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巴菲特的大盘衡量指标:总市值/GDP
丁峰 / 2016-02-18 12:09 发布
用总市值/GDP这个指标来衡量大盘投资时机,是巴菲特首先提出的。为什么巴菲特认为这个指标若处于70%至80%的区间时,就可以放心“抄底”了呢?
要点分析如下:
1、从全球范围看,有个数据:全球总市值截至2015年4月底约为75万亿美元,2015年全球GDP总计也是约为70度万亿美元,两者数值接近。在这个时点,全球各大股市有的低估,有的高估,两项因素互相抵消,所以从整体看,总市值/GDP比值为1是个可以参考的价值中枢水准。
2、美国股市中,总市值/GDP比值为1也是价值中枢水准。
当总市值/GDP比值为1时,经换算美国股市估值大约为15倍市盈率。
美国股市底部一般在10倍市盈率多一点,极端时只有7、8倍;高位在20多倍市盈率水平,极端时超过30倍。所以15倍市盈率水平大致是美国股市价值中枢。
为什么总市值/GDP比值为1时,恰好对应15倍市盈率呢?
这是因为:
(1)一个国家的GDP和其全部企业的营业收入基本相当。有种GDP的核算方法就叫收入法,比如,我们说一个企业的产出就是其贡献的GDP,那么产出产值不就是这个企业的销售收入么。
2014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约48万亿元,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约占2/3的比例,当年GDP约64万亿,GDP和全部营收基本相当。
(2)美国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约为7%左右,比我国高一点,我国只有约5%。
所以:
GDP总量=全部企业营收数=企业盈利/营业利润率=企业盈利/7%
总市值=企业盈利X市盈率
当GDP总量和总市值相当,比值等于1时,根据等式,这时的市盈率应该等于7%的倒数,这个倒数恰好就是15倍左右,也就是大盘的价值中枢市盈率。
应当注意,这个推论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即两个等式中的“企业盈利”的提供主体应当基本一致。在美国,这个前提成立,两者基本吻合,因为为美国创造GDP的企业基本都上市了,美国GDP基本就是美国的上市公司群体创造的。
3、在中国股市,这个指标不能随便用,误差很大,所以仅作参考而已。
第一,中国还有很多企业没上市,未来要有很多企业上市,已上市的也要整体上市。上市公司群体还不能提供绝大部分GDP。比如2014年,沪深两市2689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9万亿元,还不及GDP的一半。
第二,中国IPO数量大高于美国,一旦上市,在中国股市一般只进不退,美国有进有退,所以中国股市新增市值成分比较多。比方说,假如原有的股票股价没有变化,盈利也没变化,GDP也没变化,就是因为一下子上市了很多企业,把股市总市值拉上去了,总市值/GDP变大了,难道能说大盘估值就增加了吗?中国股市刚诞生时,只有老八股,总市值/GDP几乎为零,但并不表明大盘估值极低。
事实上,8年来中国股市公司数量从1400多家上升为2800多家了。
4、所以说,巴菲特所说的总市值/GDP位于70%至80%的区间时,就意味着美国大盘估值约为10倍多一点,恰好处于历史低位,这时当然可以“抄底”了。所以,总市值/GDP这个指标最终还是落脚到市盈率上来。
5、结论:就中国股市而言,因为中国GDP增速毕竟6%以上,美国毕竟2%多一点,美国股市的底部估值约10倍,中国应该高点,怎么也不低于15倍吧,现在只有约18倍,所以整体上是低估的,有投资价值。
丁峰 20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