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从四个月的智驾体验看中国智能驾驶的未来

孙成刚   / 04月01日 16:43 发布

从四个月的智驾体验看中国智能驾驶的未来

本周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一位负责智驾的外企中国区总裁发出狂言,大吹智驾领域全球只有一家企业断代式领先,中国的主机厂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全栈自研,那是浪费金钱。主机厂应该老老实实做主机,把智驾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做就行了。
听到这个论断,我的心咯噔一下子。因为就在一天前,中国最大的智驾供应商——地平线公司的创始人余凯也明确指出,智驾应该成为未来车辆的标配,犹如手机的通讯功能,是必须要有的功能价值。最多有20%的车企可以玩玩全栈自研,其它的车企,应该老老实实提供情绪价值,去做车子的外形等变革,提供给用户差异化的选择,至于智驾,买它们的就好了。

我对这个观点沉思良久。因为,如果这个论断能够成立,那么,未来即便只卖5万元的电车,也应该标配智驾。智驾也者,第一位追求的是安全、舒适、方便,而不是不同智驾系统有不同的风格。不应该出现何小鹏的智驾风格和马斯克的智驾风格这种差异。而应该是何小鹏=马斯克=所有车标配。那么,当前一些自研智驾的车企,似乎就多此一举了?

反过来,如果他们的论断是错误的,那么,地平线这样的公司就应该消亡,大家喜欢的也许就是不同风格的智驾。如是,就会有老爷风格的智驾、小姐风格的智驾、太太风格的智驾。

未来,中国的智驾,世界的智驾,究竟应该走向哪一条路线呢?我看到,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蔚小理”的掌门人都充满自信。似乎都对未来胸有成竹。只不过,全栈自研投入最早、目前技术领先,成为国内第0梯队的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似乎底气更足,他提出了智驾之外的另外两大发展方向,这是其它汽车企业尚未触及或者尚未布局的两大领域: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
这个周末,我仔细聆听百人会论坛的企业家和专家的发言,也在思考着未来智能驾驶的方向。结合自己智驾四个月的体验,我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我是2024年11月末才买的第一辆新能源车,小鹏X9。本来,我对电车是没什么概念的,一直以为就是油车变成电车,换了一种动力模式。社会上又有各种对于电车的误解,比如说马力不足、冬夏效能低等等。一直到我网上参加了小鹏P7+和M03的新车发布会,才惊讶地发现电车的核心早已经不是电动,而是智能。于是,我在发布会当晚就预定了P7+的顶配版。但是,到了小鹏的汽车门店,才发现X9的宽敞更适合我的情况,于是果断转购。到11月底,拿到新车,激动万分。

激动到什么程度呢?提车回家的路上,我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没想到在那么复杂的路况下,小鹏的智驾系统竟然真的能让我双手脱离方向盘!但是,我总是担心出问题,双手要一直放在方向盘上面,动不动就踩刹车。在高速巡航(时速大于80公里)的时候,我总觉得它离路边太近,感觉就要侧碰路障,所以十分紧张,不时调整方向。当我驱车20多公里回到家的时候,我竟然出了一身汗,而且几乎要虚脱了……

所以,那不是激动,是紧张。是对智驾的不信任。我无法想象,国内的智驾系统竟然能做得这么好了。

从那时候开始到今天,短短四个月的时间,我从一个平时不开车的人,变成了一个天天出门开车的人。在买车之前,我已经有四年时间几乎不碰车,出入全都是打车,每年打车费都在10万上下。即便如此,也感觉很、划算,因为打车的路上,可以看手机,可以想事情。不必操心变道超车,不必操心泊车。但是,买了具备智驾功能的小鹏X9之后,我竟然在四个月的时间开车2597公里,其中完全智驾2320公里,智驾占比89.3%。

这个接近9成的智驾,意味着我开车过程中有90%的时间可以不必专心看路看车,而有自己的走神的时间,思考的时间,甚至可以看看手机,看看视频,更进一步闭眼休息一下。于是,开车变成了享受……

回顾这四个月的开车经历,我有以下的体验和感受:

一、智驾的迭代、进化速率超出想象。几乎从提车之日起,几乎每一个月甚至每一个星期,小鹏的智驾系统都会升级(OTA)至少一次。这种频繁的升级,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但四个月之后,智驾的功能进化是令人超级惊讶的。

比如,泊车系统。最初是可以选定位置自动泊车的,但边角的车位,它动不动就提示无能为力,需要人工泊车。到后来,各种复杂的泊车场景它都可以完成,甚至即便没有车位,你画个框框,它也能停在你划定的车位上。

比如,原来它只能在地面宽阔的马路上速度达到30公里后才开启NOA(全面辅助驾驶)模式,否则最多是LCC(车道居中模式)或ACC(自动巡航模式)。而现在,它可以记住你走过的历史路径,从家里地下二层的车库到办公室地下二层的车库,它可以完全自动驾驶,不需要你做任何干预了。这包括车位启动、出车库、出闸机、路上巡航、进闸机、进车库、选定车位停好。想一想,你坐到车子上,它说,我们开始吧,于是就自动开启行程。到了办公室楼下,它说,即将停到你的车位。然后左转右转后退,就完全泊好车,你下车就离开了。中间完全无需干预!这是多么爽的体验!要知道,这个变化,只有短短四个月时间!这使得你会感觉到,买了一辆新车,每个月升级一两次,就像换了一辆新车似的。这种体验,是无与伦比的。

比如,行驶在路上,原来超车、跟车、变道,还有点生硬,前车刹车、候车超车、闸机附近,它都可能点刹、急刹,体验就是新手司机。但四个月后,它可以不减速地超过行驶缓慢的车辆,可以加速超出,可以闸机前平滑减速等抬杆后再平稳通过。已经脱胎换骨成老司机了。

比如,原来通过环岛,它必须减速礼让。而今,它通过环岛的全过程可以不减速。

比如,原来大的弯道调头它无法一次完成,就只能停在原地要求你干预,现在已经可以倒退后再继续调头。

再比如,原来经过无划线的道路,面对双向车流和人流以及自行车流,它会显得犹豫,动辄点刹。而今,它已经可以预判双向车况,保持平稳的速度轻松通过拥挤路段……

这四个月的朝夕相处,切身体验到了它升级迭代的速度,我才敢说,如果再给它半年,智驾只会变得更加智能。所以,我才相信何小鹏说的话:2025年底,小鹏将推出L3智驾系统——L3,就是基本可以不动脚的智驾。L4就是基本可以不动手的智驾。L5,就是完全不需要动脑子的智驾。目前,中国和世界所有的智驾系统,其实都只是L2级别。

二、中国的智驾系统是全球领先、傲视群雄的。因为自己开的车有智驾系统,所以,我也一直在关注中国其它车企的智驾进展。我特别关注了第一电动汽车网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智驾大赛。到第13站厦门站的时候,我看了直播,发现这一站的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左转、调头、岔路、双向拥挤路段的设置上,难度都超出我平时的路况。在厦门站,小鹏G6竟然实现了全程无人接管,创造了13站比赛唯一的无接管,并勇夺赛站第一名,堪称不易。

一次比赛也许说明不了太大问题,为此,我把这13次比赛的成绩都找出来,做了一下比较。13站比赛中,自始至终都有参加的品牌包括小鹏、阿维塔、问界三家。这种情况下,平均名次:(数字越小越好)
小鹏:    2.75
阿维塔:3.75
问界:  5.08

显然,在名次上,小鹏的成绩是最好的。尤其是后面七站比赛,平均名次2.28,且获得了4站比赛的第一名。实在难得。

对比来看,中国车企的智驾整体水平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全世界的电动车,中国本来就占据了7成以上的份额。在智驾领域,世界上除了一家特斯拉,几乎找不到别的更有水平的车企。而中国,优秀的智驾车企犹如繁星璀璨:小鹏、理想、领克、极氪、小米、腾势、智己。而在整车企业之外,还有专门提供智驾服务的优秀企业:华为、地平线、momenta、小马智行、黑芝麻、大疆等等。

中国的智驾,是一个完整的集体。这个集体,是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类似博世中国区智驾负责人的观点,往浅了说是荒谬的,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往深了说,是祸国殃民的。

三、智驾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方向。一个国家的车企,整体水平高,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2023年世界上年销量最大的前十名车企,就包括丰田、本田、铃木、雷诺日产等三家半日本企业,总销售量超过2000万辆。对日本这样的弹丸小国,这就是绝对的支柱产业。显然,日本企业进入汽车赛道,零跑全球50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中国的智驾整体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这种效应,是我们的尖端优势,竟然有人让我们放弃?不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

目前,无论是小鹏还是华为还是特斯拉或其它任何车企,智驾还都只是L2级别的。所谓的智驾平权,也还只是一个口号而已。智驾体系分两大方向。一个是用激光雷达的,包括华为系。另一个是主要用摄像头加上毫米波雷达的,是视觉方向为主的,包括特斯拉、小鹏系。其它企业只是二选一或者中间路线而已。哪种方向更优呢?激光雷达的成本上万元的时候,低端车肯定不可能选用。智驾体系超过3万元(华为)甚至达到6万元(特斯拉),15万元以下的车子也绝对不可能用。小鹏汽车提出的科技平权,是在15万元级别的车上配备高端智驾,且完全免费。这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地平线CEO余凯的观点应该代表着世界智驾的必由之路:智驾,是标配,是要给包括价格在5万元的车辆必须要配备的基础功能。如果这样,就要求车企之间、供应商之间,有更激烈的竞争,将智驾成本彻底打下去。目前,地平线的纯系统价格每套还不到1000元,未来配备高端智驾,也只要2000元以下。这已经包含了芯片和软件。未来,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将一套车的智驾水平全部打到5000元以下,实现5万元-100万元的车型全部装配高端智驾,完全无人驾驶才能真正实现。

这条路,未来只有中国能走通。世界上其它车企只有学中国、跟随中国、买中国。其中,最优秀的企业很可能是大众汽车,它已经布局了小鹏汽车和地平线两家企业,每年购买智驾系统等方面的采购已经超过60亿元。

全栈自研和供应商模式,也是未来中国必然并行的两种模式。供应商模式很简单,购买地平线、华为的智驾系统,车企在外观、智舱、底盘等方面提供情绪价值。这样的车企,就只能卖车,考验的是外观设计和满足用户情绪价值的能力。

全栈自研的最大优势,是车企完全自主研发智驾系统,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还包括智驾的芯片。这方面,全世界最优秀的两家企业,就是小鹏汽车和特斯拉。它们的特点,是有算力、算法、数据的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特斯拉的算力是世界第一,小鹏的算法与DS异曲同工,两家企业都有自己的车在跑,数据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但特斯拉目前有数据瓶颈,海外的数据没法拿到国内来用,国内的数据也没法出去算。小鹏的短板是数据总量还比较少,算力也略显不足。二者的竞争和较量,或许是双赢,而不会成为你死我活的竞争。

最重要的是,全栈自研的车企,拥有了算力算法数据之后,必然走向人形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因为,车辆智驾是最直接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比车辆难度要大10倍以上。如果车企不做全栈自研,就只能做车。做了全栈自研,就必然会做人形机器人。这是下一代,是必然的方向。

所以,我们就看到,在智驾方向努力的车企,也开始做人形机器人。特斯拉有擎天柱机器人,小鹏的是IRON(铁人),小米在做铁蛋。中间商地平线的机器人是地瓜。

在全球唯二做全栈自研智驾的企业中(特斯拉和小鹏),特斯拉在做SpaceX,要飞去火星。小鹏汽车在做汇天飞行汽车。相比去火星,飞行汽车更接地气一些。为什么别的企业没有提这个飞起来的方向?因为,它们没有做全栈自研。而飞起来的交通工具,必须更好理解AI。小鹏的汇天飞行汽车,是比智驾汽车更进一步的智驾飞机。特斯拉的火箭制造难度大,软件难度反而并不大。

所以,在低空经济进入启蒙阶段的时候,全栈自研的车企更有先发优势。中国车企将在这方面的赛道中处于领先位置。

未来的世界会更美好。只是,我们当下需要脚踏实地。从我智驾四个月的体验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小鹏智驾虽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目前的拐弯压实线问题还没有解决,侧面防撞避让能力不足的问题、踩加油时的紧急制动问题、行驶过于安全而牺牲速度的问题,等等,都还需要继续改进。至于极端复杂路况的应对平滑,显然还需要更多学习。这需要抓紧落地自己的图灵芯片(地平线的征程系列),抓紧提升自己的算力,抓紧改进自己的算法,抓紧扩大数据的获取能力等。

给一点时间,多一分期盼。希望中国的车企能在智驾领域保持长期的领先优势,并顺利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从而在这两大领域都形成中国的独特优势,引领世界经济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