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电机行业专家交流
梭哈一次 / 02月19日 20:55 发布
1、机器人电机行业概述
机器人构成与电机位置:机器人主要由主控系统(相当于大脑,负责智能分析、学习及运动学等)、反馈单元(如视觉传感器,用于接受和响应外部信号)和执行单元组成。执行单元又分伺服、液压、气压执行单元三类,电机与驱动属于伺服执行单元的细分环节,主要负责运动控制。目前伺服执行单元整体趋势是往集成一体化方向发展,追求小体积与高功率密度。
运动控制系统组成:运动控制系统(伺服执行单元)由主控通过通讯交互传递运动指令,其自身包含驱动器、编码器、电机、减速箱和执行器机构等。当前技术路线下,编码器、电机、减速箱和执行机构常集合成整体,部分关节模组还集成了驱动。驱动形式多样,如直流驱动、交流伺服驱动等;编码器用于反馈电机位置速度等信息,驱动器通过动力线控制电机,电机经减速机放大力量、降低转速,最终由执行机构实现机器人运动。机器人常用电机有空心杯、无框力矩、滚珠丝杆等;减速机构以行星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为主;执行机构包含滚珠丝杆、蜗轮蜗杆等。
人形机器人电机驱动系统分类:人形机器人电机驱动系统主要分三大类。一是以空心杯电机为主的伺服系统,用于机器人灵巧手,因其小体积、重量轻、功率密度高且外形细长符合手掌结构;二是关节模组,模拟人的关节旋转,由驱动、无框力矩电机、前后双编码器、谐波减速机和先进关节执行机构组成,追求力矩和精度,电机极对数较多;三是行星滚柱丝杆电机组合(直线执行器),充分利用臂和腿部空间,把旋转转化为直线,辅助关节工作。
2、灵巧手相关电机分析
灵巧手起源与成熟方案:灵巧手起源于残疾人假肢行业,该行业对电机要求主要是轻量化、小巧且具备足够握合力。成熟应用方案通常是10到15毫米的金属刷空心杯电机结合编码器与金属或塑料新型减速箱,电机尺寸12以下常搭配金属减速箱,15及以上用塑料减速箱,运行机构多采用蜗轮蜗杆,优点是静音、有自锁功能,但效率低,需偏大电机。
空心杯电机优势:灵巧手因每个手指需特定数量电机,且电机需细而长、小且轻,否则影响手臂灵活性与系统性能,空心杯电机在功率密度上具有绝对优势,能在小尺寸内充分利用空间,塞入更多铜和磁铁,且性能一致,控制平滑、运行细腻,适合灵巧手精密运作需求,预计长期在该领域占据优势。
空心杯电机技术趋势:早期灵巧手方案多以有刷贵金属电机为主,因驱动自研且有刷电机控制简单。但随着电子技术发展,无刷电机因寿命长、电流大、体积小、集成化优势,逐渐取代有刷电机,直径也从10 - 15向8 - 12过渡。同时,灵巧手机械结构由蜗轮蜗杆向滚珠丝杆变化,虽成本和制造难度增加,但更高效、承载大。空心杯电机绕组从斜绕向菱形、部分直线绕组发展,以提升效率,但绕线难度成倍增加。
空心杯电机竞争格局:主要玩家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Maxon、Faulhaber和Portescap,应用高端、产品线丰富、技术强,但不适应零售行业大批量生产。Maxon是最大的空心杯电机公司,追求标准化生产与批量化,产品类型丰富;Faulhaber技术沉淀深,专注小功率、小尺寸电机及项目定制;Portescap被收购后部分生产转移,产品质量有问题,但在骨科、牙科等强势行业仍有优势。第二梯队多为日本公司,如西铁城等,买专利后研发时间长,产品性价比和质量稳定,但高端应用不足。后起之秀如明智电机技术源于日本,产品种类在国产中较多;雷赛智能在伺服控制领域经验丰富,重视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国后起厂商产品组合集中,技术积累不足,市场偏消费类产品。
3、旋转关节模组相关电机分析
旋转关节模组构成与特点:旋转关节模组是机器人中集成度最高的部分,包含总线驱动、绝对值编码器、刹车、无框力矩电机、温度传感器、力矩传感器、谐波减速箱、多圈绝对值编码器及关节间隙等,实现功能复杂且成熟。
无框力矩电机应用原因:无框力矩电机用于旋转关节模组,因其形态宽而扁,符合人的关节形状;具有中空轴,便于内部众多传感器、编码器及驱动的走线,可缩小体积、利于散热且安装方便;高度集成,无需外壳,能直接嵌入模组,减少传动机构偏差,满足关节低速大扭矩的应用需求,响应快。
无框力矩电机发展趋势与玩家:无框力矩电机追求更高转矩密度、更低齿槽转矩,通过先进设计、工艺和材料应用实现,同时集成化智能控制和协同控制需求愈发重要。主要玩家中,第一梯队多为欧美公司,如科尔摩根技术先进、解决方案能力强;Maxon不仅在空心杯电机领域有优势,在无框力矩电机及提供完整关节模组方面也有经验。第一梯队性能优异、品牌力强,但价格高、定制困难。第二梯队为传统厂商,性价比和产品成熟度较好,但品牌力不足。国内后起之秀如汇川、雷赛等有交流控制经验,价格和本地化服务有优势,配合定制意愿高,预计在人形关节市场份额将增加,但性能、品牌力等需逐步成长。
4、滚珠丝杠电机组合分析
产生原因与优势:传统工业机器人以旋转模组为主,因无需移动,对空间要求不严格,可通过放大功率扭矩满足需求。但人形机器人若沿用此原理,会出现力量不足、轻量化与性能低下等问题。直线模组(滚珠丝杠电机组合)应运而生,通常安装在机器人的大腿、小腿、大臂和小臂上,能充分利用手臂及腿部空间,将电机做大,提升整体功率,且更接近人体肌肉动作,相比传统旋转模组,具有更大功率输出和更高负载能力。
行业格局:直线模组市场相对较新,目前玩家多为传统电机厂商提供电机,另有一些厂商生产滚珠丝杆,最后由集成公司进行组装,集成化程度不高。
5、成本与价格相关分析
空心杯电机成本与价格:空心杯电机在灵巧手中降本趋势主要是国产化替代,以及随着控制系统水平提高,控制元器件、电路成本下降,同时采用无刷技术并使用线性传感器替代编码器等实现降本。进口第一梯队产品(电机加编码器加减速箱)用于假肢时批量价格约八九百块钱,日本产品可能400块左右,国产可能两三百块钱能搞定,但空心杯电机在灵巧手中成本占比不太明确。
无框力矩电机价格与趋势:无框力矩电机价格区间不太明确,其技术相对成熟,生产厂家较多,国产水平也较高。往小做是行业趋势,但短期内,除非有新材料突破,否则在保证性能前提下缩小体积较困难,在人形机器人上大幅缩小可行性不高。
Q&A
Q:机器人灵巧手应用的电机成熟方案是怎样的?
A:在假肢行业有非常成熟的应用方案,大概是10到15毫米的金属刷的空心杯电机,结合编码器,结合金属或者塑料的新型减速箱。若电机尺寸在12以下,通常会结合金属的新型减速箱,因为小电机需要更精密的减速箱,且要在小体积内满足大力矩输出;若用到15的电机,电机本身力量足够大,塑料减速箱即可,其有较好的轻量化作用,运行噪音也较小。
Q:为什么灵巧手行业会使用空心杯电机?
A:灵巧手电机安装在手指或手背上,需要细而长形的电机,且每个灵巧手大概需要六个电机(四个手指各一个,拇指两个),电机越小越轻越好,否则会使手臂沉重、动作不灵活,影响系统性能。空心杯电机在功率密度上有绝对优势,除外壳和必要屏蔽外能充分利用空间,而铁芯电机有很多无效和浪费部分。此外,空心杯电机每个点性能基本一致,运行时无齿槽造成的波动,能满足灵巧手平滑、精密运作的需求,所以在灵巧手领域,除非有更新的电机技术,否则空心杯电机将长期占据优势。
Q:空心杯电机在灵巧手应用上的技术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A:早期成熟的灵巧手方案以贵金属有刷电机为主,目的是降低系统控制难度。但随着电子技术控制的发展,正逐步从有刷电机方案向无刷电机过渡。无刷电机寿命更长、电流更大、性能更好、体积更小,且更有利于集成化,会由原来10到15直径左右的有刷电机,逐步向8到12左右的无刷方案过渡,寿命也由数千个小时向数万个小时过渡。同时,灵巧手的机械结构由蜗轮蜗杆向滚珠丝杆变化,虽制造难度和成本增加,但效率可从40% - 60%提升到90%,且能做得更小、承载力更大。此外,绕组也在变化,从纯斜绕向菱形过渡,再向部分直线绕组发展,目的是在相同体积下追求更高效率和更大功率密度,但绕线难度成倍上升。
Q:灵巧手用的空心杯电机的竞争格局如何?
A:主要玩家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Maxon、Faulhaber和Portescap。Maxon是瑞士公司,是三家里面空心杯电机做得最大的,主要集中于大功率电机,型号多样化,追求标准化生产,批量化能力稍强,电机种类越来越丰富;Faulhaber是德国公司,是空心杯电机的发明者,主要集中在小功率、小尺寸电机,注重整体系统,业务以项目定制为主;Portescap是瑞士公司,被丹纳赫集团收购后部分生产部门转移到制造业不强的国家,产品质量有问题,但在骨科、牙科、手术等强势行业仍坚持在生产强的国家生产,有很多特殊定制型号。第一梯队应用高端、产品线丰富、技术能力强,但不适应快速消费品的大批量生产、快速交货、低利润生意。第二梯队主要是日本公司,如西铁城、尼德克、田中精机等,从欧洲购买专利研发时间长,产品组合丰富,性价比和质量稳定,生产线和技术成熟可靠,但在高端和极端应用上有所不足。后起之秀包括明智电机、雷赛智能、鼎智、拓邦、微创、兆威等中国公司。明智电机技术源于西铁城下属株式会社,正在进行国产化;雷赛智能在伺服控制领域经验丰富,重视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国后起之秀产品组合集中于某些行业,技术积累相对不足,市场偏消费类产品。
Q:旋转关节模组包含哪些部件,有什么特点?
A:旋转关节模组包含总线驱动、电机上的绝对值编码器、刹车、无框力矩电机、温度传感器、力矩传感器、谐波减速箱、输出端的多圈绝对值编码器以及关节间隙。它是机器人中集成度最高的部件,包含东西最多,实现功能最复杂,从关节型机器人开始就有这种产品形态,特别成熟,集成度好。
Q:旋转关节模组为何使用无框力矩电机?
A:一是无框力矩电机形态宽而扁,与人的关节形态一样;二是它有中空轴,便于走线,能缩小体积、更容易散热,且结构便于安装,可以直接装到关节上;三是它属于直驱系统,无框、高度集成,不用外壳,可直接嵌入模组,定制容易,能直接驱动,减少传动机构偏差;四是它符合关节低速大扭矩的应用需求,扭矩大、响应快。
Q:无框力矩电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A:追求更高的转矩密度,因是铁芯电机,同时追求更低的齿槽转矩,通过合理分布、更先进的设计、工艺和材料应用来提升效率和响应速度。集成化智能控制和协同控制需求成为重点,多关节联动、更快的通讯速度是考虑重点。
Q:无框力矩电机的主要玩家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A:第一梯队大部分是欧美公司,如科尔摩根,技术先进,解决方案能力强,在交流伺服领域经验丰富,对集成化产品性能有优势;maxon不再局限于空心杯电机领域,向多种电机发展,功率和力矩较大,能提供完整关节模组解决方案,性能优异、品牌力强、应用成熟稳定、行业覆盖宽,但欧美厂商普遍存在价格周期长的问题,且难以满足定制需求。第二梯队是传统模框制作厂商,性价比、质量、产品成熟度较好,有一定市场认可,但品牌力不如第一梯队,且很多国外厂家定制困难。国内后起之秀如汇川、雷赛等有做无框电机,有交流控制经验,适合中国市场,价格优势明显,本地化服务到位,响应快速,配合定制意愿高,目标行业聚焦,未来在人形关节市场占有率可能会越来越大,但在性能、品牌力、应用成熟度和市场认可方面需要逐步成长。
Q:关节模组(滚珠丝杠电机组合)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电机?
A:关节模组是将旋转电机做成中空,把滚珠丝杠装在旋转电机内部,电机旋转时丝杠往外推,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传统工业机器人以旋转模组为主,因其无需移动、对空间要求不严格,可通过放大功率扭矩来满足需求。但在人形或生物型机器人中,沿用工业电机原理以旋转关节模组为主会导致力量不足,且机械本身重、有续航问题,不能无限增加电机体积来提升功率,同时还要考虑轻量化,而轻量化又会使关节模组性能低下,所以直线模组应运而生。
Q:直线模组安装在机器人的哪些部位,有什么优点?
A:直线模组通常安装在机器人的大腿、小腿、大臂和小臂上。这种安装方式能在人体臂、腿允许的较大空间内尽可能把电机做大,充分利用手臂及腿的空间,提升整体功率;通过内置滚珠丝杆将旋转化为直线,更接近人的肌肉动作;相比其他方式,有更大的功率输出,负载也相对更重。
Q:直线模组和旋转模组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直线模组目前的市场格局如何?
A:直线模组和旋转模组都在追求更小、更轻、更集成以及更高功率密度。目前直线模组市场较新,格局上,拆分的电机通常由西门子、三菱等传统电机厂商提供,滚珠丝杆由另外的生产厂商提供,主要集中在这些传统厂商手中,最后由一些集成公司进行组装。
Q:对于一个灵巧手来说,空心杯电机大概占整个成本的比例是多少?现在空心杯电机降本的趋势是什么样的?
A:空心杯电机占灵巧手整个成本的比例不太清楚。降本趋势主要是国产化替代,以前多选择国外品牌,成本较高,现在逐渐用国产替代;另外,控制系统水平越来越高,控制的元器件及电路方面成本下降较快;采用无刷技术后,能用线性传感器等非编码器反馈,节省编码器,使电机驱动更加一体化,这些都是技术上的降本方向。
Q:市场上人形用的空心杯电机大概的价格区间是多少?
A:进口厂商中,第一梯队产品(多用于假肢)在批量时,电机加编码器加减速箱大概在八九百块钱左右;日本的产品可能400块钱能拿到;国产的关注较少,估计两三百块钱可以搞定。
Q:人形大概使用多少个无框力矩电机?
A:人形大概使用12个无框力矩电机。
Q:整体无框电机大概价格区间是在什么水平?
A:不太了解无框电机的价格区间。无框电机技术相对成熟,生产厂家较多,国产水平也相当高,它最早应用于工业领域,不一定是很好的投资方向。
Q:不少厂家把无框力矩电机往小了做,您怎么看?
A:小型化和集成化是行业追求,电机越小,机器人越轻便灵活,续航也会提升。但短期内,除非有新材料突破,仅在工艺上缩小无框电机体积且保证性能较困难,在某些应用领域可能会做得更小,但在人形机器人上大幅缩小暂时可行性不高。
Q:未来人形有没有可能全部用空心杯电机,不用无框力矩电机?
A:不可能。空心杯电机在小体积上有很大优点,能充分利用空间,但散热相对不好,且做中空轴几乎不可能,走线困难。在关节等相对大体积空间里,散热和走线是重要问题,所以空心杯暂时不太可能应用在关节上,主要还是在小尺寸方面有优势。
Q:滚珠丝杠电机的整体组合,是最后送到集成商里面去组合在一起吗?
A:有一些集成厂商会跟传统电机厂商定制模块再进行组合,这一块集成化不是特别高。集成化最高的是关节模组,但关节模组里有些部件还是会外采较多,多以无框力矩的厂家为主外采;而空心杯很多前沿厂商能自己做电机、编码器和减速箱,集成化程度最高。股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