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飞来   / 04月27日 08:42 发布



A股真相:为什么你“赚了指数却亏了钱”?




        最近有个怪现象:上证指数连涨1个月,不少人账户却比3100点时还惨! 有人抱怨:“指数涨到3300,我的股票还在2800趴着! ”这背后,是A股正在经历一场“分裂游戏”——国家队、外资疯狂扫货权重股,而散户扎堆的中小盘股却被量化、减持砸得鼻青脸肿。 更扎心的是,汇金、社保这些“大金主”早就明牌:他们买ETF、抢银行股,根本不是来当活雷锋的,而是要把散户当对手盘!
        看懂这场游戏规则的人,已经开始用ETF、债券甚至海外资产“躺赚”;而还在死磕题材股的散户,可能连下一轮反弹都熬不到……
        指数涨上天,你的钱去哪了?
       打开账户看看:4月7日至今,上证指数从3015点冲上3300点,但你的持仓可能连5%都没涨到。 这不是错觉——过去2个月,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平均涨了18%,而2000只小微盘股反而跌了12%。
        国家队早就给出答案:汇金今年狂买200亿沪深300ETF,社保基金把银行股买到历史最高仓位。 这些“巨无霸”一出手,工商银行、中国石油半个月就贡献了上证指数40%的涨幅。 但问题来了:散户有几个会拿10万本金去买股价5年不动的银行股?
        大资金的“阳谋”有多狠?
       4月26日,汇金公开承认:继续增持ETF!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就是要拉指数,但只拉我买的板块”。 更残酷的是,这些机构建仓后,会通过转融通把股票借给量化基金做空——散户追高的医药、科技股,转眼就被量化砸盘收割。
       看看数据就懂了:一季度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900亿,其中80%来自中小盘股;量化私募却靠着融券做空,在微盘股上赚走200亿利润。 这相当于大资金左手拉指数吸引散户,右手用工具绞杀跟风盘。
       散户正在犯3个致命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只看热闹”:听到“牛市”就无脑冲进AI、低空经济这些热点,结果刚进场就遇到大基金撤退。 比如某知名游资4月炒作某飞行汽车概念股,拉出3个涨停后反手融券卖出,跟风散户两天亏掉30%。
      第二个错误是“越跌越补仓”:有人觉得宁德时代从382元跌到190元很便宜,却不知道外资正在抛售新能源板块。 北向资金4月净卖出270亿,其中80%集中在光伏、锂电池这些曾经的核心资产。
      第三个错误最要命——98%的散户只买股票,完全不懂ETF、REITs这些避险工具。 举个例子:4月科创50ETF涨了15%,但同期科创板有60%的个股下跌。 买ETF的人吃着火锅唱着歌,买个股的人关灯吃面。
       聪明钱早就换了玩法
      某私募大佬透露:现在专业投资者都在玩“对冲游戏”。 比如同时买入高股息股票和做空中证1000股指期货,这样不管大盘涨跌都能赚钱。 而对于普通人,他们给出两条活路:
      第一条路是“跟着国家队喝汤”:配置沪深300ETF(510300)、中证A50ETF(159601),这些产品每天被汇金、保险资金疯抢,4月以来规模暴涨30%。
      第二条路是“跳出A股内卷”:通过QDII基金买入美股ETF,比如纳指ETF(513100)今年涨了12%,收益率跑赢A股95%的主动基金。 还有人转战国债逆回购,4月底年化利率突然飙到6%,秒杀一众理财产品。
      这些坑你千万别踩
       警惕“高股息陷阱”:长江电力、中国神华确实分红高,但股价已经涨到近10年最高点,股息率反而跌到3%以下。 这时候冲进去,很可能变成接盘侠。
      小心“估值幻觉”:有人说“沪深300市盈率才10倍”,但剔除银行股后实际估值高达18倍。 现在追涨消费股,性价比还不如2022年熊市。
     千万别信“神秘代码”:最近微盘股暴跌50%后,有人忽悠“跌多了就会反弹”。 但看看退市新规就知道——4月已有23家公司锁定面值退市,垃圾股以后可能直接归零。
        当下最实在的3条建议
        第一条:把账户里10万元以下的资金,至少分出3成买成货币ETF(511660)或国债ETF(511010)。 这些产品每天赚顿饭钱,关键时候能救命。
         第二条:如果非要买股票,看看大股东在干嘛。 比如中国移动最近被社保基金加仓,而某消费电子龙头却被高管减持2亿——该跟谁走一目了然。
       第三条:每天开盘前问自己:“如果这是熊市,我还会买它吗? ”记住4月的教训:涨幅榜前十的股票,7只是机构重仓的冷门股;而散户扎堆的热门题材,反而成了收割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