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股道的卢

06年入市实战操作至今,经...


价值领航

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淘金精神


柴孝伟

建造十九层每层成倍财富高楼...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banner

banner

1900年清廷的“宣战诏书”

黑郁金香   / 2023-04-26 10:57 发布

  本博评论:历史总是不断的重复,让人无语。以下摘自网络

  1900年清廷的“宣战诏书”

  清廷向列强宣战(The Qing government declared war on the powers)指公元1900年6月21日( 庚子年五月廿五),八国联军进攻大沽炮台,中国清政府发布诏书,号召全国军民与西方侵略者们“一决雌雄”。后来,这份诏书一般称为“宣战诏书”。

  诏书上先称:“ 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又称列强:“三十年来,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日甚一日,无所不至”;“昨日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清廷决定对“彼等”“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1900年6月16日,义和拳在正阳门纵火,大火“延及城阙,火光烛天,三日不灭”,周围几千家商铺和民房被毁于一旦。就在这天,慈禧太后在紫禁城仪銮殿东暖阁召开了第一次御前。这次是扩大,包括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九卿,总共有一百多名在京官员参加。

  的气氛是紧张而压抑的,慈禧太后看着外面弥漫半空的黑烟,她阴沉着脸,抛出一句话:“今京城扰乱,洋人有调兵之说,你们说怎么办吧。”各大臣听后面面相觑,没人敢先发言。沉默了一阵后,曾任外交使臣的吏部侍郎许景澄说:“大清与外国结约数十年,每年都有民教相仇之事,但大都是赔钱了结。如果义和拳攻杀外国使臣,必然导致各国联合进攻,到时将如何抵御?”

  这时,太常寺卿袁昶也站了出来,他痛斥拳匪不可恃,外衅必不可开,杀戮使臣,有悖国际公法,其声音之大,声振殿瓦。慈禧太后听后十分不悦,她冷冷地说:“法术不足恃,难道人心也不足恃吗?现在国内积弱已极,所仗的也就是人心还在,要是连人心都没有了,何以立国?”听了慈禧这话,侍郎长萃乘机跳出来说:“义和拳都是些义民啊。我刚从通州回来,通州要是没有这些义民的话,恐怕早保不住了。”载漪、载濂听了大乐,赶紧连声附和说:“长萃说得对,人心不可失!人心不可失啊!”

  戊戌政变后一直不太吭声的光绪皇帝这时说话了:“人心顶什么用,不过是添乱罢了。士大夫们都喜欢纸上谈兵,朝鲜一仗,朝中大臣都争着主战,结果是一败涂地。如今诸国之强,十倍于日本,若和他们全部开战,必败无疑。” 载漪听后顶嘴说,已调董福祥部来京,其善战,剿回时立下大功,有他在就不用怕洋人。光绪冷冷道:“董福祥骄横跋扈,列强船坚炮利,回部之乱根本不能比。”

  自变法失败被幽闭后,光绪皇帝每次见大臣都只说个三言两语,绝不提及政事。独有这一天,其说话峻切,显然知道这时的局势已是非同小可。

  荣禄在后来写给其叔父四川总督奎俊的信件中也多次提到载漪等王公贝勒在中心怀鬼胎,在殿廷上大呼小叫、犯浑不懂事理,实在不成体统。在这些人的威势下,负责总理衙门的庆亲王奕劻在会上居然连声都不敢吭。6月16日的,慈禧太后还是没有打算和洋人决裂,只是派那桐、许景澄去杨村面见联军,要求其不要进入北京。但那桐、许景澄在路上就碰到拳匪抢劫,根本就没见到联军。到6月19日,慈禧太后再次召开御前,在这次上却是风云突变。

  据说,慈禧太后在会上拿出江苏粮道罗嘉杰辗转送来的一份密报,这是一份洋人的照会,其中提出四条要求:一是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二是代收各省钱粮;三是代掌天下兵权;四是勒令皇太后归政。当然,真正让慈禧太后下决心与洋人决裂的不是洋人的假照会,而是来自直隶总督裕禄发自天津的报告。裕禄在6月17日上午6时接到洋人一份迟到的最后通牒,要求在17日凌晨2时将大沽口炮台交出。

  作为对洋人最后通牒的外交反应,慈禧太后令总理衙门照会各国公使:索占大沽口炮台“显系各国有意失和,首先开衅”,各国公使和使馆人员应在24小时内离开北京。这个照会总共有12份,分别由总理衙门在19日下午送交十一国公使,另一份则是单独送给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这个照会,实际上是要将外国公使和使馆人员全部驱逐出境,考虑到洋人在天津的无理要求,清廷的反应也不算过分。6月20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朝廷已经陷入洋兵和义和拳的双重困境,要求各省督抚通盘筹划,联络一气,接济京师,共挽危局。这道上谕,随后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发给各省。6 月21 日,清廷正式发布“宣战诏书”,称列强“三十年来,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日甚一日,无所不至”;“昨日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清廷决定对“彼等”“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第二部分:宣战照会

  为照会事:现据直隶总督奏报,称本月二十一日,法国总领事杜士兰照会内称,各国水师提督统领,限至明日早两点钟,将大沽口各炮台交给伊等收管,逾此时刻,即当以力占据,等语。闻之殊为骇异。中国与各国向来和好,乃各水师提督遽有占据炮台之说,显系各国有意失和,首先开衅。京城拳会纷起,人情浮动,贵使臣及眷属人等在此使馆情形危险,中国实有保护难周之势,应请于二十四点钟之内,带同护馆弁兵等,妥为约束,速即起行前赴天津,以免疏虞。除派拨队伍沿途保护并知会地方官放行外,相应照会贵大臣查照可也。

  第三部分:宣战诏书

  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肯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吾人民耳。故一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吾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夙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日公然有社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吓,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於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肆兵监器利,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恩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祇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无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抗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何难减比凶焰,张我国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儴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勋。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朕即刻严诛,绝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实有厚望焉!

  第四部分:事件结果

  不久,北京都城沦陷,朝廷逃亡,史称“庚子事变”。随后,清政府又答应八国“议和大纲”,被迫接受赔款要求。赔款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也就是说,列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赔款的存在,蒙受了国家无能的耻辱。这笔巨款连本带息,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史称“庚子赔款”。但列强似乎有“良心发现”,先后又对庚款进行了有条件的退赔。

  第五部分:事件争议

  清廷向十一国列强宣战原因有以下四种说法: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曾阐述过一种说法。慈禧太后收到了一份“假外交照会”,其中有一条是洋人勒令西太后立即“归政”,老佛爷因为屡受外敌入侵的打击,依然犹如惊弓之鸟。她忽闻“归政”一词,心中愤懑异常,便不再查探八国联军的虚实。于21日这天,一怒之下悍然对外宣战。由此可见,慈禧是在受惊发昏的情况下才决定对外宣战的。而直到6月25日,慈禧太后渐渐恢复心智,便下令停止围攻外国使馆,命荣禄去和世界列强谈判。

  借助对外战争转移义和团锋芒

  胡绳同志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一书中曾阐述过另一种说法:清政府之所以敢对世界列强宣战,是因为极其害怕义和团的声势,想要借助对西方列强的战争来躲避国内人民的锋芒,转移内部的社会矛盾。而慈禧太后之所以不顾及现实和后果,向全国下达“宣战诏书”,就是害怕义和团手中的大刀,会落在自己的脖子上。并且,“宣战”以后,还可以顺势将义和团推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对立面和战争的最前线上,她其实是想借助洋人的枪炮来消灭已经日渐强势的义和团运动。

  慈禧太后误信假捷报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院的孔祥吉曾提出过另一种说法,他认为:慈禧向世界列强宣战,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最终促使慈禧悍然对外宣战的,是直隶总督裕禄6月20日带来的一份“假捷报”。当慈禧太后听到洋人强索大沽炮台后,并未即刻便向列强宣战,而是一直在等待前方的战况消息。后来,她接到裕禄的《接仗获胜折》。这份战报中有很多夸大其词的说法,却无形中给慈禧带来了充分的信心鼓舞,更使她有了获胜的侥幸之心。于是,慈禧终被战报中的虚假获胜冲昏了头脑,立即发布了那份著名的“宣战诏书”。

  义和团和洋人的双重压力

  "宣战"是当时清政府的一个最重要决定。早在1900年5月底,已经有数百洋兵强行“进驻”北京,慈禧太后因此已经感觉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而此时,义和团也一直在“寻衅滋事”。而清廷最担心的事情便是列强以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入侵战争。慈禧太后一直认为,洋兵大量进驻北京的威胁要远远大于义和团,并且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阻止洋人向外国使馆继续增兵。6月10日,西摩尔率兵大举向北京进犯。这更让慈禧太后惊恐万分。而在此之后,北京城内的外国使馆和义和团之间的暴力冲突又日益继续升级。

  11日,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被驻守城南的甘军杀死。12日,德国公使柯林德驱使工作人员用斧子劈砍了王府井附近的一座庙门,而这里正是数名义和团群众的栖身之处。这些人受惊之后,被迫从小庙后门匆忙逃走。然而,慈禧骨子里对洋人的惧怕是刻骨铭心的。因此,不到万不得之时,她是绝对不敢与列强决战的。而由于西摩尔步步紧逼,战争也一触而发,慈禧不得已之下,只能考虑“联拳抗洋”之事的可能性。18日,洋兵向慈禧强索大沽炮台,否则将“以力占之”。慈禧知道这场战争已不可避免,于是在21号将早已经准备好的“宣战诏书”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