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思维:操盘手的那些年》读后感
短线客 / 2022-11-11 22:05 发布
好文章,要分享: 交易思维《 操盘手的那些年: 谦和屋读后感07》 人们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
会有各自的想法, 而可以确定的是, 每个人想法一定有对与错的地方, 。 成长
往往是认真审视自己开始的, 一旦开始发觉自己还有薄弱环节。 并有意识的开始寻求进化的时候, 剩下的事情, 反倒简单了, 。 因为
不断的努力, 总归会有进展的,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么~, 大家集中探讨了关于
—— 控制回测 精彩极了。 。 我觉得
这已经很棒了, 。 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一定会分出几类投资者, : 1
不关注回撤,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或者是股市资金量占比不大, 或者是很闲的闲钱, 或者是本职工作发展预期非常好, 或者是天生钝感力等等, 总之。 会有一群投资者不关注, 是真的不关注, 。 2
以为自己不关注, 实际很关注。 但是。 强迫自己假装不在乎, 假设回撤都是30%左右。 挺一挺, 就过去了, 这部分朋友—— 我觉得要认真再想想, 。 首先
您不能假装回撤只有30%左右, 您要假装您的投资体系可能会有超过50%以上的回撤, 您要有对策, 。 其次
在不在乎不能去看别人, 看巴菲特, 尤其不能用巴菲特某些个股的回撤来试图安慰自己整体账户的回撤, 。 在不在乎
要真诚的问自己, 否则。 久而久之, 您会成功的欺骗掉自己, 会活在虚空中。 这很危险的, 。 3
关注回撤, 但是没啥显著的好办法, 这类朋友们不要着急—— 慢慢来总是会有进展的, 比如。 传统的价值投资体系, 一般来说, 靠的是估值来控制回撤, 有些是涨50%就卖掉, 施洛斯( ) 有些是正常估值范围就卖掉, 比尔米勒( ) 有些强调是高估就卖掉, 格雷厄姆( ) 有些强调好公司不必卖掉, 。 费雪( 巴菲特等, ) 其实, 研究深入您会发现, 都有成功者, 都能到达彼岸, 。 这已经是解决方案之一了
。 我过去7( 8年都是用这样的方法, ) 但是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方案的, 不要禁锢自己的进化。 要去试图学习, 小步试错, 不断迭代, 。 比如
在A股, 就有很多民间指标, 说不清道不明, 但是, 长期有效的, 比如关注啥开户人数拉, 关注M1,M2拉, 关注北向南向资金拉, 关注大机构拉, 关注总体股市资金量拉, 关注所处历史估值水平线拉, 等等, 非常多的方法, 我总是认为。 学习, 是没有止境的, 是不断变化的, 不要有抵触与抗拒的心态, 要包容的看这个市场, 学习那些我们能学习的, 搁置那些我们不想学习的, 或者尝试过之后, 并不能学习的, 。 4
关注回撤, 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这里不展开了—— 在过去的文章回帖中, 其实很多朋友举出了很多案例, 过去几年牛熊转换, 有很多案例证实了, 这个市场上, 总有些人做成了, 他们回撤控制得很小, 十来个点, 但是, 收益却很高, 好得不像实力派。 好得不真实, 。 如果不是真真切切看到
听到, 拜访到这些案例主人翁, 很多人其实也不敢相信A股会有这样的投资者存在, 。 我觉得
这些朋友, 如果可以的话, 也出来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薪火相传。 惠及大家, 别剩我一个水平一半。 能力有限的人天天呱呱呱的说, 。 你们的分享
会N倍好于我的分享啊, ~! 书
—— 公司过高的要求和过严的考核 导致收益很容易受偶然因素影响, 这完全由市场决定。 而不是由公司的基本面决定, 研究员对市场的因素一点辙也没有, 即使是两只同时上涨的股票。 一只就是比另一只涨的多, 如果只推荐了涨得不好或者涨得比较慢的, 那可能就是命运的安排了, 有时候很沮丧。 但又不得不面对这一切, 最后只能安慰自己, 该涨的股票你没买到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在小哥那里才三个月。 我就越来越明显的发现其中存在巨大的弊端, 。 谦和屋
—— 是的 这也就是我之前文字所表达的疑惑, 。 但是
按理说, 小哥不应该不知道这个逻辑的存在啊, 。 这是为什么呢
? 您看啊
如果完全是拍脑袋, 那考核周期为啥是一周呢, ? 那我为啥不直接三天一考 或者每天一考呢, ? 或者长一点
半月, 一月一考核, 也是说得过去的, 。 可是
为啥长期下来, 小哥就定在这个一周呢, ? 按理说
这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段, 是相当长的时间段, 。 在此期间
考核周期, 考核指标, 有调整过么, ? 如果这种考核对整体来说
是不好的, 没有理由小哥不去变化啊。 。 还是说
小哥曾经用几套考核标准跑过N轮, 发现, 这种考核标准就是最平衡, 最持久的呢, ? 作者
对于小哥而言—— 这个标准是非常宽松的了, 其实他也不止一次的表示过, 自己的研究员水平一般, 。 选择一周一考
不过是放宽要求, 而且还有周六周日两天时间不开盘, 方便对周一至周五研究员工作进行考核总结的缘故, 。 就现在来看
熟悉的品种如果涨得一快一慢, 或者两周甚至一个月都没有任何涨幅, 你应该反思一下市场和公司逻辑有没有出现你没观察到的衍生变化。 在足够小的资金体量面前, 我说的小是指百亿人民币以下( ) 你不可能照搬巴菲特管理五千亿美元资产的办法, 。 书
—— 小哥对我们的调研和研报也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 比如, 必须去实地调研, 以最快的速度去, 赶最快的飞机或高铁, 公司奖励或者报销, 调研完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公司, 能不过夜就不过夜, 能不停留就不停留, 越快越好, 。 尽量到一线员工中间或者生产服务部门
了解不同年龄段员工对公司的观点和看法, 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环境, 如果见到相关负责人, 那么必须有针对性的提问, 必须有其他同行研报中挖掘不到的干货, 。 必须对该公司的行业地位有定量的分析
对公司产品和服务必须精细地解释到位, 对行业政策和发展情况要请教业内权威人士, 并做出准确的概述, 对该公司三年内三大表的所有财务内容有定量全面的筛选梳理, 必须对公司高管, 核心技术人员, 主要股东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梳理和背景调查, 决不允许抄袭同行的研报和分析, …… 谦和屋
—— 重点来了啊 这一段很细节。 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 但是
我感觉作者并未完全展现出来, 。 作者( 是的—— 第一季打个样, 第二季会展开, ) 我想请教
: 这个针对性的提问
有其他同行研报中挖掘不到的干货, 这个具体侧重点是啥。 ? 我先按照我的思路来 比如, 以我调研白酒行业为例, 。 我除了安徽那边的白酒没跑之外
大部分的白酒企业都去过了, 最远去到青海某白酒上市企业, 。 可谓都经历过一遍了
。 这其中
我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来安排我的问题的, 一般来说。 能有十几个, 多的话, 能有几十个, 问到多少算多少。 。 但是
侧重点一般来说, 都是围绕具体的业务来的, 。 尤其是可能导致业务发生变化的环节
。 比如
经销商的数量, 管道, 各产品的销售情况等等, 。 你们在调研的时候
也是这样的逻辑么, ? 还是说 小哥会有专门的指导意见, ? 作者
通常情况—— 小哥不会有专门的指导意见, 他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 根本都无暇顾及你, 。 他只会给出一整套调研准则和方法
然后按他的要求来考核你, 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完全靠自己在他的最低要求之上。 最大限度的调研发挥, 。 所以每个研究员调研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研究水平自然高出市场一大截。 但小哥依旧不满意。 除非他特别关注的上市公司, 才会有指导意见, 。 谦和屋
—— 再就是—— 必须对该公司的行业地位有定量的分析。 这个行业地位的定量具体是指什么呢
? 比如 以我来说, 我定量就是行业排名, 在配合总营收, 净利润这些数据, 最后不过得出行业123。 。 您指的行业地位定量是用这种排名制
还是用的打分制。 比如, 行业排名第一名, 总分100, 最后得分90, 行业第二位, 得分85, 这类的呢。 ? 行业地位我能理解
但是这个定量是往哪方面走的呢, ? 作者
行业地位是当下产业调研出来的—— 这个只要肯花时间精力就不难, 。 定量考核的核心是
“ 新” 和“ 成长” 。 为何在我的逻辑DNA里有三大属性呢
? 第一属性就是新生独特性
这是我跟小哥学到的第一笔经验财富, 小哥对。 “ 新与独特” 有独有见解 他要求各种可能性的, “ 新和独特” 物以稀为贵体现护城河体现行业公司壁垒, 那些新产业, 新变化, 新的技术, 新的格局都是有利于独特性衍生, 有新的出现就会有成长的空间可能性, 才有利于给高估值, 具体如何衡量。 “ 新生独特” 与“ 成长性” 读者各有理解, 篇幅有限也暂时不展开了, 。 谦和屋
—— 以及—— 必须对公司高管 核心技术人员, 主要股东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梳理和背景调查, 。 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我在实践中也经常做, 但是。 深入梳理除了网上公开的信息, 业内人员打听, 还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呢, ? 作者
对核心人物的公开信息+业内打听+合理推理+资历经历等等研究—— 往往能发现大牛股, 比如2016年2月买的CQ啤酒。 也能发现大地雷股。 比如KM药业, EK制药财务造假, 。 谦和屋
—— 大多数上市公司 除了董事长, 总经理, 其他人。 几乎很难找到相关的公开信息, 而这些管理者。 有时候很重要的, 这些是怎么去梳理与背调呢。 ? 很不好意思的请教
能否请手把手教一下, 或者有案例来说明一下呢, ? 作者
多个渠道了解往往信息更全面—— 比如Y金刚石, 现已退市( ) 2017年9月去郑州调研, 我直接找当地银行业和民间市场了解上市公司和董事长, 。 因为当时2017半年报
我发现了一些端倪, 我认为公司现金流堪忧。 到郑州发现当地银行业和民间借贷对于他的口碑极差。 有很多扯皮的事情发生。 与公布的半年报严重不符。 。 所以当时更确定了我的推理
公司财务造假和流动性危机难以避免, 及时在三季报发布后获利了结。 随后一路下跌。 前复权价从15块钱跌到退市的0.6元, 。 这一段
我看下来, 和我自己调研的整体逻辑是非常类似的, 但是, 很多定量的环节, 我做得不太好, 有时候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而没有办法数字化, 。 书
—— 在那最黑暗的一年里 我实地调研了110家上市公司, ! 共写了105篇研报! 150万字左右的内容! 堆起来差不多有半米高了! 经过这一年的强化训练 我看某些卖方研报, 基本上都是小孩过家家了, 那些所谓研报。 无论是深度, 广度, 还是含金量, 根本就达不到小哥对我们的基础要求, 。 …… 首先 你以为码字10小时就完事了吗, ? 根本没有 我们还有听各种各样的路演, 参加数不尽的盘前盘后会议, 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学量的培训课程, 我们这些研究员每天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长。 和小哥比起来不相上下, 。 最多的时候
我一个月跑了20家上市公司, 全国各地到处飞, 而且基本没有时间住酒店, 来来回回20趟中, 就有10多趟的晚上是在飞机上睡觉的, 。 …… 基本上每天都要码一篇15000字的研报 码到吐, 吐完了继续码, ! 码完继续吐! 在小哥这里 你可以吐, 但不能停, 。 其次
即使我们码出研报也没完事, 我们每天的晨会有1小时左右的时间。 小哥只给我们每个人5分钟来阐述自己的研报内容和观点, 。 …… 只有5分钟 要将15000字的内容按照要求讲得他完全听懂, 这也是巨大的挑战, 。 …… 小哥要是看上了 会多问几句, 没看上, 他只会对你说一个, “ 不” 字 即使他有兴趣多聊几句。 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他会一直追问下去, 直到让你回答不上来, 。 谦和屋
—— 非常惊人的数据 我都有点恍惚了。 因为我是真实的调研过。 真实的写过100多万字文章的, 所以。 我大概知道这里面的工作量, 。 比如
一年调研110家公司, 扣掉过年过节。 等于平均3天不到就得去一家。 还有往返路上的时间。 。 这个我都有点无法想象
当然。 我也搞过那种在同一城市去不止一家的调研, 但是。 常态这样的强度, 还是令人咋舌, 。 作者一年的量
是我10年的量, 十倍的差距。 这究竟是小说虚构的情节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呢。 ? 或者说 有多少夸大的成分么, ? 作者
虽然是小说—— 但并没有夸大的成分。作者:谦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