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利转债退市
弯弯爱财 / 03月24日 14:19 发布
普利转债退市(首例因重大违法退市)
普利制药因2021-2022年财务造假(虚增营收10.31亿元、利润6.95亿元),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条款,成为首例因重大违法退市的可转债。其正股及转债复牌后连续跌停,转债价格跌至57元附近,机构投资者已大幅减持。
该案例凸显了财务造假对转债市场的直接冲击,尤其是此前机构持仓占比高达69.69%,退市导致散户投资者损失惨重。
回顾
搜特转债(首只强制退市转债)
退市原因:正股*ST搜特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触发交易类退市规则,于2023年5月终止上市。搜特转债同步退市,成为历史上首只强制退市的可转债。
违约情况:2024年5月,搜特转债因发行人流动性枯竭无法兑付回售本息,成为首只实质性违约的可转债,打破市场“零违约”纪录。
价格表现:退市前价格从95元暴跌至18元(较面值缩水82%),退市后协议转让价最低跌至0.001元/张。
我在60多元割肉,退市前买入10张。
转债(首只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转债)
退市原因:正股*ST因连续四年亏损及财务造假,于2023年7月进入退市整理期,转债同步退市。
违约情况:2024年8月,退债到期未能兑付本息,成为第二只实质性违约转债。退市前价格从153元跌至8.339元,跌幅近95%。
鸿达转债(面值退市与连环违约)
退市原因:正股鸿达兴业因股价连续低于1元于2024年3月退市,转债同步终止上市。
违约情况:2024年6月和12月,鸿达退债两次公告无法兑付利息和回售资金,成为首只多次违约的转债。其发行规模达24.27亿元,违约金额巨大。
背景分析:发行人因化工行业低迷、大额债务逾期及破产清算风险,最终资金链断裂。
已确认刚兑的转债
△全筑转债
刚兑方案:根据重整计划,小额持有者(如5万元以内)按面值100元全额现金兑付,并附加利息(扣税后净收益约3%)。
操作流程:投资者需主动申报债权并参与重整方案投票,最终兑付资金自动到账,无需复杂手续。
市场影响:全筑转债的刚兑实践为后续重整企业提供了参考,强化了市场对小额债权保护的预期。
△正邦转债
刚兑方案:2023年8月,正邦科技在重整中提出“10万元以内全额现金兑付,10万-2000万元部分按转股价折算股票清偿”,成为首例小额刚兑的可转债案例。
执行效果:小额持有者实际兑付价接近100元,大额债权则通过转股或信托份额处理,但清偿率较低。
行业意义:该案例打破了可转债“零违约”信仰,但为高风险标的提供了兜底参考,尤其是对AA级及以上发行人。
我在80多元割肉,无缘刚兑。
潜在刚兑预期的转债
01
广汇转债
背景分析:广汇汽车因正股面值退市转入新三板,但其AA+评级和实体资产(如地皮、子公司)为刚兑提供了可能性。市场推测其可能参照正邦模式,对10万元以下小额债权优先兑付。
风险提示:发行人短期债务压力大(货币资金83.36亿元 vs 短期债务304.63亿元),若重整失败,刚兑可能无法实现。
02
岭南转债
岭南转债曾因发行人资金紧张提示违约风险,但尚未公布明确刚兑方案。此类标的需关注后续重整进展及小额债权保护条款。
小额兑付方案
2024年8月,中山市国资委通过旗下中山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服务有限公司,以100.127元/张的价格收购持有不超过1000张(即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份额,超出部分不纳入收购范围。此举使小额投资者得以保本或微利退出,但大额持有人仍需承担违约风险。未偿付本金规模
截至2025年2月,岭南转债剩余未偿付本金约4.11亿元,占原到期金额的84%。公司仅完成第一期10%的兑付(4558.5万元),后续偿付计划尚未明确。大额兑付难度极高
公司缺乏实质性资产重组计划,仅通过展期债务、催收应收账款等措施缓解压力,但核心盈利能力未恢复。
若进入破产清算,普通债权清偿率可能低于10%,且质押资产(如应收账款、股权)可变现性差,难以覆盖债务。
岭南转债的刚兑仅限于小额投资者,整体违约风险仍未解除。公司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新增债务压力与法律纠纷进一步削弱兑付能力。
我曾经在岭南转债上赚了一些钱,之后因业绩亏损没有再买过。
刚兑通常针对单账户持仓≤10万元的投资者,通过现金或高比例清偿保障散户利益,但大额债权人需承担转股或资产处置风险。
刚兑依赖发行人重整成功,若破产清算,普通债权清偿率可能低于10%。
转债市场自2023年首例违约以来,信用风险加速暴露,退市新规与发行人财务恶化是主要推手。投资者需从以下角度应对:规避高风险标的:财务造假、持续亏损、高债务压力的发行人。
把握政策导向:优先布局政策支持行业(如新能源、科技)的优质转债。
强化债底分析:低价债需结合纯债价值与发行人偿债能力评估安全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