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战”有望缓和?梳理三个关键时间点
kuru / 04月23日 21:28 发布
以下均为北京时间 · 00:00左右,财长贝森特私下放风:传出美国财长贝森特的讲话。他在摩根大通对投资者的闭门会议上表示,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145%的关税,中国对美国商品征收125%的关税,这种现状是不可持续的,并称“不久的将来”将出现降级,将让市场 “松一口气”。财长特意选择在摩根大通这样的华尔街投行内部向投资者“私下”表态,表明对市场情绪的高度重视。与公开演讲相比,闭门会议更易传递“幕后”战略意图——在正式宣布前就让最敏感的资本市场参与者先行消化、布局。
· 01:00左右,白宫铺路: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特朗普正在为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奠定基础,与中国的关系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莱维特还表示,特朗普“有权表达对美联储”及其主席鲍威尔的不满,特朗普认为美联储的一些举措是出于政治原因。
· 05:00左右,特朗普亲自表态: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将由当前145%的水平“大幅”下降,关税也不会降到零。中国将对最终的关税税率非常满意。特朗普并表示,尽管对美联储未能更快地降低利率感到沮丧,但无意解雇鲍威尔。“我希望看到他在降息问题上更积极一些。现在是降息的绝佳时机。如果他不降息,是不是就完了?不,不是,但时机确实不错。本来可以更早一些。但我无意解雇他,”特朗普说。
上述三次讲话层层递进,且口径一致。运用“幕后”与“台前”相结合的策略——先在闭门会谈中摸探反应,再由白宫发声,最后由总统定调,有效层层递进,确保市场充分吸收
明曦中美政策:不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点评特朗普称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可以“大幅”降低关税
特朗普政府借助“关税下调”的预期信号,试图在不作出实际让步的情况下促成谈判氛围,以争取市场反应与国内政治红利。本质是政治操作优于政策实质,意在提升其在立法与选举周期中的策略主动性。
特朗普释放乐观信号的目的
⭐️声称“可能大幅降低关税”,更多是策略性表态,旨在诱导中方主动妥协。
⭐️通过营造谈判“积极进展”的预期,在全球贸易格局中争取舆论优势和主动权。
美方不太可能主动让步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然下调关税,将被视为软化立场。
⭐️此类信号可能增大与其他观望国家谈判难度,削弱美方整体谈判能力。
中方让步空间有限
⭐️当前美方对华摩擦已从经贸层面延伸至地缘政治与第三方国家合作领域。
⭐️鉴于当前摩擦的广度与深度,中方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坚持原则,拒绝在未获得对等回报的情况下让渡关键经济或技术利益,短期内不具备大幅让步的现实基础。
背后动因——美国国内政策与财政压力
⭐️来源于债务压力及立法博弈(过高的关税反而抑制贸易流动,削弱实际财政收益,因而有必要将关税调整至既能发挥政策效力、又能维持最低贸易水平的平衡区间),同时预算法案中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作为指引。
⭐️市场因素:在美联储维持政策定力的背景下,特朗普更倾向于通过预期管理与信号传导工具调控市场情绪。关税谈判被频繁置于政策叙事核心,既可对冲通胀预期的持续上行风险,防止公众心理锚定在高通胀水平,也在短期内充当市场情绪的稳定器和政策灵活性的释放口。
1. 美国:白宫称本周将与34个国家进行关税谈判,并表示目前已收到18个贸易提案。财长贝森特忙于与印韩日澳达成贸易协议,但据悉不会很快达成。副总统万斯成为贸易谈判的主要执行者。
2. 欧盟:正加紧与美国展开谈判,但时至今日未取得明显进展。最近几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冰岛、新西兰、马来西亚、菲律宾、加拿大、印度和阿联酋的进行了交谈。
3. 日本:日本关税谈判代表赤泽亮正最早可能在4月30日访美,参加第二轮谈判,日本方面尚未准备好谈判的一揽子方案。
4. 韩国:产业部长启程赴美出席“2+2”贸易磋商,政府争取借此次磋商迅速寻求汽车行业关税的解决方案,将就非关税问题进行工作层磋商。
5. 英国:美国欲促使英国降低对美国各类商品的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包括将汽车关税从10%降至2.5%,并放宽对美国农产品(如牛肉)的进口限制。
6. 印度: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会见总理莫迪。双方讨论了加强能源、国防战略技术和其他领域的合作。双方称贸易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7. 泰国:推迟原定于23日与美国进行的关税谈判,泰国首席谈判代表比猜将公布更多细节。
8. 越南:政府要求贸易谈判代表为关税谈判做好充分准备,并确保谈判不会对其他协议或市场产生负面影响。越南工商会敦促美国推迟对越加征关税。调研纪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