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合之众的思考与博弈(6)从乐观主义走向过度自信
都不是 / 2016-04-01 19:08 发布
乐观主义是人类能够繁衍至今,不断进步的重要心态,也是带有遗传学色彩的人类标记。乐观主义者往往能够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通常在生活中也是开朗和比较受欢迎的。在投资领域也是如此,乐观主义者的抗打击能力和面对失败的勇气都是比较强的,但是,只要轻轻跨出一小步,我们就可能由乐观走向过度自信。
具体而言,工作中我们可能会不自主夸大自己对于公司或者团队的贡献与作用,可实际上你微不足道;生活里我们可能会自信于高出平均水平的某项能力,可事实上并没有;投资中,我们可能会在年初设定大幅盈利的预期,可最终你可能根本实现不了;尤其是对市场和企业的预测方面,我们非常容易夸大自己对于未来的洞察力。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误判,最终导致自己做出错误决策,蒙受重大的情感、经济损失,所以由乐观主义转向过度自信的这种偏见在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层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在进行过程中的人是很难察觉到的。
只说投资中的各种例子吧。企业在走向成功之后经常希望通过并购来产生协同效应,尽管数据显示大部分兼并收购最终都会失败,但是每一家兼并者都觉得自己是“special one”,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1810亿美元最终换来巨额亏损,并直接影响了美国网络泡沫的破裂。中国市场我们熟知的是葛文耀亲手选择了平安作为战略投资者,深信自己的影响力,结果最终被扫地出门。而对于普通投资者则莫过于2015年底大家雄心勃勃的开年大赚计划,结果2016一开始,就一盆兜头凉水,至今很多人仍然心有余悸,最终不仅损失巨大,还踏空了反弹行情,走向另一个极端。还有过度自信的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即使某个大V敢拿出来晒的股票整体严重亏损,但还是盲目的进行信任和购买阅读,不过这里涉及其它心理效应的叠加,以后会作为群体心理观念和习惯性思维的一类专门开一篇写。而作为市场整体而言,过度自信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过度交易,即过度自信会导致市场成交量放大,交投活跃,这也是为什么技术指标中只有价格和成交量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反映了投资者情绪。还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当一家公司的掌舵人过度自信,跨界频频出镜,四处著书立说,被贴上“社会名流”的标签之后,多数情况其后很长一个阶段这家公司的市场表现就会一般,这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用朴素的常识辨别出了他的过度自信和可能导致的失误。比如格力的女王是什么时候开始出风头的?王中军是什么时候开始玩收藏出风头的?那一个时期的股价如何?还有很多的例子在后面等着大家去寻找。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乐观转向过度自信的过程是怎么来的呢?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种重要因素:
1投资者过于集中聚焦在我们所要实现的愿望上,而忽略了达成愿望所必须的必要条件是否具备;比如我们买了工商银行,希望一年翻倍,却忘记了他11000亿的流通市值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是多么的困难。
2投资者只考虑了自己的想法和投资决策的绝对正确,却很少想到其他投资者的应对策略。比如招商蛇口的套利策略失败。
3在成功的事实面前,投资者沉迷于自己的高超投资技巧和决策能力,而拒绝承认幸运女神的眷顾,从而产生过度自信,埋下亏损的导火索。比如30日的整体大涨,可不是我们选股能力的体现。
4投资者大力查找求证投资标的的有利的、已知的因素,无视不利的、未知的因素,导致对于投资成功概率的评估偏离。比如只看到曾经中国神华等企业的低市盈率等因素,却不见煤炭产业的整体状况。纳西姆 塔勒布说:对环境的确定性了解不足必然会导致经济行为人承担本可以避免的风险。
那么知道了过度自信的影响和产生的重要因素,肯定是要想办法克服的,这是人类抗争性的本能。但是我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找到的理论依据看,结论是不能消除,但是可以压制。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之一。2月份来摩尔,3月份开始买入几只自己选定的股票,到今天我已经进入高手榜月收益前十,再加上30号的大涨环境的发酵,心中已是飘飘然。幸运的是,恰好读到威廉 福布斯的《行为金融》相关章节,才让自己稍微清醒了些,决定写下这一篇思考,提醒自己在洋洋得意的时候回头读自己写的这一篇,不要从乐观主义走向过度自信。用丹尼尔 卡尼曼的话总结就是:当支持夸张的乐观主义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时,有时就会导致我们承担一些风险,而这些风险在我们知道胜算的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