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态电池:从材料突破到量产前夜的产业链掘金指南
趋势无敌 / 05月21日 12:54 发布
一、产业链全景解析:从材料到设备的价值重构
(一)上游材料:电解质与正负极的技术博弈
固态电解质:硫化物路线率先突围
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壁垒,目前形成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大技术路线竞争格局。其中,硫化物电解质因离子电导率最高(>10mS/cm)成为产业化首选,但空气稳定性差、成本高企(硫化锂价格达 1000 元 / 千克)仍是主要挑战。
硫化锂龙头:厦钨新能(688778)凭借成本优势占据国内硫化锂市场 40% 份额,2025 年规划产能达 5000 吨,目前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签订长单;有研新材(600206)国内客户送样进展顺利,预计 2025 年 Q3 实现量产。
电解质膜先锋:星源材质(300568)与中科深蓝合作开发的全固态电解质膜通过原位聚合技术解决界面失效问题,氧化物半固态电解质膜 2025 年出货预计超 1500 万平,已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链。
正负极材料:硅碳与锂金属的终极对决
固态电池适配更高比容量的正负极材料,硅碳负极(理论容量 4200mAh/g)和锂金属负极(容量 3860mAh/g)成为技术焦点。
硅碳负极:上海洗霸(603200)与 ATL 战略合作开发的硅碳负极已通过宁德时代认证,2025 年产能规划 2 万吨,对应市场空间超 50 亿元。
锂金属集流体:宁德时代开发的锂金属集流体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2027 年小批量生产计划引发产业链共振。
(二)中游设备:干法电极与高精度涂布的技术卡位
固态电池制造工艺与液态电池存在显著差异,干法电极、高精度涂布等核心设备成为产业化关键。
干法电极龙头:纳科诺尔(832522)作为干电极设备唯一供应商,已与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签订 12GWh 订单,设备毛利率超 40%;宏工科技(301002)与清研电子合作开发的前端混料设备通过中试验证,预计 2025 年 Q4 实现量产。
高精度涂布设备:曼恩斯特(301325)作为国轩高科固态电池设备独供商,已交付首条 0.2GWh 全固态实验线,设备国产化率达 100%,在手订单超 8 亿元。
(三)下游应用:从新能源车到低空经济的场景拓展
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正从新能源汽车向储能、低空经济等场景渗透。
新能源车:国轩高科 G 垣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300Wh/kg)已完成实车路测,搭载车型续航超 1000 公里,2025 年 12GWh 产线投产后将供应蔚来、小鹏等车企。
低空经济:欣旺达(300207)“欣・云霄 2.0” 航空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 380Wh/kg,已应用于城市空中交通(eVTOL),预计 2026 年装机量超 1GWh。
储能领域:海希通讯(831305)投资 32 亿元建设的 5GWh 固态电池储能项目将于 2025 年 8 月投产,主要面向电网侧储能场景,预计年营收 40 亿元。
二、重点标的深度解析: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的关键变量
(一)材料端:电解质与正负极的隐形冠军
星源材质(300568):电解质膜的全路线布局
公司氧化物半固态电解质膜已实现百吨级出货,与三家头部电池厂深度绑定;全固态电解质膜通过一步法工艺突破,预计 2026 年量产。2025Q1 干法隔膜价格环比上涨 30%,单位盈利触底回升,叠加半导体材料布局,市值修复空间显著。
天奈科技(688116):单壁碳纳米管的垄断性机遇
全球仅天奈科技、OCSiAl 实现吨级量产,单壁碳纳米管粉末售价达 1000 万 - 1500 万元 / 吨。2025Q1 固态电池用导电浆料出货量同比增长 200%,预计 2027 年市场缺口达 296 吨,技术壁垒支撑毛利率维持 35% 以上。
(二)设备端:量产落地的核心推手
曼恩斯特(301325):设备国产化的领军者
公司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已打通量产工艺环节,交付国轩高科 0.2GWh 实验线良品率达 90%。2024 年储能设备订单超 10 亿元,叠加固态电池设备放量,预计 2025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400%。
纳科诺尔(832522):干法电极的独家供应商
公司干电极设备国内市占率超 70%,与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签订合计 15GWh 订单。参股公司清研纳科开发的十辊连轧设备支持硅碳负极生产,技术壁垒显著。
(三)跨界布局:产业链协同的价值重估
科森科技(603626):清陶能源的深度绑定
公司通过参股清陶能源(持股 81%)切入固态电池赛道,合资公司科森清陶已建成 1GWh 半固态电池产线,产品通过广汽、上汽认证,预计 2025 年出货量达 500MWh。
贝特瑞(835185):全链条材料解决方案
公司推出贝安 FLEX 半固态及 GUARD 全固态系列材料,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 10mS/cm,锂碳复合负极体积膨胀率 < 15%。2025 年 Q1 高镍正极出货量同比增长 120%,固态电池材料收入占比提升至 15%。
三、产业动态与市场预期:量产前夜的博弈与机遇
(一)政策催化:标准体系建立加速产业化
工信部《2025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明确推动全固态电池标准研制,预计 2026 年发布《全固态电池安全要求》等核心标准,为规模化应用提供依据。华泰证券测算,标准落地将带动 2025-2030 年产业链投资超 2000 亿元,设备与材料环节优先受益。
(二)技术突破:半固态电池成过渡主流
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企业明确表示,未来 5 年半固态电池将主导市场。国轩 G 垣准固态电池(含液量 < 10%)已装车测试,2025 年 12GWh 产线投产后成本可降至 0.8 元 / Wh,较液态电池溢价不足 20%。东方证券预测,2027 年半固态电池渗透率将达 15%,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
(三)资本动向:机构密集调研锁定龙头
2025 年 Q1,固态电池概念股获机构调研频次同比增长 280%,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获超百家机构关注。高瓴资本、红杉中国等私募已布局天奈科技、星源材质等标的,押注技术迭代红利。
四、技术路线与成本控制的不确定性
技术路线风险:硫化物电解质空气稳定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聚合物电解质高温性能不足,技术路线变更可能导致前期投入沉没。
成本高企风险:全固态电芯成本达 5 元 / Wh,是液态电池的 4-5 倍,规模化降本进度不及预期将影响商业化进程。
产能过剩风险:2025 年国内固态电池规划产能超 100GWh,而实际需求不足 20GWh,部分企业可能面临产能利用率低下问题。
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虽面临技术与成本挑战,但其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战略地位已不可撼动。短期看,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落地将带来材料与设备环节的确定性机会;长期看,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将重塑全球动力电池竞争格局。投资者需重点关注技术路线明确、客户绑定紧密的龙头企业,在政策催化与资本共振中把握万亿级市场的历史性机遇。调研纪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