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工板块深蹲之后是否还有起跳的机会
反转2024 / 05月13日 19:50 发布
最近军工很火,但今日全线回落,行情就这样结束了吗,我还有军工股未卖,看到网上的下面的文章,感觉说的不错,分享一下:
今天军工板块位列跌幅榜第一!然而,当市场目光被短期情绪左右时,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长期逻辑正悄然夯实——“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衔接期的装备列装潮、全球军贸市场的份额突破、新质作战力量的技术迭代,正为军工板块孕育“深蹲起跳”的黄金机遇。
一、调整不是终点:三大底层逻辑支撑军工板块价值重估
(一)国防预算刚性增长,穿越经济周期的“安全垫”
2024年我国国防预算同比增长7.2%,连续三年保持7%以上增速,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演变的背景下,国防投入的“逆周期”属性愈发凸显。不同于消费、科技等板块受宏观经济影响的周期性波动,军工行业需求端由装备换装周期与军队现代化目标主导,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新型装备列装进入“验收窗口期”,航空发动机、新型导弹等关键领域订单有望集中落地。以中航沈飞为例,其2025年一季度预收账款同比增长45%,预示着下半年业绩释放动能强劲。
(二)估值回调至历史低位,性价比优势凸显
经过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的调整,军工板块市盈率(TTM)回落至45倍,低于近五年55倍的平均水平,其中军工电子、新材料等上游细分领域估值折价率达30%。对比美股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国际军工巨头60-80倍的估值中枢,我国军工核心资产仍处价值洼地。更值得关注的是,主机厂盈利模式正从“成本加成”向“市场化定价”转型,军贸出口毛利率较内销提升15%-20%,国睿科技子公司国睿防务28.13%的净利率已率先验证这一趋势。
(三)政策东风持续吹拂,改革红利加速释放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新质战斗力生成”,无人机作战、卫星互联网通信等新域作战装备被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国资委“军工资产证券化率提升”政策进入落地期,中光学等企业正推进集团光电资产注入,兵装集团、航天科工等央企的专业化整合动作,有望催生更多“小核心、大协作”的产业生态。有研究指出,当前军工央企资产证券化率仅60%,未来3年有望提升至80%,资本运作将成为估值修复的重要催化剂。
二、五大黄金赛道:穿越调整期的增长极坐标
(一)航空航天:新型号列装催生“十年景气周期”
作为国防装备现代化的核心载体,航空航天领域正迎来“双周期共振”:一方面,“十四五”规划中歼-20S双座型、运-20改型等新型号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中航成飞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暴增333%,印证了主机厂业绩弹性;另一方面,“十五五”规划对、空天防御系统的布局,带动航天电器、航发动力等产业链上游企业订单激增——航发动力2024年研发费用增长22%,新型号发动机试车进度超预期。
民用市场的“技术外溢”效应同样显著,C919大飞机商业化运营在即,中简科技的T1000碳纤维已进入国产大飞机供应链,预计2025年民用航空材料业务营收占比将突破30%。机构测算,未来10年我国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8%,远超全球军工行业8%的平均增速。
(二)军贸出口:从“实战检验”到“全球突围”的价值重估
2024年全球军贸市场规模达1116亿美元,中国军贸份额提升至12%,首次超越俄罗斯位列全球第二。印巴冲突中,中国技术背景的战机、导弹、翼龙-2无人机、9BE防空系统的实战表现,让“中国军工”品牌溢价快速提升,中东、拉美客户订单量同比增长50%。不同于传统内销的成本加成模式,军贸装备定价可参考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如美国“爱国者”导弹单价1000万美元,我国同类产品定价600-700万美元),主机厂毛利率普遍提升至35%以上。
国睿科技的“防务出口”业务模式极具代表性:其子公司国睿防务通过“雷达+指挥系统”打包出口,2024年海外营收增长42%,净利率达28.13%,远超国内同行15%的平均水平。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军备升级需求释放,预计2025年我国军贸出口额将突破200亿美元,中航成飞、中无人机等具备整机出口能力的企业将直接受益。
(三)无人智能装备:新质战斗力的“破局点”
冲突让无人机、巡飞弹等无人装备的战场价值被重新定义,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无人化、智能化”作为新质作战力量建设重点。在技术迭代驱动下,低空经济与军事智能化形成“双轮驱动”:成飞集成的无人机复合材料零部件市占率达40%,春兴精工的卫星互联网地面设备已进入星链供应链,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预计2025年进入量产元年,相关企业订单量年增速超60%。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赛道的高景气度:智明达2025年一季度营收增长64.69%,净利润暴增174.81%,其研发的无人装备控制系统已配套十余款新型号装备;中无人机的“翼龙”系列无人机出口量连续三年全球前三,2024年海外订单占比达75%。机构测算,未来5年我国无人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5%,远超传统装备10%的增速。
(四)军工电子:上游率先复苏的“春江水暖鸭”
作为产业链上游环节,军工电子在行业景气反转时往往率先反应。2025年一季报显示,雷科防务的雷达组件订单增长35%,智明达的嵌入式计算机营收增长68%,行业整体预收账款同比增长22%,创近三年新高。这背后是国防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我国军队信息化装备占比已从2015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55%,但相较美军80%的水平仍有较大空间,雷达、通信导航、军用芯片等细分领域迎来“补短板”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国产替代正成为军工电子的核心逻辑:景嘉微的军用GPU已实现从JM7200到JM9系列的跨越,虽然2025年一季度因研发投入导致亏损,但军方采购订单已排至2026年;中简科技的碳纤维打破美日垄断,在歼-20等装备上的渗透率达80%。随着“自主可控”政策深化,军工电子企业的国产替代率有望从60%提升至85%,毛利率同步提升10个百分点。
(五)新材料:装备升级的“隐形翅膀”
新材料是军工装备性能突破的核心载体,隐身材料、高温合金、碳纤维等技术的应用,直接决定了装备的作战效能。光启技术的超材料隐身结构件已批量应用于歼-20、等新型战机,其“隐身涂层+结构一体化”技术让装备雷达反射截面积(RCS)降低70%以上;华秦科技的高温合金涂层材料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在1600℃高温下的寿命问题,相关产品市占率达60%,成为航发动力的核心供应商。
“三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正为新材料企业打开成长空间:中简科技的T1100级碳纤维实现量产,抗拉强度较T1000提升20%,不仅应用于航天火箭壳体,还切入民用高端装备领域;光威复材的碳陶刹车盘打破国外垄断,在国产大飞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双线突破。机构预测,未来5年军工新材料市场规模年增速达20%,远超传统材料行业8%的增速。
三、技术驱动:五大硬核科技重塑军工产业格局
(一)人工智能:从“辅助决策”到“自主作战”的跨越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军事指挥体系:科大讯飞的战场语音识别系统已装备级单位,识别准确率达98%;大疆的无人机控制算法实现1000架规模协同作战,在冲突中展现出“”战术的威力。更深远的影响在于,AI驱动的智能弹药(如巡飞弹)实现“发现即摧毁”,将作战响应时间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相关企业的制导芯片、算法模块订单量年增40%以上。
(二)量子科技:军事通信与探测的“颠覆性创新”
量子加密通信解决了传统通信易被的痛点,国盾量子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已在战略级通信网络中试用,安全性较传统加密提升1000倍;量子雷达技术让隐身目标无处遁形,中电科14所的量子雷达样机对F-22的探测距离提升30%,相关技术预计2026年进入工程化阶段。虽然当前量子科技商业化仍处早期,但军工领域的应用已领先全球5-8年。
(三)低空经济:无人机与城市立体作战的“新战场”
随着“城市攻防”成为现代战争重要场景,低空无人机作战体系快速成型。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经改装后可执行物资投送、监视任务,在2024年巴以冲突中实现单日300架次作业;航天彩虹的“彩虹-10”倾转旋翼无人机解决了城市复杂环境下的起降难题,成为巷战支援的“撒手锏”。低空经济与军事需求的融合,催生了万亿级市场空间。
四、投资策略:把握“深蹲起跳”的黄金买点
当前军工板块的调整,本质是“预期差”带来的布局机遇:短期看,市场担忧装备采购节奏放缓,但2025年一季度上游企业的订单数据已证实景气度反转;中期看,军贸出口和新质装备的业绩贡献尚未被充分定价,多数标的PEG(市盈率/净利润增速)低于1,具备“戴维斯双击”潜力;长期看,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为行业提供了10年以上的增长窗口期。
建议投资者采取“哑铃型”配置策略:一端布局业绩确定性强的主机厂龙头,分享装备列装与军贸红利;另一端聚焦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捕捉技术迭代带来的高弹性。需注意的是,军工板块受事件驱动影响较大,可逢调整分批建仓,重点关注半年报订单数据、军贸签约等催化事件。‘
’
结语:穿越周期的硬核成长赛道
当市场沉迷于短期博弈时,军工板块正用“真金白银”的订单和“脚踏实地”的技术突破,书写着属于硬核科技的成长故事。调整不是风险的释放,而是价值的重估——在国防预算持续增长、装备列装进入高潮、技术创新颠覆传统的三重逻辑下,军工板块有望成为跨越经济周期的“避风港”和超额收益的“聚宝盆”。对于具备战略眼光的投资者而言,2025年的调整期,或许正是十年一遇的黄金布局窗口。
(来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