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该如何思考?
蓝白相见 / 04月21日 08:04 发布
4.19 日北京亦庄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热议。各方观点褒贬不一,在发表个人观点之前,我想先引述两个故事:
1.关于汽车:1886年卡尔·本茨先生发明了第一辆三轮汽车“奔驰一号”。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汽车是否替代马车也是当社会热议的话题,为此八年后的1894年,法国举办里第一次赛车比赛,名为“无马匹厢车赛”,包括汽油车、酒精车、蒸汽车等共102名参赛者报名,但最后只有9辆车完赛,获胜者时速仅19km/h,还不到马车极限速度的一半。当时比赛结果也是引起社会上一片哗然,质疑者并不占少数。比赛过后短短14 年,即1908年,知名度美国福特T型汽车诞生并席卷全球,10年时间累积生产200 万辆(1908-1917)。人类社会对于汽车态度的两极反转,也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
2.关于个人电脑:年轻时候的乔布斯和沃兹都痴迷于一个名为“自制电脑俱乐部”。1975年1月Altair 8800(世界上最早个人计算器)问世,当时让发烧友们癫狂,但操作相当繁琐。1975年6月19日,仅仅时隔半年,乔布斯和沃兹设计了更简单的电路板,编写新的语言程序,有键盘和显示器的APPLE 1和苹果公司横空出世。最开始他们的产品也不被专业的投资者看好,有传言说当时他们找到惠普的高管,却被嘲笑说:“这么专业的设备是不具备商业价值的,因为全球会使用的不超过5人”。但这次的“打脸”又花了多久呢?答案是“十年”。1986年全球个人电脑销量超过600万台,1985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1.0,1990 年全球个人电脑销量已经超过了1500万台。
具身智能从1990年开始至今,经历了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感知&认知&决策”这三十多年的漫长技术积累期和沉淀期,今年我们终于看到其从学术界走进产业界,看到多家全球科技巨头公司和初创型企业陆续发布了一些具身智能的1.0版本理论模型和初步产品演示,虽然当下具身智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都有一定的不足,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更多的机器人本体采集训练数据+仿真训练+视频学习等,不断地优化和训练模型,也许5-10年,也许更快,我们就能看到机器人的操作智能,在不断接近人类,甚至超越人类。从“倒水”、“抓取”等每一个人类的小模型+细分动作开始,从一个产线的分拣工人、一个奶茶店的工作人员、一个酒店的清洁工人开始,商业化场景也将逐一落地。
如果说具身智能和通用(智能)机器人相对应,人形机器人则是通用(智能)机器人的最高级形态,是运动控制能力以及更多综合能力的极致展示载体。人形机器人有任何通用机器人都无法超越的情感诉求,也更容易适配当下人类社会环境。我虽然个人观点倾向于多样化硬件形态的机器人组合(包括机械臂、轮式、四足、双足)更容易找到最适配的场景,就像人的工作也分脑力、精细化操作和重体力劳动的千行百业一样,通用(智能)机器人的硬件形态也应该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定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最终人形机器人也一定是一个巨大体量的市场,就像为什么今天要举办一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并且为什么该马拉松能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关注,这就已经充分诠释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只是当下产业才刚刚起步,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马拉松,才刚刚开始。
关于本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对于投资而言,会有哪些影响?
1、 首先是情绪层面,因为机器人板块从3月份开始,已经调整有月许的时间了,绝大部分跟风的资金也已经陆续离场。
目前留场的资金,基本都是做过充分产业研究的专业投资者,在赛道价值投资上更为坚定,在认知层面更为趋同,也更有序。目前板块已经一切向好,也许短期会有一些“股民”和“基民”的恐慌性离场,这也是最佳的加仓和抄底时期。因为全球的很多具身智能的明星公司都是在24年下半年开始大额融资的,那么25年的下半年,也是很多公司回报股东的“周岁礼”,会开始陆续展示机器人的大脑具身智能带来的泛化能力。加上特斯拉接下来也有gen3机器人,下半年就是大规模量产节奏的开始,在这之前必然会有更多当下未知的产品大/小脑性能的展示,当下回调就是上车机会。
2、 其次是短期板块投资主线:
我认为单从马拉松事件而言,接下来的投资并非以冠亚季军的供应链去深挖,因为术业有专攻,可能A机器人擅长跑步、但B机器人擅长打拳,寻找机器人硬件能力基座短板,从产业稀缺性去挖掘机器人板块的投资主线,才是最合理的。马拉松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在续航层面,包括关节耐用性、产品散热性(热管理)、高能量密度电池和轻量化材料。我认为目前看,“轻量化”概念,是最容易达成投资者共识,既有标的,也有产业验证的方向,相应概念会在接下来几天的表现,更加亮眼。
3、 最后是中长期板块投资主线:我认为马拉松也侧面传达了一个情绪,就是长跑只是运动能力中一个维度的体现,过去几年的机器人投资主要也是围绕“本体制造”和“运动能力”展开,接下来的“具身智能”和“操作能力”,即大脑相关的,才是机器人的重头戏。大脑即芯片的算力和算法,机器人作为国之重器,国产芯片必然是国家政策最重点扶持的方向,大脑的域控制器也算围绕大脑层面的应用。如果板块思考到了大脑层面,就会去分析机器人干活,必然是“手眼协同“,眼睛主要是一些光学类传感器,手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指尖末端触觉感知,另一个是手指的灵巧关节,这两者目前都是方兴未艾。
最后还是写一段我前不久的感慨,因为当下全球局势动荡,经济周期向下。很多老百姓都知道要捂紧口袋,度过寒冬。由衷致敬每一个为了机器人行业,为了科技向善而努力奋斗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是值得被尊敬的逆行者。每一份愿意陪伴和见证的投资人,更值得被时代铭记和感恩。
无论“估值“还是”泡沫“,不过是主观世界的投影。科技向善,也许才是投资未来的初心,致敬关心机器人的每一方人士,尤其前路一片混沌,而且脚下遍布荆棘。
PS: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限于产业学术性讨论,不作为专业投资建议。SEVEN调研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