万吨、5.7万吨,CAGR为18%。
1.3. 供需平衡:2021年全球锂供需抽紧逻辑清晰,2022年后需求将消化供给增量
需求端核心假设:
根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纯电乘用车及插混乘用车单车带电量分别为48.04kwh/辆、18.42kwh/辆,且逐年增长;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0年乘用车三元电池占比77%,铁锂电池占比23%,预计短期铁锂需求返潮,长期三元仍为主流;
考虑15%损耗,不同型号三元电池消耗碳酸锂或氢氧化锂碳酸锂当量0.65-0.93kwh/kg,磷酸铁锂电池平均消耗碳酸锂当量0.64kwh/kg。
从需求端看,全球锂行业将进入新能源需求拉动的大时代。一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正步入高速增长的通道,必将大幅拉动锂电池需求。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汽车销量分别为469万辆、669万辆、894万辆、1161万辆、1449万辆,带动全球锂需求量分别为17.1万吨、25.1万吨、34.5万吨、45.5万吨、56.9万吨,CAGR高达35%。
二是锂电池在通信基站及电力领域应用空间广阔,预计2021-2025年全球储能领域锂电需求分别为44Gwh、65Gwh、79Gwh、100Gwh、129Gwh。带动全球锂需求量分别为3.0万吨、4.5万吨、5.4万吨、6.8万吨、8.8万吨,CAGR为31%。
供给端核心假设:
我们选取全球27大锂矿及盐湖项目为样本,包括当前全球主力锂资源项目及国内及巴西等补充产能项目,具体数据主要来源公司官网公告及公开会议。矿石端6%品位锂精矿按1:8转换系数折算为碳酸锂当量,盐湖端氢氧化锂苛化产能按1:0.88转化系数折算为碳酸锂当量。
从供给端看,预计2021年供给增量相对有限,2022年后海外锂矿及盐湖将集中放量。一是疫情导致南美盐湖扩产进程不及预期,投产多将推迟到21年末之后;二是2021年澳矿供给增量以建成产能为主,当前锂精矿价格难以引起澳矿响应,弹性产能复产仍需更高价格激励;三是国内供给增量对全球供给影响相对较小。
从供给结构看,澳矿和南美盐湖仍将作为供给增量主力,预计2021年澳洲锂矿、南美盐湖、中国锂矿、中国盐湖分别占比48%、32%、11%、9%,2021-2023年锂资源端供给分别为43.4万吨LCE、56.5万吨LCE、67.4万吨LCE,CAGR为25%。
从全球锂供需平衡看,2020-2021年锂行业将经历供需抽紧,2022-2023年需求增长有望良好消化供给增量,整体维持紧平衡格局。预计2021-2023年全球锂动态供需平衡将分别-0.71万吨,+2.46万吨、+2.26万吨。这意味着锂系价格中枢在2021年仍有进一步上行动能,2022-2023年将维持较高水平。
2. 上游供给结构性紧缺,锂精矿正在迎来加速上涨
2.1. 锂精矿前期滞涨,2021Q1有望成为价格拐点
供需抽紧驱动本轮锂盐底部反转,锂精矿相对滞后。回顾供需平衡讨论,2020-2021年全球锂供需处于从过剩状态抽紧到略微短缺的状态,驱动锂盐价格底部反转。从价格上涨时间上看,本轮工碳、电碳、氢氧化锂、锂矿价格底部反转日期分别为2020年7月10日、8月14日、12月22日、10月27日,截止2021年3月15日,由底部涨幅至今分别为135%、113%、56%、17%,锂精矿从上涨时间到上涨幅度均相对滞后。
锂精矿前期上涨滞后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上游锂精矿企业库存去化需经历必要周期,二是一季度发货多为前期签订的合约价,需求景气度尚未充分反映在价格上,我们认为这两点因素在一季度将会充分消化。
下游景气度提升驱动主流澳矿库存加速去化。产销率方面,我们统计了除泰利森外主要在产澳矿2020Q4产销率,整体从Q3的81%大幅提升102%,去库趋势明显。库存数据方面,从两家已披露锂精矿库存的矿企看,银河资源Q4锂精矿库存约1.70万吨,环比下降72.6%,pilbara锂精矿库存3.09万吨,环比下降-14.9%,库存水平已经处于历史低位。
新价格正在敲定,一季度有望成为锂精矿上行拐点。从定价模式上,澳矿多根据其经营情况及中国碳酸锂市场价格进行定价,合约价敲定到货物交付需要经历约三个月的销售周期,因此景气度反映到价格上会存在一定时滞,一季度发货的锂精矿价格多在前期已经敲定。根据主流澳矿2020年四季度报告,行业已经观察到下游需求的明显复苏,但前期中国锂盐上涨过快导致矿企对新价格的签订仍处于观望态度,随着新合约价格逐渐签订完成,二季度锂精矿价格有望迎来上行。
2.2. 结构性供给紧缺下,看好锂精矿价格加速上行
澳矿供给紧缺仍将持续。一是澳矿大规模供给响应仍需要更高的价格水平激励,根据亚洲金属网,当前锂精矿价格在455美金/吨水平,仅覆盖主流澳矿现金成本,甚至低于Bald Hill等新投产矿山现金成本,从运营回报及锂矿石资源稀缺性看,在低价位放量并非最优决定。二是澳矿产能从建设到大量投放市场需经历必要周期,一般锂矿产能的建设约需6-12个月,产能爬坡仍需至少半年,新产能短期内难以大量投入市场。
从结构上看,锂资源供应的瓶颈环节将从中游冶炼转移至上游。供给方面,2021年锂精矿现货的增量将十分有限,当前国内现货市场的锂精矿主要来自澳洲,但面对除股东以外市场供货的在产澳矿仅剩Mt Cattlin和Pilbara两家,且其多数产能已被长单锁定。泰利森二期富余产能根据股东协议仅可以向两大股东供货,Mt Marion的全部产能由其股东赣锋锂业包销,澳矿前期出清的弹性产能恢复尚需时日,而国内的矿山供给增量仅能作为补充。需求方面,新能源汽车需求景气度维持高位,预计三月开始锂盐厂逐渐恢复正常生产,下游冶炼端需求有望进一步强化,这将带来一个重要变化,锂资源供应的瓶颈环节将从中游冶炼转移至上游。
锂产业链上游相对于中游的议价能力有望提升,锂精矿将迎加速上行。以主流澳矿现金成本中枢在455美金/吨,碳酸锂加工费在1.5万元/吨的水平模拟各环节利润,可以看出本轮锂价上涨行情中锂盐厂利润空间与澳矿利润空间走势出现了大幅偏离,在当前锂精矿的价格水平下,主流澳矿仅处于盈亏平衡状态。
锂盐厂的加工费反映上下游的相对议价能力,以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与锂矿成本的差额模拟锂盐厂加工费,可得当前锂盐厂加工费水平已经处于近6万元/吨的历史高位,远高于3.1万元/吨的近两年均值。当前锂精矿供给的结构性紧缺将带来澳矿企业相对锂盐厂议价能力的相对提升,锂盐厂加工费水平将逐渐均值回归,在锂盐价格延续上涨的背景下,锂精矿价格有望以更陡峭的斜率上行。
3、锂矿价格加速上行背景下,资源自给率高的公司有望强者恒强
资源自给率高的公司有望强者恒强。一是锂精矿上行将压缩依赖外购矿石冶炼企业的盈利空间,具备上游优质资源的企业将减少矿价上涨对利润的侵蚀。二是再获取资源难度进一步提高,当前世界范围内优质锂矿已基本被分割殆尽,锂价上行将导致资源价格水涨船高,冶炼企业获取资源在寻找优质标的和收购成本上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建议关注天齐锂业、赣锋锂业,ST融捷、盛新锂能、川能动力、雅化集团、永兴材料等标的。
锂精矿价格上行背景下,资源垄断力将是锂业核心竞争力,建议关注以下两条主线:
第一,资源自给率高的企业。海外资源方面,国内锂价为全球锂价的领先指标,在国内锂价大涨的背景下海外锂价及矿价必将迎来上行,天齐锂业掌握全球顶尖的矿山和盐湖,其核心资源价值将在上游涨价背景下进一步凸显。国内资源方面,川能动力控股的李家沟锂矿及ST融捷控股的甲基卡134号脉资源禀赋皆可匹敌海外锂矿资源,作为国内锂资源的战略意义更应受重视。
第二,资源属性有望强化,矿山并购预期强的企业。赣锋锂业资源布局以绿地资源为主,未来C-O盐湖和黏土锂矿的投产将成为赣锋资源属性进化的两大拐点。川能动力背靠省属新能源控股平台,有望进一步整合四川锂矿资源,未来并入鼎盛锂业补充锂盐产能,盈利能力改善空间广阔。盛新锂能是少有的具备本土锂矿开发经验的企业,在资源获取上优势显著。
3.1. 天齐锂业:掌握全球核心锂资源,资源优势显著
天齐锂业掌握全球锂业核心资产,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天齐资源布局包括了全球顶尖的锂矿及盐湖,以及四川锂辉石矿山,其中最核心的资源是泰利森,在保障天齐当前冶炼产能的同时积极扩产。盐湖端天齐通过参股SQM分享智利Atacama盐湖的收益,SQM近期扩产计划积极,成长性显著。国内资源方面天齐子公司持有雅江措拉矿权,当前仍作为战略供给储备。
泰利森以供给两大股东为主,富余产能蓄势待发。泰利森当前具有锂精矿产能135万吨(120万吨化学级、15万吨技术级),根据股东协议,其中化学级按协议不能外售,仅供给两大股东冶炼产能,技术级由两大股东划分市场销售。当前二期60万吨化学级锂精矿产能已经完工,但两大股东配套锂盐产能尚未建成,将配合两大股东锂盐产能放量。未来泰利森产能仍有继续拓展空间,其远期规划建设三期锂精矿产能,投产后总产能将达到195万吨。
参股SQM布局全球最优质盐湖资源,分享SQM量价齐升红利。当前天齐锂业持有SQM25.87%的股份,SQM扩产规划积极,根据公司公告,SQM计划2021年底将Atacama盐湖产能扩张到12万吨LCE,23年达到18万吨LCE。当前SQM在Atacama盐湖的提锂的旧配额已经用完,新配额将采用阶梯定价的方式,但即使计入权益金影响SQM盐湖提锂成本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位置。
雅江措拉项目将作为天齐国内战略资源储备。天齐通过子公司天齐盛合锂业控制四川雅江措拉项目开采权。资源方面,雅江措拉锂矿资源量达1971万吨,平均氧化锂品位1.30%,伴生氧化铍及氧化铌。产能方面,雅江措拉一期规划60万吨/年的采选产能,13年短暂建设后暂缓,当前作为天齐国内储备资源仍无开发计划。
3.2. 赣锋锂业:布局精巧,资源属性有望持续强化
赣锋资源布局以绿地项目为主,后续资源属性有望持续强化。矿石端当前赣锋的资源供给以Mt Marion为主,Pilbara及Altura为辅,其锂精矿成本虽难以匹敌格林布什但仍位于澳矿中游,可提供稳定资源保障。盐湖端当前赣锋的潜力资源主要在阿根廷的Cauchari-Olaroz盐湖,其储量仅次于Atacama,另外赣锋墨西哥Sonora黏土矿也极具潜力,计入伴生金属成本可能低于矿石提锂。
矿石端以Mt Marion为主,三大矿山合力保障供给。赣锋当前持有Mt Marion矿山50%的股份,并全部包销其45万吨锂精矿产能,Mt Marion近期无扩产计划但预计将满产保障赣锋资源供给。赣锋参股Pilbara项目6.86%的股份且包销一期每年16万吨锂精矿并参与定增锁定二期15万吨锂精矿。根据赣锋公告,赣锋虽没有持股Altura,但签订了每年7万吨的包销协议,合计锁定了约83万吨锂精矿产能。
盐湖端C-O盐湖资源禀赋仅次于Atacama,其投产将是赣锋资源进化的重要一步。资源禀赋方面,C-O盐湖储量仅次于Atacama,且阿根廷盐湖不受智利的提锂额度制约,扩张潜力极大。成本方面,根据可研其碳酸锂运营成本为3579美金/吨,这一成本水平已经接近Atacama提锂成本,且阿根廷盐湖提锂权益金相对更低。根据可研报告,C-O盐湖原计划2021年投产,但受疫情影响或将有所延迟,投产后将极大增强赣锋资源属性。
3.3. 盛新锂能:金川奥依诺增储,积极寻求资源布局
业隆沟资源储量相对较小,但仍有增储潜力。盛新锂能于19年收购盛屯矿业100%的股权,通过金川奥依诺间接控制业隆沟采矿权。业隆沟资源储量相对较小,2020年10月盛新锂能发布公告宣布业隆沟储量从654万增加到865万,平均品位1.29%,折合氧化锂约11.2万吨,且仍有增储潜力。业隆沟一期产能(7.4万吨锂精矿)已经于2020年下半年投产,后续将持续为盛新提供资源供给。
积极寻求上游布局,自给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当前盛新锂能具备锂盐产能约4万吨,规划2022年底将达到6万吨,当前金川奥依诺7.4万吨锂精矿产能对应1万吨碳酸锂当量,约占2022年预期产能的17%。公司通过金川奥依诺积淀锂矿开发经验,具有独到优势,有望继续拓展上游锂资源并提高资源自给率。
3.4. 川能动力:四川省属资源平台,控股亚洲最大锂辉石矿山
控股亚洲具备开采权证最大锂辉石矿山,有望继续整合四川锂矿资源。川能动力通过控股四川能投锂业控制李家沟锂矿的采矿权,李家沟矿山具有资源量4036万吨,平均品位在1.30%,折合氧化锂51.2万吨。根据公开交流,李家沟具有采选产能45万吨,产出锂精矿主要市场化供应,目前采矿扩能项目已开工,投产后采选产能将达到105万吨/年,对应6%品位锂精矿约18万吨。川能动力股东为省属国资平台四川能投集团,在四川锂矿资源的整合上有望得到股东的大力支持。
拟收购鼎盛锂业,打造一体化锂电平台。锂盐产能方面,川能动力2020年11月发布公告称将以基金清算方式直接分配鼎盛锂业股权,清算后预计川能动力持股25.5%,四川能投持股21.42%,若鼎盛锂业业绩恢复四川能投股权将全部转让入上市公司。根据公司公告,鼎盛锂业计划在甘眉工业园分三期建设5万吨锂盐产能,目前已具备一期5000吨碳酸锂和5000吨氢氧化锂产能,公司计划以锂盐为切入点,进行“锂矿—碳酸锂/氢氧化锂—电池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发展空间广阔。齐丁有色研究原创
赞(33) | 评论 (18) 2021-03-17 14:02 来自网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