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德尔股份392%溢价收购实控人资产,补偿设置或有玄机

中孚君   / 03月10日 18:20 发布

图片


上市公司高溢价并购,特别是高溢价关联交易,对这家公司到底是福是祸?在A股历史上,大部分时候的结果都让其中的中小股东开心不起来,更多给他们留下的是一地鸡毛。  

近日,德尔股份(300473.SZ)发布公告,拟以2.7亿元的交易对价收购爱卓科技100%股权,评估增值率高达392.12%。这一数字瞬间引发市场热议:一家净资产账面价值并不高的公司,凭什么能卖出近四倍的溢价?  

更令人玩味的是,这并非德尔股份首次高溢价收购实控人李毅旗下资产。过去几年,德尔股份多次并购资产,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商誉减值、业绩亏损的阴影挥之不去。此次收购,究竟是不是真的“未来可期”?  


01、未来盈利撑得起高溢价吗?


据德尔股份公告,拟向上海德迩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爱卓科技70%股权,拟以零对价受让兴百昌合伙持有的爱卓科技3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爱卓科技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本次交易中,由于上海德迩、兴百昌合伙的实控人均为李毅,因此构成关联交易。

公司宣称收购目的在于:围绕上市公司汽车零部件主业,拓宽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矩阵的单车价值,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和标的公司之间在客户资源、产品配套与研发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并且,德尔股份还表示,爱卓公司技术积累深厚、盈利能力及经营前景良好,本次交易有利于增厚上市公司收入和利润,提升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

不过,根据公告,爱卓科技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评估价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对此,德尔股份的解释是,爱卓科技长期轻资产运营,账面净资产较低,但其近年经营成长较好,净资产收益率较高,未来盈利预期可观。  

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完全打消市场疑虑。根据此前的收购预案,2022年以来爱卓科技营收净利润均呈现上升态势,截至2024年9月末,爱卓科技的资产总额3.1亿元,负债率为80.5%。

此次收购的另一个争议点在于发行价格的确定。德尔股份选择以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作为依据,而非更常见的20个交易日均价。这一选择导致发行价格定为14.15元/股,显著低于20个交易日均价对应的17.11元/股。  

市场因此有声音质疑,这一定价方式是否变相降低了实控人李毅的持股成本,从而加剧对中小股东的摊薄效应?德尔股份回应称,选择120天均价是基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规定,且市场上已有不少类似案例。本次发行定价已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无关联董事及独立董事发表意见;本次交易尚需履行股东大会审议程序,包括定价、估值等议案内容将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关联股东将回避表决,中小股东亦将参与投票决策。



02、补偿机制设置或有玄机


根据上市公司和上海德迩签署的《业绩补偿协议》,上海德迩的业绩承诺和补偿的主要情况如下: 1、上海德迩承诺标的公司2025年度、2026年度和2027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2339.75 万元、2700.86 万元、3401.78万元。相比德尔股份支付的对价2.7亿,这个赚钱的速度需要至少六七年才能“回本”。


图片


那么如果没有完成业绩承诺怎么补偿呢?交易报告书中是这么说的:业绩补偿应当先以股份补偿,不足部分以现金补偿。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如果爱卓科技业绩没达标,卖方(也就是业绩承诺方)得把自己手里的股份“吐”出来,还给上市公司。如果股份补完了还不够,得用现金补。但问题是,卖方现金不足的时候又该如何确保能够补偿给上市公司?

根据交易报告书,补偿金额的计算公式也有点复杂,简单来说:未达标的部分,按比例补偿。补偿金额 = (承诺的净利润 - 实际净利润) ÷ 所有承诺净利润的总和 × 交易对价 - 已经补偿过的金额。补偿股份数 = 补偿金额 ÷ 发行股份的价格。

举个例子:假设爱卓科技2025年承诺赚1个亿,结果只赚了5000万,差了5000万。如果三年总共承诺赚3个亿,那么补偿金额就是(5000万 ÷ 3亿)× 2.7亿(交易对价) = 4500万。如果发行股价是14.15元/股,那补偿股份数就是4500万 ÷ 14.15 ≈ 318万股。

问题来了:这补偿机制真的能够保障全体股东的利益吗?

1. 补偿力度有限:补偿金额是按比例算的,不是全额补。也就是说,就算爱卓科技业绩崩了,补偿也可能cover不住小股东的损失。

2. 股份补偿的副作用:虽然股份补偿听起来是好事,但如果补偿的股份太多,可能会让实控人的持股比例更高,小股东的话语权反而被削弱。

3. 现金补偿的可行性:如果卖方到时账上没钱,现金补偿执行起来也会是一件困难的事。到时候,中小股东除了“干瞪眼”还能怎么办?

值得注意的是,德尔股份在回复中提及,同行业可比交易的增值率在283.55%-578.71%之间,爱卓科技的392.12%增值率处于合理区间。但问题是,行业高溢价收购的普遍性,是否意味着其合理性?此外,各家公司交易标的的质地也不同,各自的赚钱能力也大不相同,用其他公司的溢价率来佐证此次定价的合理性,似乎也并没有必然联系。


03、此次能否避免重蹈覆辙?


德尔股份的高溢价收购并非首次。2017年,公司从李毅手中收购阜新佳创及德国CCI公司,形成超10亿元商誉,但随后因业绩不达预期多次计提减值,直接导致2022年亏损超9亿元。2019年,公司又以溢价31.31%收购爱卓汽车,但标的公司连续亏损。 

公司方面解释称,德国CCI系大股东协助上市公司对第三方的过桥收购,实际并非大股东资产。由于交易对方对时间及确定性有较高要求,为保证交易顺利进行,由控股股东先行过桥收购,再由上市公司从控股股东收购,市场同类上市公司境外收购交易亦大多采取此种方式。同时,正因为系“过桥收购”而非对实控人的资产收购,故存在商誉的情况。 德国CCI历史悠久,经营较为稳定,收购完成以来的收入稳定增长。收购爱卓汽车系为收购相关土地厂房,基于成本法评估结果作价,定价公允、不存在利益输送。收购完成后,公司依托所收购的土地及厂房完成了常州基地建设,重点服务华东地区客户。2023年,由于常州当地部分规划调整, 地方政府将部分土地及厂房收储,为上市公司带来收益。

不过从公司的历年财务报表来看,上述收购在执行后的年份,都曾或多或少地对公司业绩形成拖累。德尔股份近些年的业绩也因此呈现大幅波动,其中2020年、2022年均出现大幅亏损。这显然并不符合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做大做强的初衷。


图片


高溢价收购如同一场赌局,赌的是未来。德尔股份此次收购爱卓科技,究竟是押注未来盈利,还是只是一场“资产腾挪“?市场各方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