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年报分析:CRO的曙光快到了

飞鲸投研   / 2023-03-30 17:33 发布

医疗研发外包行业,即CRO赛道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即使在现在创新药水深火热的背景下,它作为药物研发“卖水人”的角色也依然享受着行业发展的红利。

但在疫情的前两年,因为业绩增长过快以及泡沫太大,直接导致了CRO赛道近两年的萎靡,时至今日,CRO的曙光似乎仍然没有完全到来。

但伴随着CRO企业年报的发布,我忽然意识到,2023年一定是CRO行业的拐点,它们的业绩不会下滑,估值仍然会被消化,从而迎来更长时间的增长。

从药明康德年报到泰格医药发布年报,我更加肯定了这一点。

1、泰格医药22年业绩:增长乏力显现,但有一定可控性

首先从收入端来看,收入增长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因为2020-2022年泰格医药业绩增长均受到新冠产品研发项目的影响,而23年新冠项目会减少

其中2020年是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临床试验项目;

2021年-2022年是新冠肺炎疫苗及疗法的临床试验需求,截至2022年,泰格医药助力4个新冠疫苗产品成功获得中国及海外的紧急使用授权。

在此基础上,伴随着新冠疫苗产品项目的结束(不排除还有其他原因),2022年四季度收入便出现了下滑。

泰格医药的业绩增长来到一个拐点,却仍然具有两个“可控”因素的加持,也可以叫它们业绩“稳定器”

1)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规模较大,且仍在快速增长;

2)净利润端,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投资贡献利润弹性。

因为新冠项目占比我们无法准确得知,所以并不知道它对企业的业绩影响会有多大,我们不得不关注新冠项目之外的增长动力,其中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便是第一个业绩稳定器。

截至2022年,泰格医药新增合同金额96.73亿元,与上年同期新增合同金额基本持平,截至2022年末,公司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达137.86亿元,同比增长20.88%。

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并不代表企业当期的营业收入,而是以签署框架合同为主要形式的潜在服务金额。

在此规模基础上,我认为泰格医药2023年的收入增长应该不会太差。

一种规律假设:按照“当期收入规模/上一年截止的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在已知2022年末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的情况下就可以计算2023年的收入;

由2020年-2022年统计数据来看,这个占比虽然不太固定,但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约在60%~70%之间),其中最小的值是2022年收入除以2021年的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所以如果按62.12%来算的话,2023年收入规模将达到85.64亿元,那么相较于2022年的收入同比增速就是20.87%。

虽然我们不能肯定2023年收入规模一定会比85.4亿元高,但理论上来讲,还是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控”因素,前面也说到了,就是利润端,泰格医药当前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达到了99.64亿元(主要包括医药基金、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项资产,从而为企业带来非经常性损益,增厚或减少企业的利润。

2022年,这份“投资”收益虽然相比于2021年大幅减少,而造成了净利润的波动,但其收益规模仍然达到了4~5亿元,展现出一定的投资能力。

未来,虽然此投资仍将面临一定的波动,但我认为泰格医药没有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而选择了医药基金以及一级市场投资,实现风险的降低和对冲,其利润贡献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2、估值高的问题短期无解,谨慎之下布局未来

即便预期并不差,但自泰格医药发布2022年年报后,其股价仍然下滑了不少。核心原因还是在于估值高,尤其是在泰格医药业绩变差,预期不统一的情况下。

数据显示,2022年泰格医药净利润下滑了30.19%,实现净利润为20.07亿元,相比于2021年减少了8亿多;

扣非净利润不和市值直接挂钩,市场短期反而不看重扣非净利润。

按照年报发布前895亿元的市值,消化掉2022年的净利润,企业估值达到了40多倍,相比于业绩发布前的滚动市盈率(业绩基数为2022年三季度-2021年四季度)35.36倍,提高了近10倍。

不得不说,这个估值显然又高了很多,由此预计泰格医药还会经历较长的磨底过程。

事实上,在药明康德2022年发布年报后,我便做出了解读:企业估值虽然较高,但预期并不差,只是估值问题短期无解,等不到业绩便只能通过股价下跌来释放风险。

但通过对药明和泰格的分析,我认为它们业绩增长仍有“内生”甚至“外生”支撑因素(不限于文章提到的两点)。展望更长远的未来,或许我们只需要等待一个安全边际更大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