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别傻了,你手里的货币根本不是钱!兼论货币的人民性

孙成刚   / 01月03日 21:07 发布

别傻了,你手里的货币根本不是钱!兼论货币的人民性

今天中午,跟一位好朋友一起探讨货币问题,他很疑惑:为什么两次会议之后已经明确了要适度宽松但我们的货币还是收紧呢?是故意的还是不懂呢?为什么说和做不一致?

另一位朋友也很疑惑,但他的观点是:你说错了,中国现在根本不缺钱,你没看到中国最近的国债价格飙涨,国债收益率连创历史新低吗?只有钱多得没地方去,才会去买国债,才会导致国债收益率很低啊。

没想到,我普及金融知识这么久,还有这样的疑惑。你知道吗,你眼里的货币,其实不是钱,甚至于很多普通民众手里的货币,也根本、完全不是钱啊。

从现在,向后退回100年,那个时候,世界上根本没有央行这个东东,也没有什么现代货币理论体系,也没有什么人来平抑价格高低。在那个时候,什么是钱?货币就是钱。什么是货币,硬通货就是货币。黄金,白银,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硬通货,就是货币。

很好,我们统计货币,是不是只要统计有多少硬通货就可以了?任何人手里的硬通货,是不是都是钱?至于说黄金白银对应了多少铜币或者纸币,那类似于今天的汇率问题。

可是,你知道吗,自从有了现代的央行,自从有了现代货币理论,这个世界上的货币就分为这么几种:

第一,流通中的现金。这被称为是M0。嗯,M0,也就是以前的硬通货吧,就是以前的增真正的货币,真正的钱。因为有了央行,硬通货改成法定货币了,社会中流通的法定货币,就是M0。M0,流通中的法定货币,就是硬通货。这就是钱。
第二,狭义货币,这被称为M1。M1的定义,包括了M0,流通中的货币,再加上企业的活期存款。现代金融理论认为,流通中的现金与企业的活期存款,都是可以很快进入消费领域的,类似于钞票,马上就能花掉。现在,中国央行还说,像支付宝、微信这些机构的备付金,其实也类似于企业活期存款,随时可以进入消费领域,所以,还要把它们统计进来。
第三,广义货币,这被称为M2。它包括全部的M1,还包括所有的银行其它存款,无论是不是定期,都算在里面。因为这些也都是可以拿来支付的钱,但又不算传统意义上的钱,所以被称为“广义货币”。

还有,金融机构还编造了什么M3、M4,用来骗人,我就不去展开了。

我只想说,你知道吗,所谓的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其实根本不是钱。甚至于你银行账户里的很多货币,也根本不是钱,只是一个统计单位而已!

首先,我们来说狭义货币根本不是钱。2024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当前金融工作热点问答》,其中在谈到成绩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10月,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1)的“剪刀差”有所收窄,显示经济企稳向好“。我想请问记者朋友,这个剪刀差有意义吗?我20年前研究M1/M2增速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指标根本没有意义。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个剪刀差表示经济企稳向好呢?经济学界谁提出过这个结论?有验证过吗?

M1增速是完全无意义的。央行公布的这个增速,也失去了它早期的意义,其实是鸡肋,完全可以不公布了。因为,M1核心体现的是企业活期存款余额。新注册的企业和企业闲散的钱,会体现为这种活期余额。现在,但凡有一点脑子的企业,都会把小额的零钱存到银行理财去,所以,M1增速长期必然是下降的。偶尔的增长,只不过是因为原来下降多了而已,根本、完全、彻底不反映企业有了更多闲钱。

其次,M2的也是如此,更不是钱。以前,企业和个人从银行中贷款,都是可以直接取出钞票、现金,拿着走四方的。贷款,并不一定会变成银行存款,甚至于,贷款肯定不会变成存款,谁会那么傻,把高息的贷款存入银行拿取活期利息呢?而今天,现在,任何的贷款都必然、肯定、绝对存在银行账户里,而且必然会统计到M2里面去,于是,任何企业的贷款模式,包括信用卡透支的金额,都体现为M2的一部分,所以,这部分钱,已经完全不能反映经济形势了——

也就是说,现如今,所有的、所有的、所有的贷款,都必然、必然、必然存在银行里,而不能取出来作为现金。这个时候,你再机械地按照30年前的模式统计M1和M2,然后沾沾自喜说M2增长多少,多么有意义,就非常非常非常无聊了。

动动脑子吧,金融圈子里的大佬们,中国的M1和M2的统计数据早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它们的增速高低,根本不反映经济情况。别再自欺欺人了!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体系,别再跟在西方经济学的后面瞎晃悠了。

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金融的核心问题,是基础货币供给不足。你不要用M2谈成就,请你用“央行发行的货币”这个数据来说成就,告诉我们,这个数据到底是增长了还是下降了,增速是高了还是低了。这个数据,才关系的经济的好坏。

再次,我们说,银行的贷款完全不是钱!说M2不是钱,很多人可能还不理解,可是,你要知道,贷款,根本不是钱!我们用最新的例子来说,有人说,现在国债收益率这么低,说明钱很多,钱多的没地方去才会去抢购国债。所以,这说明中国社会不缺钱,所以,你呼吁央行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是没道理的。

你看,中国的很多事情,就坏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上。

国债为什么被疯抢,收益率越来越低?因为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年的7%开始上调,虽然2008-2009年因全球金融危机而有所下降,但随后继续上行,到2011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最高达到21.5%(大行,小行最高19.5)。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原来央行放出1亿元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最多能贷款14亿元(7%的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到2011年6月,央行放出1亿元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最多只能贷款4.6亿元。所以,央行在扩大基础货币供给的同时担心银行乱放款,所以收紧了杠杆。这个时候,社会上总的资金M2里面,基础货币的含金量很大。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上资金就比较紧张,利率也很高。

2011年6月后,央行一次又一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全国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又回到了只有6.6%,又回到了2003年的水平。看起来,商业银行可以贷款的规模应该扩大了,社会上应该不缺钱了,所以利率也下降了。

问题是:
a,贷款根本不算货币,贷款都要还的,所以,贷款其实属于短期投资货币,投资之后,必须要考虑归还的。所以,任何贷款在增加M2的同时,也隐含了M2的潜在负数。
b,短期贷款要寻找盈利方向,而实业投资赚钱难,但是通过各种方式贷款出来的资金,必须有短期去处,在股票市场回报率根本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短期贷款的资金会涌向短期固定收益工具,包括票据、债券,也包括国债。
c,任何社会,基础货币都倾向集聚,集中在少数有钱人、有钱企业手里。它们的资金无处投放,必须寻找盈利工具,而国债最有保险性,收益率再低,也比没收益好。所以,才有海量资金冲入债市。
d,金融的结构性、人民性。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中小企业,他们占有的基础货币极其匮乏,有的家里虽然有点存款,但贷款(房贷车贷)更多。由于没钱,他们消费受到影响,投资意愿趋于0。这些人的货币虽然是少数、极少数,但他们的人口占比、规模占比,却很大很大,可能80%的人,占有不足5%的货币。

所以,这就是中国当下的矛盾局面:一方面,看起来不缺钱,国债被疯抢;另一方面,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觉得缺钱,都感觉赚钱困难。这个结构性矛盾的根由,就是基础货币不足。

所以,我们应该投放基础货币,最好的做法就是全民发钱。发钱之后,富人无所谓,不影响消费和投资,但对低收入、低储蓄的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手里有了钱,才愿意消费,他们消费了,才会促使中小企业活起来,社会才能活起来。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基础货币回归到极少数人和企业手里。这时候,就需要继续增发基础货币。

不要担心发钱后老百姓存银行,存在银行里,银行资金充裕了,贷款无处去,利率会更低,最终还是会促进投资。

老百姓不是不愿意消费,是没钱。不是不愿意有了钱就直接消费,是因为你发钱少了。中国的基础货币缺乏量是50万亿元上下,每个人应该发3-4万元,一个三口之家应该发10万元。那时候,怎么可能促进不了消费呢?

所以,我要说一说金融的“人民性”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润滑剂。别把金融高大上成“现代经济的核心”,可也别把金融看做是“可有可无并不神秘也不重要”。金融,是资本的调剂,是货币的周转,目的是为了服务经济,助力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必然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就是人民感到幸福。所以,金融必然具有人民性的属性。

什么是金融的人民性?就是金融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而不是为少数金融巨头着想,不是为少数金融大佬着想,不是为少数拥有海量货币的人着想。

所以,有人说“我们不能让老百姓手里的钱变毛了”,这个观点,就不是讲人民性的,而是为少数金融大佬服务的观点。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国家,货币,金钱,一定是集中在一小撮人手里。只要是经济活动,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赚钱的永远是少数人,有钱的肯定是少数人,银行里的货币、钱,90%以上属于社会上不到5%的人群。这是货币的天然特性。那么,老百姓手里能有多少钱?很少很少。靠银行利息吃饭,靠银行利息为生的,恰恰是极其少数有钱人、有钱的企业。绝大多数老百姓,是靠劳动为生,靠流动的工资为生,而绝不可能靠银行利息为生。

所以,维持银行存款和贷款的高利息,保护的是极少数极少数有钱人。损害的是极其广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

这就是金融的人民性的要求:银行存款和贷款利率,其实应该降低到0甚至是负数。逼着有钱人不能通过银行存款利息为生,逼着有钱人必须把钱借出去给普罗大众投资。这样做,才是社会之福。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解决当前经济困局的首选模式应该是全民发钱,而不是以下这些手段:

1、降低存准率、扩大贷款、降低贷款利率。无效。如果企业没有盈利的能力,如果民众不去消费,你再怎么扩大贷款也没有用。存款准备金率根本不需要再降低,你直接取消存准率,随便银行去贷款,银行也贷不出去,因为没有人愿意贷款。因为,贷款根本不是钱。因为贷款是要还的啊。谁愿意背着贷款去消费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设想一个极端场景:假设社会基础货币1万亿元,在没有存准率要求的情况下,银行放出去贷款100万亿元,这些贷款,需要在100天之内偿还。那么,每天必然有1万亿贷款需要偿还,这意味着社会上有1%的人必须绞尽脑汁凑足那1万亿元。还有1%的人需要绞尽脑汁去还次日的1万亿元,还有1%的人需要绞尽脑汁去还那后一天的1万亿元。看起来,社会上有100万亿元货币,但拥有货币的人们啊,你要明白,那100万亿根本不是你的钱!这100万亿必须被欠款的人赚回去,赚回去之后只是要还银行而已!所以,这100万亿元能增加消费、增加投资吗?两厢打平,本来就无所谓的。

2、扩大退税、降低税负、减免税收。无效。能交税的企业和个人,总还是有收入的,有利润的,占社会的比重本来就不高。这些措施,等于是给富人福利,而富人是消费不敏感的人群。他们的钱多一万少一万根本无所谓。企业的钱多一点少一点也无所谓。真正需要消费的,是那些无需交税的普通劳动者和中小微企业。以工代赈,听起来很好,但本质上就是给发钱多一个借口而已。那又何必!

3、发消费券、购物券?这是无效的。我在上海,看到上海市政府真的出台政策发放消费券,但结果呢,出来很多黄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抢到消费券,然后高价去出售牟利。最后,需要动用警力去针对这些黄牛。这真是何苦来哉。消费券,购物券,到了老百姓手里,需要他配套拿钱,才能出去消费。可是,想过没有,这个世界上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可能他不是缺消费券和购物券,他是缺那些券对应的基础货币。买1000元,消费券只能用100元啊。他不缺这100元,他缺那900元!如果不是发券,而是发钱,钱少的人,可以存起来,钱多的人无所谓,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发10万,总是可以消费5万的,有这5万,有普通人的存款,经济不就活了吗?

综上所述,你要知道,你手里的钱,可能只是统计为M2,是广义货币。你手里有10万元的存款,可是你银行账户里有100万元房贷,那么,你敢说你的10万元银行存款是钱吗?不,那不是钱,那是你的负债组成部分而已。

真正解决麻烦的,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发钱,无差别,每个人,平均发放3-5万元现金,绝大多数经济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了。

你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