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黄宗羲定律
黑郁金香 / 2023-04-18 13:57 发布
本博评论:黄宗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被称为是跨越时代的思想先驱,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所谓黄宗羲定律,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第一部分:定律介绍
现代学者秦晖在他的论文《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中总结出的定律。
内容是: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层层剥削;不管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2003年3月6日,温XX总理在全国人大期间,参加湖北省人大代表讨论时说:"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进 '黄宗羲定律'怪圈。"并郑重表示"XXX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2005年,第十届全国XX第十九次通过决议,宣布全国废除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在我国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取消。
第二部分:推论
在工业社会中,如果政府的征税权不受控制,税制每改革一次,企业的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黄宗羲定律是描述农业社会农民税费负担的论述。推论是描述工业社会企业税费负担的论述。
如,后有人将黄宗羲定律初步引入到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研究中 。该观点认为,由于中国大陆现行的财政体制是一种"压力单向传导机制",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可总结为:应以大规模综合性减免税费替代目前中国实行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面对不同的行业也要设计不同的税率并降低一般纳税人门槛,越能带动更多就业的行业税率就应越低、税种就应越少。
第三部分:黄宗羲学说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称梨州先生,浙江余姚人。1644年,清兵入关后,黄宗羲积极参加抗清义军,失败后隐居,屡拒清朝廷征召。主要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是我国古代研究赋税制度最深入、最系统的学者之一。他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或问井田可复,既得闻命矣。若夫定税则如何而后可?曰: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意思是说,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黄宗羲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语出他的论文《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
第四部分:减不下去的苛捐杂税
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剖析了历代赋税制度。他发现,每个王朝初期所订立的税赋标准是比较合理的,但随后各种杂税和附加税便接踵而来,“天下之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使人民苦于“暴税”之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在中国古代,朝廷通过科层化的官僚体系向农民征税,官吏承受来自上面的压力,对上负责。官吏行使权力不受农民的监督,也无需对纳税的农民承担任何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
按照明朝税制,农民纳税还要包括运送,远近不一,这一切全凭地方官吏好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自永乐北都,挽输道远,加号滋多。”
按照中国古代历史规律,在每个王朝中后期,官僚体系都会不断走向内卷,从成本较低的小政府变成成本高昂的大政府。随之而来的是,官僚机构叠床架屋,冗员越来越多,人们都想尽办法挤入官员行列。明初洪武时文武官员只有2.4万人,到嘉靖时达到12万人,“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一职数官,一官数职”。
官吏数量多了,就需要“没事找事”,增加更多无意义的政务,手续和关系更加复杂,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却又于人无益、于事无补。官僚体系基于自身利益,必然想方设法吞噬一切社会资源,层层加征成了官员的一种本能反应。在这种传统的无限政府模式下,所有改革都只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