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腾讯发「新枝」,焕「新芽」

辉常观察   / 03月21日 10:58 发布

v2-83ca8af4698483b70e7ec7a16c602c34_r.jpg 

曾经,马化腾用「老树发新芽」来形容的发展潜能;

 

现在,在腾讯的产品和服务「长青化」的道路上,早已不再是那一枝独秀的「新芽」。

 

透过腾讯最新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我们便可以看出一丝端倪。

 

财报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腾讯毛利、经营利润(Non-IFRS)、净利润(Non-IFRS)增速分别为25%、35%、44%,均超过营收增速。

 

2023年全年,腾讯实现营收6090.15亿元,净利润(Non-IFRS)1576.88亿元。

 

其中,代表数实经济的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年收入2037.63亿元,连续两年营收贡献第一。

 

生态方面,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进一步增至13.43亿,用户参与度的提升带动了视频号、小程序、小游戏、搜索等产品线的蓬勃发展,为腾讯带来了新一轮高质量增长。

 

AI大模型方面,腾讯混元自去年9月推出后,功能持续拓展,包括文生图、文生视频等,能力位列国内第一梯队。

 

目前,腾讯混元已在内部400多个业务中进行内测。腾讯文档、腾讯会议等产品都已引入大模型为用户提供服务。

 

同时,腾讯混元在外部多个行业中得到应用,如零售、教育、金融和医疗等,为客户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透过财报,不难看出,腾讯的「新芽」,早已不再仅仅只是局限在的机体之上,而是开始蔓延至腾讯诸多的业务和场景之中。

 

以新生态、数实经济、AI大模型为代表三大业务,业已成为驱动腾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引擎。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芽」不断地萌发,将不断地汇聚成为高质量增长的大树,从而实现腾讯的长青发展。

 

新生态发力明显,12岁发「新芽」

 

根据腾讯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3.43亿,同比增长2%。

 

2023年,视频号用户使用时长增长翻倍。小程序、小游戏和搜索等同样展现强劲势头,小游戏流水年增长超50%,搜索日活跃用户数破1亿。

 

新生态之所以会有如此明显的发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腾讯方面在视频号上的不断发力以及其对于生态下的新业务的探索。

 

2023年,视频号强化原创内容激励和生态发展支持,吸引越来越多创作者参与,进一步丰富了平台的原创生态。

 

2023年四季度在视频号产生收入的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两倍多,腾讯为视频号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变现支持,如促进直播带货,以及将创作者与品牌进行营销活动的匹配。

 

数据显示,2022年视频号直播带货销售额同比激增超过8倍,且在2023年仍维持强劲增长势头。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视频号商业化的不断加速,它将会成为马化腾口中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场的希望」。

 

除了视频号之外,生态下的金融科技、小游戏生态以及搜索等衍生功能,同样开始了一场「焕新」。

 

以金融科技版块为例,通过「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服务显著提升跨境支付体验,自支付外卡服务全面升级以来,交易量保持高水平增长,相比仅开放部分试点商户时,2024年2月单日最高交易笔数增长近5倍。

 

香港钱包WeChat Pay HK也进一步扩大境内受理范围,覆盖范围从粤港澳大湾区扩大到全国,其他境外本地钱包也在加速引入中。

 

以小游戏为例,小游戏团队通过简化开发流程并推出超过100项新功能,大幅降低了开发者的参与门槛,开发者队伍增长至30万。

 

随着小游戏生态的兴盛,该领域为腾讯的社交网络和在线广告业务注入了稳定的新增收益。

 

同样地,搜索也不断地为生态的增长和活力助力。

 

据披露,搜索日活跃用户量同比增长超20%,搜索量同比增长超 30%。同时,搜索广告也实现了同比数倍收入增长。

 

在视频号、金融科技、小游戏以及搜索等一系列的「新芽」业务的助力之下,12岁的,正在打开新的增长突破口,不断地展现出来新的生态活力。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焕新」的进一步加速,它必然会成为腾讯产品和服务长青化发展的新标杆。

 

数实融合日臻成熟,腾讯迎来收获期

 

根据腾讯2023年Q4财报显示,腾讯数实经济实现收入2038亿元,连续三年占比超过30%。

 

显而易见的是,数实经济,业已成为了腾讯业务稳定增长的核心支柱。在经历了多年的研发投入之后,腾讯在数实融合上终于迎来了收获期。

 

事实上,自从「全真互联网」的概念提出的那一刻开始,腾讯便已经开始了其在数实融合上的探索。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腾讯连续六年的研发投入超2696.54亿元上,看出一丝端倪。

 

可以说,正是有了腾讯在数实融合上的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才有了超过400个业务场景的接入,才有了如今腾讯在混元大模型上的加速。

 

无论是服务器性能的不断提升,还是大数据、云计算的持续进化,腾讯都为数实经济积累了强大的能量。

 

从服务器上来看,星星海服务器SA5整机性能提升120%,性价比提升超30%;轻量应用服务器Lighthouse可实现“3秒全自动化部署”个人专属游戏服务器。

 

从大数据、云计算上来看,数据库TDSQL打破TPC-C世界纪录,每分钟交易量达8.14亿笔,平稳运行8小时,波动率小于0.2%,仅用行业1/3单位成本;大数据TBDS 为1000多家中大型客户构建国产化大数据分析平台,涵盖金融、能源、工业、医疗、传媒等多个行业;专有云TCE实现了强合规下,从中心到边缘分支全面上云。

 

可以看到,腾讯长期且持续地在数实经济上研发投入,并且不断地实现突破和创新,正在让这些前瞻性的布局,形成助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财报显示,腾讯在本季度的研发开支达到了164.33亿元,自2018年至今六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696.54亿元。截至2023年12月,腾讯在全球的专利申请总数超过7.5万件,授权专利数量超过3.7万件,体现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深厚积累。

 

当数实经济逐渐成为主流,特别是当腾讯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进,它在数实融合上的前瞻性布局,将会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增长后劲。

 

由此,腾讯不仅将会找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同样将会进一步在数实经济上展现出更大的发展潜能。

 

AI提速明显,腾讯传统业务开始「焕新」

 

正是有了腾讯在数字科技上的探索和实践,才为混元大模型的发力,积蓄了力量。可以说,AI及大模型的推出,标志着腾讯科技投入的成效开始显现。

 

作为首批通过“国家大模型标准测试”的实用级大模型,已有超过400项腾讯业务和应用场景,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内测。

 

腾讯混元自去年9月推出后,功能持续拓展,包括文生图、文生视频等,能力位列国内第一梯队。同时,腾讯混元在外部多个行业中得到应用,如零售、教育、金融和医疗等,为客户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AI的助力之下,腾讯广告显著提升了精准投放的效果,从而增加了广告收入。

 

时至今日,广告业务业已成为腾讯混元大模型最佳的练兵场。

 

2024年1月,腾讯广告“妙思”一站式AI广告创意平台发布,该平台拥有文生图,图生图两类能力,可进一步优化广告系统效率。

 

在升级了AI广告技术平台后,广告业务的精准推荐能力大幅提升,带动本季收入同比增长21%至297.94亿元,创季度收入新高。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腾讯广告逐步复苏并连续多个季度正增长。

 

除了广告业务之外,腾讯还将AI大模型的能力介入到了视频号、腾讯会议、企业以及腾讯乐享等诸多的业务场景之中,真正让大模型的能力开箱即用,不断地为传统业务找到新的跳板。

 

其中,上文提到的,视频号的用户使用时长的增长翻倍,同样得益于AI推荐算法的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除了不断地用大模型为自身内部的业务找到突破口之外,还将大模型的基础设施产品化,不断地对外输出。

 

比如,大模型训练所需要的海量算力,由HCC高性能提供;

 

比如,面向大模型训练的数据预处理场景,则有云原生数据湖仓提供;

 

比如,针对模型精调和部署,腾讯面向20个行业,提供了超过50个行业的大模型解决方案。

 

当AI不断地明显提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腾讯传统业务,找到新的「催化剂」,有了AI的加持和助力,腾讯的传统业务,同样将会开启一场「焕新」之旅。

 

有了这样一场「焕新」,腾讯的发展,将不再是以往那样的发展路径,而是真正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里。

 

结语

 

一场「焕新芽」的新进化,正在腾讯身上上演着。

 

这,直接造就了腾讯2023年连续四个季度实现毛利和净利润显著增长,描绘出了一条清晰的V型复苏轨迹。

 

如果一定要找到这样一场蜕变的颜值担当的话,以新生态、数实经济、AI为代表三大业务,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当腾讯的这样一场「焕新芽」的蜕变,不断地发生和上演,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全新的腾讯将会描画出来。

 

它,底蕴深厚,且活力满满。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行业研究专家,知名KOL数字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