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高盛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1223元

红番茄   / 今天10:31 发布

核心观点与数据梳理

2025年4月22日,高盛发布针对寒武纪(688256.SS)的深度报告,将其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从607.8元大幅调升至1223元,隐含76%的上涨空间。报告基于中国云服务资本开支扩张、生成式AI推理需求爆发以及寒武纪业务结构转型三大逻辑,重新评估了公司的成长路径。以下结合研报关键图表与数据,解析核心结论与风险。

一、业务结构转型:从政府项目到云端芯片主导

高盛指出,寒武纪的收入结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显示,2025年Q1营收环比增长12%,显著优于过去五年一季度平均环比下滑90%的表现。这一改善源于公司业务重心从智能计算系统(政府项目主导,收入集中于四季度)转向云端芯片。2024年云端芯片收入占比已达99%(2022年/2023年仅为20%/13%),季节性波动明显弱化。

 

 进一步预测,2025-2027年云端芯片季度出货量将从2.5万片(2025Q1)提升至年均14.7万片(2027E),2028年有望突破百万片。高盛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11%,主要驱动力为中国本土大模型(如深度求索)带动的推理算力需求。

 

二、供应链信号验证需求爆发

库存与合同负债数据为需求增长提供了佐证:

(图表3)显示,2025年Q1库存规模攀升至28亿元(2023年/2024年为0.99亿/18亿元),其中原材料(晶圆)同比激增1400%,而成品库存同比下降23%。这一结构性变化表明,公司正积极备货以应对云端芯片订单增长,同时产成品周转效率提升。

 

合同负债(反映预收订单)从2023年的30万元增至2025Q1的140万元,显示客户预付意愿增强。高盛认为,这一指标预示未来6-12个月的收入能见度较高。

三、研发效率提升:工程师人均创收突破61万元

研发团队规模与效率的改善是技术落地的关键:

(图表5)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工程师数量触底727人后,年底回升至741人。与此同时,人均创收从2022年的38.1万元升至2024年的61.9万元,增幅达62%,反映研发资源向高价值项目的集中。

图片

高盛预计,2025-2030年公司研发投入将以52%的CAGR增长至24亿美元,重点投向7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云端芯片开发。这一投入规模与英伟达、AMD等国际龙头的早期扩张阶段可比。

四、盈利拐点与估值模型调整

高盛修正了寒武纪的盈利预测与估值逻辑:

(图表8)显示,2025年净利润预测从2.79亿元上调至9.47亿元(+546%),2026年净利润预测从8.79亿元调升至23.69亿元(+170%),首次确认2025年将实现盈利。至2030年,EBITDA利润率预计从2025年的16%提升至26%,接近AMD当前水平(2026E为27%)。

 

估值方法上,高盛采用2030年EV/EBITDA 49倍(原模型为77倍),并以12.7%的股权成本折现至2026年。目标价对应2026年EV/Sales 42倍,与公司过去五年平均水平一致。(图表10)详细列示了现金流折现模型的关键假设,包括收入增速正常化、毛利率渐进下降等核心参数。

 

五、三大不确定性需持续跟踪

高盛在乐观预期中明确提示风险:

晶圆供应风险: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7nm等先进制程依赖中芯国际等本土代工厂。若美国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或本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出货量可能受限。

技术迭代风险:云端芯片研发周期长(18-24个月),若未能及时响应客户对能效比、算力密度等需求变化,市场份额可能被海光信息(688041.SS)等竞争对手侵蚀。

价格竞争加剧:推理芯片市场技术门槛低于训练环节,(图表11)显示当前本土竞争对手市盈率普遍低于寒武纪(如海光信息2026E PE 83倍 vs 寒武纪122倍),价格战可能压缩毛利率。

 

长期成长性与短期估值锚的再平衡

高盛此次上调目标价,本质是对寒武纪业务转型成效的确认。云端芯片收入占比提升、库存周期改善、研发效率爬坡等指标,均指向公司已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

然而,当前估值隐含的假设较为激进:1223元目标价对应2030年PE 31倍,需以未来五年营收CAGR 80%、毛利率稳定在53%-55%为前提。投资者需持续跟踪三大信号:

季度出货量数据:验证下游云厂商资本开支落地节奏;

晶圆采购成本:反映供应链安全边际;

研发费用占比: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技术投入。

在AI算力国产替代的确定性趋势下,寒武纪的估值重构或许刚刚开始,但风险与机遇始终并存。调研纪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