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局光伏行业20年,上机数控:光伏硅片快速发展,延伸一体化产能
老范说评 / 2022-12-07 10:56 发布
公司概况
发展历程
进入光伏行业二十载,实施“硅片+硅料+工业硅+电池”一体化布局战略。公司于2002年创立,总部位于无锡市,于2018年 12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自2004年进入光伏行业以来,公司主要从事晶硅专用加工设备的制造,2014年,公司开始进入数控金刚线切片机市场。
2019年公司转型打造“高端装备”+“核心材料”的业务模式,单晶硅片生产取得快速发展。
2022年 2 月在包头投建上游工业硅和硅料项目。
2022年 8 月,公司筹建徐州新能源产业园项目,进入下游 N 型光伏电池领域,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光伏产业链一体化战略布局。
股权结构
公司为家族控股的民营企业,公司创始人杨建良直接持有公司 36.24%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并任职董事长兼总经理;其妻杭虹持股 15.83%,其子杨昊持股 0.91%。
此外杨建良、杭虹夫妇通过弘元鼎创间接持股 3.08%。杨建良姐夫李晓东持股 0.10%,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杭虹妹夫董锡兴持股 0.10%。杨建良、杭虹、杨昊、李晓东、董锡兴为一致行动人,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合计持有公司 56.26%的股份。
管理团队
创始人近三十年经营管理经验,管理层长期稳定。
创始人杨建良 1993 年至 2001 年承包经营无锡市雪浪制冷设备厂金工车间;1998 年至 2002 年任无锡市良友机械厂厂长,拥有近三十年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公司四位副总经理中,有三位曾与创始人共同在无锡良友机械厂工作,并自 2002 年上机数控成立之初就开始在公 司任职,已共同合作 20 余年。
公司管理层及核心骨干在光伏设备领域深耕多年,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对光伏行业发展的理解较为深刻,帮助公司顺应光伏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战略目标。
股权激励
公司自上市以来累计实施两次股权激励计划,2020 年 1 月实施了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目前处在逐年解锁的阶段;2022 年 6 月公司实施了第二期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效果和绑定效果显著。
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主营业务
单晶硅片制造是公司核心业务。2019 年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开展光伏单晶硅片生产业务,之后业务重心迅速转向单晶硅,在硅片领域的规模排名及行业地位也迅速提升。2022 年公司继续延伸产业链布局,进入硅料和电池片环节。
晶硅专用加工设备制造是公司的传统业务。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公司基于对光伏晶硅加工工艺的深刻理解而形成了覆盖开方、截断、磨面、滚圆、倒角、切片等用于光伏硅片生产的全套产品线,并积极布局蓝宝石、新一代半导体专用设备领域。
具体如下图所示:
2019 年开始公司分产品营收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2017 到 2021 年,光伏专用设备营收 5.87 亿元降至 0.86 亿元,营收占比 92.59%至 0.79%。2019 年公司切入单晶硅(硅棒/硅片)制造领域,到 2021 年,营收从 2.52 亿元迅速增长至 107.53 亿 元,2021 年单晶硅营收占比达到 98.52%,成为公司的核心产品。
融资项目
公司自 2018 年底上市以来,完成过 1 次定增和 2 次公司债的发行,主要募投项目均为单晶硅拉晶产能及配套项目,截至目前所有募投项目均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资本市场融资项目的顺利推进,帮助公司快速完成向硅棒、硅片制造业务的转型。
今年 4 月公司公布 2022 年度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 58.19 亿元,用于 5 万吨硅料产能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行业分析
双碳目标驱动光伏行业高景气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多国承诺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 1.5°C。光伏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最大的来源,2021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 302GW,其中光伏装机首次突破半数,占总装机 56%。
从发电规模来看,目前光伏发电在电力市场中占比较小。2021 年全球光伏发电占电力总需求 3.7%,随着光伏技术成本竞争力不断提升,光伏取代非化石能源的空间巨大。
过去十年,随着技术的迭代、工艺的进步和产业链的完善,光伏发电度电成本持续快速下降,十年间下降了近 90%,在全球范围内从成本最高的能源蜕变至成本最低的能源。
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使得光伏在全球各国逐步摆脱对政策补贴的依赖,国内光伏发电从 2022 年起也全面进入平价时代。
政策层面,碳中和目标下各国持续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提出各自的脱碳目标;市场层面,目前光伏成本已具备竞争力,未来产业的降本增效将持续进行。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决定了光伏行业的市场空间广阔,潜在需求规模可观。
过去 10 年,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包括硅片在内的光伏产业链快速向中国集中。2010 年,中国硅片产量占全球比重不到 50%,到 2018 年达到 95%以上。
我们预期 2022/2023/2024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分别为 237/341/434GW,对应硅片需求为 296/426/543GW。
硅片环节近年来降本增效显著,企业盈利性较强
单晶硅片的制备可以分为拉晶和切片两个环节。目前光伏硅棒的主要制备方法是直拉单晶法,在直拉单晶炉内向盛有熔硅的坩埚中引入籽晶,将其作为非均匀晶核,然后控制炉内的热场环境,将籽晶旋转并缓慢向上提拉,单晶便在籽晶下方按照籽晶的方向生长。具体生长工艺流程包括融化、种晶、缩颈、放肩、等径、收尾、冷却等步骤,形成单晶硅棒。
切片环节,是将拉制出来的单晶硅棒经过一系列物理加工后形成硅片的环节。具体流程包括截断、开方、磨削倒角、切片等。
近年来随着单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成为市场主流,以及大尺寸、薄片化趋势的推进,硅片生产各个环节工艺也不断改善提升,拉棒电耗、单炉投料量、硅片厚度、金刚线直径、出片量以及设备投资额等指标均呈现连续改善的趋势。
在技术工艺端降本增效推动下,近年来硅片环节维持高盈利。
硅片环节此前处在双寡头格局之下,隆基、中环两家企业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外加单晶技术配套逐步完善,制造端持续降本增效,头部硅片企业的盈利性处在较高水平。与主要的专业化电池片厂商相比,硅片厂商的毛利率优势显著。
高盈利推动硅片行业加速扩产,竞争格局趋于分散
光伏产业链快速扩张,硅片在各环节中扩产幅度最大。如下表所示,2021 年以来,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均呈快速扩张。2023 年各个环节有效产能均高于终端需求,并且硅片产能最多,因此硅片有可能最先带领产业链进入降价通道。
从供给格局来看,一体化组件商自有硅片产能被优先消化,我们预计 2022/2023 年一体化企业自用硅片生产规模分别达到 126/197GW。
将一体化组件厂的自供硅片剔除,可得到 2023 年第三方硅片市场需求和有效产能分别为 219/463GW。第三方硅片行业过去几年为双寡头格局,但 2021 年以来新进入者扩产速度加快,我们计算 2023 年隆基(外售)、中环的有效产能合计为 215GW,占第三方硅片市场有效产能的比重为 46.5%,竞争格局趋于分散。
N 型电池技术开始量产化、商业化
自 2017 年开始,硅片拉晶环节连续投料、切片环节的金刚线切割技术、以及 PERC 钝化电池技术趋于成熟,带动各个环节成本下降,经济性优势逐渐凸显。
单晶硅片开始替代多晶硅片,PERC 电池替代铝背场(BSF)电池,单晶 PERC 电池技术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目前 P 型 PERC 电池技术转换效率提升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新型电池产能。以 TOPCon、异质结和 IBC 为代表的 N 型单晶电池技术转换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较于 PERC 电池的转换效率优势将日益扩大
随着 PERC 电池转换效率逐渐接近理论极限,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开始推进新型电池技术。
目前有三条主流新型电池技术路线:TOPCon、异质结、IBC。其中 TOPCon 由于与传统 PERC 技术兼容性较强,率先实现经济性的突破,从 2022 年开始大规模量产,代表企业有晶科能源、钧达股份、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正泰新能、一道新能源等。
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TOPCon)的原理:通过在电池的金属电极接触区域,制备一层超薄隧穿氧化层和高掺杂的多晶硅薄膜,二者共同形成钝化接触结构,为硅片的背面提供了良好的界面钝化,进而提升发电效率。超薄氧化层具备特殊的能带结构,允许多子隧穿而阻挡少子通过,实现了无需开孔的钝化接触结构,从而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
N 型 TOPCon 相对于 PERC,除了转换效率具备明显优势和提升空间以外,在双面率、温度系数、长波相应等发电性能方面也较传统 PERC 电池有显著提升。
双面率是双面发电组件的指标,指的是背面发电效率与正面发电效率之比,通常描述一个组 件产品转换效率时,指的都是正面发电效率,而背面发电是一个额外增益。N 型 TOPCon 组件双面率为 85%,高于 PERC 的 70%。在不同反射率的地面环境下,N 型 TOPCon 相较于 PERC 的发电量增益从 1%-5%不等,反射率越高,双面率带来的发电优势越明显。
晶硅组件的功率输出和温度呈负相关关系,N 型组件由于结合优异的温度系数和较低的工作温度,n 型组件发电量比 p 型组件高 2%左右。
在低辐照发电性能方面,从机理上讲,与少子寿命、开路电压、并联电阻密切相关。根据正泰新能产品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数据,在辐照度 600 W/m²或以下的条件下,N 型 TOPCon 组件的发电效率(实际功率/标称功率)显著高于 PERC 组件。实际应用重在清晨、傍晚或阴雨天条件下,N 型组件具备更强的发电能力。
公司业务
光伏硅片业务
公司从 2019 年开始切入硅片制造环节,2021 年底的产能规模已位居行业第四。截至 2022 年 9 月底,公司拥有拉晶产能 35GW,切片产能约 25GW。
目前已披露扩产计划包括包头拉晶产能 40GW,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 20GW 预计将于 2023 年达产,二期 20GW 未来根据市场情况推进;此外徐州基地拟投建 25GW 切片产能,未 来公司拉晶和切片的产能配比为 1:1。
公司硅片业务产量随着产能快速增长,2019-2021 年,公司硅片年产量分别为 0.6/6.7/17.7GW。但公司硅片业务规模体量与龙头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从硅片销量来看,2019-2021 年,上机分别为 0.6/6.6/16.3GW,2022 年前三季度接近 23GW,全年有望超过 30GW,规模体量迅速提升。
2020-2022H1,上机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100.3%/95.7%/100%,高于头部企业。(中环 2019-2021 年产能取年初年末平均数,上机、隆基产能利用率为年报披露数据。2022H1 各家产能利率使用“半年度销量/年初产能”进行估算,图中以蓝色数字标记)
产品价格方面,2019-2020 年公司硅片单瓦价格明显低于隆基,2021 年和 2022H1 差距逐渐缩小。
盈利性方面,公司硅片单瓦毛利持续提升,2021 年与 TCL 中环水平接近,2022H1 略超中环,估算三季度公司单瓦盈利继续提升 3-4 分,接近 0.18 分/W。
切片自供率水平提升,强化硅片单瓦盈利能力。
2019-2021 年,公司单晶硅产品以硅棒为主,切片环节主要采用委托加工的形式,公司需要支付加工费用,并且切片环节产生的边皮料最后归切片代工厂所有。参考高测股份 2021 年数据,第三方切片代工企业的单瓦毛利约为 2-3 分/W,公司自建切片工厂可提升自身硅片的单瓦盈利。
2022 年公司开始建设自有切片产能,设备均为自产自用,公司的切片自供率快速提升,估算 2022 年 Q1/Q2/Q3 的自切率分别为 20%/40%/70%,预计年底切片产能配比可接近 100%。
当前公司已与多家主要下游商家签订大尺寸硅片采购合同,2020 年至 2025 年订单总规模约 96.28 亿片,假设未来以 182 尺寸硅片出货为主,单片功率为 8 瓦,则上机数控已签订长单的总规模约 77GW,锁量不锁价。随着公司硅片产能的加速布局,下游客户覆盖面有望进一步扩大。
为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大部分硅片企业上游硅料供应商签订长单,签订的硅料长单采取锁量不锁价的模式。下表为上机数控近年来签订的硅料采购合约,总采购吨数接近 35 万吨,按照单瓦硅耗 2.8g 估算,可满足约 125GW 的硅片生产所需。
多晶硅料业务
公司以自建+参股的形式进入多晶硅料环节:
自建项目:包头规划 10 万吨多晶硅(配套 15 万吨工业硅),该项目一期 5 万吨 (配套 8 万吨工业硅)预计在 2023 年上半年达产,一期总投资预计 60 亿元。该 项目可协助公司获得一定规模的新能源电站指标,详情见表 12。
参股项目:公司少量参股协鑫科技两处硅料项目,一是新疆 6 万吨西门子法多晶硅产能,2021 年 5 月公司出自 5.5 亿元,间接获得项目公司 5.1%股份,该项目已全面达产,详情见图 31 和图 32;二是内蒙古 10 万吨颗粒硅新建产能,预计 2023 年一季度达产,上机数控参股 27.1%。公司参股硅料项目产生的投资收益。
电池业务
继进入硅片、硅料环节后,公司继续延伸光伏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于 2022 年 8 月发布公告,在徐州市投建 25GW 切片和 24GW 的 N 型电池产能。公司已具备生产 N 型硅片能力,2022 年前三季度 N 型硅片产量约占总产量的 10%。
未来向下游 N 型电池片环节的拓展,一方面增强公司上下游一体化协同效应,另一方面抓住电池片技术变革机遇,提升公司在光伏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此外,2022 年 10 月 18 日公司公告与一道新能源签订长单协议,在 2023 年向对方供应 3 亿片“N 型硅材料”,标志公司的 N 型产品开始获得下游企业的认可。
N 型组件对 P 型组件的发电增益(即 N 型的潜在溢价空间)来自于两方面:转换效率提升对部分 BOS 成本的摊薄,和发电小时数的提高带来的潜在降本空间。
对于 TOPCon 的溢价空间,我们进行如下表所示的测算。综合来看,我们判断目前 N 型 TOPCon 组件通过转换效率的提升,可以实现每瓦 0.04-0.05 元的成本摊薄;通过发电小时数的提升,可以带来每瓦 0.08-0.09 元的溢价空间。
且潜在溢价空间将随着 N 型和 P 型电池转换效率差距的拉大而进一步提高。
N 型 TOPCon 电池的经济性,可通过市场公开的价格信息进行初步判断。
售价端,中来股份 2022 年 9 月 27 日公布的最新报价,140μm 厚度的 N 型 TOPCon 双面电池,182/210 尺寸的售价分别为 1.44 和 1.45 元/W;通威股份 2022 年 10 月 25 公布的最新报价,150μm 厚度的单晶 PERC 电池,182 和 210 尺寸的售价均为 1.33 元/W。N 型 TOPCo 电池 n 溢价显著,显示出一定的技术红利。
成本端,按照 TCL 中环 2022 年 11 月 27 日公布的最新报价,若使用 130μm 的 N 型硅片,假设 25%的 N 型电池转换效率,折合成单瓦价格后,130μm 的 N 型硅片比 150μm 的 P 型硅片单瓦价格低 0.025 元/W。随着 N 型电池转换效率提升,N 型硅片的单瓦成本优势有望进一步增强。
光伏专用设备业务
高端装备业务是公司的传统业务,以光伏专用设备为主。
在光伏切片领域,公司设备产品对应的加工环节包括了截断、开方、磨面、倒角、抛光、切片等,可以为客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除光伏设备外,公司还生产销售蓝宝石设备、通用磨 床,半导体设备中的碳化硅切片机目前处在前期开发和客户认证阶段。
2015-2018 年,公司光伏专用设备销售收入从 0.23 亿元增加至 6.16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从 17.21%增加至 90.58%。
2019 年开始公司主业快速转向单晶硅制造,部分光伏设备开始自用,光伏设备板块营业收入开始迅速下降,2019/2020/2021 年分别为 5.03、2.15、0.86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 62.89%/7.19%/0.79%。
光伏专用设备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自用数量显著增加。
2019/2020/2021 年公司光伏专用设备生产数量分别为 296/309/437台,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3.57%/71.57%/104.05%。其中外销数量分别为 325/169/102 台,产销率分别为 54.69%/109.80%/22.94%,自用数量分别为 23/160/153 台
切片设备的自产自用,一方面保障了公司自建切片产能的高效投产,另一方面也略微降低了公司硅片生产成本中的制造费用。
根据 Solarzoom 数据,目前硅片生产成本中,开方、切片环节非硅成本为 0.053 元/W,其中单切片环节折旧成本约为 0.007 元/W。假设自产自用设备以成本价进行折旧,按照公司 2021 年光伏设备业务 27.4%的毛利率进行估算,公司切片环节折旧成本可以降低 0.002 元/W,占到硅片环节整体非硅成本 0.089 元/W 的 2.2%左右。若选取 2020 年光伏设备毛利率 42.2%进行估算,可使公司切片环节折旧成本降低 0.003 元/W
财务分析
营收利润分析
2019 年公司切入光伏单晶硅业务后,营收利润呈现大幅增长。2017-2021 年公司营收由 6.3 亿元增长至 109.2 亿元,五年间 CAGR 达 103.78%;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由 1.9 亿元增长至 17.1 亿元,五年间 CAGR 达 73.46%。
由于业务属性存在差异,硅片制造的毛利率水平显著低于设备行业,公司的业务转型使整体毛利率与净利率有所下滑。
转型前2017-2018年毛利率达 47.5%-47.6%,净利率达 29.4%-29.9%,自转型光伏单晶硅业务后,毛利率与净利率有所下降,2022 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 23.7%,净利率 16.2%,仍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
公司转型布局光伏单晶硅业务后 ROE 与 ROA 逐年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2018 年至 2021 年 ROE 从 11.4%提升至 33.9%,ROA 从 8.2%提升至 17.7%
期间费用分析自 2017 年至今,随着营收的快速增长和业务的转型,公司销售费用率持续下降,自 2017 年 1.95%降至 2022 年前三季度的 0.10%。
管理费用方面,2019 年公司已经在硅片板块布局和投入,但是硅片业务营收规模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管理费用率较高,2020 年开始随着硅片业务规模的扩张,管理费用率显著降低。
公司财务费用率控制良好,始终处在较低水平,近五年最高为 2020 年的 0.78%。公司重视研发投入,无论是转型前还是转型后,研发费用率均处在较高水平。
营运能力分析
公司存货周转率持续上升,自 2019 年 1.67 次提升至 2021 年 5.56 次,存货周转次数加快,但仍低于硅片头部企业 TCL 中环;而固定资产周转率方面,公司始终高于中环,体现出公司在当前规模体量下订单锁定和产能利用率方面的优势。
目前硅料价格处在高位,未来产业链价格将进入下行周期,周转率的提升有利于公司降低库存减值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现金流分析
公司 2018-2019 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自 2020 年开始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2021 年为 9.16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10 倍;2022 年前三季度为 27 亿元,接近 2021 年全年的 3 倍。投资性现金流出和筹资性现金流入显著增加,显示出公司处于产能和业务的扩张期。
资本结构分析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公司总资产快速提升,从 2018 年的 17 亿元,提升至 2022 年 9 月底的 219 亿元。同时资产负债率逐渐增加,2019 年为 38.2%,2020 年开始逐渐提升,接近 TCL 中环的水平。但是从带息债务占总负债的比例来看,上机数控始终处在较低水平,未来的有息负债仍有一定扩充空间。
盈利预测
关键假设
光伏行业高景气,未来随着硅料供给释放,行业装机空间打开,公司硅片和电池片业务规模跟随行业取得较快增长。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光伏制造产业链一体化产能建设,生产的硅料 100%自用,不进行外销;
生产电池片所使用的硅片 100% 自产,不进行外采。因此公司硅料、电池能产能的投放,带来的更多是单位盈利能力的提升,而非营收规模的扩张。基于此,我们对公司主营业务各年度的盈利预测如下表所示:
公司一体化产能建设对营收规模增长贡献较小,对毛利率有较好的拉动作用;光伏产业链将于 2023 年进入降价周期,同等出货规模创造的营业收入会有所降低。
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公司 2023 年开始营业收入增长较慢,但毛利率快速提升。
具体预测如下表所示:
盈利预测
综上所述,我们预计 22-24 年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分别为 262.8/270.0/293.5 亿元,同比增长 140.7%/2.8%/8.7%,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22.5%/26.9%/31.0%。预计公司 22-24 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36.5/55.4/66.9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113.2%/51.8%/20.8%。
尽管硅料价格从高位开始下降,但未来两年硅料收益仍然十分可观,公司参股协鑫颗粒硅项目,权益产能约 2.7 万吨,我们预计 2023-2025 年为公司创造的投资收益分别达到 10.4/10.2/5.7 亿元。
估值与报告总结
绝对法估值:122.2-133.8 元
根据以上主要假设条件,采用 FCFF 估值方法,得到公司的合理价值区间为 122.2-133.8 元。绝对估值的敏感性分析该绝对估值相对于 WACC 和永续增长率较为敏感,下表是公司绝对估值相对此两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相对法估值:134.8-148.3 元
结合上机数控当前业务结构及未来的“硅料+硅片+电池片”一体化产能布局,我们选取硅片头部企业中环股份、硅片新进入者双良节能,以及硅料和电池两环节龙头企业通威股份为可比公司。如下表所示,可比公司的 2023 年动态 PE 平均值为 12.7 倍。
考虑到上机数控 2023 年进入硅料、电池环节,业务拓展情况和产能投放节奏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我们给予公司 2023 年 10-11 倍的市盈率,得出公司股票的合理价格区间为 134.8-148.3 元。
报告总结
综合上述估值方法,我们认为公司股票价值在 122.2-133.8 元之间,相对于公司 12 月 5 日股价有 6%-16%的溢价空间,2022 年动态市盈率 13.8-15.1 倍,2023 年动态市盈率 9.0-10.0 倍。
2019-2022 年,公司进军硅片的业务战略进展顺利,并且从 2023 年开始迅速向上游硅料和下游电池环节拓展,打造一体化产能布局,一方面促进业务体量和利润规模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增强公司在光伏制造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 36.5/55.4/66.9 亿元(同比增速 113.2%/51.8%/20.8%)。
风险提示
估值的风险
我们采取 FCFF 绝对估值方法计算得出公司的合理估值在 122.2-133.8 元之间,但该估值是建立在较多假设前提的基础上计算而来的,特别是对公司未来几年自由现金流的计算、加权资本成本(WACC)的计算、TV 增长率的假定和可比公司的估值参数的选定,都加入了很多个人的判断:
1、可能由于对公司显性期和半显性期收入和利润增长估计偏乐观,导致未来 10 年自由现金流计算值偏高,从而导致估值偏乐观的风险;
2、加权资本成本(WACC)对公司估值影响较大,我们在计算 WACC 时假设无风险利率为 3.0%、股票风险溢价 7.5%,可能仍然存在对该等参数估计或取值偏低、导致 WACC 计算值较低,从而导致公司估值高估的风险;
3、我们假定未来 10 年后公司 TV 增长率为 2%,公司所处光伏行业市场需求比较旺盛,但是可能在未来 10 年后发生较大的不利变化,比如技术红利的消散和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导致公司持续成长性实际很低或负增长,从而导致公司估值高估的风险;
4、在进行相对估值时,我们选取了与公司各业务板块相同或相近的公司进行比较,以可比公司 2023 年平均动态 PE 做为相对估值的参考,并对行业平均动态 PE 进行修正,最终给予公司 10-11 倍的 2023 年 PE。
相对估值法可能存在的风险:
未充分考虑市场整体估值偏高的风险,各公司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可比性不高的风险等。
盈利预测的风险
1、原材料供应和价格波动,导致毛利率下行的风险
2、硅片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下行风险 3、行业 N 型 TOPCon 电池片供给提升,导致单瓦盈利下降的风险。
政策风险
光伏行业下游产品有较大比例用于出口,部分国家的关税政策和贸易政策对公司产品销售和盈利影响较大,可能存在国际贸易形势恶化,导致公司光伏产品产销量不达预期的风险。
经营风险
1、公司硅料、电池业务拓展和产能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
2、公司 N 型电池技术工艺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其它风险
新冠疫情若出现反复,会对市场需求和公司产品的生产、运输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