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所有人必须认清现实的一年
爱分享 / 04月05日 23:43 发布
首先,要放弃一切幻想:
1:要放弃经济复苏的幻想
2:要放弃世界和平的幻想
3:要放弃投机发财的幻想。
其次,要认清现实:
一: 要认清中国并不是特殊存在的个体,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盛衰与共是必然联系。
二:要认清西落和东升没有因果关系,西落更多的是其自身原因,东升只是我们过去一直在做好自己。西落是漫长且螺旋的过程,东升也是艰难且螺旋的曲线。速胜和投降论都不可取。
三:要认清普通人的艰难日子刚刚开始,未来经济低速增长和普通人收入停滞将是常态,那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过去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都到顶了。回头看,2,000年,我国的GDP刚刚跨过1万亿美元门槛在世界的占比只有3.5%,排名第六.到2024年,我国的GDP已达18.94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到18.94%。这个成绩绝对称得上世界瞩目。如果仅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25年里,有三个主要因素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一世界工厂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0成员国。由此,我国开启了通向世界工厂之路。2000年,我国工业产值只占世界工业产值的6%,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端行业。经过十几年招商引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全体人民的砥砺前行,到2013年,中国碱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到202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到了世界29%,超过了美加日等世界主要工业国工业产值的总和,是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不仅工业门类齐全,而且正在全面覆盖高中低端产业。在人工智能A!、机器人和新能源等尖端产业,中国也已经具
备了与西方国家一较高下的能力。现在不管是在欧美、东南亚,还是印度、非洲,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制造。
我们在感叹世界工厂名不虚传时,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市场潜力几乎已被充分挖掘,继续扩展的空间有限,且由于中国人力成本的增加,低端产业不可避免的出现外流,这会导致大量劳动密集性岗位丧失。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欧美开始主动脱钩断裂,一批设计中高端的外资产业转移出去。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芯片、新能源、AI和军工等多方面发力这些行业增加的产值可能弥补一部分产业转移导致的GDP减少,但却很难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
第二,房地产。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住房商品化开始,直到2020年,整个中国的大小城市就像一个大工地,到处是林立的塔吊和脚手架。20多年里,房地产始终爆火,房价节节攀升。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出让金不但解决了财政紧张,还有充裕的资金可以大搞
市政建设。房地产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行业需求,拉动这些行业的高速发展,火爆了装饰装潢行业,带动了本以饱和的电器家纺行业。房地产本身提供了近一的就业岗位,其价值比家电和汽车高出两三个数量级,占了中国整个GDP的约30%,并提供了大致同比例的就业岗位。
但是,房地产发展到今天,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7平方米,已经基本满足了民众的住房需求。而且不仅中国人口开始进入下行通道,房地产还给居民端留下了债务。所以,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不但失去了增长的空间,而且必将大幅萎缩。由于过去30年中,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如此之高,任何新兴行业都难以弥补房地产萎缩造成的就业岗位和GDP的流失。
第三,基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在高速公路建设上发力。到2023年,我国已建成总里程达18.36万公里高速公路网,覆盖全国.我国的高铁建设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已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经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目前中国高铁总长度达4.6万公里,占了约一半的世界高铁线路总里程。
高铁建设不仅拉动了GDP和就业,同时也拉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迈进。但是大型基建都属于长期使用的高投入基础设施,更新周期长且不可能无限扩张,一旦建设完成,必然会行业萎缩,由此丧失的GDP和就业岗位与维持网络运营不成此例。过去,以上三个方面的高速发展,还带动了金融、保险、商贸、t和餐饮等服务业的快速扩张,创造了千万级的就业岗位。目前这些行业的萎缩和停止增长,只能靠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和在其他领域的创新来弥补。
因此我们看到政府在大力推广一带一路,就是希望继续挖掘海外市场潜力,国内从上到下高举新制生产力,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防止经济高速发展后产生级刹车,给GDP一个缓冲过程。
其实,这也是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纵观世界发达国家,GDP能维持在1%到3%左右已经很不容易,尤其处在世界混沌期的背景下。所以,中国经济增速降缓并不可怕。我们唯一要坚定的就是像过去一样,做好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一个国家的自身发展不能只靠所谓的国运,更多的是靠自身的努力与拼搏。(丁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