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越国是怎么灭亡的?
黑郁金香 / 2023-01-27 10:49 发布
以下由黑郁金香编摘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史记》记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前333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听信齐国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国,闽越国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
第一部分:历史
一、早期起源
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百越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农耕文化。后来的四五千年前,长三角以今天的余杭区莫角山遗址和反山遗址为中心,形成了辉煌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以玉石礼器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表明其进入了阶级对立分明的苗邦阶段,如反山大墓中就发现了代表王权的玉锁。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衰落,之后是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茅山以西的宁镇地区则为深受东夷文化影响的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不同。
与吴国相比,越国的早期历史更为模糊。越国的国君为姒姓。姒为尧帝赐于大禹王的氏。上古、古代也长江中下游流域称扬越。" 司马迁称“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大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当今欧阳家族跟越国的渊源,也就是说欧阳氏是越国、越王族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史记》记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正义舆地志》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
越为禹后说是春秋历史时期族群认同需求下所产生的历史重新记忆的结果。越人重新构建自己的祖先记忆,过程是:越人先是认同于楚人,构建出"楚越同源"说,随后再构建出了"越为禹后"说。有关越国起源与早期历史的文献记述是重构历史记忆的产物,反映了东南区域文化融入华夏文化的演变过程。 [54] 陈桥驿认为“越为禹后说”是荒诞不经的。他不同意此说最早来源于司马迁《史记》,而认为先秦就已存在。早期的于越被视为“蛮夷”,与中原夏禹毫不相关。在勾践迁都琅邪以后,为了称霸中原跻身于大国之列,才自我标榜“越为禹后”。司马迁不过是游历了这种传说最为流行的会稽,将其记录下来而已。 支持“越为禹后说”的代表人物是董楚平,他认为创造良渚文化的越人向中原移民,为夏人祖先,夏被商灭后又返回越地。
进入商周之后,太湖地区与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铜文明一样,也开始进入文明时期。根据考古发现,春秋早期的越国都城位于连接北边被大洪水破坏的低珪的太湖平原与南边的宁绍平原的安吉九龙山越国古城。
《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译,译专必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译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允常" 。
二、吴越争雄
越国在整个春秋战国一直比较强大,在春秋时期曾威胁到了齐国的安全。齐桓公和管仲曾经害怕越国攻打袭击齐国。齐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吴王寿梦开始在晋国的支持下顿起,与楚国相对抗。吴国的崛起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无岁不有吴师"。为了从背后牵制吴国,楚国也开始扶持越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吴王阖闾即位后,打败越国夺取了太湖平原,将都城由镇江迁到姑苏城,"子胥乃使相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 吴国在吴王阖闾的治理下不断强大,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协助下在柏举之战中打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越王允常趁吴国后方空虚袭击吴国,"越阐吴王之在郑,国空,乃伐吴" 成为吴军被迫退兵的重要原因。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死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败吴于檇(zuì)李,阖闾被射伤,死后夫差即位。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派遣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向吴国求和。 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困中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任用文种和范蠡富国强兵。范蠡持纵横之术煽动吴国与晋国、齐国中原争霸,无暇顾及越国。而勾践则卧薪尝胆、亲自耕作,委曲求全、礼贤下士,赈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使得国力大增。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会盟之际,征伐吴国,俘获吴国太子友。而吴王夫差中原与晋定公黄池会盟争夺霸主成功。由于吴军疲惫,国力空虚,吴国遣使携重礼与越国媾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越国再度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在争霸中原期间,积极开展与中原各国间的往来,并迂都琅琊,为后来越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北上称霸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勾践称霸中原期间,积极发展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关系,并迁都琅琊,为后来战国时期的越国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
越王勾践灭吴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通过迁都于琅琊,越国更好地吸收中原文化,并在良渚文化结束一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对中原文明施加自己影响的历史机遇。在争霸中原时期,勾践与周天子和中原诸侯相处,更好地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么君皆入朝" 。越王勾践二十六年(前471年),越国废邾隐公立邾子何,"邾子又无道,越人执之以归,而立公子何。何亦无道" 。对于卫国、鲁国内乱,越国更是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大国影响力。
越王勾践二十九年(前468年),鲁哀公为三桓所逼,被迫逃亡并度过余生于越国,"公患空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么。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民之冲,曰:“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对曰:臣无由知之。兰问,卒辞不对。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孙有怪氏,因孙于棘,乃遂如越" 。在这场内乱中,越国作为霸主,一度欲通过武力来维护原有的政治秩序,并最终成为了失势的鲁哀公的收留者。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践去世后,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子不寿即位。不寿逝世,子翁即位。翁逝世,子翳即位。翳逝世,子之侯即位,之侯逝世,子无彊即位。勾践其子孙继续其霸业,越国强盛一时。
四、战国初期
勾践之后,越国三代发生了弑君的事件,所谓“越人三弑其君”。越王朱勾是战国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国君王,其在位时间为越王朱勾元年(前446年)至越王朱勾三十七年(前410年)。越王勾践之后,其子越王鹿郢和其孙越王不寿继续秉持了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延续了越国的霸主地位,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后遇到突变。对于越王朱勾弑父篡位的过程,《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较为简略,"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 并没有前因后果。但是这一事件显然引发了严重后果,不仅仅为后来中期越国不断出现的弑君现象巧下了伏笔,也直接预示了不久后发生的楚越战争中越国的惨败与越国中原霸权的结束。
朱勾是越王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当时中原诸侯以齐、晋、楚、越等四国为强者。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两次出兵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郯国(今山东郯城)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越王朱勾三十七年(前410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即位。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发兵讨伐齐国。当时,缯国(今山东枣庄)倚仗齐国的势力,轻视越国。越王翳闻讯大怒,下令讨伐缯国,一战将其攻灭。
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齐国田和将齐康公迁于海岛,夺取整个齐国。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
越王翳二十五年(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齐国为诸侯,田齐虎视越都琅琊。越国面对齐、楚日益强盛,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而吴国旧贵族图复仇,必须加以防备。琅琊远离江南,军队和物资运输都很困难。权衡再三,于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同时,北方的越人开始大批返回江南,并迁居到岭南。但是,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七月,诸咎担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发动宫廷政动。越王翳被诸咎杀害。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目睹多次宫廷政变和杀戮的错枝不愿意继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随而来的大臣,久劝不出,就以烟薰的方法迫使他出来。错枝被推举为越王,之后他似乎也在力求逃离此王位。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政治,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杀死祸首豫,又进入吴地,打击了吴国旧贵族并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无余)为越王,号称莽安。
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无颛为越王。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发生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五、衰败分崩
为了摆脱颓势,无颛重新将国都迁回故都会稽,依然不能阻挡越国衰落的命运。无颛在位18年去世,其弟无彊继位。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33年),越王无彊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彊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彊,北边在徐州被齐军打败。由于越王无彊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
六、后续发展
闽越王无诸同越东海王摇,他们分别是越王无彊长子玉与次子蹄的后裔。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都自去王号,成为郡长,秦朝把他们这地方设置为闽中郡。待到诸侯反叛秦朝,无诸和摇便率领越人归附鄱阳县令吴芮,就是人们所说的鄱君,跟随诸侯灭亡了秦国。在当时,项籍把持向诸侯发布命令的大权,没有立无诸和摇为王,因此,他们没有归附楚王。汉王攻击项籍,无诸和摇就率领越人辅助汉王。汉王五年(前202年)时,汉高祖刘邦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在原先的闽中这地方称王,建都在东冶,继续越国的奉祀。
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列举高帝时越人的辅佐之功,朝廷认为闽君摇的功劳多,他的百姓也愿意归附,于是就立摇当了东海王,建都在东瓯,世俗之人称他为东瓯王。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请求把全国都迁徙到中原去,于是就率领全体民众到中原来,居住在江淮一带。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民众迁徙到了江淮一带居住。
第二部分:政治
一、制度
由于百越民族长期处于政治上落后的状态,"断发文身",并没有中原先进的礼乐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越国实际上都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中。在勾践灭吴之后,越国也没有实行集权制,而是大力推广分封制,"仅据《越绝书·记吴地传》的记载,当时封在吴地的越国君王就有宋王、摇王、荆王、干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政治制度的落后使得越国在迁都于姑苏后陷入"越人世弑其君"的内乱之中,王权也被权臣所取代,加剧了越国的衰落。
二、人事
越国在人才任用上,没有持续大批地吸收中原的先进政治人才。越王勾践之所以能灭吴雪耻,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范蠡、文种等来自中原的人才的帮助。但是在勾践称霸之后却"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5] 。在后来的楚越战争中,楚惠王重用来自于鲁国的科技人才公输盘,发明了钩强,在舟战中屡次打败越国。越王朱勾也曾经试图招巧墨子,但最后还是因为"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 [27] 而遭到了墨子的婉拒。随着楚越战争后楚国逐渐切断了越国与中原的联系,从此再也没有优秀的政治人才前往越国。最终越国在被迫迁都姑苏之后也陷入了内乱之中。在战国中期,反而有仅剩的越国人才前往齐国帮助齐国成为强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全文引用的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中提到,"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 [28] ,齐国威宣时的越人蒙被和帮助秦穆公称霸的戎人由余相提并论,反映了此时越国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的人才外流是多么严重。
第三部分:军事
一、兵役
越国在国内推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据《国语·吴语》记载,勾践在出兵吴国的前夕,曾向全国发布动员令:“苟任国者,皆造于国门之外。” [29] 就是说,凡能参战的人,都到都城门外集中。由此看来,越国在战时会临时征集军队。同书又记载,勾践下令战时五种人可以留在国内,即“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有眩瞽之疾者,筋力不足以胜甲兵者,志行不足以听命者”。 [30] 正是实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才出现战时全家壮劳力(包括身有残疾的壮劳力)均入伍的现象,而勾践之所以将上述五种人放回,目的是为了示恩于军,增强士兵的决死之心。此外,越国人口有限,经济实力也有限,这就决定了越国必定实行“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既增加军队人数,又不使国家用兵费用过于繁重。
二、兵种
出于对内维护统治,对外防御强敌之需要,越国建立了常备军。据《越绝书》卷八记载,为防范吴国,越国在后海(今杭州湾)沿岸修筑了石塘、防坞、杭坞、固陵等军事工程,并配置了水军,而这水军当为越国常备军之一。越国常备军的另一部分是勾践的禁卫军,即“君子”,该军种主要由贵族子弟组成,即《国语·越语》中所说的“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1] 越国的禁卫军是其最精锐的军种之一,主要承担警卫王宫及重要军事设施的任务,并保卫王室及官员的安全,当然战时也出征,如公元前478年的吴越笠泽之战,勾践所率领的中军便是其禁卫军。
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在吴为奴三年的勾践归国,为迅速富国强兵,他在范蠡等人的协助下对越国的军队编制进行了改革。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勾践伐吴时“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 。
《吴越春秋·卷六》中也有相同的记载。由此可知,越国军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习流”、“教士”、“君子”、“诸御”;同时,越国也有地方兵和少量的车兵。
三、指挥
越王勾践七年(前490年),勾践归国实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其中对越国的军事指挥系统进行了创设,这种创设不仅是对指挥系统而言,而且也涉及到军令系统。在军政系统方面,越国主要有范蠡、诸稽郢、越女、陈音等军事政务官,他们执掌越军的日常管理操练事务,史书上对他们职责的记载分别为:“辅危主,存亡国。不耻屈厄之难,安守被辱之地。往而必反,与君复仇” 。“望敌设陈,飞失扬兵。履腹涉尸,血流滂滂。贪进不退,二师相当,破敌攻众,威临百邦”。“乃命(越女)教习军士以剑术;乃命(陈音)教士习射于北郊之外” 。越国以专门的军事政务官来训练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取得了“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的成果。
在军令系统方面,越国也以专门的官员来统兵作战,据史书记载,范蠡一直是越军的最高将领,他直接领导了越灭吴的整个过程,这正如他说的:“君王已委制于执事(范蠡自谓)之人矣。” 从具体的战役上来看,越国还是以专门的官员来领兵,如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的吴越战争,勾践就以“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斥淮以绝吴路”, 这支军队为勾践率主力破吴争取到了充足战机。又如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的吴越战争,勾践“分其师以为左右军” ,并分别以将军率领涉江迷惑和牵制吴军主力,为勾践率军大败吴军奠定了基础。由此看来,军事指挥系统上的文武分职、武官专任,极大地提高了越军的作战效力,是越国军事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越国最终灭吴称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部分:越国是怎么灭亡?
1、越国亡于楚国。
2、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
3、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
4、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疆,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越国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