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柜台后的铜牛雕像眼珠突然转向,行情来了
蜀人三只眼
/ 01月30日 14:43 发布
成都股民炒股日志(1009
2025年1月30日 星期4
《成都股民众生像》纪实小说
蜀人三只眼
第一章:草莽年代(1990-1996)
《认购证风云》
1992年立春那天,府南河刚化冻的水汽裹着麻辣香味钻进牛王阁茶馆。张桂芳把火锅店房契拍在八仙桌上时,柜台后的铜牛雕像眼珠突然转向东南方。
"李老师,帮我看个日子。"她掏出本黄历,指甲油剥落的手指戳着"宜交易"那栏,"下周三深交所发认购证,我今黑就要坐火车去。"
退休教师李慎之扶了扶断腿眼镜,蜡版油印的股评小报在风里簌簌作响。这位西南财经大学老讲师,去年刚在红庙子市场赔光了补课费。他盯着房契上"张记老灶火锅"的鲜红印章,喉结上下滚动:"桂芳,毛肚烫老了顶多硌牙,股票这东西......"
"我晓得,七上八下嘛。"张桂芳扯开缠在电风扇上的股票交割单,那是她去年倒腾飞乐音响时攒的。紫铜火锅在墙角泛着幽光,映出她眼角的鱼尾纹里藏着几粒花椒壳。
后厨传来咣当一声,程序员小王撞翻了盖碗茶托盘。这个电子科大的实习生,正用286电脑分析上海老八股的K线图。"张姐,深圳现在认购证要身份证原件,我写了套登记系统......"他递过三张3.5英寸软盘,茶渍在标签上晕染成奇怪的K线形状。
张桂芳把软盘塞进人造革挎包,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围裙兜里掏出个铝饭盒。"小王,帮姐照看十天灶台,底料秘方在..."她瞥见角落里竖耳朵的茶客,转而扯开嗓子:"在府南河龙王庙石狮子底下埋着!"
子夜时分,绿皮火车载着三十八个四川口音的梦驶向罗湖。张桂芳蜷在厕所边的座位上,数着挎包里二十张身份证——那是她用免费火锅券从街坊手里借的。车过韶关时,她摸出牛王阁顺来的茉莉花茶渣,在车窗上画出认购证价格曲线。
深圳荔枝公园外的队伍已经排到深南中路。潮汕黄牛在队伍里穿梭,像极了成都调料市场里倒卖花椒的二道贩子。张桂芳把身份证分给雇来的打工妹,忽然发现认购证申请表竟和火锅店的点菜单尺寸相同。
"靓女,盖红章的往前排啦。"有个港商模样的男人晃着大哥大,张桂芳嗅到他身上有股熟悉的麻辣味。当那人掏出整沓百元钞时,她突然想起涮毛肚的要诀——七上八下不能多,第八下必定要离火。
三天后,牛王阁的茶客们发现铜牛眼睛转得发疯。李慎之握着《深圳特区报》的手直哆嗦:"桂芳那五百张认购证,中签率91%......"小王在柜台后偷听越洋电话,DOS系统里记录的对话片段不断闪动:
"......对头!深发展开盘涨285%,莫慌到卖......"
"......你说啥子?要拿认购证换东莞两条生产线?"
"......跟到那个港商,他车里有我们成都的火锅底料味道......"
惊蛰那天,张桂芳踩着Jimmy Choo高跟鞋回到府南河畔。牛王阁的八仙桌上码着十捆蓝钞票,每捆都扎着证券公司的封条。她把房契拍在目瞪口呆的李老师面前:"明天开始,火锅店雅间装股票机,每桌送手写股评——你写。"
柜台后的铜牛眼珠突然停住,正对着墙上新挂的锦旗,上面歪歪扭扭绣着"七上八下,见好就收"。张桂芳摸着被认购证磨出茧子的拇指,忽然从包里掏出个锡箔袋:"深圳海关扣下的,说是最新款..."
小王颤抖着拆开包装,黑色砖块般的摩托罗拉3200手机滑落出来。当这个重达1.3公斤的大家伙接通上海证券交易所电话委托系统时,牛王阁房梁上的百年灰絮都被声波震得簌簌下落。
牛王阁茶记·1992年
据《成都商报》3月18日报道:我市首批股民从深圳带回的认购证,在黑市最高炒至万元/张
府南河水位记录显示,3月20日出现反常涨潮,恰逢深交所迎来首个涨停潮
老茶客口述:当月牛王阁茉莉花茶销量骤降,因多数人改喝提神的沱茶备战夜盘
第二节“红庙子传奇”见今天午间号“成都牛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