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灵魂人物”不应与现代企业制度冲突
杨国英观察 / 2016-11-16 11:16 发布
近日,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被珠海市国资委与格力官方证实,虽然董明珠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仍然广受关注,有文章甚至发出猜测,格力“去董明珠化”的拐点是否已经来了。
格力是否进入“去董明珠化”时代,以目前的有限消息来看,并不好断言。不过就此事而言,猜测可能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从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看,董明珠与其治下的格力所反映的中国企业的管理现状,有着值得剖析的样本意义,这一点可能更为值得深思。
董明珠是格力的“灵魂人物”,是格力传奇的塑造者,董明珠卸任集团职务,必然引起外界对格力前途的一定的担忧。在我看来,这种担忧在一定的合理性之外,其实也包含着国人对企业制度普遍的不自信。而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已经证明,现代企业制度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却比“人治”更有长期延续的定力,如何让企业的“灵魂人物”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融合,才是确保企业基业常青的关键命题。
我们不否认“灵魂人物”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之所以引发热议,即体现了董明珠个人能力受到的认可。不过也应该看到,外界对上述事件的关注也与格力文化过于强调董明珠,乃至将董明珠个人形象与格力刻意捆绑有关。当然,企业家天然是企业的代言人,将企业人格化,对外也可以增强产品的亲和力、传播度。
真正应该注意的是,企业对“灵魂人物”过度倚重,“人治”色彩过于浓厚,其实质是一种草莽文化,这种文化并不符合大企业稳健发展的需要。小企业的发展讲求灵活应变,破除常规,因此需要杰出的“灵魂人物”冲在第一线,相对而言,大企业更要讲规则、讲制衡,要靠健全的制度规避风险、实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事实上,制度文化是当下我国企业普遍需要补足的短板。首先,中国企业的历史总体较短,成功更多的是靠人治经验,制度经验严重不足。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格力1991年成立,距今也只有不足30年的时间,我们也看到,目前大量优秀的、体量已经不小的企业仍在由创始人掌管,甚至仍然是制度难以健全的家族企业,这些企业在不久之后都需要面对创始人卸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随着资本积累的完成,我国各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正在进入“大并购”时代,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也需要企业制度保驾护航,而过于强调企业“灵魂人物”的重要性则是不合时宜的。格力分散的股权结构与万科类似,自去年开始的万科股权之争为企业稳健发展提出了一个艰涩的命题,例如,如何看待创始人、企业家与资本的关系,或者说,经营权和所有权应该如何有效分离……从万科股权之争引发的舆论争议来看,国人在这方面的认知比较混乱,往往以道德评判替代商业规则。而就万科及其管理层而言,虽然在公司的业务经营层面足够优秀,然而,在股权关系的范畴内,其治理结构仍难言完善,甚至存在扭曲之处。
在中国企业发展的整体层面上看,格力是不是正在“去董明珠化”,并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真正值得重视的是,格力是中国最优秀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相当一部分这类企业只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并且未来将首度面对创始人、“灵魂人物”卸任以及产业并购的问题,而迈过这道门槛的第一步,是正视现代企业制度,使其在更大程度上纠正对“灵魂人物”的过度倚重,成为企业真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