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比亚迪离特斯拉销量只差3万,国产新能源真的行了?

江瀚视野   / 01月12日 22:01 发布

这几年,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新能源开始强势崛起,不仅将传统合资汽车逐渐击败,甚至与世界顶尖车企的差距越来越小,就在最近比亚迪在纯电市场上离特斯拉的销量只差3万辆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想问国产新能源这是真的行了吗?

一、比亚迪离特斯拉的销量只差3万了?

据时代财经的报道,伴随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越过50%的门槛,提前布局和疯狂“上新”的中国汽车公司迎来收获之年。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头部汽车公司均实现不同程度的销量增长,部分企业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汽车公司实现销量规模增长有三条主要方法:价格战、多产品和海外市场。比亚迪充分使用了这三种路径:它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在高端品牌腾势、方程豹和仰望均推出新品,以及广泛进入到日韩、欧洲、南美、中东等全球多个区域市场。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年销量达到427.21万辆,毫无悬念地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的销量增长一部分受益于中国混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其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72.83%,达到248.54万辆,占比接近总销量的六成。和2023年两种动力形式较为均衡发展相比,去年比亚迪销量开始向混动车型倾斜。

纯电方面,比亚迪2024年销售了约176.5万辆纯电动汽车,而2024年全年,特斯拉全球范围内共计交付约178.9万辆。

不过,二者差距正在缩小,比亚迪和特斯拉纯电车型年交付量缩小到3万辆以内。而特斯拉更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销量同比下滑,其2023年交付量为181万辆。

据环球时报的报道,马斯克此前曾预计特斯拉2024年全年销量会略有增长,但实际却下滑1.1%。报道分析认为,欧盟补贴退坡,美国消费者开始更倾向于购买混动车型,叠加全球竞争更趋激烈,这些因素都导致特斯拉的销量承压。在其第二大市场中国,特斯拉继续保持增长。2024年全年,特斯拉在华销量占比达全球总销量的36.7%,特斯拉中国的数据显示,12月特斯拉在华销量环比增长12.8%,达到8.3万辆的历史新高。

此外,中国媒体3日更新了全球车企市值。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盘,特斯拉、丰田市值依旧排名第一、第二。此前排名第三、市值为1078.4亿美元的比亚迪被2024年正式入局汽车市场的中国公司小米反超,后者市值增至1120亿美元。至此,全球十大市值车企中已有两家中国车企的身影。

二、国产新能源真的行了吗?

面对着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比亚迪离特斯拉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呢?

首先,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是中国制造全面崛起的必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产业蹒跚起步,面对国外成熟的汽车制造体系,尤其是发动机的精密制造、变速箱复杂的调校技术以及底盘扎实的调校功底,国内车企难以望其项背。国外车企凭借百年积累,筑起了高高的技术壁垒,使得中国车企在传统燃油车核心技术领域长期处于学习、模仿阶段,难以实现质的突破,产品竞争力受限,市场份额被外资品牌大量占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渐兴起。新能源汽车将核心聚焦于电池、电机、电控(简称 “三电”)系统。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其技术发展直接决定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关键;高效可靠的电机是车辆动力输出的保障;精准智能的电控系统则协调电池与电机,优化整车能量管理。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等技术相比,“三电” 技术属于新兴领域,全球车企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

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在电子、化工、材料等领域积累深厚,能够迅速为新能源汽车 “三电” 技术研发与生产提供强大支撑。例如在电池制造方面,中国的宁德时代等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军者,为国产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优质、稳定且成本可控的电池供应。同时,在电机制造、电控系统研发上,国内企业依托大量科研人才与产业优势,快速迭代技术,使得国产新能源汽车在核心零部件上逐渐具备自主可控能力,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实现弯道超车。

其次,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当下,原先长期雄踞市场头部的老牌车企逐渐陷入了困境,一是合资车市场份额快速下滑。传统合资车企长期依赖燃油车盈利模式,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上相对滞后。一方面,对既有燃油车利润的依赖使其转型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合资双方在战略决策、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协调难题,导致新能源车型推出缓慢、产品竞争力不强。近年来,合资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被国产新能源汽车蚕食,销量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滑态势。

二是老牌汽车巨头转型缓慢。像大众、丰田等老牌汽车巨头,虽意识到新能源转型的紧迫性,但庞大的企业架构、复杂的供应链体系以及传统思维惯性,使其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步履蹒跚。例如,在电动车平台研发上耗时良久,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落地困难,智能驾驶技术开发滞后,难以快速适应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与新兴的国产新能源车企相比,市场响应速度慢了一拍。相比之下,他们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方面落后于中国企业,这使得他们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反观国产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比如说比亚迪、吉利、理想、鸿蒙智行等等,这一现象从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全面兴起与超越。仅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例如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技术,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比亚迪的车型涵盖了轿车、SUV等多个细分市场,并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比亚迪与特斯拉销量差距缩至 3 万,从更宏观层面看,这象征着中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兴起。曾经遥不可及的国际新能源汽车标杆,如今已被国产车企紧紧咬住,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产品、市场等多方面得到了认可,打破了外资品牌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垄断,为中国汽车产业树立了信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实力。

第三,国产新能源的问题却并不能忽视。虽然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优势显著,但大部分依然走的是高性价比的路线,整体产业链的附加值并不高。高性价比意味着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丰富的配置和功能。这一策略有助于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快速打开局面,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然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企业在每辆车的销售中获取的利润相对较少。例如,在汽车零部件供应方面,虽然中国有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但很多企业只能提供低附加值的零部件,高端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或者由外资企业在华生产。

与此同时,在某些造车新势力身上,卖一辆车亏一辆车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造车新势力往往在品牌建设、技术研发和生产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他们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品象,同时还要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工厂和销售网络。然而,由于汽车销量尚未达到足够的规模,难以分摊这些成本,导致每辆车的销售都处于亏损状态。

第四,中国新能源车企们到底该怎么办?当前,对于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来说,大家的目标其实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更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真正避免价格战的内卷,避免无效的恶性竞争。价格战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过度的价格战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应该通过差异化竞争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在产品的设计、功能、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企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业标准的制定和技术的共享,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为了推动中国汽车品牌真正实现世界突破,每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参与者都需要用更高的心胸和站位去推动更大的发展。特别是要持续做好创新,创新是国产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特别是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等方面,需要取得更多突破和进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国产汽车的全面崛起。

因此,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更大突破,就必须超越单纯的价格竞争模式,依靠创新驱动和品质取胜,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才有可能让中国品牌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