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电力、核聚变三线共振,未来5年核能产业链最值得关注的主线
拾贝 / 今天10:59 发布
中信证券近日指出,AI、电力、核聚变三线催化共振,可能是未来5年核能产业链最值得关注的主线之一。
相关产业链:
一、上游:设备制造与核心材料
1. 核燃料循环
铀矿采冶:全球铀矿资源集中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国,中国铀矿自给率不足30%,依赖进口。
转化与浓缩:六氟化铀(UF6)转化及铀-235浓缩技术由中核集团主导,国内转化能力达1.5万吨铀/年,浓缩分离功(SWU)产能8900 SWU/年,但仍需进口部分高丰度燃料。
燃料组件:高度定制化,中核集团、中广核主导压水堆燃料组件生产,国产化率超90%。
2. 关键设备与材料
核岛设备:反应堆压力容器(东方电气)、蒸汽发生器(上海电气)、核级阀门(江苏神通市占率50%),国产化率超90%,但主泵、数字化仪控系统仍依赖进口。
常规岛设备:汽轮机(哈尔滨电气)、发电机(东方电气),技术成熟但高端轴承需进口。
核心材料:
超导材料:西部超导(核聚变磁体用铌钛线材)、永鼎股份(高温超导带材);
耐辐射材料:安泰科技(钨铜偏滤器)、国光电气(第一壁材料);
特种钢材:久立特材(690合金U型管)、宝钛股份(锆材)。
3. 智能化升级
机器人应用:景业智能(核燃料操作机器人)、南风股份(3D打印核级部件)实现核岛高危场景替代。
数字化运维:AI安全监管系统、耐事故燃料组件(ATF)提升安全性与效率。
二、中游:核电站设计与建设
1. 工程总包(EPC)
主力企业:中国核建(全球最大核电建设商)、中广核工程(华龙一号总包方),单台机组建设周期5-7年,投资额约200亿元。
技术路线:
三代堆:华龙一号(国产化率88%)、国和一号(CAP1400)主导国内市场;
四代堆:高温气冷堆(已商运)、钠冷快堆(示范阶段);
小型堆(SMR):玲珑一号(ACP100)进入商业化推广。
2. 配套工程
岩土工程:核电站选址“软基化”趋势明显,中岩大地(桩基与地基处理)单项目订单可达1.5亿元。
电力设备:顺钠股份(核岛级干式变压器)累计供货超1200台,覆盖24个核电项目。
三、下游:运营与后处理
1. 发电运营
市场格局:双寡头垄断(中国广核28台机组、中国核电23.75吉瓦),毛利率30%-40%,度电成本0.3-0.4元,低于海上风电。
新增装机:2024年核准11台机组创历史新高,2025-2028年预计年均核准8-10台,2035年核电发电量占比目标10%。
2. 乏燃料处理
技术瓶颈:闭式燃料循环体系尚未完全建成,当前处理能力不足500吨/年,2030年目标1600吨/年。
商业价值:后处理单台机组市场空间约50亿元,中核集团为国内唯一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
3. 核技术应用
万亿市场:医疗(质子治疗)、农业(辐射育种)、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加速拓展,2026年目标产值4000亿元。
材料创新: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用于反应堆结构件,可延长寿命并提升发电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