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货币总量论(上):国家应该发多少钱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孙成刚 / 2024-12-30 13:44 发布
当然,当代金融统计,认为央行的基础货币不只有发行的货币,还有别的项目,比如银行存款等。由于央行自身是空白的,它的资产是等于负债的,所以,从负债角度说,央行的基础货币只有发行的货币、金融机构的存款两大项。如果从资产角度说,央行账户里有黄金,有外汇,有债券,等等。人们如今习惯上把央行的全部资产或者全部负债(它的资产等于它的负债),都看做是央行的基础货币。
到2024年11月底,中国央行的总资产是45.37万亿元。这个数字,可以看作是中国的基础货币总量。大家赚钱啊,赚钞票啊,有利润啊,有收益啊,都是在这个45.374万亿元的大蛋糕里切。张三多了,李四可能就少了。居民个人多了,企业可能就少了。个人和企业多了,政府可能就少了。
所以,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要关心的是:这个45.37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合理不合理呢?如果说不合理,那么是多了还是少了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说央行的45.37万亿元基础货币多了,那物价就要涨,钱就不值钱了。如果说央行的45.37万亿元基础货币少了,那物价就要跌,钱就更加值钱了。
每个人,其实可以从物价趋势的角度,简单做一下判断:你觉得未来物价会涨还是会跌?由此你就知道当前的货币是多了还是少了。
但是,注意,这里是转折:货币多了,或者货币少了,总有一个临界点,只有多得太多,物价才会涨,只有少得太多,物价才会跌。而另一方面,有时候货币不多,物价也会暴涨,有时候货币不少,物价也会暴跌。这里面与供应和需求有关系,是我们以后要探讨的话题。
我们这里先只讨论一个话题:国家应该发多少钱,才能让人觉得满意,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觉得满意呢?
(注意,别想多了,这里不是说国家给你个人多少钱你才会满意,而是社会上应该有多少钱,才会让整个社会都觉得和谐顺利幸福)
这就是基础货币总量论的起点。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要落窠臼于传统的货币理论,也不能被现代货币理论束缚,更不能被西方经济学的教条缠住。怎么办呢?我们要回到货币的本源,从货币诞生的角度来观察。
我们假设有一个完全封闭的大陆(就像中国的版图这样,四周要么是大海要么是高山,与外界完全隔绝),人们在生活,完全自给自足。
第一阶段,原始部落里阶段,部落里的人无论有无分工,结果是自己收获,自己消耗,如此生老病死繁衍。此时,无需货币。
第二阶段,部落交换时期。部落内或者部落间,因为物资的多样性,自己用不完的东西,拿去别人那里交换。这是以物易物的阶段。也不需要货币。
第三阶段:交易时期。但部落交换的规模逐渐扩大、物资资源逐渐增多的时候,以物易物的模式落后了,制约的因素太多。于是,慢慢产生了“一般等价物”。这个一般等价物,就是互相之间都认可的商品,后来慢慢演化成了货币。从最初的贝壳到后来的金属,再到后面的铜和白银,直至最后是黄金。这都是“硬通货”。是有形的通货时代。
从通货时代到纸币时代,是一个绝大的飞跃,金融理论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从纸币时代到数字货币时代,更是一个极大的飞跃,货币理论也应该彻底更新了。但是,无论怎样更新,“基础货币”的本源是不会变的,它就产生于最初的“以物易物”时代之后。不管是贝壳还是黄金,硬通货,才是我们所认可的“基础货币”。
现在的问题是:基础货币的总量应该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