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奇帆:当下3大现象,问题非常急迫
股风 / 2023-10-28 19:14 发布
一
新发展格局的三个现象、 最近我们看到一些现象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 网络媒体认为, 中国最近五年, 十年引进的外资是不是比过去十几年前引进的外资要少、 ? 现在很多沿海地区 上万人做鞋子, 做服装的工厂关门了、 厂区周围门可罗雀, 是不是外资走了, 这些服装厂, 轻工机械的各种厂都面临减产和关门、 ? 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
是我国加入WTO后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 那十年间, 我们国家平均每年引进外资1200亿美元左右, 。 从2012年到2022年最近这十年
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大约1400亿美元, 2017年到2022年最近的五年。 我们每年引进外资实际到账1570亿美元左右, 比前十年的要高, 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大约是1700亿美元。 。 去年
疫情严重, 经济上行发展的预期较差, 但去年我们国家实际到账外资1800亿美元左右,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一年, 。 也就是说
尽管与美国发生贸易摩擦, 但实际上我国这十年的外资比过去十年要高, 这五年比过去五年要高,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大家就要想这是什么道理。 ? 第二个现象是
我们国家的轻工, 纺织看起来好像大量转移到东南亚、 印度去了、 这是不是一个很负面的事, 恰恰相反? 这是一件好事, 。 1980年
我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 是以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加上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 中国出口产品的70%左右靠劳动密集型, 也就是纺织, 轻工等、 因为它们有竞争优势, 。 但是最近十多年
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每年出口的产品90%是机电产品, 电子产品、 装备密集型的产品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轻工纺织在中国的出口总量中只占7%。 也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由原来的70%变成了7%, 原来占30%的产品现在变成了90%, 。 我国现在的进出口总量是6万亿美元左右
去年出口是3万多亿美元, 比2010年的2万亿美元要多得多, 在出口总量这么上升的时候, 机电产品大幅度上升, 当然是好事, 轻工纺织只占了10%。 这是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优胜劣汰的一个战略性成功案例、 。 第三个现象
提出了以内循环为主,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12年十八大前的30多年。 中国进入了一个两头在外, 大进大出的以外循环为主的阶段、 。 2022年
中国进出口贸易大约是6万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40万亿元, GDP在120万亿元左右, 最近这6年。 我国进出口和GDP比重外向度基本保持不变, 中国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在这十年里取得了重要成效, 。 从以上层面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的大市场和内循环, 双循环现在出现的几个独特现象、 我们说的轻工, 纺织好像很困难、 但这是主动调节, 。 现在大量轻工
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到了东南亚、 60%是中国企业去投资产生的结果, 以至于中国和东南亚之间RCEP形成自由贸易一体化, 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贸易翻了两番左右, 。 这个战略和我们现在的开放发展有关
看起来是问题。 实际上是成果, 这个成果背后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政府在建设大市场。 。 二
、 中国大市场带来的机遇
再说中国的大市场
第一个基础是我们有14亿人, 市场需求大, 但人多不一定市场就大。 如果人均GDP很低, 那么很低的GDP人均×人数, 可能总的市场也很小, 。 1980年
中国人均GDP在200美元左右, 遇上当时中国10亿人, 加起来大约是2千亿美元, 这个市场规模相当于欧洲的小国家荷兰, 1980年荷兰的GDP大约是2千亿美元, 所以我们只是等于荷兰, 等于全球的1%, 没有人说中国是世界级的大市场, 。 但是近十年来
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 进出口贸易世界第一, 工业制造产值世界第一, 人均GDP不断接近甚至超过全球的人均值, 当你的人均值超过全球的人均值, 你又有世界最多的人, 你当然是世界最大的市场, 而且这个市场只会越长越大, 因为我们发展得相对快一点, 这个大市场会带来以下好处。 : 第一
大市场能吸引全世界的企业, 。 因为市场足够大
每年进口都要几万亿美元, 再加上有几千亿美元的服务进口, 货物进口现在3万亿美元左右, 服务进口5千亿美元左右, 十年大约就是35万亿美元, 所以世界离不开中国, 中国也需要世界, 。 第二
大市场是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 。 过去中国制造是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
而大市场会从六个方面降低制造成本,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 科技研发成本、 采购成本、 物流成本、 市场开拓成本、 人工成本、 。 中国这6个制造成本的下降
使得最近十几年, 只要是中国发明创造的产品一旦推销到世界, 成本就会比世界同类产品低30%到50%, 。 比如
2000年, 盾构机在全球市场上1亿多美元一台, 当时全球盾构机60%卖给中国, 因为中国在大量建地铁, 到了2012年, 中国自己就能造出盾构机来, 而且能够卖到世界上去, 2012年以后, 盾构机就从1亿多美元降到了7百万美元前后, 。 三
、 “ 销地产” 和“ 产地销” 在中国大市场的带动下
跨国公司合理的产业链布局逻辑突出体现在销地产, 产地销两个方面、 。 第一个叫销地产
因为中国有大市场, 跨国公司到中国搞了产业链集群基地, 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在中国销售, 中国大市场能吸引它。 能容纳它的市场, 这就产生了销地产, 。 第二个叫产地销
因为中国制造成本特别低, 所以跨国公司在中国把它生产出来, 哪怕这个产品完全不销在中国, 但是因为这个地方的制造成本低, 它有足够的效益使得它在中国搞生产基地, 比在美国, 欧洲当地搞销地产要好得多、 。 中国的大市场以及大市场带来的制造成本的下降
使得我们既可以满足销地产, 也可以满足产地销, 从而产生了招商引资的投资效应, 使得过去十年中国引进外资步步高, 。 去年
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各带上百个企业家相继中国, 签了一些投资项目, 仅去年一年。 欧共体对中国大陆投资到位的资金数就比上一年增加了200亿美元, 把我们过去五年的账从1600多亿美元拉升到了1800多亿美元, 。 中国大市场以及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
使得中国过去十年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步步高, 这个趋势今后20年, 30年也不会变、 因为它是个经济规则, 不受社会国际政治影响, 。 中国的制造成本低
已经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成本低, 而是六个方面的低, 大市场带来的成本下降, 使得中国制造品, —— 机电产品 电子产品出口比重从二三十年前的30%上升到了现在的90%、 大市场内循环又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要调整, 。 如今
大市场内循环又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降到了1/3以下, 今后十年估计还会进一步降到25%左右, 成功避免了对外贸易摩擦的硬冲撞, 。 四
、 发力
“ 四化”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
绿色化、 在3年前提出
“ 3060” 双碳目标 其中一个要义就是用清洁能源替代石化能源, 使得我们的碳排放趋于0, 。 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100亿吨左右
如果采用光伏, 氢能、 风力、 水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火力和煤炭发电以及石油化工类能源、 中国的碳排放将得到大力缓解, 。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的是, 不要只把能源绿色化当作化工行业的任务, 实际上它和我们所有人息息相关, 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能源清洁任务, 。 以制造业为例
就有四个任务, : 第一个是源头减量
中国制造业要在今后30年实现源头上的减量, 制造业消耗的原材料大多来自地下矿物。 全球每年从地下挖出来的矿物约250亿吨, 包括天然气, 石油、 煤炭、 铁矿石、 铝矾土、 铜矿等、 。 中国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占比
大于其工业产值在全球的比重, 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一关系一定要倒过来, 。 第二个是节能减排
目前中国的单位能耗是全世界单位能耗的1.5倍,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 到2035年中国单位能耗达到全世界的平均值, 。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单位能耗是他们的2倍, 因此我们还有一个目标, 到2050年中国单位能耗要达到欧美现在的平均水平, 这就是我国各行各业都要履行的节能减排任务。 。 第三个是工业品的废品循环利用
上游装备企业生产各种各样的工业装备给下游工厂企业使用。 使用一定时间后就会报废, 简单埋了或扔了非常浪费, 那么可以对零部件进行拆解, 重新利用, 。 在发达国家
废弃装备物的回收利用率已经达到50%, 而我国现在是10%左右, 如果能提升到40%至50%。 相当于大量减少对地下矿物的使用, 。 第四个是工艺流程的再造
以炼钢为例, 目前发达国家90%都是使用电炉炼钢, 废钢炼钢, 不需要用到那么多的铁矿石资源, 。 而我国通过几十年的钢铁发展
社会中的废钢存量不断增加, 如果能将炼钢中的废钢的原材料占比提高, 就可以大大减少炼钢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 。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中国工业从源头减量, 节能减排、 循环利用、 工艺流程上都有必要进行改造、 所以, 绿色低碳化是全国各行各业乃至每个公民都要努力推进的事情, 。 2
数字化、 智能化、 制造业数字化
就是要推进产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推进产业互联网将大大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我国曾提出数字经济三大工程。 : 一是数字工程
即数字经济产业化, 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 区块链、 移动互联网、 每一种技术都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 每一种技术都会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 。 二是数字技术创新工程
包括机器视觉, 触觉等智能传感器、 高性能芯片, 移动通讯、 操作系统、 工业软件、 算力等硬核技术创新、 。 三是融合工程
将数字技术融合到工业, 农业、 商业及整个城市社会发展中去、 赋能于工商业发展, 数字技术一旦赋能。 即便不增加投入也将增加产出, 目前中国这个环节还比较薄弱, 一旦成功融合实现万物互联, 将构建出更大的消费市场, 。 产业互联网的构建需要五个步骤
: 首先要实现万物发声
即每一个需要检测和产生信息的点, 都实现数字化, “ 发声” 产生数字信息, ; 其次是万物万联
5G主要在该环节发挥作用, ; 随后就需要人工智能
人机互动、 ; 从而形成一个智慧网联体系
从点对点的人机互动, 上升为整个网络的智慧化, 成为一个智慧网联的系统, ; 最后
产业互联网的最高等级是利用AR, VR等虚拟现实技术、 形成一个镜像孪生的虚拟空间, 在实验室或调度室就能掌握整个空间的各种信息, 可以操作调控或解决各种问题, 。 还有一点要注意
当前大家熟知的阿里, 美团、 拼多多这些公司都是消费互联网企业、 但在美国股市上80%, 90%的平台公司都是产业互联网公司、 因此要清醒认识到, 我国在产业互联网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数字化的要义就是要把产业互联网推上去, 。 我国现在正卡在第一个万物发声的环节
各行各业都没有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 信息数据的采集不能及时传递, 这就需要更多的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来承担, 。 目前华为正在积极去做这样一个工程
试图为各个产业开发出实际的产业互联网, 从信息的检测再到5G联通, 来实现万物万联, 我认为应该有更多大型企业一起参与, 共同推动我国产业互联网的进程, 。 3
服务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价值链深度重组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渗透融合不断增强, 从全球范围看,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益显著, 。 目前发达国家产品的最终价格中
制造环节增值占比不到40%, 服务环节增值约占60%, 制造与服务日益融合。 服务对产业发展, 尤其是对制造业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转型的支撑促进作用更趋凸显、 服务已成为制造企业维护竞争优势的核心环节, 。 当前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 在发达国家。 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了40%-50%, 是它GDP比重最大的一块, 而中国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只占GDP的15%到20%。 跟欧美国家差距巨大, 我国经济发展以实体经济为主体。 这就要求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能够高一些, 。 想要有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
就必须有充分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在制造业本身。 而是在生产性服务业上, 。 生产性服务业涵盖制造业产业链的研发创新
物流配送、 检验检测、 金融服务、 售后服务、 环保服务、 数字技术赋能、 服务外包、 电子商务、 品牌服务等十大方面、 这些领域都与制造业发展强相关, 直接服务于制造业, 。 这也就是郑州的富士康工厂利润的3/4都被国外拿走的原因
因为整个生产链的生态, 科研技术、 金融清算、 物流各个方面都被他们所掌握、 如果我们能在这些环节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 那么将为我国制造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 如果一个城市制造业规模很大
但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很低, 这座城市的制造业一定是二三流的低附加值制造业, 如果它的产品在全球卖得附加值很高。 那么这座城市产品中所镶嵌的服务业一定不是这座城市做出来的, 而是其他地区的企业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专利技术等输入到了这个城市, 。 4
产业链的集群化、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体系
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 首先就是要针对产业链中的弱点扩链, 补链、 强链、 不断提升产业链集成效应, 让企业的根扎得更深, 。 其次
要加强, “ 专精特新” 企业的培育。 “ 专精特新” 企业是国内通用名词 国际上叫卡链企业, 隐形冠军、 独角兽、 。 这类企业在产业链中起到顶梁柱的作用
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链主企业, 都会更愿意将产业链集群布置在此, 大力推动这类企业的发展。 将极大地减少国外技术和企业对我国的制约, 。 最后要发展自己的龙头企业
链主企业、 。 首先要发展创造整机产品的核心技术企业
企业自己做龙头部分, 龙身, 龙尾外包给其他企业做、 龙头企业做大之后。 可以成为只做生产性服务业的链主企业, 把制造委托给代工企业, 。 代工企业
也不是过去那种, “ 两头在外 来料加工、 ” 的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 而是真正的高科技制造业, 既是制造业技术, 生产线的发明者和组织者、 也是产业链标准和供应链组织的者, 。 因此
中国要有自己的链主企业, 龙头企业、 也要培育出一批能够帮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代工的代工企业, 。 因此
把绿色化, 数字化、 服务化、 集群化这、 “ 四化” 做到位 将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