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banner

banner

龙芯中科----国产CPU企业,谁有可能超过英特尔?

桥豆麻袋   / 02月21日 13:37 发布

今天讲龙芯中科,纯粹是个意外。

龙芯中科这家公司,我估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即便是在资本市场,市值炒得已经比较高了,但是可能都没有去从底层认识这家公司。

我认为这家公司是值得关注的,倒不是单纯为了投资,而是龙芯中科这样的公司,真的是100%国产化高科技企业。

即便是华为,也做不到。

 

因为目前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指令集”,只有英特尔的“X86指令集”和ARM的“ARM指令集”。

所有的芯片,如果想成为通用型产品,那就必须要用这两种中的一种。

华为的麒麟芯片,也是基于ARM指令集的架构,还有苹果和高通都是。

也就是所有的芯片企业,都要花钱买这两家公司的授权,做出来的芯片才有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半导体谈不上100%国产化。

华为其实自己已经研发出了“灵犀指令集”,但是并没有用在主流产品上面,因为很无奈,这个框架需要无数其他商家适配才有用,否则对消费者没用。

你看华为的鸿蒙系统,在这么大力的推广下,而且基于华为本身庞大的用户基础,才慢慢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生态圈,也还不是主流。

而龙芯中科本来就是一个体量比较小的公司,几乎没有什么用户基础,想要研发一个东西,然后让所有硬件和软件商来适配,这个难度太大了。

今天之所以讲龙芯中科,是因为昨天有位朋友在问,让我有所感触。

 

这位朋友的问题很对,龙芯中科水平越来越高,好消息也不少,可为什么就是没有市场?

首先还是先大概讲讲龙芯中科的历史,然后再去理解和支持。

在20世纪末的时候,信息技术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计算机从此走进千家万户。

但是我国的信息技术非常落后,只能做组装的工作,重要的零部件全都依赖进口,系统就更不用说了。

这当然不行,所以2001年,中科院就启动了“龙芯”处理器项目,从那个时候开始,“胡伟武”就当了项目负责人。

老胡毕业于中科大,然后在中科院读博,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带着一群科研工作者,真正的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的研发处理器。

插个题外话,“寒武纪”就是脱胎于龙芯项目,创始人陈天石和陈云霁两兄弟,当年就是龙芯项目组的成员之一。

2016年的时候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兄弟俩就单独创业成立了寒武纪。

当然这是后话,龙芯项目落地一年以后,老胡团队就成功研发出“龙芯1号”,这可是我们第一款国产CPU。

虽然性能很差,总算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紧接着2003年,马上就又推出了“龙芯2B”,这是一款通用型64位CPU,可以说在处理器领域总算入门了。

随后又经过长达6年的研发,才推出了“龙芯3A”,这是我们第一款4核CPU,性能提高了一大截。

不过这些产品其实也不是100%国产,因为在2022年之前,龙芯用的也是别人的指令集,不过不是主流的X86也不是ARM,而是MIPS。

一直到2022年,公司才逐渐把产品转移到自己研发的LoongArch架构,这才算是真正的脱胎换骨,完全摆脱了对别人的依赖。

而龙芯中科正好就是2022年上市的,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幕。

图片

在上市之前,业绩每年都是增长的,上市之后,每年都是下滑的。

还有利润表现更惨。

图片

上市之前多少还有点利润,上市之后,连续大亏两年。

所以很多人拿这一点责怪龙芯中科,这是不对的,你要知道人家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首先他如果继续用之前的方式发展,加强硬件性能,架构还是用别人,可能业绩会持续增长下去。

但是这样就做不到100%国产化,意义真有那么大吗?

实际上龙芯中科的LoongArch架构之前就研发出来了,为什么要等到2022年才开始大规模替换?

因为很显然,一旦开始这一步,就一定会影响业绩。

有些应用场景,必须要用到某些软件,如果用龙芯的处理器,那么就没法满足工作需求,这在办公场景太常见了。

所以并不是国家不支持,总不能喊一句话,让所有硬件和软件商,都自发去适配龙芯的处理器,所以这很无奈。

然后公司的技术并不是领先的,还需要加大投入研发,所以利润雪上加霜。

图片

上图是龙芯中科近些年的研发费用,一年比一年高,这吞噬的都是原本就不多的利润。

如果单纯从研发费用率来说,龙芯比海光和澜起科技这些都要高。

然而由于暂时缺乏生态系统,龙芯的产品只能用在特殊场景,比如军工、税务这些,因为这些场景不需要接入多少第三方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定制的。

现在已经切入石油了,目前正在试点,有13个地市的某石化央企的加油站,已经把业务系统迁移到了龙芯平台。

等磨合优化完成后,肯定是全面接入。

然后还有税务,龙芯为了去适配别人,特意研发出“二进制翻译技术”,还有龙芯浏览器等等,已经能够适配国内主要税务系统了。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作,因为不是别人来适配龙芯,那么龙芯就得一个一个的去主动适配,比如各种打卡器啊,扫码枪啊,打印机啊等等,这些硬件都需要龙芯主动去兼容,因为人家已经有了,并且正在使用。

现在最顺利的还是军工,因为这样的系统一般都是独立的,比如航天,北斗卫星就都是用了龙芯的处理器。

然后还有某些独立运作的设备,比如数控机床,很多都是用了龙芯的2K处理器。

 

反正龙芯作为最底层的处理器商家,最麻烦的还不是技术的更新迭代,是硬件和软件生态圈的问题。

要在已有的成熟生态圈外面,再重建一个生态圈,想想会有多困难。

不过龙芯也不在乎外界的质疑,似乎连时间也不在乎,过去的这二十多年,一直在埋头研究,产品性能越来越好。

大不了再花20年,技术追上国际巨头的同时,生态圈也慢慢的打造。

万事开头难,努力去做,就有希望,既是鸡汤,也是现实。

实际上是有这个趋势的,前阵子龙芯在投资者活动会上,公布了最新的技术进度。

按照公司的说法,新一代的CPU将在今年二季度发布,然后桌面8核CPU正在设计,今年上半年应该可以流片。

可能大家对这个产品没什么概念,那么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龙芯的上一代产品3A6000,是四核8线程,性能相当于酷睿i3系列,即将发布的3B6600,是8核16线程,性能相当于酷睿i5、i7系列。

也就是单纯从处理器性能上来说,龙芯已经能够达到英特尔的中高端产品水平。

与英特尔高端产品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了,重点是人家花了多少年,龙芯才多少年?

所以建立生态系统这个事情太复杂说不好,但是单纯从技术上来说,我个人是相信龙芯一定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除了处理器之外,龙芯也还在扩产其他品类,比如显卡,也预计今年上半年流片,暂时还没有公布具体的信息,只知道对标的是AMD RX550。

还有服务器CPU,下一代产品是3C6000,现在处于样片阶段,据说性能很强,3C6000/S是16核32线程的,3C6000/D是32核64线程的,3C6000/Q是60/64核120/128线程的。

可能你不懂这些产品,但是没关系,只需要知道,龙芯中科的处理器技术实力,是真的不弱了,追平国际先进水平,真的要不了多少年。

而且按照龙芯的战略规划,也没那么着急,第一步肯定是现在关键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比如安全、政务、教育、能源、交通等等领域,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了。

完成这一步后,也就有了一个生态圈的雏形,然后第二步再慢慢往消费领域渗透。

如果说国内哪家公司未来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英特尔,似乎也只有龙芯。

国内做CPU的并不是只有他一家,比如飞腾、海光、澜起科技、君正等等,然后国内做指令集的也不是只有龙芯,还有申威SW64指令集、飞腾FT-1500A指令集、飞腾FT-1500A指令集等等。

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比如海光和澜起科技,就没有自己的指令集,用的还是X86架构。

再比如兆芯ZX - A 的指令集,其实是基于X86授权的指令集,还有飞腾FT-1500A指令集,也只是基于ARMv8指令集的二次开发,并不是原创。

国内完全自主全新设计的指令集,只有LoongArch和SW64,不过两者的定位不一样,SW64是为高性能计算机量身定做的,运算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非常强,我们的“神威・太湖之光” 超级计算机,就是用了申威处理器。

所以综合来看,100%纯原创国产处理器也只有龙芯这一根独苗,未来可能在大众领域能够和英特尔扳一扳手腕。

当然,说这个还为时尚早,只能说有这个希望,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木禾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