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股市安吉拉   / 03月27日 17:27 发布

从 A 股股票数量变迁,看股市发展脉络与投资坚守

安吉拉---收盘后复盘个股,虽然瞅的眼睛很不舒服 ​​​,但还是想写一篇关于A股数量的感慨。

记得早年在上海跟老师学操盘技术,老师的要求是手绘K线,手绘图表,早年的手绘K线,一是不如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再是这在当时的技术派是一项认定的基本功,尤其当时的老师是坐庄出身,手绘K线更是次次强调;

再后来老师也要求一副副图表打印,反复对比。老师没有明着要求,但点明几位老同学光打印出来的图表堪比墙高。老师还举了例子,说一位很有名的赌神,睡觉之前每天把牌亲一遍,每张牌都熟记于心。久而久之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赌神。具体有没有这回事,反正这个例子听老师说了不少次,后来怎么着,打印呗,笨模笨样的买了台打印,开始还是墨盒,一套墨盒在零几年好几百,打印不了多少就很快用完,也是心疼,但想着老师说人家优秀同学的学习,自己又找人把打印机改成了连供,终于也是不断的打印图表,毕竟真心想学技术,学好一门本事,吃苦下功夫还是要下的、。

都快二十年前的事儿了,一些最早学习上课的细节,很多都忘了,但老师说到的那个赌神每天睡前亲一遍牌和优秀同学一张张打印图表对比,手绘K线下着笨功夫,这些也都是自己下过的苦功夫,倒是印象深刻。为什么要求这样,就像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能生巧。那时年轻也有心劲儿,恨不得白天K线,晚上K线,睡觉做梦都不离K线,互联网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消息也相对闭塞,只是在图表上下着笨功夫。记得着时手机还用着诺基亚,每次上课都会用一款老式的录音笔录音,上课内容平时恨不得24小时播放着。

言归正转,要说股票的数量,就说起了这个时间线。最早复盘记得0几年才1000多支股票,到了08年复盘好像1600多支。那时复盘表格结合手写,大部分都是手写股票,股票数量少,且个股跟指数走势同步率极高。复盘也容易。

这种手写记录复盘个股,记录涨停板的习惯一直从08年坚持到了17年、18年之后就开始在记录了,也结合手写。

也可能是一种长时间投入的沉没成本,也可能这就是我的性格,对一件事认定了,就近乎偏执,很少心思活络的左右摇摆,就很少去乱七八糟的去想,比如想这样下功夫到底有没有结果,我付出了没有结果怎么办,几乎不会去想这些,我就是一门心思去做,去记,去画,回顾过去,我对于各种利空利好消息滞后,因为精力不在这块,而九成的精力在图表上。

到现在也是,我不会东摇西摆的去乱想,瞎想,而是执着于这个领域不断深钻,日复一日的下着苦功夫,笨功夫,我好像也不太会使用巧劲儿,大抵任何一个行业想做到极致,都需要这种偏执狂的精神,也可能我就是那天选股市人

再回到这个股票数量的复盘,08年复盘1600多支。后来形态熟练了,越复越快,1000多支一个多小时就能看完全部。

记录股票的话是第二遍。第一遍是粗看一遍不记有个印象,第二遍手记,第三遍精筛。这种复盘方式是多年保持的习惯。

到12年--15年,就明显感觉股票数量增多,12年加上创业板的数量就增加到了2400多支。13年--15年个股行情起来不少,就更加下功夫去记录,每天不间隔的去手记。那时的股票支数差不多2800支

到了17年,18年我去记的支数好像是3600家。

复盘是这样,一遍遍的把总数所有走势全部过一遍,再一遍遍筛,而不是我就看了这五支,十支,就以为这里其中某一支是最好的,我不会这样,我必须是全部看完,再下结论,哪支更好

什么是好的股票?先统筹全盘,全盘全局于心,再去逐一对比。先过一遍总数,再分精筛,精筛。这样下来的复盘是全面的。而不是只看几支,挑出一支就说它是最好的
对A股股票这个数量我一直保持着记录,也很敏感。今天复盘发现,A股总支数竟到了5410支

写个日期做下记录吧,截至2025年0326日A股支数升至5410支

而当下指数3368点,三千点第一次出现是在07年,18年时间3000点纵向没变,但横向却大变

就像摊煎饼,高度没变,横向却大变。

横向增涨了,纵向没涨,那也是涨。这些年股市的上涨好像一直是横向扩展。没增加高度但一直在增加广度

也真要理解这种横向上涨,就像摊煎饼,煎饼摊主不给你加饼的层数纵向不堆高,但把饼摊得比锅还大,多塞了几根油条和烤肠,吃着照样管饱。

就像厨房调料架,纵高不变,但横向面积扩大,照样是一种涨法。

厚度不够,面积来凑,股市逐年都在扩展面积,体量

以上说这么多,而要警觉的是什么?这么多年股市一直在份额上增长,数量上增长,面积扩容到一定地步,接下来就又该是高度了。先覆盖再拔高

横向铺开到一定程度后,纵向叠加往往能爆发更大潜力,两者结合才是“立体增长”的最优解
细想的话,这是一种先横后纵的递进逻辑

城中村盖平房,家家户户占满整块地,但只能住一层。 这是横向发展,之后进入拆迁阶段,拆迁后原地盖30层电梯楼,横向占地不变,但纵向叠加,多住500户人。

横向完成一定的体量后,就该向上要空间了。

A股的发展节奏更像是先横向占位,再纵向叠高

而站在大国发展的角度来说,也要理解,横向是基础,决定底盘大小。纵向就是杠杆,激活指数增长。3000点已然晃荡了十八年,接下来就正常的节奏该是横纵两手抓了,以此实现立体增长; #a股#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