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英大首席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建工检测龙头,国检集团:央企背景+全国布局,有望获得更多份额

老范说评   / 2022-12-05 09:35 发布

存量房结构鉴定:政策指引下有望形成长期稳定需求,公司具备公信力、技术、人员、布局优势

存量房结构鉴定市场空间快速增长,政策引导下有望形成稳定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等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作为城市改造中的重要环节——既有建筑的检测鉴定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房屋结构鉴定是在检测结果基础上进行的分析与评定,主要是鉴定房屋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抗震性能等指标是否达到要求。

达到一定使用年限的房屋,大概率会出现抗震性能不足、地基下沉、楼板承载力不足问题等情况,因此通过对房屋进行结构鉴定以避免风险发生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的房屋即将进入大规模结构鉴定期,需求有望快速释放。

长期来看,在中国人口增速和城镇化率上升或逐渐放缓的情况下,全国新房开工规模或将逐渐缩小,而存量房体量将逐步积累。

我国城镇新房的大规模建设集中于 1998 年房改之后,竣工面积的大幅增长集中在 2009-2019 年十年间,预计未来存量建筑规模将持续扩大,根据我们推算截至 2021 年我国的房屋存量面积达 673 亿平方米。

image.png


参考深圳《既有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方法》,居住建筑使用满 20 年后,应进行首次安全隐患检查,以后每 10 年进行一次;而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场所应每 5 年进行一次房屋安全鉴定评估工作。

我们假设房屋使用二十年开始需要结构鉴定,每 10 年进行一次检测来保守推算未来结构鉴定市场规模,预计 2022 年的房屋检测鉴定行业市场规模达 100 亿元以上;鉴于 1998 年房改后的房地产快速发展,未来市场需求料将加速释放,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300 亿元以上,2022-2030 年存量房结构鉴定市场规模 CAGR 为 13.80%。

image.png


存量房结构鉴定需求短期仍由政府推动,但重视程度得到提高。

除深圳外,全国其他地区目前并没有强制政策要求存量房定期进行检测,存量房结构鉴定的相关制度法规建设还不完善,短期需求主要来自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政府整治排查。

但随着各地事故频发(长沙自建房坍塌、泉州欣佳酒店等类似事故发生),国家层面对存量房结构鉴定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各地加强对自建房的排查有望短期带动存量房检测需求。

5 月 27 日,办发布《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6 月 7 日,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要求,各地要集中对经营性自建房开展“百日行动”,特别是重点要排查 3 层及以上、人员密集、违规改扩建的经营性自建房,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要立即采取管控措施。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部署相关工作,例如北京、贵州、广西、甘肃、河南、海南等众多省份均开展专项整治,彻查自建房安全隐患。

image.png


长期来看,政策引导下存量房相关检测有望变成稳定需求。

除了短期对自建房屋进行排查外,多地住房和城乡主管部门相继发布了加强房屋安全鉴定监管的政策文件。《湖南省房屋安全鉴定暂行管理办法》中规定,教育用房、医疗卫生用房、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养老服务用房、交通站场、商场等公共建筑实际使用年限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三分之二的,应当在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三分之二的当年委托房屋安全鉴定,使用年限届满的,还应当每五年委托进行一次房屋安全鉴定。

另外住建部在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巩固提升动员部署会议上提出要研究制定房屋安全管理相关法规和房屋定期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质量保险等制度,鼓励地方积极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我们预计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存量房结构鉴定有望逐步变为稳定需求。

房屋结构鉴定业务对检测机构的资质、备案、技术、人员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具有较高壁垒

资质是开展结构鉴定业务的先决条件。除了需要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检测机构认可证书(CNAS)及当地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外,相比于普通建工检测,各地对存量房结构鉴定具有更高资质要求。

以广西自治区为例,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需要同时具有与所鉴定房屋规模相匹配的建筑工程设计乙级及以上资质和见证取样检测、主体结构工程现场检测和地基基础工程检测资质;房屋安全鉴定涉及钢结构、建筑幕墙等相关鉴定的,还应具备对应检测资质类别,具有更高的资质门槛。

image.png


除了资质要求外,出于监管的考虑检测机构还需要向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备案。

检测行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壁垒,在同一检验细分领域,各地各层级的检验机构主管部门在全国统一的检验认证资质要求之外,往往会出于本地监管的需要对检验认证机构提出额外的备案或从业许可要求。

具体到房屋结构鉴定,部分地方政府部门通常要求检测鉴定机构在其管辖区域内具有固定试验、办公场所来满足备案要求。

image.png



另外结构鉴定拥有较高的技术、人员壁垒。

存量房结构鉴定工作较为复杂,从事这项技术工作的鉴定人员既要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类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等资质,掌握房屋的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技术,还要熟练使用现代检测技术和测试手段,了解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达到上述要求对技术人员占比、设备设施水准等方面要求严格,需要大额资金聘用专业技术人士团队和购买专业检测设备,对小企业起步形成较大的障碍。

另外,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存量房检测主要成本是员工工资、差旅费等,具备规模优势以掌握大量订单的成本摊薄效应是企业竞争力之一。检测费用是以房屋面积为单位计算,通常一笔订单的金额不大,企业需有规模优势以占据当地市场份额,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实现企业整体竞争优势。

公信力、布局、技术、人员四位一体的竞争优势,行业需求增长提供长期成长性

公信力是检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公信力的企业机构通常有自身专业能力优秀、风险意识足等特点,而部门小机构存在风险意识弱、使用损伤性鉴定代替安全性鉴定、迫于委托方压力违规出具虚假报告等问题,风险较大,导致恶劣后果。

一旦发生事故,将存在追究法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的风险,因此大家普遍倾向寻找有公信力的机构进行检测鉴定。

而国检集团隶属于中国建材旗下,央企背景为国检集团提供了较强的信用优势。此外,国检集团也是国内建材检验认证领域中极具规模并且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是我国第一家集检验与认证一体化的上市公司。

成立至今,已在建筑建材检测领域荣获近 20 项国家级 CMA、CAL 资质证书,参与了奥运场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G20 会议场馆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筑材料和建设工程检测。

国检集团的公信力与权威已得到市场认可。同时,房屋检测开展需要本地备案,涉及政府主体较多,且法定检测占比较高,如果企业拥有跨区域布局,则会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员工布局能力,有助于把握各地域市场订单,从而摊薄成本。

公司作为央企平台,深耕工程检测领域多年,旗下 15 个子公司实验室均具备存量房检测相应资质,如北京天誉,厦门宏业、云南合信等,基本实现全国布局。

存量房结构鉴定工作难度大,有较高的技术与人员壁垒。

国检集团的房屋鉴定技术人员经验丰富,曾参与过国家大剧院、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国家图书馆新馆、中国交建副中心办公楼等众多国家重大鉴定项目。2022 年 6 月以来公司接连中标北京通州区保障性住房监督检测服务项目、融通地产北京公司不动产批量鉴定项目(河北区域)等新项目。

此外,国检集团在既有幕墙结构鉴定等特定领域的技术优势更加突出。2017 年,公司成功开发了既有玻璃幕墙自爆风险预测机器人及配套软件,有效解决了钢化玻璃自爆预测、建筑幕墙玻璃破碎及脱落风险在线检测等技术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公益类)二等奖。

2021 年,由公司主编的北京市地方标准《既有玻璃幕墙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技术规程》正式实施,大大提升了既有玻璃幕墙面板坠落风险预测预警技术的可操作性与适用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总体来看,凭借公司在公信力、布局、技术、人员四位一体的竞争优势,未来公司存量房结构鉴定业务有望随行业需求增长呈现长期成长的趋势。

土壤普查业务:三普蓄势待发,央企背景+全国布局有望获得更多份额

第三次土壤普查蓄势待发,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土壤普查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土壤普查是指通过对土壤剖面形态及其周围环境的观察、描述记载和综合分析比较,对土壤的发生演变、分类分布、肥力变化和土壤资源利用改良状况进行研究、判断,了解土壤的一般形态、性态、形成和演变过程,查明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土壤资源利用、改良、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普查在粮食安全、环境污染、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第三次土壤普查蓄势待发,需求有望快速释放。

我国历史上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而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经过去四十余年,国内生态环境、土壤性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2022 年 2 月 16 日,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通知》,决定将自 2022 年起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从普查工作的时间安排来看,需求有望从今年开始快速释放。

image.png


市场空间:百亿市场规模,两年快速释放

从土壤普查的资金安排来看,本次土壤普查经费由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分担。负责全国技术规程制定、样点规划布设、国家级层面的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服务、内业测试化验结果抽查校核等;地方负责本区域的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服务、数据分析、成果汇总和数据库样品库建设等。

本次土壤普查主要工作如土壤采样、检测化验等均由地方政府承担主要经费开支,相应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

从市场空间来看,土壤普查市场包括技术培训、外业采样、样品制样与检测、报告编制、数据库及平台建设等环节,其中以检测环节市场空间最大。我们选取部分试点地区的招标情况来看,单个点位的检测价格约为 3150 元。

image.png


推广至全国来看,按照目前三普办发出的《布点采样规范》,耕地园地按 1 平方公里规划一个样点,林地、草地、盐碱地每 16 平方公里规划一个样点,保守计算(根据部分招标项目,实际样点数量要多于测算数量)全国对应样点数量为 188.5 万个,对应市场空间在 60 亿元左右。

image.png


另外若考虑到培训服务、外业采样、报告编制、数据库建设等服务,则单位样点的综合收费在 6000 元左右,整体土壤普查带来的市场空间在百亿以上。

土壤普查具有较高壁垒,头部企业优势明显

土壤普查涉及土壤类型和数十种理化性质的检测,需要实验室具备多种项目检验能力和资质。开展土壤普查的实验室需要具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书》或其他有关部门颁发的资质认定;由于土壤普查涉及指标较多,故实验室检测能力应覆盖一半以上理化性质指标;同时土壤普查检测量较大,检测机构近三年需要有相关土壤检测经验,年检测样品不少于 3000 个。同时在检测人员、场所环境、设备设施等方面均有相应的要求。

从入围实验室来看,头部企业优势明显。

截至目前,农业部已经公布了两批入围实验室名单,合计 489 家入围。从入围实验室情况来看,主要以头部检测企业为主。

上市企业中华测检测旗下 23 个地区实验室入选,谱尼测试旗下 21 个地区实验室入选,国检集团旗下 12 个地区实验室入选,广电计量旗下 10 个地区实验室入选。随着各地陆续申报土壤普查实验室,头部企业入围实验室有望继续增加。

image.png


央企背景+全国布局竞争优势明显,招投标环节有望获得更多份额

国检集团总部及旗下子公司深耕环境检测赛道多年,在该行业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具有土壤检测相关资质。

2017-2020年,国检京诚集团参与“土壤详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多次获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感谢信。

2020-2022年,国检京诚集团参与“国土调查” 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湖南、新疆等分子公司先后入选“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获得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北京奥达清公司多次中标北京市生态环境检测项目,凸显技术实力强大。

2020年,北京奥达清公司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认定,2021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image.png


央企背景,在招投标环节更有优势。

土壤普查对象涉及国内所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未经有效利用的土地,将全面测量土地的多种理化性质和类型,涉及大量国家机密。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中要求“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制度,建立并落实普查工作保密责任制,确保普查信息安全”。

国检集团作为央企,更为熟悉国家信息安全制度,更能做好土壤检测信息保密,在投标招标环节有明显优势。

内生外延下布局优势明显。

土壤检测业务具有明显区域性,通常以省为单位开展招投标,且许多省份要求开展环境检测相关业务要取得本省质监局核发的 CMA 认证证书且需要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土壤普查业务的开展依赖全国性布局。

依托内生外延,国检集团环境检测相关业务基本实现全国性布局,其中国检集团总部、北京奥达清、安徽拓维、辽宁奉天、厦门宏业、广州京诚、内蒙古京诚、山西京诚、陕西京诚、青岛京诚、江苏京诚、乌鲁木齐京诚共 12 家单位已入围第三次土壤普查,未来预计还将有实验室入围,有望凭借布局优势抓住土壤普查带来的增长机遇,为国家在保障耕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贡献国检力量。

水泥智能实验室业务:国产智能实验室佼佼者,背靠集团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水泥行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旺盛,“十四五”期间有望加速释放

我国智能制造业整体处于国际中游水平,而智能化、数字化在水泥行业普及率更低。水泥行业在过去十数年间,经历了快速并购、整合市场的野蛮发展时代,目前发展已较成熟,预计未来水泥企业将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改造对水泥行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 年)》要求到 2023 年,建材工业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取得明显突破,重点领域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成效,全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经营成本、生产效率、服务水平持续改进,推动建材工业全产业链高级化、现代化、安全化,加快迈入先进制造业。

image.png


智能化改造对水泥行业具有多重意义。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稳定的生产工况,更集约化的智能管理模式将真正的实现水泥生产能耗的最大幅度降低,有效提高工厂盈利能力。

以广东省为例,通过应用装备改造升级与先进节能技术,单位产品能耗下降明显,尤其是近两年来,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进一步是高了节能减排的效率,使得水泥企业的平均产品单耗明显下降。

image.png


从污染治理的角度来看,水泥行业在前期高速发展后,污染超标、乱排乱放等问题日益凸显,智能化的普及将有效解决污染治理问题。目前水泥行业污染物治理的核心在于氮氧化物治理。

从氮氧化物生成机理而言,窑内温度过高是重要原因,若能通过智能化手段将窑炉温度稳定控制,将可以从源头大幅度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对于水泥厂实现超低排放甚至近零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例如氨逃逸问题,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大幅度减少水泥厂氨水的用量。从目前各大水泥企业的智能工厂项目来看,智能工厂带来的经营改善效益明显,后续有较大继续改造的动力,我们判断行业改造需求在“十四五”期间有望加速释放。

image.png


水泥智能实验室水泥智能化改造的核心项目,降本增效提升明显

水泥智能实验室是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水泥实验室在水泥生产环节中承担水泥采样、化验等工作,在指导水泥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意义重大。

智能实验室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对检测化验工作赋能,实现监测终端对实验室样品参数的按时监控和采集,并通过控制设备进行调节,寻求实验室环境控制与安全、能效的最优化解决方案。

通常单条智能线改造花费 3000-4000 万左右,其中智能实验室花费1500-2000万元,占总费用近一半,是智能化改造中的核心项目。

image.png


水泥智能实验室可以提高检验准确性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取样检测环节在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中非常重要,样品化验结果直接反映了水泥产品的整体质量,对大规模水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实验室中,取样、化验等工作均由人工完成,工作人员使若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将导致取样检测结果不够准确。

水泥智能实验室取样、化验工作频率均可调控,解决传统实验室中不可避免的取样不连续、不可控问题,能有效提高取样检测准确性;另外传统的人工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在单条日产 5000~10000 吨的生产线上,智能实验室的使用能够熟料、水泥检测频次由 2 小时 1 次提高至 1 小时 2 次,检测时间缩短 2 倍,另外可以减少 75%质量技术人员,大幅减少人力成本。

image.png


水泥智能实验室可以指导配料调节,提升产品质量。

水泥智能实验室将集成配料软件及窑磨专家系统相结合,通过同中子跨带在线系统等进行检测分析,可以为配料生产提供更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

智能实验室可以对水泥生产配料进行精确调节,提升熟料质量(熟料三率值可由 70%提升至 92%;熟料强度较同一矿山生产企业高 2-3MPa;水泥混合材添加量增加约 3%)另外可以降低熟料烧成煤耗,在节能降碳方面发挥威力。

水泥智能实验室具有较高进入壁垒,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水泥智能实验室行业技术壁垒较高,潜在进入者想进入需要对智能实验室有长时间理解,同时要有智能制造软硬件的积累,难度较大,难点和技术细节较多。

除了对自动化技术要求比较高外,智能实验室还涉及一整套系统协调运转,需要协调好系统之间关联性、取样代表性等,另外智能实验室涉及对水泥生产的指导,同时要对水泥生产工艺、相关实验设备(研磨压片机、输运管道、装运系统等)有较深理解,整体具有较高进入壁垒。

市场规模来看,目前全国存量水泥生产线有 1000 余条,但考虑到企业主要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选择安装智能实验室,而水泥线产能规模越大则经济效益越明显,因此我们假设产能在 2500t/d 及以下的水泥产线将逐步被淘汰,不具有改造需求(但通过减量产能置换到新产线产生智能实验室需求),2501-4999t/d 的水泥产线的 40%进行智能化改造,5000t/d 及以上的水泥产线的 90%进行智能化改造,保守估计单线智能实验室改造金额 1500 万元,则水泥智能实验室市场规模在 115 亿元左右,若考虑实验室后续的运维相关收入,则整体市场规模更大。

image.png


目前,国内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企业占据。

水泥智能实验室最初诞生于海外,海外国家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普及较早,国外水泥实验室服务提供商技术相对国内更加先进,自动化技术应用更成熟。国外的著名水泥装备公司如艾法史密斯、蒂森克虏伯、依泰克等占据了国内主要的市场份额。

除了海外企业技术相对领先之外,海外企业市占率高也来自前期国内水泥企业智能工厂的建设主要还是以实验、示范项目为主,没有大规模放量。

随着国内各大水泥集团积极部署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编制有关“智能化生产”路线图,智能实验室需求有望快速释放,而以国检美诺福为代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国产智能实验室有望凭借性价比及交付优势快速提升市场份额。

image.png


水泥智能实验室中的佼佼者

上海美诺福是国内智能化实验室系统解决行业的佼佼者,业务涵盖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矿山等多个领域,研发了系统化的全流程产品质量智能化实验室系统。

美诺福最早以钢铁实验室运维起家,后续通过自我研发进军钢铁智能实验室领域,目前行业市占率超过 50%。

2019 年进入水泥行业,2021 年 6 月,上海美诺福研发的全流程智能化实验室在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万吨线投入使用,打破了欧美供应商的行业垄断,成为我国水泥行业功能实现、流程覆盖最完整、最全面的智能化实验室之一。

智能实验室系统现已在丽江西南水泥、天津水泥设计院、祁连山天水水泥、金隅冀东等水泥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相比于国外企业,美诺福的产品更具性价比。

美诺福的智能化实验室授权及申请专利 25 项,创新研发的以 AGV 无人导航输送、RFID 射频信息植入等集成技术为依托的出厂水泥智能化存取样系统,填补了行业空白;涉及各类自动化装备 30 余种,自主研发率超过 90%。

相比于国外企业,上海美诺福研制的国产全流程智能化实验室更具性价比,随着广泛应用,2022 年以来全流程智能化实验室 EPC 工程价格较两年前下降 30%-50%。另外美诺福产品具有定制化和交付周期、后续运维上的竞争优势。

海外头部企业智能实验室产品偏标准化,相比于复杂的实际使用情况缺乏针对性;与海外企业相比,美诺福可以根据水泥厂的工艺的变化、当地资源禀赋、原料条件来调整设计,实现定制化生产,产品更灵活;从交付周期来看,海外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供货周期长,美诺福国产产品交付周期更短;另外在安装调试和后续维护上,美诺福基于国内已经布局的维护点,安装、运维响应速度相比海外企业更快。

背靠集团的同时有望打通其他客户,水泥智能实验室业务有望快速放量

美诺福公司背靠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水泥熟料产量位居国内第一,每年产量超过三亿吨。目前国内水泥实验室以传统实验室为主,自动化、智能化覆盖率不高,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八大水泥生产单位水泥实验室技术改造需求旺盛。美诺福作为中国建材集团间接控股子公司有望得到资源倾斜,预计将充分受益本次实验室技术换代。

image.png


除了集团业务外,我们预计公司有望凭借性价比、定制化及运维服务上的优势获取其他外部水泥企业的订单(金隅冀东、红狮水泥目前已经成为公司客户),未来水泥智能实验室业务有望快速放量。

image.png


双碳业务:需求爆发前夜,竞争优势显著

政策推动下,双碳业务需求增长空间巨大

“碳中和”政策目标出台,碳交易制度逐步推进。1998 年,中国签署《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为第一个以法规形式限制碳排放的议定书,议定书于 2005 年正式实施。

2020 年 9 月,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 2030 年达到峰值,努力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在“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目标出台的大背景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逐步完善。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具有成本低、可持续性强的优势,是中国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碳交易通过提供碳定价机制提高碳排放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碳排放量。相较于行政指令、经济补贴等方式,碳交易由于价格发现机制完善,长期效果明显,已在全球范围内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广泛得到应用,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量占碳排放总量不足 5%,拥有巨大增长空间。

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涉及 2225 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

对比2020年欧盟碳配额交易量达 81 亿吨二氧化碳,交易额 2010 亿欧元,中国在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碳交易量仅 1.79 亿吨。

2022年生态环境部《工作要求》中,针对其他尚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的重点企业,对其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与核查做出了详细要求,碳交易企业范畴不断扩展。

未来,更多重点行业碳排放企业有望被纳入碳交易范畴,推动中国碳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碳交易总量有广阔增长空间。

image.png


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式将提高第三方重点行业降碳需求。

目前,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采用基准线法进行配额分配,即划定行业碳排放的基准线并以此给予碳排放配额,对企业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限制。

配额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且基线会随着碳减排率的要求不断下降,从而激励重点行业企业不断降低碳排放量。另外国内当前碳交易价格偏低,企业降碳需求将随碳价同步提升。

相较于欧洲发展较为成熟的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价格低、波动小的特征,碳交易平均价格仅为欧洲碳交易市场的 10%,未来价格上升空间巨大。

根据《2020 年中国碳价调查》预测,2030 年中国的平均碳价将从 2020 年的人民币 49 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 93 元,到本世纪中叶将超过 167 元。碳价提升使得企业碳排放成本升高,推动企业降碳相关服务需求增加。

image.png


碳核查业务和企业碳咨询、碳相关服务需求同步增长。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或其他企事业单位需要编制提交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相应碳核查与报告编制业务需求将随被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范畴的企业数量增长而提升。

碳咨询为企业或政府提供一系列包括项目实施路径、碳资产开发/管理、平台建设在内的咨 询服务,碳咨询市场规模将随碳企业降碳需求同步增长。随着更多企业被纳入碳排放权交 易,碳相关服务需求在未来也将迎来增量市场。

碳相关业务存在壁垒,未来头部效应明显

碳核查行业具有技术和资质壁垒,拥有先进碳排放相关技术的企业将从中获益。

截至 2022 年 4 月,全国 26 省份公布的碳核查第三方机构共计 249 家,业务领域涉及专业检验检测、碳排放核查与体系管理、碳交易市场第三方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进入门槛。

根据各省公布的碳核查机构名单,第三方碳核查业务具有技术壁垒,需要企业拥有温室气体领域内相关认可资质或备案,如国家认监委批准认证机构、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审定与核查机构、国家认监委批准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资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质等。由于碳核查业务的技术和资质壁垒高,未来碳核查板块具备向先进技术企业集中的头部效应。

随着碳中和实现路径逐步明确,未来更多企业将逐渐从降碳规划转向具体路径实施,碳咨询业务需要建立在碳排放核查、碳交易开展等业务基础之上,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程化降碳服务的碳咨询公司将更加具有竞争力。

国检集团具有技术、经验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程化降碳服务

国检集团在碳业务方面布局全面,先发优势明显。公司主要围绕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第三方重点行业,为企业提供路径规划、数据服务、低碳技术验证、碳结果核查等服务。

自国家 2020 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目标后,公司抓住先发优势,服务于超 2000 家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碳业务经验,目前已经开展的电力、水泥行业碳核查业务 2021 年累计营收 2000 余万元。相对市场上其他碳咨询、碳核查相关机构,公司在双碳业务板块准备充分,具备先发优势,在未来碳业务的放量过程中,有望充分受益。

image.png


公司背靠中国建材集团,具有业务优势和强大公信力。

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旗下拥有超过 10 家上市公司,是公司重要的碳核查、碳咨询业务来源,2022 年公司与中国建材集团子公司北新建材、中材国际、天山水泥都签订了大量碳相关业务的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中国建材集团在中国企业多项影响力榜单中均稳居建材行业榜首,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能够为公司碳平台建设、碳咨询业务等方面提供信用背书。

国检集团拥有多项碳核查领域认证资质和全面的第三方核查服务资质,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第三方机构,拥有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项目(CCER)审定与核证资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标准编制和全国碳排放核查等工作,曾参与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GB/T51366-2019 的制订。此外,公司于 2022 年取得了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是国内少数具有 ISCC 认证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之一。

image.png


公司主导双碳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对重点原材料行业碳排放的深刻理解有助于碳咨询业务开展。

2021年,国检集团参与建设了重点原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该平台计划围绕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搭建低碳技术的验证评价平台,通过数字化服务系统为未来重点行业纳入碳交易提供技术支持。

公司参与引领平台建设,既体现了国家对公司在双碳业务板块专业性的认可,也是公司对重点行业碳排放进行深入了解的机遇,积累丰富技术和经验优势将促进公司碳核查、碳咨询业务开展。

碳核查与碳咨询业务协同效应显著,提供全链条降碳服务。

公司的碳核查和碳咨询业务具备协同效应,还通过参股碳交易所的方式布局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底层业务。2017 年 12 月,公司参股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并持有其 9.09%股权,由此间接持有 “中碳登”2.18%及“中碳所”0.86%的股权,通过捆绑碳交易业务可为客户提供碳排放权交易服务。

公司在碳相关业务进行全链条布局,有助于满足客户全链条降碳服务需求,提高综合竞争力。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大幅波动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收购进度及整合能力不及预期的风险;相关政策变化的风险。

报告总结

国检集团作为国内建工检测龙头,依托外延并购向综合性检测平台转型。

未来看,公司在存量房结构鉴定、土壤普查业务、水泥智能实验室业务、双碳业务四个领域具备发展空间,短期有望形成明年利润增量。

我们维持公司2022-2024年净利润预测 2.90/3.78/4.60 亿元,对应 EPS 预测为 0.40/0.52/0.63 元,参考公司历史估值中枢 35 倍左右,给予2023年 30 倍 PE,对应目标价 16 元。

♥:fan66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