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买股票,谁为你买单?(全文)
丁峰 / 2016-03-18 09:05 发布
何谓创新?通俗讲,创新就是一种基于不同于常规或传统思路的思维和见解,创造出新的东西,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可分为两部分:思考(想出新主意)和行动(做出新事物)。而且,一般是先有思考,再有行动。在西方,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即对对原有东西的替换;二是创造,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三是改变,即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
举例的话,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家的写作,艺术家的创作,企业家的创业等等,在广义概念上,都可以称之为创新。
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是创新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创造性破坏”是其最有名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结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会淘汰掉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按照这种理论,就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而言,落后行业和僵尸企业不必救,不须救,不能救,它们代表了落后的生产力,就应该让其自生自灭,自我消亡。在旧经济的废墟上,互联网经济、分享经济、物联网经济(智能工业)等新的经济模式才能破土而出。
据统计,熊彼特所提出的“创造性破坏”,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雷军说过,创新的本质是容忍失败;他还说,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情。
雷军认为:创新说简单一点,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别人为什么不做?是因为创新很容易失败。创新意味着风险。
因此,雷军呼吁: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要鼓励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容忍创新所带来的后果。因为绝大部分的创新都将以失败告终。
谁来为创新买单?
那么,在商业世界,谁来为创新买单?——答案是资本,准确地说,是天使基金、创业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统称风险基金)。
一个企业家的成功史,就是其不断和资本方沟通、取得共识并获取其支持的历史;一个企业的成功史,也是其获取多轮基金投资的融资历史。
没有投资基金持续不断的资金注入,美国的谷歌、脸谱、亚马逊,中国的BAT等,在创始阶段,都很难生存下去。
而对于各类天使基金、创业基金、股权基金来说,每年看几百、几千个项目,最终才决定投几个、几十个项目;累计投几百、几十个项目,最终只有几个项目可以上市,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因为存在不能上市的风险,所以可以把天使基金、创业基金、股权基金统称为风险基金。
风险基金肯为创新创业买单,当然不是为了相应上级号召,为伟大事业添砖加瓦。肯买单,是因为有回报,而且是相当不错的回报。一旦上市成功,风险基金的回报少则几倍,多则几十倍,上百倍。
这是纯粹的商业行为,纯粹的商业行为必定是互利的!
就这样,企业家和投资人各取所需,一切以市场的需求和喜好为导向,把事情做成功了。于是,经济才会越来越好,新经济走入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生活才会越来越便捷、丰富、多彩、合算。
谁来为风险基金买单?
先看中国基金业的规模和现状。
截至2015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38.2万亿元。相较2014年底的20.5万亿元增长86%。
38万亿元是总的盘子。
其中,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8.4万亿元。这里面,主要用于股票投资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和混合型开放式基金,合计约占60%的比重,约为5万亿;其他的货币性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合计约3万多亿。考虑到股票型式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也不是满仓购买股票的,初略估算,8.4万亿总规模中约有一半,即4.2万亿是配置在股票上面的。
基金公司专户业务规模12.6万亿元,主要为资管计划,股权类、债权类、混合类产品都有,甚至还有配资业务。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1.89万亿元,产品结构和基金公司专户业务类似。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045亿元;
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5.21万亿元。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约2.4万家,管理基金2.4万只,私募基金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3多万人。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私募创业投资基金认缴规模占比分别约41%、42%、6%。
也就是说,5.21万亿元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约2.1万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私募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合计约2.5万亿。
以上基金主要笼统分为两大类:pre-IPO基金和post-IPO基金,即上市前基金和上市后基金。
pre-IPO基金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私募创业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广泛投资于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即凡是投资于非上市公司的基金,都可以笼统称为pre-IPO基金(狭义的概念是投资即将上市的公司的基金)。典型的如国内的鼎晖投资、深创投、达晨、软银、IDG投资、红杉资本等。也包括BAT发起设立的私募基金。
post-IPO基金,就是投资于证券二级市场的基金,即专门用来买股票的基金。包括银行营业部销售的公募基金,面向富人阶层销售的股票私募基金。私募中典型的如重阳投资、星石投资、王亚伟辞职后发起的基金,泽熙投资(出事的)等。
当然,还有一些最近几年崛起的九鼎投资、中科招商等,pre-IPO基金和post-IPO基金都做。
根据以上数据,从体量上看,我国pre-IPO基金投资约2.5万亿,post-IPO基金(公募和私募)约6.3万亿。
区分pre-IPO基金和post-IPO基金的关键是看投资资金是否流进企业内部,转换成企业资本金:pre-IPO基金一般将资金注入企业本身,用于企业运营,表现为股本增资;post-IPO基金的资金一般是股东之间的资金传递,资金不进入企业内部,表现为股权交易。比方说,我是股东A,你是股东B,我卖掉股票给你,你把钱给我,完成交易,我们的交易资金在企业外部循环,没参与企业运营。
一个是注资行为,一个是股权交易体外循环,这是根本区别。整个投资链条可以简单理解为:
企业初创——post-IPO基金投资——IPO上市——post-IPO基金投资。
看起来,似乎是post-IPO基金接了pre-IPO基金的棒,pre-IPO基金赚了post-IPO基金的钱。其实不然,post-IPO基金买了股票,还会继续上涨,涨幅可能更高(典型的如美国苹果和中国腾讯,上市后都上涨了百倍以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上涨了万倍以上)。
所以,如果说pre-IPO基金为创新买单的话,那么,post-IPO基金,即公募和私募股票基金为pre-IPO基金买单,更为广义上说,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所有参与主体,包括股民、基民、机构投资者等,都是最后的买单人。
中国创新企业,为谁做了嫁衣?
到此,这个逻辑就很清楚了:资本是创新的引擎,资本市场是创新释放的通道。没有发达的股票市场,就没有旺盛的风险投资市场;没有旺盛的风险投资市场,就难以诞生众多创新创业企业。
我们知道美国是个创新不断涌现的国家。当然,从体制制度、文化传承和民族思维习惯上,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有一条却绝对不能忽视:那就是美国发达的投资市场。从规模来看,美国GDP约16.6万亿美元,中国GDP约10.5万亿美元,美国约比中国多60%,但美国私募基金资产规模超过中国约10倍。
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的很多知名创新企业是被美国的pre-IPO基金所发掘的,在美国上市后,又被美国的post-IPO基金接过棒来,继续持有。其实,上市后,pre-IPO基金一般也不会全抛掉,即使抛掉一部分,还会形成新的风险基金,为新经济和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支持。
比如说,我们的BAT阿里、腾讯、百度,以及京东、小米、携程等,主要股东都是美国基金或在中国设立的外资基金;没上市的2015年强强合并的滴滴快滴、新美大(美团大众点评)、百姓同城等也大致如此。
很尴尬,中国真正的创新企业,基本没有中国的内资资金和中国资本市场的份,却成了外资手中的赚钱工具,为别人的资本市场做了嫁衣。
幸运的是,只剩下寥寥几家,如乐视、华为,还主要由内资(其实是员工全员持股)控股。中国新经济中最本土化的创新企业,似乎也只有这两家了。
股市不好,是“圈钱”惹的祸?
一旦股市下跌,就对“圈钱”过分恐惧,这种恐惧,反而使股市承压,不堪重负,造成了多输的博弈结局。
要说圈钱,2015年全球资本市场中,香港资本市场IPO融资额折合人民币约2157亿元,位居第一;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及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IPO融资额折合人民币约2116亿元,居全球第二。
中国2015共有220家企业完成首发上市,融资1578亿元,位居第三。
在美国、香港这样成熟的资本市场,何时抱怨过“圈钱”?巴菲特在美国抱怨过吗?索罗斯在香港抱怨过吗?在美国、香港这样的资本市场,想圈钱,可以啊,来吧,只要是好企业,有大量的钱等你来圈,IPO会有很高溢价;不好的公司,没人理,你要强行IPO,迎接的只有破发。
坦率讲,股市的融资相比其他渠道的融资,小多了。
算上再融资和发行优先股(2015年399家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融资8932亿元,但其中大部分是资产注入增发,不是现金增发;12家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融资2037亿元),中国股市一年的融资额,按照现金来计算,肯定不到1万亿。
但是,2015年中国金融机构贷款净增加11.7万亿元,贷款余额为94万亿元之巨,——相比股市融资,真是小巫见大巫。
股市的钱是老百姓的钱,银行的钱也是老百姓的钱,企业从股市拿钱就是圈钱,从银行拿钱就不是了,哪有这样的逻辑?
所以说,中国股市的问题不在于圈钱与否,而在于人家来“圈钱”,一些投资者为什么还趋之若鹜,以那么傻的高价格来接盘呢?——每一个中签新股的人都喜笑颜开,因为不论价格如何贵,开盘第一天肯定会跳涨,有更傻的傻子来接盘,更傻的傻子也不傻,因为他知道第二天、第三天还会有更多的傻子来接盘。于是,股票成了傻子短期博弈的筹码,谁都天真地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棒者,但现实注定这种博傻游戏最终只有少数人侥幸获胜,多数人是失败的。
一个烧饼,明明只值1块钱,卖烧饼的叫价2元,你非要买进来,指望着3块钱卖出去;结果砸自己手里了。你怨人家心黑,人家只是做生意而已,为什么不反思下自己的贪婪、懒惰和投机呢?
如果希望中国不再发新股,钱都来追逐有限的存量股票,当然肯定涨。但,这还叫资本市场吗?这样的话,我们不要新经济了,不要进步了,一辈子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好了。
不过,坦率讲,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处于低迷期,注册制本身不是坏事,但在这个时期急着要推出,就有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这就好比跑步锻炼是好事,但一个人正在生病发烧,身体很虚弱,非要出去跑长跑,这不是找死吗?等元气恢复了,再锻炼也不迟,而且一定要锻炼,否则,身体没锻炼好,下一次还要生病。
只有越来越多的好公司上市了,中国股市才会越来越有吸引力,才会吸引更为庞大的长期资金入市,才会走得越来越稳健。
建议在新股上市后,别再不问价格抢购博傻了。有那么多绩优股、蓝筹股不买,干嘛非做这刀口舔血、空中接刀的事情呢?
你买股票,谁为你买单?答案很简单!
回到本系列文的主题目:你买股票,谁为你买单?——答案很简单:优秀的公司和理性的投资!
投资者一定要有甄别能力,选择好公司,远离差公司。
但做到这点很难,这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复合型知识结构),长期的经验(胜利和失败都经历过),良好的心态(不是学出来的,是悟出来的,炼出来的)。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不具备。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成为这样的人,那就自己继续努力吧;如果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没把握,就把钱给这样的人,给像巴菲特、彼得林奇那样的高人,让他们给你打工,给你打理吧。
如果实在找不到这样的高手,那就找些至少比自己更靠谱的人。坦率说,公募基金的表现虽然也不尽人意,但事实上,公募的表现比中国大多数股民散户要好。事实上,做基民的回报比做股民要好。所以,简单的办法,不妨配置些基金吧。在基金中,ETF是最好的选择。不过,性急的投资者不一定看得上。
中国股市的症结,不是圈钱,也不是注册制,而是要让真正的好公司上市,提供长期的业绩回报;基于此,形成一种压倒性的理性投资的良好风气,这是最紧迫的任务。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好公司要从创业时做起。要让好公司能源源不断冒出来,就要做大创新创业企业这个分母,大力发展本土的风险投资市场,让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先发达兴旺起来,让它们形成一群“伯乐”,去发掘出一群群中国经济的“千里马”来。
中国经济的“千里马”,将诞生于“八九点太阳”的年轻人中。为了创新创业,年轻人可以让渡青春;为谋求回报,“资本家”也要让渡金钱。
如果没有人为年轻人的冒险买单,让他们付出了青春,还要倾家荡产,承担一辈子的债务。那么,天下将再没有年轻人去冒险,我们将永远生活在过去中,永远只有羡慕别人家创新的份!
丁峰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