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锂电材料投资指南05:最好的赛道是隔膜
时空复利 / 2024-01-31 08:48 发布
上节课的末尾,我们提到隔膜环节是锂电上游中格局最好的环节,当然这种说法肯定不是我们首创的。兴业证券的电新团队,在5月底发布的行业中报中,也阐述了相似的看法,他们认为,“隔膜是动力电池中游,最强的赛道”。
一、什么是隔膜
第一节课时,我们曾简单地介绍过隔膜的作用。
1.产品
这堂课,我们就抛开作用,先从产品说起,隔膜主要是有两层膜,一个是基膜,另一个是涂覆膜(右图)。基膜在功能上已经比较完整了,而涂覆膜,主要是为了改善电池的性能,例如增加基膜的热稳定性。
干法VS湿法
看过了产品后,我们来看下,隔膜的两种工艺上,干法和湿法。我们可以看下面这张,由华泰证券总结的两种工艺的对比图。不难看出,湿法工艺,在均匀性和透气率上较高,在厚度上也较薄,可以说在性能指标上,处于全面的领先。
事实上也是,除了热稳定性和价格外,湿法几乎全面碾压干法,但热稳定性差这个缺点,也可以通过涂覆膜来解决,所以湿法逐渐成了主流。
根据高工产研(GGII)的调研数据,湿法隔膜的出货量占比为72.6%,可谓绝对的主流了。
虽然湿法由于性能上的优势逐渐成了主流,但比亚迪为代表的刀片电池的兴起,使的干法工艺重回大家的视野。在传统印象中,干法更适合磷酸铁锂,湿法更适用三元。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这还得从两块电池的成本说起。前面我们说过,三元电池的成本更为昂贵,如果隔膜的厚度越薄,就能预留出更多的空间,来容纳其他活性材料,这对于成本更高的三元电池来说,还是比较有性价比的。所以更适应薄型化的湿法也就成为三元的首选。
实际上这两种路线并没有严格的技术界限,因为部分三元厂商也会采用干法的,有些磷酸铁锂厂商也用到了湿法。具体还得看电池厂商的技术体系。
但总的来说,随着储能等领域的拓宽,磷酸铁锂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右图),而成本更低的干法,也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二、最强赛道
简单的介绍了目前主流的湿法工艺后,我们来看下这个行业的格局。
隔膜这个行业本质上属于精细化工,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
我们先来看资本密集:
根据兴业证券的测算,在四大细分材料中,隔膜是单位亿瓦时(字幕写这个,GWh,亿瓦时只是方便念),资本开支第二高的,仅次于正极材料。并且隔膜环节的折旧成本占到总成本的17%,高于其他细分赛道。
第一个资本开支较高,意味着准入门槛也较高,毕竟你要花的钱更多了。而第二个折旧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较大,意味着产能利用率的高低将显著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换句话来说,那就是经营门槛也较高。
技术密集
说完了钱上的门槛,我们来看下技术上的壁垒,简单来说就是设备厂商不愿意扩产,这导致隔膜的产能没办法快速释放,供给端受到了压制,并且由于扩产周期也较长(2年),容易造成供需错配。
目前来看,生产隔膜的设备,由于技术壁垒较高,普遍被日本和德国的企业所垄断,并且海外公司不愿意扩产,导致行业的产能无法快速释放。
具体来看,行业龙头恩捷在锁定了全部制钢所,以及部分东芝的产能,其他龙头企业也是这样,这就导致其余玩家没有能力扩充产线。全行业的供给也就相对有限。
所以,综合,资本和技术这两方面的壁垒,整个隔膜环节,在未来的两年间,供给的增长相对有限。增长有限,需求还逐年增大,自然就造出了中游最强赛道。我们下面把中泰研究所测算的,全球隔膜供需情况放在下面,大家可以参考下。
三、锂电梳理
在这堂课的最后,我们把锂电的产业链梳理了下。首先还是看下动力电池的全产业图,我们这节系列课主要聚焦于材料这一部分,然后便是行业内的一些关键词,大家可以回忆下前面几节课,加深下印象。
回忆了大概的概念后,我们来看下产业链上的相关公司,实际上在前几节课的配图中,我们均有涉及。
最后我们来说下时代的背景,整个锂电行业的兴起,和中国材料企业在降本增效上所做的努力分不开。
因此虽然今年各大材料都嚷嚷着要“涨价”,但“降本提效”仍然是永恒的主题,所以选对路线,再扩产才是王道,一旦技术上被“证伪”,庞大的产能反而会成为负担。
恭喜你,完成锂电材料的学习,因为内容确实十分多,很多关于行业最前沿的数据,我们都贴在图中,来不及细讲,大家可以翻阅下配图,尤其是扩产情况,会在后续的交流中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