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货币如雨

潜之龙   / 2016-08-10 21:17 发布

全球货币洪荒之力,会否改变我们的投资理念?



截止昨天收盘,微信每日调查的持仓为73.1%,常规64.8%,仓差34.7%。已提示压力,今日短线受压,在预期之中。此前仓差触及35%或者仓位超过70%往往引发调整。但最近一轮调整出现在仓差超过40%、仓位超过75%之后。所以预估短期市场仍将保持强势。




————————————————


中金公司做了一份全球国债收益率的图,很有意思。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除了中国和美国,5年期以下的国债的收益率几乎全部变为负数。其中,多个欧洲国家的5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0.5%。瑞士的1-5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1%,甚至于瑞士的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是负数。


美国的5年期国债收益率勉强占在1%的水平上。中国还是最强大的。一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2%,10年期不及3%。


当我们看到满屏的红色时,不由得要怀疑,未来世界的货币利率,究竟会在此基础上见底回升,还是长期保持负利率或者0利率的水平呢?


看看美国的国债收益率趋势:




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960-1981年代从4%逐渐上升到16%。这是一个如今无法想象的高峰值。1966-1981年,利率越来越高的15年,美国股市长期横盘在770-1000点之间不肯上涨。1981年,利率见顶回落,股市迅速越过1000点关口。然后,就开启了迄今为止长达35年的牛市,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起步上涨18倍。而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却再也没有掉头向上,而是保持着长期向下的趋势。下一步,究竟是会加息回头,还是保持长期趋势逐渐变成负利率呢?


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也长期保持指数化上升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1981年,美国的M2从3000亿美元增长到17600亿美元,20年时间增长不到5倍,年化增长率不到10%。这期间,美国的GDP从5400亿美元增长到3.2万亿美元(1981年,美国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货币增速基本与GDP的增速相当。


1981年迄今的35年,美国的GDP规模已经接近18万亿美元,比1981年又增长了近5倍。美国的M2则从1.76万亿增长到12.76万亿美元。增长幅度略大于6倍。考虑到这段时间美元全球化的趋势,这种货币增长也还算良性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美国1981年之后,虽然经济不断增长,但利率却在反复中向下长期走低。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是没法看图的。1990年,M21.5万亿元,1993年越过3万亿元。13年后的2006年,超过34万亿。2013年达到110万亿。2016年将超过150万亿元。即便以1993年通胀高峰的时候算,也相当于23年时间增长50倍。同期,中国的GDP从3.5万亿增长到近70万亿,增幅约20倍。中国的货币增速远超GDP的增速,一个可能的解释是GDP的数据被低估;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国早期的M2本来就不合理,现在只是在恢复正常水平而已。


但中国的利率水平却也早早进入了下降通道。




中国的1-3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在1993年的时候曾接近14%。当时美国的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是7%上下。2001年前后,中国经济不景气,贷款利率一度下降到6%以下。2007年的顶峰时期也不到7.5%。随后就一路走低。目前的贷款利率已经不足5%。2007年后,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4%,以后就再也没回去,迄今近10年了。


2016年8月9日,中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7%,创下7年新低。有专家预计,这个水平将继续下降,预计跌破2.5%,创下历史新低。


中美两个大国,殊途而同归。利率水平会不会从此再也无法回头呢?


这就是我前段时间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两千年,货币以金银为目标,或以国家(皇室)信用而铸币,货币的总量是有限的;过去百余年,纸币主要由政府发行,银行扩大货币供应,但总量也是有限的;最近几十年,货币逐渐虚拟化、电子化,银行多种衍生产品或者信贷工具的使用,使得货币乘数放大,或者使得可用于购买和投资的货币严重放大,货币的闸门再也无法关上了。全球货币流动的洪荒之力,谁堪阻挡!


如果货币的总量无法下降,那么,利率就无法回头。如果利率无法回头,那么,我们的投资理论是不是要修改了?我们的投资逻辑是不是要修改了?我们的投资预期乃至投资方式,是不是都要改了?(扬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