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大涨超30%,三大风险正在显现!
薛洪言
/ 02月17日 08:23 发布
机会是跌出来的。1月8号,随着港股持续下跌,我们发布文章《港股,迎来年度买点!》,基于对港股全年的行情信心,认为当时的持续下跌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黄金坑买入机会。事后看,果然如此,1月14日起,港股开启了新一轮上涨行情,截至2月14日收盘,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分别上涨19.85%和30.89%,在全球主要市场中遥遥领先。
风险是涨出来的。随着港股市场再次来到924行情高点附近,该如何看待港股后续走势呢?
复盘下本轮行情,港股并非普涨,结构分化非常显著。
年初至2月14日,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消费涨幅靠前,均超过30个百分点;能源板块逆势收跌,公用事业涨幅不超过0.5个百分点。对比2024年的“资讯科技+红利”的双轮驱动,港股开年以来的本轮行情,仅为资讯科技板块的单轮驱动。
底层逻辑看,本轮港股上涨,除了宏观流动性、政策支持和地缘环境改善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以及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战略性增配形成共振。
去年924以来,宏观政策重大转向基本消除了经济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偏好明显抬升,全球资本开始加速增配港股;与此同时,国内近期陆续公布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如六代机、人形机器人、AI医疗、光刻机自主化等,虽然呈点状,但也在逐步夯实市场对我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信心。
进入2025年1月以来,特朗普就职后,地缘风险的不确定性下降;尤其是DeepSeek以“低成本、高性能”异军突起,有力推动了AI平权,为AI赋能千行百业按下提速键,直接引爆了AI科技行情。
相应地,AI应用成为本轮行情的炒作主线,互联网巨头是主要的载体,互联网企业集中的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就成为本轮行情的主要受益方。
1月14日至2月14日,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媒体与娱乐这些和人工智能相关的板块成为带动港股上涨的主力军,金蝶国际、阿里健康、阿里巴巴、比亚迪电子等涨幅均超过57%。
资金层面看,自2024年Q4起,国内主动基金就开始大幅加仓港股科技巨头,2024Q4港股配置比例飙升至14.3%,环比提升1.9个百分点,一举突破2021年互联网监管风暴前的高点,创下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的最高配置纪录。其中,小米、腾讯和中芯国际(H)等加仓幅度居前。年初至2月12日,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1455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6.83倍,占去年全年的18%。
与此同时,外资也在快速流入港股。数据显示,桥水、高盛亚洲基金在2024Q4大幅增持港股科技股,并认为“中国AI应用落地速度已超美国”。
综上,本轮港股科技板块的大涨,本质是全球AI产业红利外溢与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的双重结果:DeepSeek等企业的技术突破,验证了中国在AI应用层的创新能力;而全球资本从“规避中国”转向“配置中国”,则反映了对中美科技差距收敛的长期预期。
在这个意义上,尽管短期波动难免,但港股科技股已从“估值修复”进入“成长溢价”阶段。这个结论对应着短期和中长期的不同操作策略。
短期来看,波动不可避免,应避免追高。当港股估值重新来到近期高点后,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开始显现:
首先,互联网板块估值快速修复后,港股风险溢价来到历史低位,投资者关注点也将从主题炒作再次转向基本面,包括中国经济复苏强度、企业盈利改善持续性及地缘政治扰动等,压制市场风险偏好持续提升。
其次,经济复苏仍待验证,政策刺激预期弱化。1月制造业PMI回落至49.1(前值50.1),预示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此外,受制于汇率压力与关税谈判,短期货币宽松和大规模财政刺激预期淡化,经济支撑主要依赖专项债前置带来的基建托底及“抢出口”延续性(去年12月出口同比+10.7%)。
最后,中美摩擦仍有升级风险。特朗普就职初期,对华政策烈度弱于市场预期,是本轮行情的重要催化。但在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下,这种乐观预期本身就不稳定,新的风险冲击随时可能出现。与之相应,政策层或在上半年预留内需刺激空间以对冲潜在冲击,同样指向政策刺激弱化风险。
中长期看,AI赋能千行百业和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叙事正在徐徐展开,作为AI应用类公司的集中上市地,港股必将经历一轮系统的估值中枢上移,港股中长期上涨空间依旧值得期待。
综合来看,短期不乏风险因素,追高并不可取;着眼于中长期,逢调整买入、耐心持有,仍是投资港股的最佳策略。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由“薛洪言微语”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