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积薄发,顺势而为,三孚新科:复合铜箔一体化布局打开空间
老范说评 / 2022-11-15 08:27 发布
1、稳步经营,提速创新
1.1、绿色电镀为本,深度聚焦表面化学品
1997年,公司前身广州三孚成立,开启公司表面工厂化学品之路。2006年,公司确定了发展绿色电镀的方向,并于2011年起涉足 PCB 沉铜、图形电镀等业务。
经过二十余年技术与工艺沉淀,公司现已形成电子化学品、通用电镀为主要业务,HJT 电镀添加剂、复合铜箔药剂为核心增量的产品矩阵。
根据工艺和应用领域不同,公司主要产品可分为电子化学品和通用电镀化学品。
电子化学品主要是电子工业表面工程技术所使用的专用化学品,主要用于 PCB 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零件;通用电镀化学品主要用于汽车零部件和五金卫浴,采用通用电镀工艺。 此外,公司亦有 ABS 无铬微蚀专用化学品、高效单晶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电镀添加剂、复合铜箔相关化学品等前瞻技术储备,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2、股权结构集中,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员
公司董事会及核心管理人员架构稳定、专业背景雄厚。
除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上官文龙、瞿承红夫妇外,两位核心研发人员,即首席科学家詹益腾先生、总工程师田志斌先生均自广州三孚时期开始任职,核心人员架构稳定。此外,公司董事长上官文龙先生为中国表面工程协会副理事长,总工程师田志斌先生为广东省电镀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在行业中受到充分认可,话语权高。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上官文龙、瞿承红夫妇,合计持股 46.59%。詹益腾、许荣国、丁先峰均为公司核心人员,广东科技风投、君瓴盈泰为早期财务投资者,厦门迪朗则为员工持股平台。
公司注重人才培养与激励,与核心人员深度绑定。
公司上市后,先后两次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对田志斌、陈维速、许荣国及其他人员进行激励。公司上市前已成立迪朗投资、迪振投资、迪晞投资三个员工持股平台,进行过多次股权激励,上市前已有 87 名除实际控制人外的员工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员工总数 34.52%。
1.3、电子化学品放量带动收入稳步增长
收入短期受疫情压制,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利润。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2.77 亿元/yoy-0.21%,收入下滑主要因为消费电子行业受疫情影响,需求萎靡。公司 2021 年营收为 3.76 亿元,2017-2021 年 CAGR 为 26%,保持稳定增长。
将收入拆分来看,通用电镀化学品收入较为稳定,电子化学品实现高速增长,由 2017 年 0.54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 2.51 亿元,CAGR 达 47%。
利润端,公司 2022 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0.36 亿元,同比转亏。亏损主要原因为股权激励,前三季度产生股权激励费用 0.64 亿元,加回后对应归母净利润 0.28 亿元,在疫情影响、下游需求受制情况下,仍录得正向利润,展现出较强经营韧性。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毛利率自 2017 年以来逐步下滑,一方面由于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核心原材料硫酸钯价格提升。2022 年以前,公司净利率保持相对稳定,受股权激励影响,2022 年前三季度转为负值。
费用率方面,公司销售费用率自 2017 年以来持续降低,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管理费用率在 2022 年前亦逐步降低,2022 年受股权激励影响有较大幅度上涨;公司重视研发及前瞻技术储备,研发费用率在 2022 年前三季度为 7.2%,较 2021 年上涨 2.1pct;2022 年前三季度财务费用率为 0.1%。
2、表面化学品稳步增长,新能源新技术创新机
表面工程化学品行业上游为基础化工原料、中间体及助剂等,下游主要是需要对产品整体或零部件进行表面处理的行业。
根据下游行业应用领域不同,表面工程化学品分为电子化学品和通用电镀化学品。
公司电子化学品主要用于 PCB,通用电镀化学品主要用于五金及汽车,此外,通过在传统业务的多年沉淀,公司新开发出可用于复合铜箔的化学镀铜液,打开成长空间。
在此章节,我们将分析 PCB、通用电镀、复合铜箔行业的需求空间及供给侧机会,进而探寻公司下游行业带来的外部机遇。
2.1、 5G/新能源车带来 PCB 新增量
根据不同的下游应用领域,电子化学品可以分为集成电路电子化学品(如硅基材、CMP 材料、光刻胶、超净高纯试剂等)、PCB 电子化学品(如水平沉铜专用化学品、化学镍金专用化学品、电镀铜专用化学品、蚀刻液和油墨等)、平板显示电子化学品(如液晶、取向剂、PI 膜等)及其他电子化学品(如电子零器件、动力电池等表面防腐、抗磁等专用化学品)。
公司的电子化学品主要应用于 PCB 企业的水平沉铜制程和化学镍金制程,该两个制程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是 PCB 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制程,对 PCB 板的质量和良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计算机、通信为 PCB 主要应用场景,分别占比 34%、32%,其次为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 分别占比 15%、10%。由于 5G 及新能源车对 PCB 有更高需求,我们认为,PCB 行业将迎来结构性机会。
单站价值量提升+建站数量提升,带来通信 PCB 新机遇。
相较于 4G,5G 基站天线部分 PCB 用量显著增加,且基带部分 PCB 层数有所增多,整体 PCB 用量较 4G 显著提升,单站价值量约为 4G 基站 2-3 倍。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 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增 5G 基站 79.5 万个,新增数量已超 2021 年全年,维持高增速,带来高通信 PCB 需求。
类似于 5G,新能源车亦为 PCB 带来单位用量与需求量双升的局面。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为电池、电机和电控,与传统汽车相比,其电子比例大幅提高,叠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趋势,有望带动单车 PCB 价值量提升 3000 元。
需求方面,新能源车行业在中国快速发展,2022 年前 9 月销量达 465 万辆/yoy+117%,渗透率达 23.5%。综合来看,中国汽车销售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显著,为车用 PCB 带来高增量。
在电子化学品领域,由于该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因此,该领域长期被安美特、麦德美乐思和罗门哈斯等国际巨头所垄断。
2018 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提倡上游供应链将核心原材料逐步“国产化”,以提高“自主可控”能力,保障自身产业链安全。这将促使上游供应链企业增强改革和创新动力,加快进口替代步伐,这也给国内电子化学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内电子化学品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日趋成熟,未来进口替代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产品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国内优势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
2021 年全球 PCB 产值为 804.5 亿美元/yoy+23%,2016-2021 年 CAGR 为 8%;2021 年中国 PCB 产值为 436.2 亿美元/yoy+25%,2016-2021 年 CAGR 为 10%。
综合前文分析,在 5G 与新能源车推动下,全球及中国 PCB 行业均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供给端来看,电子化学品具有较高技术门槛,长期被安美特、麦德美乐思、罗门哈斯等国际巨头垄断。2018 年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知名高科技企业提倡核心原材料国产化,以提高自主可控能力,保障产业链安全。
展望未来,随着国内电子化学品企业产品与技术日趋成熟,进口替代或将进一步加快,三孚新科等优秀企业迎发展良机。
2.2、 园区聚集+环保趋严,通用电镀份额或向头部集中
需求端,通用电镀行业增量空间相对较小,根据中研网,预计 2024 年全球、中国五金电镀化学品用表面工程化学品市场规模将分别为 281 亿元、127 亿元,2021-2024 年 CAGR 分别为 3.3%、3.7%。
行业机会将主要出现于供给端边际变化。
2015 年 10 月,工信部发布《电镀行业规范条件》,公告要求“在已有电镀集中区的地市,新建专业电镀企业原则上迎全部进入电镀集中区”,自此,中国电镀产业开始趋于集中化、规模化,根据金茂源环保 IPO 申请文件,2013-2017 年,国内电镀工业园区数量由 92 个增加至 126 个,电镀工业园区产值由 16 亿元增长至 52 亿元,CAGR 达 34%。
三孚新科积极响应行业趋势,与园区客户建立多种合作模式,2020 年,公司对电镀园区客户销售收入为 0.26 亿元,占通用电镀收入 23%,此比例较 2018 年大幅提升近 12pct。
未来,公司通用电镀业务有望受益于行业“园区聚集”趋势,保持稳步增长。
此外,行业另一重要趋势为推广环保新工艺,如以无氰电镀工艺取代传统氰化电镀工艺。公司自 2006 年起确立绿色电镀为公司发展方向,注重产品环保性,将充分受益于行业环保趋势,份额有望提升。
2.3、复合铜箔大势所趋,空间广阔
复合铜箔优势明显,长期趋势明确。复合铜箔以 PP/PET/PI 为基材,在基材两边镀上铜层,形成“三明治”状复合材料。
以 PET 铜箔为例,由于 PET 材料较轻,成本较低,因此 PET 铜箔可以降低集流体质量及成本,相较传统铜箔有能量密度与理论成本优势;此外,由于 PET 铜箔内部材料在高温下热熔,切断电路,可以有效阻断热失控,可有效提升电池安全性;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复合铜箔可以吸收锂离子嵌入和脱出产生的膨胀和收缩应力,保持极片界面长期完整性,提升电池循环寿命。
产业加速推进,资本开支明显提速。从当前复合铜箔行业来看,各环节企业积极推动其产业化进程,资本开始明显提速,长期趋势明确。当前行业技术路径并未定型,这也给三孚新科的新技术路线带来了发展的绝佳窗口期。
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达 2539 万辆,假设单车带电量为 57KWh,对应动力电池需求为 1454GWh;由于储能产业发展迅速,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为 406GWh;消费电池需求相对稳定,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消费电池需求为 174GWh。
按此测算,我们预计 2025 年锂电池合计需求为 2033GWh,全球锂电池需求景气,空间巨大。
PET 铜箔 2025 年空间或超 200 亿元。在以上基础上,我们假设 2025 年全球 PET 铜箔为负极集流体的电池渗透率为 20%,假设单 GWh 需要 PET 铜箔为 1050 万平方米,单价为 5 元/平方米,按此计算 2025 年对应 PET 铜箔市场空间为 213 亿元。PET 铜箔设备 2025 年空间或达 150 亿元。
参考东威科技公告,预计 1GWh 需 2 台真空镀膜设备和 3 台水平镀膜设备,价值量约 6000 万元。
在 2025 年 PET 铜箔 20%渗透率假设条件下,我们预计 2025 年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在单价 1400 万元/台条件下空间为 72 亿元,水平镀膜设备在单价 1000 万元/台条件下市场空间为 77 亿元,两大核心设备 2025 年合计市场空间为 148 亿元。
3、新老业务协同共振,复合铜箔打开增长天花板
3.1、深耕表面化学品二十余载,构筑多维度竞争优势
公司 1997 年成立以来,在表面化学品行业持续深耕,目前已构筑研发、客户、区位多维度竞争优势,并凭借公司在电镀及表面处理领域的长期深厚积累,对化学镀工艺理解深刻,借此优势顺利切入复合铜箔行业,其底层工艺逻辑顺畅,并采用一体化布局药剂+设备模式,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若该技术顺利产业化,商业模式将变得稀缺,市场空间将得到显著打开。
1)研发优势
公司设立三孚研究院,由詹益腾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田志斌先生任总工程师,朱平博士担任院长。研究院主要成员均在国内重点院校担任教授,或在表面工程协会/电镀行业协会担任要职,研发实力雄厚,产业话语权高,凸显公司研发实力。
具体到产品来看,公司主要产品均具差异化竞争优势。
公司 PCB 水平沉铜专用化学品不含镍及 EDTA,废水及含铜废液的排放量较少;灌孔能力强,镀层覆盖能力出色,背光可稳定在 9 级以上,满足高纵横比板材生产需要;镀层可靠性表现优异,结合力较佳;无需活化起镀,沉积速率快,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PCB 水平沉铜专用化学品是技术壁垒较高的 PCB 关键材料之一,该领域长期以来被美国安美特、台湾超特等公司所垄断,公司是境内少数掌握该项技术的内资厂商之一。
目前,公司的 PCB 水平沉铜专用化学品整体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
公司 PCB 化学镍金专用化学品是新型环保专用化学品,所生产产品不含铅、镉,化金液对镍层的腐蚀度(孔转角处)可控制在 20%以内,可以将化金槽的药液寿命控制在 20~30MTO,远远超过行业普遍的 5~10MTO 水平,大幅节省了金盐耗用,使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废水及重金属废液的排放量大幅减少。
公司的 PCB 化学镍金专用化学品处理所获得的镀层具有如下优点:
1)可焊性优异,表面平整度高,易于焊接;
2)结晶致密,耐蚀性强;
3)金层抗氧化能力出色。
公司的 PCB 化学镍金专用化学品质量可靠、成熟度高,可以满足不同类型 PCB 的表面处理需求,具有特别突出的环保性和经济性表现。
电镀产品方面,公司 ABS 塑胶电镀添加剂在提升 ABS 塑胶电镀良品率方面具有如下优点:
1)电镀过程中,电位差可以稳定保持在 120 毫伏以上,保证多层镍的电化学保护作用,从而保证镀层防腐性能;
2)ABS 塑胶电镀产品所需原材料数量众多且供应商数量多,公司在多年研发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原料组合配方及供应商原料管理体系,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原料供应和产品效果稳定匹配。
相较其他同类竞争产品,公司 ABS 塑胶电镀添 加剂完成的工件外观良好,无麻点,无针孔,良品率高,质量稳定。
公司的高效环保前处理专用化学品具有无磷、无氨氮、无亚硝酸盐、低 COD、处理效率 高、水洗性好、产生泡沫量少等优点,并可将使用温度降至 50°C 以下,可以提高一次合格率和单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符合行业清洁生产要求,具有突出的环保优势。此外,此产品还可与众多镀种整线配套,有效满足表面处理制造需求。
2)客户优势
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表面工程化学品研究的企业之一,凭借突出的研发能力、优秀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技术服务,在业内形成良好的品象和影响力,与众多细分行业的优质企业建立了良好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如 PCB 领域的胜宏科技、健鼎科技、建滔集团、中京电子、奥士康、世运电路和依利安达等,通讯电子行业的大富科技和瑞声科技等,以及五金卫浴行业的恒洁卫浴、路达工业、海鸥住工、三花智控、迪生力等,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客户基础。
3) 区位优势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 PCB 制造业主要聚集地,根据《2021 年 PCB 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 有 777 家 PCB 企业分布在珠三角地区,高于其他主要地区之和。
公司地处广州市,具有便捷的区位优势,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高效服务。此外,如前文所述,国内电镀行业趋于园区化、聚集化,而广州周边聚集众多电镀产业园,助力公司响应园区化趋势。
3.2、前瞻布局复合铜箔,一体化解决方案差异化竞争
在复合铜箔领域,公司前瞻布局,或将提供复合铜箔化学镀铜药剂+一步法设备一体化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公司优势明显,长期深耕电子化学品及电镀领域,对化学镀工艺、原理等理解深刻,切入复合铜箔领域,并非偶然,工艺原理具有相似性,公司厚积薄发,顺势而为。
公司研发团队实力雄厚,前瞻性布局复合铜箔。
如前文所述,三孚研究院研发实力雄厚,具丰富高校背景、表面工程协会背景,可充分把握行业最新动向,布局前瞻技术。
对于复合铜箔一步法工艺,其需首先在基材表面做清洁、活化、粗化等工序,随后通过化学 反应沉积铜层。2021年公司先后申请《一种塑料用化学镀铜液及其制备方法》、《一种 PET 表面粗化液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对基材表面处理及化学镀铜药剂等均有前瞻性布局。
公司化学镀一步法工艺或在良率、幅宽、均匀性、铜层纯度等方面具有竞争力。
1)良率:相较两步法与三步法,公司一步法工艺可节省工序,良率上限更高,根据公司公告,目标良率将达 95%;
2)幅宽:公司一步法工艺通过化学反应沉积铜层,可以解决电镀工艺中的边缘效应,从而将幅宽做到更宽,目前两步法工艺幅宽普遍在 1-1.5m,公司幅宽预计可高于此水平;
3)均匀性:公司采用化学镀铜方案,无边缘效应,其产品均匀性更佳;
4)纯度:两步法水电镀工艺沉积铜的同时,电镀液中的有机添加剂或与铜一起沉积,公司化学反应方法纯度更高。
一步法在车速方面由于使用化学镀方式镀铜,过程中不通电,因此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车速或低于水电镀方案。但可通过改进配方方式,缩短接触时间,此外亦可以通过提升镀液设备长度、提升幅宽等方式做优化。
综合来看,复合铜箔单平成本可以简单表示为(制造费用+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年合格产量,年合格产量则等于车速*幅宽*良率,假设各工艺路线成本相当,则车速、幅宽、良率决定最终单平成本,公司一步法工艺或具更高幅宽与良率,通过其他路径弥补车速不足,或将具有成本竞争力。
空间有望显著打开,商业模式或更稀缺。
公司长期深耕表面处理及电镀领域,对化学镀工艺理解深刻,通过对配方及基材的处理优化,使得基材与铜层的结合力提升。伴随工艺路径打通,公司介入到设备领域,新增设备经营范围,助力公司产品实现产业化。
我们认为,伴随公司一体化解决方案落地,形成类似“打印机+墨水”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空间显著打开,在商业模式上也将相对友商或更加稀缺。
简单测算,我们假设 2025 年全球电池需求为 2000GWh,复合铜箔渗透率为 20%,公司镀液单位价值量约为 2500-5000 万元/千万平方米,则 2025 年对应的电镀液市场空间为 100-200 亿元;设备方面,当前两步法单 GWh 设备投资强度约为 6000 万元,我们认为,公司设备单 GWh 投资强度定价在 6000 万元以内或具有竞争力,对应的市场空间累计约 240 亿元。
综合来看,公司重视技术积累,对传统的化学镀铜工艺理解深刻,具备长期的技术储备,公司在复合铜箔领域亦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储备与专利布局,可以判断,公司进入复合铜箔领域并非偶然,或是公司厚积薄发,顺势而为。
若公司该新型技术路线成功产业化,根据我们简单粗略测算,对应的市场空间大,公司弹性可期。
且公司在商业模式上采用类似“打印机+墨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相较于其他单纯做设备或材料的公司而言,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稀缺性。
4、盈利预测
鉴于公司复合铜箔业务处于产业化前期阶段,暂不考虑该业务,考虑到公司股权激励费用,预计 2022/2023/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0.47/1.1 亿元,对应 2023/2024 年 PE 分别为 189/81 倍。
5、风险提示
复合铜箔业务进展不及预期;政策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低于预期;产品价格不及预期;竞争格局恶化风险;产能扩张及消化不及预期;假设条件不合理带来的错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