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脑机接口行业专家交流纪要

三六九   / 05月19日 08:12 发布

1、脑机接口行业基础信息

技术原理:脑机接口信号源来自神经元,神经元间通过电信号沟通,会在周围产生电场,将电极放在大脑中可捕捉电场变化,如把乒乓球放在波动水面采集其变化。侵入式越靠近神经元信号越强,非侵入式信号较弱,信号幅度在5微伏到1000微伏。
分类方式:按电极位置分类,电极在人体内部为侵入式或半侵入式(颅骨以内皮层以外),在人体外部为非侵入式。侵入式适合特殊适应症患者,非侵入式适合普通消费者。
市场规模:全球市场规模增长迅速,预计从2020年的13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部分机构预测更高。非侵入式市场目前占比较多,侵入式市场开发周期长,一般需5到10年。

2、政策支持情况

国际政策:美国推出50亿美元的大脑计划,支持脑科学研究和脑机接口技术落地。
国内政策:我国提出“一体两翼”脑科学计划,各地政府出台脑接口专项、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如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最高可无偿支持企业1000万。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单独立项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项目,湖北省跟进制定指导价,侵入式植入费6500左右,取出费3000,非侵入式适配费接近1000。

3、行业发展历程与商业化进展

发展历程:自1920年代开始探讨脑电波,伴随人工智能发展,对脑机接口解码信号越来越清楚,2024年后逐渐实现商业化落地。
商业化进展:2023年清华大学联合博睿康发布无线脑机接口平台。国内外众多公司布局该领域,国际上如Neuralink、Precision Neuroscience、Synchron、Medtronic等;国内有阶梯医疗、脑虎医疗、微创医疗、博睿康等,涉及侵入式、半侵入式、非侵入式等不同技术方向,部分公司已完成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

4、应用场景分析

医疗治疗:用于治疗帕金森、AD抑郁症等疾病,以及中风等康复治疗。侵入式脑机接口目前临床处于铺开阶段,国内大多在十例以内,需完成临床实验推动大规模落地。
医疗功能替代:针对高危型糖尿病、失明等患者,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功能替代,如连接脊髓断裂部分恢复动作。
消费端监测与调控:监测大脑注意力、情绪、睡眠等状态,通过音乐或电刺激调控大脑。如CES微小电流刺激助眠,是商业化落地较快的情形。
人机交互:如强脑科技或Meta的肌电手环脑机接口,可编码手部动作实现人机交互,未来有望作为AI硬件入口,一两年内可能落地。

5、产品落地瓶颈

神经接口:不同人使用相同设备信号不同,需采集大规模数据通过AI算法训练,实现用户拿来即开即用。国内在硬件平台优化和数据采集方面落后,国际上去年年底发表小样本公开数据集,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能发布结合下一代AR眼镜的产品。
康复平台:康复训练效果存疑,需对比不同康复模型设备,提高临床意义。设备训练过程结合游戏或元宇宙画面可能效果更好,但需要开发时间。同时受政策限制,如医保覆盖情况,以及医院推广难度,设备复杂会影响医生操作积极性。
侵入式脑接口:开发周期长,从低通道到高通道开发以及团队战斗力形成需要时间。临床实验面临新问题,如型式检验机构缺乏经验,需要公司与机构共同商量检测方式和安全性落地。

6、商业模式探讨

医疗器械C端买单:为瘫痪患者提供脑机接口帮助行走、实现人机交互或结合人形机器人等,以及语言解码、失眠治疗等,需求强烈,商业模式较好,但需考虑患者经济条件。
非侵入式产品:睡眠监测等产品需从患者需求出发,如无感佩戴、使用体验好的设备更符合需求。康复训练产品看效果,结合游戏、元宇宙或表皮电刺激等方式,主动训练且效果好的产品商业模式较好,同时要评估设备大小、重量对市场渠道的影响。

7、监管情况

监管重点:本着对患者负责态度,从安全性和有效性角度监管,要求通过严格临床试验,按医疗器械标准执行,同时注重数据隐私保护和临床伦理审查。
监管趋势: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监管都在逐步完善细化,非侵入式之前监管不严,后期脑接口平台可能纳入3类医疗器械,审批流程和审核标准正在逐步清晰。

8、竞争格局展望

侵入式产品:未来3 - 5年竞争激烈,产品进入大规模临床试验阶段,效果好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甚至追上国际巨头,国内入组速度可能较快,预计2年左右部分公司完成临床,3 - 4年可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5年左右有拿证产品。
非侵入式产品:发展速度快,更多平台将出现,产品效果、渠道和成本控制决定成败,部分非侵入式产品如帕金森治疗手环,以低成本实现类似侵入式效果,有弯道超车机会,消费级产品越符合人性、越无感越易获消费者青睐。行业逐渐清晰,新企业进入难度增大,非侵入式领域可能存在零星机会。

9、与外骨骼机器人结合前景

结合前景:脑机接口与外骨骼机器人结合可帮助中风或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但外骨骼设备若灵活性差或使用复杂,推广会遇难度,厂家需考虑推广方式。


Q&A

Q: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案有哪些,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布局的公司?

A: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案有两种。一种是神经接口,由Meta公司首先提出并布局,利用人体脊髓神经获取信号,优势是信号较清楚,能实现非嵌入式无创高精度解码。国内的强脑科技、小岛、游灵奥意科技等,美国上市公司Blackrock Neurotech都在布局,主要应用于智能假肢、元宇宙或AR眼镜控制交互、人形机器人或机器狗交互控制等。另一种是利用脑机接口做非侵入式状态监测,如监测注意力状态、中风和瘫痪者康复训练等,通过采集信号解码指令控制外部康复设备。国内A股上市公司诚益通、翔宇医疗等在布局该方向。

Q:目前国内相关厂家的产品开发及推进节奏与海外相比差别大吗,进度落后多少,原因是什么?

A:中国和美国是目前脑机接口领域跑在最前面、热度最高的两个国家,国内紧跟美国步伐,进度落差在1到2年。美国一开始布局较早、步子较大,如Neuralink和Paradromics直接做1024通道;国内产品往往从低通道开始,如老虎、南湖医疗做两百多通道,阶梯医疗做100通道,博瑞康做8通道、16通道。原因如下:美国有全球完善的供应链资源,大公司投入资金多,能融合国际前沿半导体供应链,联合高校做大量动物实验,积累了很多数据和临床经验,迭代速度快;国内初创企业从零开始,需前期不断融资,资金投入相对较小。且医疗产品厌恶风险,为稳妥起见从低通道开始,如博瑞康采用传统人工耳蜗方案,创新性小,技术成熟,易在临床落地并通过监管认证。另外,更多通道的脑机接口取决于放大器芯片水平,企业成立初期采用商业化放大器芯片,只能做到一两百个通道水平。后期随着国内ADC芯片定制完成,会有更高通道平台出现。这种代差主要来自芯片流片、资金入局和启动时间,后期随着国内资源投入增加和芯片开发推进,差距会慢慢缩小,后续主要看临床入组速度。

Q:在未来脑机接口产品的下游应用场景中,哪些可能会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

A:脑机接口产品的应用场景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可能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的场景如下:一是消费端对大脑状态的监测与调控,如监测注意力、情绪、睡眠状态,通过音乐或微小电流刺激对大脑状态进行调控,这是目前脑机接口商业化落地最快的情形;二是非侵入式医疗器械场景,产品开发一般一年,后期通过几个月临床可实现平台验证,国内目前有3 - 4张类似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正在逐渐走向临床落地;三是人机交互功能,如强脑科技或Meta的肌电手环脑机接口,可用于精细编码人手动作或手势以实现人机交互,未来一两年可能落地。而基于脑机接口的一些非侵入式的SSVEP范式等前期更多处于实验室阶段,落地会慢一些。侵入式目前正在进行临床铺开,国内基本处于十例以内的阶段,还需进一步完成临床试验才能推动大规模落地。

Q:从产品端来看,脑机接口目前存在哪些瓶颈导致其无法快速落地?

A:不同类型的脑机接口产品存在不同的落地瓶颈:给不同人使用相同设备做相同动作时信号不同,难以让用户拿来即用。目前需采集大规模数据,通过AI算法预处理和大模型训练,实现用户拿来即开使用和简单校准后预测手势。Meta在这方面积累近十年,去年底发表小样本公开数据集,今年9月可能结合下一代AR眼镜发布产品。国内在硬件平台和优化、数据量采集布局上不如Meta,但会随国际平台出现逐渐追赶。训练效果存疑,不同患者效果差异大,临床意义有待增强,需对比不同康复模型设备,完善平台以提高患者恢复效果。可开发让患者在训练中结合游戏或元宇宙画面的功能,但需要开发时间。此前天坛医院临床显示有初步上肢功能恢复效果,但提高分数有限。康复平台大规模铺开还受政策和设备操作复杂性限制,如医保覆盖情况和医生操作难度等。开发周期长,从低通道数进入高通道数开发需要时间,团队战斗力形成也需时间。临床试验是新事物,型式检验机构缺乏经验,公司需和检验机构共同商讨检测和保障安全性的方法。不过国家已出台政策支持,随着数据积累,可推动神经算法的泛化性和鲁棒性,促进大规模落地。

Q:脑机接口相关产品主要的商业模式有哪些,未来可以跑通或看好的商业模式是哪种?

A:脑机接口相关产品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两块。从医疗器械角度,由患者C端买单,需求强烈的方向更被看好。例如传统的DBS治疗帕金森,患者需求强烈,商业模式较好;为瘫痪患者做脑机接口,让其直接站起来行走,需求非常强,若能落地是很好的商业模式;瘫痪患者做人机交互、结合人形机器人实现外部交互,以及医疗上的语言解码等也有较强需求。不过,对于侵入式模式,要考虑有强需求的患者中哪些有经济条件支持产品落地。非侵入式方面,对于注意力、情绪、睡眠等状态监测,要从患者需求本身考虑,如无感可戴到耳朵里进行脑电读取和刺激的设备,使用体验好,是很好的商业模式;康复训练要看效果,让患者主动训练的平台,如结合游戏元宇宙、通过表皮电刺激让患者动的产品,恢复效果更好,也是比较看好的商业模式。而设备大且重,医生不愿挪动病人的模式,需要综合评估其销量和市场渠道打开情况。

Q:如何解读国家在侵入式脑机接口尚无成熟落地产品时出台医保政策,是否出台过早?

A:政策出台时间有点早,但属于刚刚好的阶段。国家是从支持整个脑机接口产业的大局考虑,目前已有一些脑接口产品落地,需要医保进一步介入。该政策能支持脑机接口产品落地,产品销售情况直接影响公司和产业未来发展,属于行业利好。

Q:湖北对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指导价定在六千多,价格是否偏低,业界如何看待?

A:侵入式的植入费和取出费需进一步看包含内容,取出费只是通过手术打开之前封闭位置取出系统,不需要太多操作。这两个费用不包括厂家设备费用,是参考传统DBS的过程和取出费用制定标准。DBS设备费用能达到10 - 30万,目前还未过早纳入医保,需后期进一步评估。非侵入式适配费9966,支持力度较大,一般设备费用也不高。

Q:国家对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目前的监管重点在哪,侵入式监管机制是否完善,非侵入式后续有无监管加码情况?

A:目前主要从安全性和有效性角度监管,要求产品通过严格临床试验,按照医疗器械标准进行。监管机构会与公司及时沟通,评估临床试验的例数、时长等。数据隐私保护、临床伦理审查等方面国家有明确条款和行业共识。随着行业体系成熟,监管方法会逐步细化,未来可能出台更细化的监管条例。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之前监管不严,老接口平台多按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后期脑接口平台哪怕是非嵌入式的也往往会被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监管是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不算监管加码,因为之前要求不够清晰。

Q:从未来3到5年的中期维度来看,国内脑机接口行业的竞争格局可能是什么样的?是否有现在未冒头的公司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A:未来3到5年,嵌入式产品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目前嵌入式产品进入成熟期,正在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产品效果通过临床就能显现,效果好的企业有机会脱颖而出,甚至追上国际巨头。国内在入组速度上有优势,两年左右应该有公司能完成临床,3 - 4年可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五年左右会有拿证产品。非侵入式产品发展速度较快,未来会有更多平台出现,产品效果、销售渠道和成本控制决定产品竞争力。非侵入式中一些能实现以前侵入式效果且成本低的产品,如刺激手腕穴位减轻震颤的手环,有弯道超车机会。消费级大脑状态监测产品越符合人性、越无感,销售可能越好。目前脑机接口行业格局逐渐清晰,未入局且之前不做该行业的企业机会不多,非侵入式领域可能有零星机会。

Q:脑机接口和外骨骼机器人结合的前景如何?结合的产品可以满足哪些应用场景,这些应用场景的空间有多大?

A:脑机接口和外骨骼机器人可以结合,在一些情况下能帮助用户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尤其适用于中风或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支持肢体恢复训练。但如果外骨骼设备灵活性差或使用复杂,推广会遇到难度。对于中风等患者的局部康复训练,这种结合帮助较大。股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