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血制品行业浅析

亦战亦退   / 2017-09-28 09:39 发布

血制品行业浅析


个人分析,仅供参考,如有亏损,概不负责

数据来源:各年报、相关协会、相关统计信息网、网络及新闻




【血制品种类】

血制品是在临床输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肿瘤、肝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和传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和治疗、血友病治疗以及大手术止血等方面。在多种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血制品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


按照功能和结构的不同,血制品可分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三大类产品。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也是目前国内用量最大的血制品,广泛用于肿瘤、肝病、糖尿病等患者。免疫球蛋白主要指血液中原有的免疫球蛋白和接受特异免疫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多用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传染性疾病的被动免疫和治疗等。凝血因子在血液中含量最少,凝血因子类产品主要用于止血,提取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只有部分企业能从血液中提取凝血因子类产品。由于白蛋白的供给远高于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提取技术比较复杂,结合同类产品国内外最高零售价及部分产品的进口价格进行分析可知:长期来看,白蛋白降价的可能性较大,而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保价能力较强,甚至存在提价空间。资源、技术、产品价格等多重因素将加速行业的分化,强者恒强。


【血制品产业链】

血制品原料是健康人血浆,由血制品企业自身投资控股的血浆站采集,采集对象是血浆站采浆区域内的居民。由原料血浆采集到产品生产整个过程在血制品企业内部完成,产品经过批签发后,直接销往医院、渠道商或是出口,最终提供给患者。由于血制品行业产业链比较短,从供血浆者、浆站、产品设计到经销商、医院再到患者,生产企业控制了浆站及产品,占据了产业链的大部分,具有较强的话语权。由于血制品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血制品企业基本控制了整个产业。


单采血浆站只能向一个与其签订质量责任书的血制品生产企业供应原料血浆,严禁向其他任何单位供应原料血浆,也禁止出口原料血浆。全国单采血浆站改制完成后,单采血浆站作为血制品企业生产用原料血浆的专门供应机构,血制品企业将拥有其所有权和管理权,产业链上下游被打通,血制品企业直接管理控股单采血浆站,有利于保障原料血浆的质量和安全。卫生行政部门不再是裁判兼运动员,有利于更好的执行监管职责。


销售渠道上看,医疗机构在全国各个城市分布较为分散,单个医疗机构采购量较小、频次高。若直接向医疗机构销售产品,存在货物配送、收款及售后等方面较大的困难,成本相对也很高。从医疗机构的方面来看,医疗机构通常需要采购各种规格、剂型、适应症的药品,为降低成本,一般实行集中采购。而根据相关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只能销售本企业生产的药品。因此,医院、药店更倾向于从医药经销商采购药品,实现多品种规模采购。因此,各家血制品企业的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销往给医疗机构。


【血制品行业周期性及特征】

生物制药行业是创新型行业,血制品的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创新度越高失败的风险越大。而需求端较为稳定,行业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


成品上市周期较长

在生产端方面,一般来说周期较长。采集并检测合格的原料血浆放置90天后,经对供血浆者的血浆样本再次进行病毒检测并合格后,方可将90天前采集合格的原料血浆投入生产,血浆检疫期制度导致原料血浆存储期、周转期较长,这将导致各家企业在产品余额上较大。与中药、化药领域不同,血制品国家实施了批签发管理制度,要求在国内销售的所有血制品上市前每一批都需要在中检院或者其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批签发检测,每批血制品上市或进口时需要强制性进行检验、审核,不合格或者审核不被批准者不得上市或者进口。根据行业惯例,产量仅指当年已完成批签发的可供销售的产品数量,未包括已经完工但处于批签发过程当中的产品数量以及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所以各家公司在取得批签发之前会将所生产的产品列示在在产品中核算,因此产品批签发制度导致一定的在产品余额,这也是为什么各家血制品公司的存货中在产品较多的原因。


产品线越丰富,分摊的成本更低,盈利能力也更强

血制品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血浆处理能力越大、从血浆中提取的产品种类就越多。生产企业的产品线越多则代表分摊的血浆成本越低、血浆的综合利用率就越高,也具有更强的成本优势,同时也代表了产品拥有更强的差异性。一方面需备强大研发能力开发新品,提高单位血浆提取的产品数量;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生产工艺优化以提高产品收率和质量提升。国外血制品企业一般可从血浆中提取15种以上血制品,巨头的分离能力更是能达到22~24个品种。国内厂商在技术方面相对落后,目前最多能够提取的产品种类为11种,较多企业只能分离3~4种产品。产品线是否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原料血浆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及盈利能力的提升。


血浆供不应求,缺口较大

血制品原料的唯一来源为健康人血浆,血浆供应量直接决定血制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为了尽可能减少血制品病毒风险,国内血浆蛋白采集仅能通过单采血浆采集方法,而不能通过回收血浆方式采集。由于原料血浆供应不足,目前我国血制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原料血浆供应持续紧张、血制品价格居于高位的情况下,本属于高科技领域的血制品企业成为了资源型企业。投浆量决定于血浆采集量,而采集量决定于浆源拓展能力。浆源拓展能力主要体现在新设浆站和现有浆站挖潜两方面。在新设浆站方面,国内对新设浆站设立了严格的准入标准,行业内仅有部分企业具有新设浆站资质,如规定血制品生产单位注册的血制品少于6个品种的,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制品生产单位少于5个品种的,不得申请设置新的单采血浆站。浆站数量增长十分缓慢。血制品生产企业拥有更多的浆站、才能获取更多的原料血浆,赢得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反之发展将受到较大的制约。拥有一定数量的浆站以及良好的浆站管理水平成为血制品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血液分为医疗临床用血和血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医疗临床用血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而血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供血浆者提供的原料血浆是有偿的。临床用血不得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血制品生产单位,单采血浆站严禁采集全血,严禁将单采血浆站采集的原料血浆应用于临床。所以无偿献血和有偿献血压根就是两码事。单采血浆站在每次采浆时必须对供血浆者进行检测,在供浆前必须进行常规体检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等各项检验,合格后方可供浆。固定供血浆者可在采浆后留样检测。每人每次供浆量为580ml(含抗凝剂溶液,以容积比换算质量比不超过600g),采浆间隔不得短于14 天。我国规定的采浆频次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美国2次/周、欧洲4次/月)。由于血制品来源的单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采浆量一直是血液制品公司发展的紧箍咒,迅速占领浆站资源成了各家公司的共识。血制品之所以供不应求,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献血意识不足:我国的献血意识非常弱,我们经常会开玩笑的说:“卖血买XXX…”,我们一直将献血和贫穷相关联,而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几乎呈现出完全负相关的关系,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献血人数越少。


2)感染疾病的担忧:国内单采血浆站的管理之前较为混乱,医疗事故频出,献浆者对血站的医疗卫生安全一直持怀疑态度。


3)费用普遍较低:在血制品的成本构成中血浆成本占比最大,约60%上下;而血浆成本主要由营养费构成(2006年营养费80~85元/次,当前营养费为260元/次左右)。我国营养费额度偏小一直抑制了献血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血制品行业持续发展,但经济的持续增长、极低的消费基数、人口数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用药习惯的改变等多方面因素决定我国血制品需求仍将持续增长;而我国原料血浆的限制在短期内仍然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导致血制品的供给短期内难以大幅增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血制品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未来市场容量仍将持续增长。



【血制品行业现状】

根据PDB样本医院数据库统计,近五年血制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85%,高于行业水平,2016年样本医院血制品市场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1.25%,增速更远高于行业水平。国内单采血浆站从2011年的146个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225个,采浆能力也普遍提升,采浆量从2011年的3857吨增加到2016年的7000吨左右,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倍增。自2001年起,为了规范血制品行业的无序竞争,国家不再审批新的血制品企业,大大提高了行业的行政进入壁垒。目前国内血制品行业壁垒高且监管严格,下游需求旺盛、原料血浆紧缺、血制品价格放开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血制品行业处于高景气度状态。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需要采集到1.4万吨血浆才能实现血液制品自给自足,2016年血制品行业总采浆量为7000吨左右,供需缺口在50%以上。原料血浆供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目前,我国共有血制品生产企业30多家,分布在全国25个省,大多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行业集中度不高,超过半数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资格。国外有20家左右血制品企业,前五名就占了血制品市场份额的70%左右。国内血制品企业单采血浆站数量、产品种类、规模与国外企业仍有一定的差距。2016年国内血制品采浆量为7000吨左右,中生、华兰、莱士、泰邦的采浆量占全国的近60%。随着行业不断整合及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未来将出现强者恒强的格局。


目前我国血制品企业1吨血浆平均大约可得到2500瓶白蛋白和1700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作为最常见的血制品,功效和使用方法已为医生所熟悉,临床适用范围不断得到推广,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卖方市场。在人血白蛋白方面,由于国外原料血浆来源较为充足,并且利用率较高,人血白蛋白的售价较国内产品便宜或基本相当,人血白蛋白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国产白蛋白的价格。进口人血白蛋白已占我国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的60%,目前仅允许人血白蛋白和重组人凝血因子Ⅷ、Ⅶα进口,所以国外企业对我国血制品的影响有限。但是大部分国内企业至今能生产的产品种类仍然较少,这种现状使得部分血浆资源白白浪费,企业无法获取更多利润;同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容易形成部分主流产品的过度竞争。更重要的是,未来原料血浆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逐步缓解以后,产品种类少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局面。从长远看,如何有效改良分离技术,扩充产品种类是血制品企业进一步增强竞争实力的问题。


人血白蛋白市场概况:

人血白蛋白是临床最常用的血制品,也广泛用于营养支持。由于临床应用广泛,而国内供给不足,使得白蛋白是国内唯一获准进口的血源性血制品。由于跨国企业血浆采集成本低于国内且血浆利用度更高,导致白蛋白在欧美市场价格低于国内,这使得跨国巨头有更大的意愿将白蛋白引入国内销售,同时更低的供货价格也使得进口产品在医院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2016年样本医院销量达到23.13亿元,同比增长14.6%,而进口白蛋白在医院市场的占比从2015年的82.4%提升到2016年的84.7%。国内企业除泰邦外其他企业均未超过3%。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市场概况:

根据MRB数据,2014年全球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用量达到143.6吨,预计2020年静丙全球用量将达到208.7吨。目前全球静丙市场总额接近90亿美元,占全球血制品的44%,位居首位。不过,全球静丙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在欧美发达国家静丙每千人年均使用量普遍超过100g,而在国内静丙人均用量尚不及十分之一。2016年静丙在样本医院用药金额为10.44亿元,仅占血制品市场的24.9%,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7%。治疗费用较高和不能医保报销是导致临床应用受限的一个原因。本次医保目录调整大幅放开了报销范围,有利于促进静丙的销量。重要的是,由于没有进口厂家,静丙的竞争相比于白蛋白有所缓和。在医院市场,泰邦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华兰、蜀阳、莱士、中生和康宝在样本医院的市场份额也都超过5%。在批签发数据方面,2016年静丙批签发位居首位的是中生,华兰、泰邦和莱士的份额都达到15%。由于静丙适应症众多,使用也较为复杂,因此专业学术推广价值较大,部分医院终端掌控能力强的企业无疑拥有先发优势。


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市场概况:

从市场份额来看,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产品在国内血制品销量占比仅为4%左右,国外则在7%以上。国内上市销售的特免产品仅有3类: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而国外已上市的特免产品则有10余种。2016年在样本医院市场,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销售额达到0.52亿,同比增长202.9%,其中泰邦占据了44%的市场份额,之后是中生和华兰。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销售额为0.46亿,同比增长54.5%,其中双林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泰邦和蜀阳。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销量为0.97亿元。市场主要为蜀阳占据(占比达70%),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批签发占比同样位居首位。


凝血因子类市场概况:

在西方发达国家,凝血因子类产品普遍占据血制品市场超过40%以上的份额,其中重组产品占据更大的比例。重组凝血因子类品种主要用于血友病的治疗,主流企业包括拜耳、辉瑞等。目前国内上市的重组凝血因子产品包括Shire/百特的百因止、拜耳的拜科奇、辉瑞/惠氏的任捷和贝赋以及诺和诺德的诺其,其中拜科奇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达到1.76亿元,占据了国内重组凝血因子的大部分市场。国内获批的血源凝血因子Ⅷ共有8个厂家,其中绿十字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2016年样本医院销售额为0.46亿元。


【血制品行业正面因素】

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显著的差距:从临床需求来看,血制品市场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从人均用量来看,国内人均血制品使用量还显著低于欧美,尤其是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和凝血因子类产品,根据PPTA下属的MRB研究机构的统计报告,北美人均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用量是中国的15.8倍和15.9倍,随着产品供应量逐步得到保证,大量的临床需求将得到释放。


人口老龄化: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加剧,老龄人口特别是经济负担能力较强的一线城市的老龄人口与日俱增,在术后或免疫力低的情况下需要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将越来越多。


医保范围的扩大:血制品本是短缺产品,医保基本不涉及血制品。但在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调整中,在大部分临床用药使用新增限制的背景下,血制品的报销品种和范围大幅增加,由于报销范围的扩大,更多的患者可以采用血制品治疗。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将有助于消费者提高对价格相对较高的血制品消费能力。多类病患如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者、血友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血制品,医疗体系对血制品的报销比例将直接影响血制品的消费量,对血制品消费报销范围的扩大将为相关产品的销售提供有力支持,该种效应将在未来逐步得到体现。


价格放开有利市场正常化运作:2015年以前,国家血制品采用的是严格的定价管理模式,大部分产品定价偏低,导致企业缺乏销售动力,医院血制品使用严重短缺,大量患者不得不通过非正常途径以国家定价数倍的价格购买血制品。2015年国家药品价格放开后,大部分血制品价格都有所提升,对患者而言则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购买血制品,产品品质得到保证,同时产品价格较黑市价格大幅降低,对市场正常化运行起到了正面作用。


【血制品行业负面因素】

血制品价格存在下行风险:血制品部分品种(主要是人血白蛋白)将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存在下行风险。在目前招标挂网、医联体和二次议价等降价压力的影响下,血制品企业降价压力较大。


两票制、医保控费影响:短期来看,两票制和医保控费将持续影响血制品营销模式和价格的调整,各家企业正在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营销体系。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健全、血制品临床适应症不断扩展,市场容量将持续增加。


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变:血制品存在大量的院外市场,白蛋白和静丙两个品种依然位居医院用药金额前列。随着价格恢复正常和医保报销,院外药品使用有进一步向院内转移的需求,但医院却面临药占比控制压力,这将给血制品的销售带来挑战,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因此,血制品的销售必然将从粗放式的销售模式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专业学术推广模式转变。


盈利能力受到挤压:目前我国血制品行业的竞争主要在国内现有30余家企业间进行。在之前血制品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企业销售费用极低,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进入高毛利润率时代。原料血浆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例一般在60%以上,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各血制品企业与浆站之间为一对一供浆关系,除对口单采血浆站外,血制品公司无法向其他单采血浆站采购血浆,对口单采浆站也无法向其他血制品企业出售血浆,因此血浆采购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再者,为了稳定供血浆者队伍、吸引更多人加入供血浆者行列,血制品企业都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供浆待遇。监管标准提高后浆站运营成本以及血浆检测费用也有所上升。加上各企业在血浆采购成本和产品分摊血浆成本的差异性,导致血制品企业毛利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总体上看,血浆成本不断升高是长期必然趋势。其次,由于行业受到一定的管制及竞争,导致原材料价格变动与产品价格变动可能出现不同步的情况,因此一旦出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而产品销售价格不能及时进行调整的情况,也将影响利润的持续下滑。





以上就是本人对血制品行业整体分析结论,不对股票进行推荐,仅供参考。




亦战亦退

2017.09.28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