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盛闭门会:聚焦中概股潜在退市问题
紫菊花 / 04月19日 20:43 发布
精华观点
会议聚焦中国 ADR 潜在退市问题,涵盖市场现状、影响、交易策略及操作细节
1. 市场背景与投资策略:致使贸易紧张局势升级,资本市场脱钩风险引发关注,ADR 退市风险指标处于高位。投资者应聚焦“国内”和“政策”,战术上偏好 A 股,因 A 股外部风险敏感度低、对国内政策敏感度高,且“国家队”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研讨会议超配银行和房地产行业,关注国内刺激政策受益股组合。
2. ADR 退市影响及风险评估:退市分为自愿和非自愿两类。非自愿退市可能由会计欺诈、不合《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美国制裁和违反中国法规等引发。对投资者而言,可在 ADR 最交易日之前卖出,或在场外交易(部分情况受限)、在其他交易所交易(若股票多地上市),还可在 ADR 计划终止时获得净收益。受影响较大的是持有大量 ADR 的中国主题 ETF,如 KWEB。约 20%的美国基金仅持有美国股票,其持仓占相关公司总市值的 7%,这些基金和部分散户资者或面临较大抛售压力。目前 ADR 退市风险评级为 66%,较 2022 年有所上升。
3. 交易策略与产品服务:从 ADR 转换到香港股票交易,有转换、本地交易、转换价格交易直接存托凭证价格交易四种方式。高盛提供定制篮子产品,用于追踪 ADR 与 H 股的溢价价情况。当前 A 股相对 H 股溢价率为 38%,低于三年平均水平 45%,未来或有变化空间。
Q&A
Q1:近期市场对中国ADR(美国存托凭证)退市风险的关注度为何显著上升?
A:当前市场对ADR退市风险的升温主要受三重因素驱动:
其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双方互征关税规模已突破百亿美元量级,地缘政治博弈向资本市场传导,加剧投资者对中美金融脱钩的担忧;
其二,美国监管层近期释放政策信号,例如财政部公开提及“不排除采取进一步措施限制在美上市中概股”,引发市场对监管不确定性的重估;
其三,高盛专有风险定价模型显示,当前中美紧张关系对股票估值的隐含影响已达过去24个月峰值,ADR退市风险指数升至66%,较2022年低点回升2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极端情景模拟表明,若中美资本市场完全脱钩,美国机构投资者或需减持逾8000亿美元中国权益资产(集中于ADR及港股),但中国持有的1.2万亿美元美债头寸可能形成流动性缓冲,降低系统性冲击烈度。
Q2: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国权益资产的配置框架应如何构建?
A:基于政策周期与风险分散原则,建议采用以下策略组合:
市场维度:战术性增配A股市场。A股年内相对H股的超额收益为-12%,处于历史低位;其对外部风险敏感度较港股低1.2个标准差(基于贝塔系数测算),而对国内货币宽松政策的反应弹性高出港股15%-20%。叠加“国家队”通过ETF等渠道提供的流动性支持(2023年Q4净买入规模达480亿人民币),A股下行保护边际更为显著。
行业维度:上调银行与房地产板块至超配。这两大行业具备三个共性特征——境内收入占比超95%、动态市盈率处历史10%分位、主动型基金持仓较基准低配1.8-2.3个百分点。结合宏观政策路径,预计后续LPR非对称降息、房企白名单扩容、PSL(抵押补充贷款)增量投放等工具将形成政策共振。
主题维度:构建“政策乘数效应组合”,重点布局四类标的:1)消费细分领域龙头(受益于个税减免与消费券发放);2)进口替代型高端制造企业(半导体设备、工业母机);3)地方财政支出敏感标的(保障房、城中村改造承包商);4)资产负债表修复型房企(净负债率低于70%且土储集中于高线城市的国企开发商)。
Q3:触发中国ADR非自愿退市的监管路径有哪些?
A:根据现行监管框架,非自愿退市风险主要来自三类机制:
审计监管冲突:《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规定,若PCAOB连续三年无法对发行人审计底稿实施审查,SEC有权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当前153家在美上市中概股中,仍有42家处于“被识别实体”清单(2024年3月数据);
制裁升级风险:美国行政令第13959号及其修正案已将35家涉军中国企业纳入交易禁令,若制裁范围扩大至更多行业(如生物科技、云计算),相关ADR可能面临即时交易限制
数据合规压力:根据中国《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掌握超100万用户个人数据的平台境外上市需通过网信办审查,未通过企业可能被迫启动退市程序。
Q4:若ADR进入退市流程,投资者可采取哪些操作路径?
A:投资者应对策略需根据退市类型差异化制定:
主动退市情形:通常伴随私有化要约,投资者可接受现金对价(溢价率约20%-30%)或转换为SPV股权。需注意时间成本——从特别委员会成立到交易完成平均耗时9.2个月(2020-2023年案例均值);
强制退市情形:操作窗口期为SEC发布Form 25后的10个交易日,投资者可选:
场内抛售:适用于流动性充足的大型ADR(如阿里巴巴日均成交额超23亿美元);
跨市场转换:30家双重主要上市公司支持ADR与港股互换(转换成本约5美分/ADR+0.1%香港印花税),但需关注托管行处理时效(平均3个工作日);
场外交易:通过OTC Pink市场维持头寸,但流动性折价可达15%-40%(参考2021年三大电信运营商退市案例);
被动清算:若发行人终止存托协议,投资者将按退市前30日VWAP(成交量加权均价)获得现金兑付。
风险提示:约7%的在美机构持仓(对应180亿美元市值)来自未开通港股交易权限的基金,此类资金可能形成集中抛压。此外,部分高散户持仓ADR(如蔚来汽车散户占比37%)或面临非理性抛售风险。
Q5:哪些金融产品将直接暴露于ADR退市风险?
A:三大类产品需重点关注:
ETF产品:KraneShares中证中国互联网ETF(KWEB)风险敞口最大,其ADR权重达33%,其中14%成分股未在港二次上市(如拼多多、满帮)。该ETF日均成交额达7.8亿美元,若遭遇大规模赎回可能引发流动性螺旋;
结构化票据:与单一ADR挂钩的ELN(股票联动票据)面临标的消失风险,需核查合约中的“替代性资产条款”;
跨境对冲基金:多空策略基金中,空头头寸集中在美股的组合可能因退市导致对冲失效,需监测轧空风险(2023年Q1某中概股退市期间空头回补推高股价41%)。
Q6:ADR与港股间的套利机制如何运作?
A:跨市场价差交易可通过两类工具实施:
直接转换套利:以阿里巴巴(BABA/9988.HK)为例,当ADR溢价率突破5%时,做多港股同时做空ADR,锁定转换成本后的净价差。2023年该策略年化收益达12.7%,最大回撤4.3%;
定制篮子工具:高盛APEX系统提供一篮子跨市场组合,例如:
AH溢价指数组合:跟踪47只A+H股的价差波动(当前A股溢价率38%,较三年均值低7个百分点);
纯ADR对冲组合:针对未在港上市标的,通过相关性建模构建替代性对冲头寸(如用腾讯期权对冲拼多多风险敞口)。
操作要点:需实时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当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超50亿港元时,港股流动性增强可能压缩溢价空间。
Q7:OTC市场交易的ADR是否具备避险功能?
A:需分情况评估其风险属性:
非制裁标的情形:如腾讯(TCEHY)通过非保荐ADR在OTC市场交易,因其不受HFCAA约束且日均成交额稳定在2.1亿美元,可作为过渡性持有渠道;
涉制裁标的情形:若发行人被纳入OFAC的SDN清单(特别指定国民清单),OTC交易权限将同步终止,投资者可能面临无法平仓风险。2024年1月某生物科技公司被制裁后,其ADR在OTC市场折价率瞬时扩大至68%。
Q8:ADR退市对国际指数体系的影响路径是什么?
A:影响程度取决于发行人的应对策略:
成功转港主要上市:MSCI将在下次评审中维持其权重(基于港股自由流通市值计算),且纳入港股通后内地资金增持可能提升指数占比(例如哔哩哔哩转港后自由流通因子从0.35上调至0.47);
退市且无替代市场:标的将从MSCI中国指数剔除,触发约15亿美元被动资金流出(以指数0.3%权重估算),同时引发ESG评级下调(多数中概股ESG得分低于美股同业2-3分)。
Q9:专业机构在ADR转换过程中的服务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A:相较于零售经纪商,机构级服务包含三大核心价值:
流动性供给:提供日均50亿美元规模的ADR/H股双边报价,支持大宗交易(单笔最高5亿美元)及复杂衍生品对冲(如跨时区波动率互换);
执行效率优化:通过智能路由系统压缩转换时滞,香港市场T+0结算占比达73%(行业平均为58%);
风险管理:运用压力测试模型预判价差极端波动,在2022年3月中概股抛售期间,机构客户转换损失较散户低11.2个百分点。
Q10:投资者应如何建立动态风险监测框架?
A:建议构建三层预警指标:
一级指标:PCAOB审查进展(每年11月关键节点)、中美监管对话纪要;
二级指标:高盛ADR风险指数(当前阈值:突破75%触发减持信号)、港股通南向资金流速(阈值:单周净流入超200亿港元);
三级指标:个股层面做空比率(超过20%时警惕轧空风险)、转股溢价率(突破10%启动套利机制)。
同时需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包括:预设跨市场转换额度(建议覆盖持仓量的150%)、压力测试不同退市情景下的组合回撤(例如100%持仓无法转换将导致组合波动率上升38%)。
最后
中国ADR退市风险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定价在资本市场的映射。投资者需在合规框架内,通过跨市场工具分散风险敞口,同时密切跟踪监管范式演变(如港交所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拓宽替代上市通道)。建议将ADR持仓占比控制在组合的15%以内,并通过波动率曲面期权构建非对称收益结构,以应对潜在的政策冲击。调研纪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