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净值下跌时为什么尽量不要“眼不见为净”?
金基研 / 01月05日 08:34 发布
《金基研》 霞路/作者
过去一年,回望基金市场或能发现,权益类基金的亏损依然普遍存在。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2日,全市场的股票型基金及偏股混合型基金在近1年以来的平均亏损幅度分别为10.75%、11.74%;近3年以来,股票型基金平均亏损11.61%,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亏损9.1%。
目前,在权益类基金整体偏弱的环境下,从整体上看,基金投资者已经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但在风险识别和应对风险的方式上,一些投资者或容易受到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基金投资需理性,三种常见非理性心理你中了哪种?
第一种,是过分消极应对基金净值的波动。一些投资者在遇到亏损后,情绪低落,不愿思考,且其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提高,选择关闭交易软件,任由手中的基金“随波逐流”。
然而,基金净值下行时,投资机会有可能会显现。比如,在基金净值降低时加仓,投资者能够以更少的资金申购到更多的基金份额,从整个基金投资的过程上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金投资的总成本。
第二种,是过分积极应对基金净值的波动。一些投资者在基金净值上行时,会过分看好基金的上涨预期,从而盲目地“追涨”买入。一方面,这可能会提高基金投资的整体成本,另一方面,在基金净值下行时可能会蒙受更多损失。
在基金净值下行时,一些投资者可能会盲目恐慌甚至过度恐慌,选择“杀跌”卖出。然而,基金净值的短期下行可能只是一时回调,盲目赎回基金份额也意味着放弃了基金的成长空间。
第三种常见的非理性心理是过度自信。在投资领域,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是典型而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过度自信的影响下,投资者可能会高估自己投资能力,而低估投资风险,且有可能会无意识地夸大自身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如果投资者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基金净值下行时,可能会遇到基金亏损超过承受范围的情况。
另外,在过度自信时,投资者可能会盲目持有风险水平高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产品,或过分信赖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而忽视其它的信息,从而做出不恰当的投资决策。
二、非理性心理虽难抑制,但也有方法减少负面影响
为减少非理性因素对投资的影响,投资者可以从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分散投资、适时评估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等方面着手。
首先,基金是一类适合长期持有的投资品,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或不宜频繁地交叉进行申购和赎回,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大部分基金的申购和赎回都需要收取手续费,在短期内,基金的份额净值涨幅有限,而如果投资者频繁进行申购和赎回,收益有可能会被申购费和赎回费“分享”掉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基金的持有期越长,其赎回费率越低,长期持有基金不仅会帮助投资者分享基金长期成长带来的收益,还能降低赎回费率,提高基金持有期内整体的收益水平。
其次,是分散投资。但需要指出的是,分散投资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资金分散地投资于多只基金。
从资产类别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资产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不同的投资工具上,以一类资产的收益对冲另一类资产的亏损,减少全部资产整体波动的幅度。
从基金的角度看,不同类型的基金主要投资的资产类别不同,因此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分散投资于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不同类别的基金,以一类基金的收益对冲另一类基金的亏损。
第三,为避免过度自信,投资者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试,以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大致的认识,并按照最新的测试结果选择与之匹配的基金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投资者在基金交易软件或其他渠道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时,应当按照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或答题。如果为了投资高风险的产品而故意“提高”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可能就舍本逐末了。
基金投资中,除了追涨杀跌和盲目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常见的非理性心理有还从众心理、先入为主等。不同的非理性心理或能在不同的角度影响投资者具体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基金投资的整体收益。因此,为减小非理性心理对投资的影响,在基金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等一等”,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分一分”,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或不同主题的基金;“测一测”,定期“更新”对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