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清和泉年度策略——重启:发展&安全
道可道 / 2022-12-29 22:44 发布
前言 —— “峰回路转”
2022年我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经历了“疫情和地产危机”,海外经历了“40年以来的大通胀”,美联储经历了“沃尔克时刻”,战争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在此背景下,全球股债双杀,A股同样承压。但是站在当下,A股迎来了四大转机,一是中国防疫政策重大优化,二是中国地产政策全面转向,三是海外通胀确认了拐点,四是美联储紧缩政策在退坡。尽管未来经济重启之路仍面临阻力,市场信心重塑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我们对2023年的市场充满了期待。
展望2023年的市场环境,我们认为有三个特征:一是中国经济非典型的复苏;二是经济发展和安全的交替;三是美联储加息将进入尾声。具体到市场,我们试图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关于市场定性:大类资产是否逐步向“衰退”象限切换?A股是否有望复刻2019年?
我们认为2023年市场有望走出“滞胀”,一定程度上可参考2019年,A股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2)关于投资线索:看好哪些投资主线?具体的投资节奏?
我们认为上半年消费链和地产链机会更多,下半年安全链机会有望扩散。 3)关于市场打法:当前新的市场特征?背后宏观范式的转变?未来的应对方式?
2022年以来市场呈现三大特征:波动加大+行业轮涨+风格轮动,我们认为2023年或许仍会延续,投资精细化和组合均衡化是未来的应对方式。 沿着我们看好的三条主线,重点布局的行业有可选消费、建材、化工新材料、互联网和储能等。 01
2022年的复盘与总结
“
2022年的市场复盘?
回顾2022年,大类资产处于美林时钟的“滞胀”象限。其中,美元走强、商品上涨、股债双杀。 原因:1)发达国家通胀持续走高,其中美国CPI一度突破9%,创1981年以来新高;2)为抑制通胀,欧美央行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其中美联储年内累计加息450个基点,紧缩速度也达到过去40年最快;3)面对通胀压力和紧缩政策,全球经济在2022年下半年持续走弱,全球综合PMI在8月跌入收缩区间。 对于A股,2022年同样表现低迷,估值和盈利双双承压。 归因:1)国内经济大幅低预期,受疫情冲击和地产危机拖累,导致市场盈利不断下调;2)海外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全球风险资产估值均承压;3)冲突、中美摩擦等事件压制风险偏好。结构上,仅煤炭板块获得正收益,反映滞胀预期。社服、交运、商贸、地产等价值板块跌幅较小,反映政策预期。而电子、军工、电力设备、传媒等成长板块跌幅较大,反映紧缩预期。 “
2022年的操作总结
2022年投资面临许多挑战,值得反思和总结。 1)市场择时方面: 一是内部货币-信用模型阶段性失效。过去社融对经济的领先性较为有效,但2022年出现大幅背离,背后是经济结构的失衡、政策乘数的下降、经济运行的低效;二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宏观事件冲击应对存在不足,2022年明显低估了“冲突”和“美国加息”对风险资产的冲击程度。 2)行业配置方面: 一是对于科技制造板块,以新能源为代表,2022年为重点配置。从结果看对组合拖累明显,主因低估了海外紧缩效应,相关公司估值遭到大幅收缩;二是对于消费服务板块,以食品饮料为代表,2022年为标准配置,但未起到稳定组合的作用,主因低估了国内疫情冲击,相关公司业绩受到影响;三是对于稳定价值类板块,以煤炭和能源为代表,2022年配置比例不足,收益贡献不高,主因低估了滞胀的复杂程度,相关公司防御属性凸显。 02
2023年的展望与应对
“
展望2023年的宏观环境,我们认为有三个重要特征: 中国经济非典型的复苏;经济发展和安全的交替;美联储加息将进入尾声。 中国经济非典型的复苏 — 两大变化 1)消费修复一马当先。 一是在防疫优化下,消费将迎来内生修复。主因供给约束打开,消费场景逐步恢复。海外经验表明,从逐步开放至完全共存期间,消费具有趋势性修复的特征,以香港为例,2022年4月开始逐步放松,在疫情达峰之后,居民活动开始改善,零售数据触底回升持续修复。 二是政策端有望支持消费。主因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三是超额储蓄释放有望助力消费。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存款显著超过过去2年同期水平,多增超4万亿元。随着收入预期改善、场景逐步恢复、未来不确定性下降,消费潜力具有释放空间。 2)地产拖累明显收窄。 一是本轮地产行业短期或存超调。本轮地产困境始于政策防风险,但后续受到多重因素压制,包括房企出险、疫情冲击、经济运行弱等。相比日美地产危机时期,中国本轮地产行业调整剧烈。以住宅新开发面积为例,2019年11月-2022年11月,高点累计跌幅达到45%,已经超过历史上日本历次地产危机,仅次于美国次贷危机,且下跌斜率明显更大。而多个核心指标指向中国地产不至于继续深调。首先,中国居民杠杆率低于日美危机时期,中国当前为62%,日美当年分别为70%和97%。此外,中国城镇化率远低于日美危机时期,中国当前为65%,日美当年分别为78%和80%。 二是政策端已经全面转向。首先,供给端火力全开,“三支箭”陆续落地,从信贷、债券和股权三个方面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其次,保交楼、保民生等各项工作也在持续稳步推进。最后,需求侧落实因城施策,已明确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经济发展和安全的交替 — 双层含义 1)发展经济 2023年首要工作是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做好经济工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我们预计,2023年GDP将实现5%左右的增长。 具体方式:一是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来实现。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各类政策要协调配合。 二是通过多个方面提振市场信心来实现。其中,全面支持民营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内部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通过对外加大开放和合作改善贸易条件。 2)保障安全 2023在保证量的合理增长之上,后续工作有望转向质的有效提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我们预计,核心领域和产业链有望受到政策扶持。 具体措施: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对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投资,以实现技术自主可控。2021年我国技术研究经费在总研发投入的占比仅6.1%,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美、韩、日分别为15.2%、14.7%和12.5%。 二是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目前国内基础研究投入结构中,企业占比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约95%来自政府和高校,企业仅占约5%,而发达国家企业占比平均在30%以上。 美联储加息将进入尾声 — 两个层面 1)2023年美国经济预计将陷入衰退。 一是消费和投资占美国GDP约90%,目前先行指标中,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PMI均指向美国大概率明年步入衰退。其中,1980年以来,消费者信心指数拐点平均领先经济衰退15个月,ISM制造业拐点平均领先19个月,这两个指标均指向美国明年年中衰退。 二是从金融条件来看,10Y-3M期限利差隐含衰退预期,1980年以来,平均领先13个月,该指标也指向美国明年下半年存在衰退。 2)2023年美国通胀压力有望缓减,美联储上半年预计将暂停加息。 一是虽然美国核心通胀仍具有韧性,但已经迎来了拐点。美国核心通胀可拆分为:核心商品(不包含食品和能源)、核心服务(不包含房租)和房租。其中核心商品随着供应链缓减和需求走弱已经从高位大幅回落。所以,未来关键看房租和核心服务的走势。 二是房租由于租约重置速度慢,目前趋势仍在上行,但是从房价的急剧下跌和领先18月的特征来看,明年年中房租势必将开始下行。而核心服务较为棘手,因为挂钩着工资和劳动力市场,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缺口,所以具有粘性。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联储紧缩效应的滞后体现,在明年某个时点就业市场和工资也会有所放缓。 三是美联储在2022年12月已经放缓加息节奏。后续随着通胀的回落和经济压力加大,我们预计2023年上半年美联储有望暂停加息,而在下半年则有望迎来重要的观察窗口-宽松预期。 “
具体到市场,我们需要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宏观 — 2023年市场定性
大类资产是否逐步向“衰退”象限切换?A股是否有望复刻2019年?
中观 — 2023年投资线索
看好哪些投资主线?具体的投资节奏? 微观 — 2023年市场打法
当前新的市场特征?背后宏观范式的转变?未来的应对方式?
宏观 — 2023年市场定性 1、大类资产逐步向“衰退”象限切换? 2023年大类资产有望走出“滞胀”,逐步向“衰退”象限切换。一是衰退的方向是确定的,主因欧美经济将大概率陷入衰退。二是切换的节奏,取决于美国通胀的回落速度,以及美联储政策退坡的力度,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对于2023年全球大类资产展望中,美元预计震荡走弱,美债高位回落,商品震荡分化,股市低位反弹。对于中国资产的影响,一是人民币有望企稳。二是美元流动性压力缓减。三是国内基本面和政策预期将主导市场。 2、A股是否有望复刻2019年? 通过5个维度的对比,对于2023年的市场,我们认为2019年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驱动力主要来自估值修复。 相同点
1)宏观背景:前一年均经历了熊市。2018年是因为国内去杠杆,对外贸易战。而2022年是因为国内疫情冲击和地产深调,海外联储紧缩和冲突。 2)经济趋势:政策全面转向,经济有望企稳。2019年初政策全面转向,经济企稳迎来弱复苏。而2023年政策再次加码,目前基准预期是经济明显修复。 3)货币信用:货币延续宽松,稳信用显现。2019年全年货币整体宽松,信用在上半年有所修复,下半年则再次回落。而2023年宽货币同样有望延续,稳居民信用也是当前重心。 4)海外货币:美联储均进入加息尾声。2019年美国经济弱势,美联储在2018年底结束加息,并在2019年下半年开启降息。而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预期加深,加息也将进入尾声。 5)地缘政治:均有望迎来边际改善。2019年中美贸易谈判虽一波三折,但整体边际改善;而从目前的迹象看,2023年冲突也有望边际缓解。 不同点
1)估值起点:当前估值相对更高。2018年底,全A估值分位处于20%。而2022年底,全A估值分位处于35%上下。 2)估值结构:当前存在结构高估。2018年底,风格指数都很便宜,最高的金融分位在20%,成长、消费、周期分别为13%、1%和1%。而2022年底,消费较贵分位在60%,成长、周期和金融分别为27%、1%和13%。 3)复苏结构:当前地产复苏更弱。2019年,地产和消费对经济贡献度均较高;而2023年,消费预计贡献较高,但地产预计复苏较为逆风。 4)海外环境:当前通胀压力更大。2019年,海外没有通胀压力,美联储进行了预防式降息。而2023年,海外通胀压力仍存在,美联储的宽松空间相对较窄。 对比结论
1)市场整体:2023年市场空间弱于2019年。 ①估值修复空间更小;②地产弱复苏,信用扩张更难;③通胀压力更大,宽松预期更弱。 2)市场结构:2023年市场分化预计大于2019年。 ①2019年普涨,消费、TMT和地产链领涨,估值修复均明显;②2023年,消费估值扩张空间较窄,地产链基本面较弱。 中观 — 2023年投资线索 看好哪些投资主线?具体的投资节奏? 投资主线一:消费链
海外经验启示:1)从防疫优化到完全共存,消费服务虽有波折,但具有景气修复的趋势。2)疫情反复的影响趋于减弱,但疫后修复具有一定的天花板。3)结构上,可选消费品、线下聚集型服务弹性更大。4)落实到投资,直至消费服务恢复看到天花板之前,可选消费具有明显的超额收益,之后会切换至必选消费占优。5)中国本轮在2022Q4采取主动放松,预计2023Q1疫情将达峰,随后两个季度预计消费将持续修复。 投资主线二:地产链
历史对比启示:1)地产行业处于历史大底,本轮的特点,“量”调整幅度更深,“价”调整相对温和,“政策”出手的时间更晚。所以,本轮供给侧出清程度更彻底,根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出险房企占比高达30%。2)与过往政策调控不同,本轮政策“强调保民生”和“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产业链β属性减弱。虽然融资政策已全开,但未来只有强信用主体才能实现资源积累,并充分享受后续需求侧的修复。3)落实到投资,一方面地产链会经历先供给侧修复逻辑,后过渡到需求侧改善逻辑。另一方面产业链龙头公司未来有望率先走出谷底,享受估值溢价。 投资主线三:安全链
驱动因素推演:1)政策端:当前政策思路是统筹安全与发展,2023年前期的工作重心在恢复经济增长,后期的重心可能切换到高质量发展上和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上。2)分子端:安全链以科技制造为代表,其盈利优势一般体现在一季报之后,从市场节奏看,近些年科技制造的投资主线多分布在5-9月份。3)分母端:2023年下半年,市场有望迎来宽松交易。复盘历史,在美联储暂停加息之后,海外流动性敏感的风险资产有望迎来修复。 微观 — 2023年市场打法 1、当前市场新的特征? 2019-2021年的市场特征: 1)市场波动收敛,年度振幅连续2年下降,2021年最低降至17%。2)成长股一枝独秀,成长相对价值单边走高。3)景气趋势主导,景气优质公司受到追捧。4)属于典型的增量资金市场。 2022年以来新的市场特征: 1)市场波动加大,2022年全A指数最大振幅为28%,相对2021年的17%明显走高。2)成长价值轮动:2022年成长和价值风格来回拉扯,平均2.5个月轮动一次。3)行业频繁切换:2022年领涨板块频繁切换,平均持续时间仅27天,平均超额收益仅20%;4)属于典型的存量资金市场。 2、背后宏观范式的转变? 1)经济稳定性变差,导致市场波动加大。主因经济效率在下降。一是疫情冲击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一方面加速了劳动力人口供给的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经济多个部门供需错配。二是碳中和带来的长期新约束。在全球政府共同推动下,传统资源和基础设施过去几年投资明显不足,从而大幅推升了商品价格中枢,甚至导致能源危机。三是全球产业链重组增加了成本。过去全球产业链分工精细且分散,整体效率较高,但是疫情以来,各国开始重视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摩擦增多,成本上升。 2)利率中枢抬升,导致市场看的更短。主因通胀中枢出现抬升。一是从需求侧看,发达国家本轮财政主导的财政-货币模式,对通胀影响非常直接,通胀的货币现象重新归来。二是从供给侧看,三大约束(劳动力下降、碳中和约束、产业链重组)系统性的抬升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中枢。 3)增长持续性变弱,导致趋势机会变少。主因政策需要做出更多取舍。一是货币政策需要在通胀和增长之间权衡。二是产业政策需要在发展和安全之间权衡。如此一来,一方面市场持续景气的行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市场对于政策的博弈也越来越深。 3、未来的应对方式? 1)投资精细化。 一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深度博弈;二是估值和景气度变化都很重要。 2)组合均衡化。 一是成长股难以像过去10年一样,一枝独秀;二是周期股的长期角色变的重要。 03
2023年的机会与风险?
我们看好哪些行业?
可选消费 1)近几年在疫情反复和经济承压的环境下,居民的消费场景与消费意愿均受到较大负面影响,但随着国内防疫政策的放开调整,叠加稳增长和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地,市场对于明年经济和消费复苏的信心逐渐增强。 2)参考海外主要国家的消费复苏路径,各国防疫政策调整节奏略有差别,但放开后消费整体趋势向上。 3)我们认为在冲击期过后,消费震荡向上复苏的方向是明确的,逐渐布局消费复苏中有确定性逻辑的板块,如社服、餐饮、白酒、啤酒等,长期看好消费龙头公司集中度提升与结构升级的机会。 建材 2022年底政策对房地产态度转向以来,预期2023年压制板块的3大因素都在缓解,从而可能迎来业绩与估值的双重提升: 1)资产负债表中的坏账计提问题,随着下游地产商风险化解,有望明显改善; 2)利润表中的业绩增速问题,行业供给侧改善,需求侧随着销售逐渐企稳恢复,建材业绩也有望修复; 3)成本端的原材料价格问题逐步缓解,2022年能源危机带来的能源、原材料价格飙升使得建材利润率承压的问题有望改善。 新材料 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并造成温室效应,全球逐步减少传统制冷剂的用量,同时开发新型制冷剂。中国正处于二代制冷剂向三代制冷剂过渡的时期,二代制冷剂配额已经确定,年产量已削减至基准值的65%;三代制冷剂处于配额制定的时期(2020-2022),企业配额与2020-2022年平均销量市占率正相关,国内制冷剂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价销售制冷剂,平均单吨亏损2000-4000元,进入2023年,配额基准期结束,企业将通过提价来恢复三代制冷剂的盈利水平,行业景气度向上。 互联网 进入2023年,整个互联网版块将逐步进入“政策见底回升+业绩见底回升”的双击局面。 1)政策见底:从集中监管到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从2021年初的反垄断,到2021年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双减,以及2022年初的中概股退市风险,伴随多项高额罚款,港股互联网公司持续受到集中监管压制。恒生科技指数在2022年3月市值较2021年1月下降近 60%。但是,2022年8月会议提出“平台企业垄断&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12 月经济工作会议提到“2021 年反垄断工作成效明显,政策风险开始明显缓释,逐步进入政策回暖期。 2)业绩见底:在监管压力、消费疲软、疫情反复扰动的影响下,互联网公司业绩在2022Q2见底,2022Q3多家公司实现超预期,主因消费的逐步恢复及降本增效的推进。 储能 随着全球各地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各国对储能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储能装机呈现井喷状态。2022年国内储能EPC中标量已超过20GWh,美国储能自2020年底以来几乎一直处于翻倍以上增长中。 2023年,储能产业链还将充分受益于碳酸锂、硅料等上游材料的降价。目前锂电池占储能系统成本的60%以上,硅料占光伏组件售价的30%以上,如果这两部分明显降价,储能产业链的盈利状况将有显著好转。 “
我们关注哪些风险?
基于我们对2023年的宏观假设,我们关注三类风险:一是中国内需恢复乏力。目前基准假设是内需发力有望支撑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二是海外深度衰退。目前基准假设是美国经济衰退不深,主因美国居民和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三是海外通胀根深蒂固。如果通胀持续居高不下,大类资产处于“滞胀”的时间会延长。 总结
1、回顾2022年,大类资产处于“滞胀”周期,全球风险资产大幅承压,A股也面临国内外多重冲击。展望2023年,大类资产有望切换至“衰退”象限,估值压力缓减,而A股市场迎来了多重转折,有望从低位展开修复。
2、2023年的市场环境,我们认为有三个特征:一是中国经济非典型的复苏。二是经济发展和安全的交替。三是美联储加息将进入尾声。所以,投资主线中,我们认为上半年消费链和地产链机会更多,下半年安全链机会有望扩散。 3、2022年以来市场呈现三大特征:波动加大+行业轮涨+风格轮动。背后存在一些宏观长期因素的变化,经济稳定性变差+利率中枢抬升+增长持续性变弱,所以,新的市场特征2023年或许仍会延续,投资精细化和组合均衡化是未来的应对方式。 4、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内需恢复是否会乏力?二是海外是否会深度衰退?三是海外通胀是否根深蒂固? 5、沿着我们看好的三条主线,我们重点布局的行业有可选消费、建材、化工新材料、互联网和储能等。
原创 清和泉资本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