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卫星制造产业链

价值投机小学生   / 2023-03-16 16:18 发布

下游应用发展情况

导航终端北斗星通华帝创通等很多公司在做北斗终端因为国家有补贴又是10年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各个地方都有产业园做导航终端的企业在业务基础上发展了导航应用比如高精度导航增强系统

通信曾经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很火热但FL功事件后卫星广播电视被禁止很多公司就转向去做了卫星通信终端很多船上有这种需求会安装这个终端比如海卫通公司它和中国卫通下属的运营商星展测控合作星展测控提供锅海卫通去给船安装通信终端从八九十年代到后来一直是开放的产业

遥感在国外基本上都是云服务如AWS微软的云Google cloud他们都在做遥感邀请开发者来他们的平台来开发图像他们去提供服务国内现在像腾讯云阿里云也都在做这些方面的业务从应用场景来说包括像水利交通环保等等都与遥感应用相关

从整个系统的构成来说基本上是 1: 2: 7 的结构1在上游2在中游7在下游比如整个产业链有 10 块钱一块钱在上游卫星制造加火箭占了1中游运营商向上要买火箭卫星向下买相应的终端和提供服务它的产值基本上占了2剩下的就是应用的产值虽然应用的产值看起来大但是每家公司都很小尤其是国内现在无法形成很大的应用厂商但是国外基本上通过合并整合游会出现很大的厂商

Q : 我们想了解一下目前我们国家卫星的产业每年大概是有多少的一个规模您刚才也说到 1: 2: 7 规模是什么量级

A : 体制内的情况不好计算

国家的项目可能在未来五年可能占到整个基本盘的80%民营的小项目可能占20%比如遥感可能国内每年有 60- 80 亿通信每年有 60- 80 亿导航这两年较少因为没有项目要到下一代从2024 年之后才会开始启动可能一年100 到 200 亿这里的规模是火箭加卫星的要是单算卫星的规模要把数除以2

Q : 刚才您提的这些项目我理解就是占大头的应该还是国家或者是国家的这些项目这些商业的卫星公司是不是能拿到单子您认为现在他们和体制内的那些航天五院八院相比对他们大概能占多少体量

A我觉得在 2025 年之前不会超过20%

Q : 国家级项目在选的时候他们都是公开选的吗还是怎么样的是招标的吗

A : 传统的项目都是不公开的传统的项目也招标但就是从五院八院中科院去招标

体制内的商业模式是立了一个国家项目可以用这个项目去其他各个口再申请钱体制外是一开始拿到多少钱就只有这些钱这样商业模式的差别对体制外并不友好

Q体制内的这些制造公司是不是可能更拿到的都是一些市场上面的单子就是国家级项目这样的

A : 体制内不拿市场的单子市场单子体制内做起来并不好受比如有一个商业公司像未来导航招标只给1000 万五院用未来导航的项目去科技部科工局申请经费人家会觉得不是国家项目所以不能批体制内是不愿意去做商业项目的体制内做星网这种比较新国家项目都不愿意做因为星网像是半商业项目在各个部局还没有扎根没有列入行动规划申请不到经费

Q : 其实我现在理解下来就是商业的卫星公司和体制内的这些研究院所它的一个商业模式可以是很不一样的那技术能力上面他们的差距有多大

A : 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在绝大部多数的领域上体制内和体制外是可以拉平的首先这些人都是体制内出来的从人的能力上来说是可以拉平的第二从基础设施来说体制外的基础设施都是靠融资买的这些基础设施其实体制内外也都差不多第三软实力比如卫星设计能力可能比体制内会差一点但也差距不大

如果同样都给两家 2000 万做一个卫星长光肯定干的比五院好或者限制重量比如五院和长光都做一颗 50 公斤的卫星长光也会干的比五院好当限定条件比较苛刻或者要求成本的比较低的情况下体制外其实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高精尖的尖端技术上体制外是没有优势的因为体制内有充足的各种资源去完成这个东西在性价比上体制外有优势

资金方面体制内是立项之后可以放心干就算拖欠经费也无所谓体制内是可以垫付体制外不行资金耗尽就破产了第二对于体制外的制造商体制内或者体制外的订单都不是有保障的不能垫付东西都得自己去买

Q : 他们的供应链上面会有区别吗体制内的公司和体制外的公司

最早是没有区别的19年20年成立了一批做供应链的公司这批公司逐渐成长起来以后供应链有区别了早期银河19年发射卫星的时候供应链体系完全得依赖体制内所以卫星价格很高第一个卫星花了一点几个亿但原本的目标可能只有1000万有 9/ 10 的成本空间可以降但这个空间不是压榨供应链能够解决的需要换体制外供应链

现在基本上体制外的供应链体系是完整的但是从性能上来说跟体制内肯定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差距不大同样的东西体制外可能比体制内便宜了90%但是性能上差了20%这是可以接受的体制外的性能和性价比是在不断改善中的体制内很多东西都定型了现在去买的东西可能10年前就已经定型了体制内不愿意根据需求去修改体制外是可以帮客户改的对于供应链体系来说现在比3年前会好很多

Q : 我再问一下体制内的这些研究院所他们去买的时候目前还是以采购体制内的为主是吗

A : 采购以体制内为主但现在也开始买体制外的了比如星网这种订单虽然体制内在资金上不会那么困难但是星网招标蓝标价可能只有1个亿为了中标还得再砍到8000多万

体制内讲究继承下一颗卫星要继承上一颗卫星不能低于继承比例比如80%否者无法评审通这导致要想节约成本就要在剩下20%种进行创新这就逼着体制内必须考虑在供应链体系上去做创新创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不买原先体制内的这些东西了从体制外购买性价比更高的第二种就是逼着体制内的供应链的体系去把东西搞定要求不变但成本得降下来这是一层层传递的比如原先一颗卫星5亿经费时一个测控应答机卖2000 万现在一颗卫星只有1亿经费应答机必须得降到200万以下对于供应应答机的厂商来说虽然只有200万但是一次能卖20个就会去考虑供应链体系的改进比如从部件上创新供应链是在变化的但具体是卫星总体去压体制内的供应链体系让体制内供应链体系更多去用体制外的东西还是卫星总体直接去买体制外的东西这是不一定的其实整个产业都是在一个磨合期并没有磨合到一个定型的阶段

Q : 我还想问一下我们现在看一些这些商业的卫星制造公司它一年发射卫星的量也就是大概几颗到十几颗这样的量级所以我不太清楚他订单的情况感觉很不稳定今年多一颗少一颗可能对他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影响就会很大我想问问这个东西对商业公司的影响你们怎么看怎么去评价它是不是能拿到单子还是这个东西都不可预测它的市场开拓时怎么做

A :国内现在的商业卫星公司已经没有只做制造的了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没卖出去的卫星就变成自己的卫星与地方共建卫星等

卫星制造的公司不可能停下自己发射卫星的步伐每年都得保持有几颗卫星发射即使没有订单也得去做一些创新发射实验卫星验证技术进行试验等早期的商业航天公司都在干种事没有订单也得自己发射卫星验证产业链展示自己能力

这种模式每个企业每年大概发射3到4颗星在路线确定的基础之上企业会去找有没有人买数据或者冠名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些收入

到中后期大家瞄向了大订单比如星网未来导航等上海元信也在下订单而且是几十颗的这种订单的好处是相对稳定不好之处是它在供货周期价格上都有很严苛的要求因为大家都不是那么富裕的单位市场又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所以价格上b比较不公平比如一个卫星大家都知道市面上得5000万来做但卖方只出价1500 万因为商业卫星公司都没订单需要抢这个订单

Q : 我也看到他们的财务情况周期非常的长付款的周期是超过一年

A : 现在的周期大概是2到3年这个周期已经很短了体制内做一颗卫星周期是5-8年甚至 10年的都有

Q : 目前您说的这几家长光银河微纳这几家是不是目前都没有利润应该也都不赚钱

A : 都不赚钱能有一年 2- 3亿的收入就算一个很好的成绩了第一他们之前融了很多钱投到基础设施里去折旧每年就是很大一笔钱第二他们每做一颗卫星还可能赔钱比如成本2 个亿的卫星但是可能一个亿就卖了现在大家都是瞄着未来的爆发比如像Starlink 这种 4000 颗星的订单

Q : 我再请教一下这几家长光银河微纳它们之间的差距大吗主要是差在哪些地方

A : 首先技术路线不同

长光是做载核出身光学很强从光学的相机到光学的数据处理是他们的强长光早期一直在做遥感卫星它的遥感卫星是排第一的超宽幅卫星幅宽能达到100多公里长光有自己磨镜片的厂房具备镜片校准的能力其他公司绝无可能具备这种能力

银河最开始想做卫星运营商有国际化的理念在国际化上有巨大优势比如它跟泰国签了遥感卫星的协议同时相比其他的企业的银河融资渠道会多很多在商业模式创新上银河和各个地方政府进行合作让地区具备运营卫星的能力

微纳主攻300 公斤以下的卫星所以叫微纳卫星微纳专注于制造领域是个制造商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他把供应链的很多环节都自己做了微纳的人员是航天出来的愿意自己做制造微纳在300公斤级别以下包括 500 公斤以下的卫星有一定优势的因为是制造商出身所以对制造比较执着供应链的把控相对能力会比较强

Q : 微纳它是比较小的这些卫星是吧我不太理解小的卫星的量未来怎么测算

A : 卫星小不代表便宜小卫星紧凑度会变高从侧面代表的是技术先进卫星的大小和功能性是强相关的有些功能就需要大的卫星有些则不需要大卫星国内未来最主流的卫星应该是集中在 500 公斤到一吨量级因为这个量级在从供应链的体系从用户角度来说是最舒服的但是这个重量还是偏重的卫星能力可能跟国外200公斤到300公斤的能力是差不多的咱们的工业基础比国外差很多国外可以用的我们用不了就得用模拟器件或者数字期间去搭这就导致卫星变大卫星变大火箭的价格就会升高火箭一公斤最起码也得8万块钱所以从用户的角度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是希望卫星越小越好

Q : 我问一下我们现在国内的技术和国外的技术差距大概有多少国内的那些供应链是不是全都是国内的会不会去采购国外的东西

A : 现最好的光学的镜子在国外要对光学的镜子有很高要求就需要购买国外的中国的不行星载的CPUGPUFPGADSP购买国外的反而性价比更高与相关的需要用很多的器件国外可能比国内的还便宜但国外不会供货尤其是星上的航天级的器件像赛林斯的军方的不会卖给国内

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比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差20年比如现在美国最先进的高轨的通信卫星能达到1T 1000个G国内前两天刚发射的是100个G相差十倍这就是一个10到20 年的差距但如果比较中上水平能力中国跟国外差距不大比如遥感卫星大家都是做 1 米分辨率的卫星比如SAR都是做1到3米分辨率这种SAR的卫星能力国内外差不多但0. 5米分辨率的SAR卫星或者0. 2米和0. 3米的光学的遥感卫星国内可能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的成本会比国外高很多

来源SEVEN调研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