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英大首席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功率器件行业专家交流电话会纪要

价值投机小学生   / 2022-10-17 11:18 发布

光伏领域

1MOS近期需求变化

新能源应用持续火爆包括光伏新能源车电动车等需求都很旺盛海外功率器件厂商持续缺货目前缺货迹象并未看到放缓只有部分产能由于消费类需求疲软转向新能源应用但仍然无法缓解缺货的形势其中一部分产线切换需要较长时间例如制程不同的产线需要从晶圆制造阶段就要切换一些国际大厂切换周期需要3个月到半年左右目前看新能源缺货状态至少还会延续3~6个月左右

从短期看光伏储能相关产品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还是维持增长的趋势至少会持续1-2年反映到光伏行业下游上半年各大厂商收入都是翻倍以上增长下半年这些光伏厂商对MOS和IGBT的订单需求仍然旺盛并没有放缓趋势长远看即使冲突结束终端用户对新能源的装机意愿仍然很强烈预计需求增长可以持续2~3年

消费类需求仍然疲软已经处于很差的区间近3个月下滑幅度较明显预计Q4降幅会趋缓

2下半年光伏与储能需求预期

根据受访者反馈其很多储能客户收到的户用设备订单都是翻倍增长我国户用逆变器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55%左右因此国内光伏客户订单也能够代表行业需求变化商用设备主要在国内和北美装机量较大总体增长不如户用那么强但由于本身基数很大也具有较大的增量规模 

3海外功率器件厂商扩产节奏

功率器件方面国际大厂除了英飞凌有一条12寸线扩产针对全部应用领域的MOS和IGBT产线东芝也有一部分扩产传统硅基产品扩产均不多龙头厂商都在往碳化硅MOS领域扩产因此海外大厂硅基产品总产能今年以来并没有增长仅有一些结构性调整将部分消费工业类产线转移到车规级产线目前英飞凌的12寸线目前已经扩出来但达产至少需要3年以上因此到23年国际大厂之间都不会有太多硅基产能增量仅国内厂商在积极扩产

策略上无论从毛利角度还是需求的持续性方面国际大厂都开始陆续把产能优先级转向汽车应用目前国际大厂主要挑一些行业和客户来做各个行业都只做一些有价值的客户 

4MOS和IGBT在光伏设备中的具体应用

户用10kw以下首先看搭不搭储能如果搭配储能MOS和IGBT在BOM成本中基本各占一半因为储能以低压电池为主会用到很多MOS如果低压只用光伏逆变器不搭配储能功率器件会以IGBT为主其在BOM成本占到8成以上10kw以上就只用IGBT不会用MOS只有少部分碳化硅MOS其中10kw~100kw的设备主要采用IGBT单管60kw以上基本会采用IGBT模块为主包括储能10kw以上也是以IGBT为主

储能与光伏逆变器搭配方面以户用储能为例有两个主要趋势一种是一体机即逆变器和电池包做在一起另一种是逆变器厂商只生产储能逆变器可兼容其他厂商的电池PACK但不销售电池欧洲很多系统集成商就是分别采购储能逆变器和电池包来自己搭配目前锦浪科技就只卖逆变器不卖电池其他一些厂商例如固德威等就两种销售模式都有 

5光伏设备功率器件价值量分析

以装机容量来算市场产品90%都是商用的或者以电站的应用为主10%是户用因为电站功率很大随便安装一个装箱都是兆瓦级但家庭容量很小一个集装箱相当于几千户家庭用电功率但是从功率器件附加值来看户用设备中的售价最高要求也最高而大型的储能电站是集中式设备单位成本较小因此对于功率器件厂商来说户用产品盈利空间和附加值都更大

光伏设备平均1度电对应的成本中商用正常价格在1.3~1.4元左右户用平均超过2元钱其中大型商用光伏+储能设备里80%是电芯20%为IGBT户用产品里电芯占比约60%剩下40%为功率器件其中约15%是MOS35%是IGBT 

6竞争格局

由于光伏领域功率器件使用大头是IGBT光伏需求的增长受益更多的还是IGBT只是随着户用储能设备的增加带来了一些MOS的机会其中海外做微型逆变器的厂商对MOS的需求较高基本采用英飞凌与安森美产品为主而国内公司更多是采用IGBT经过这一波缺货国产功率器件厂商在国内光伏客户中渗透率已经很高并在头部厂商已经开始批量供货

其中安森美虽然将部分光伏产能转向汽车但并没有放弃这个市场公司在未来3-5年与大部分头部光伏厂商签了长期合作但由于产能紧张安森美只是策略性地收缩了一些光伏产能未来希望通过碳化硅产品在光伏企业中抓住更多机会

英飞凌和ST光伏产能有略微收缩10%左右但这部分产能不一定是完全给了汽车只是给到了海外的的光伏客户

国内在光伏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厂商包括IGBT主要是宏微科技斯达半导扬杰科技MOS主要是东微半导中低压主要是华润微新洁能这些公司已经在光伏领域量产出货客户也比较认可 

7厂商价格变化

新能源领域国际厂商今年年初还在涨价在国内交期很长目前一些型号还在50周以上因此今年内都不会有价格松动但国内厂商由于近期产能增加较多部分厂商已经出现一些库存价格有一些松动目前光伏领域暂没有看到国内功率器件直接销往海外客户

与去年9月相比国际厂商平均价格上涨10%-20%今年并没有出现降价但Q4预计不会继续涨价因为消费类的产能逐步切换到新能源后期产能会逐步宽松预计MOS 23年初供需状况会有较大宽松但由于IGBT没有消费类应用能够调整的产能有限因此23年预计还会持续紧缺

国内厂商价格今年并没有太多涨价目前价格同比21年同期看没有太大变化

8工业应用情况

工业以新能源光伏储能电动工具照明表类微型电动车其中使用的是工规产品电摩工业电源等应用为主其中除了新能源光伏外微型电动车需求也不错电摩也有一些机会以出口为主工业电源涉及很广包括工厂设备化学激光等领域都会用到功率比传统电源高进入门槛也较高在自动化转型趋势下需求也不错目前以国际品牌供应商为主国内厂商还在渗透

汽车领域

1IGBT近期在汽车领域供需景气度

下半年新能源车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其中除了纯电外插电混动车型增长也很快通常来看Q4车企都会开始发力冲量因此环比看Q4预计需求量还会增加

IGBT供需紧张程度上, 整体看相对上半年有缓和但并不明显由于从21年底到上半年都在谈保供订单目前基本谈妥下半年开始按计划出货因此不会再出现恐慌情绪其次冲突导致欧洲市场需求受影响一些IGBT产能也转给国内一定程度缓解了国内需求的紧张

2IGBT价格变化

上半年国际厂商仍在涨价目前Q4预计不会继续上涨, 但也不会降价当前价格相对21年底的涨幅各家也不同英飞凌针对中小客户涨价10%~20%但对核心客户没有太多涨价安森美相对涨幅较大针对一般性客户达20%~40%核心客户在10%以内, 原因是过去安森美价格本身较低目前通过涨价来提升整体品牌力重点发力中高端市场目前英飞凌和安森美价格比较接近 

3纯电和混动车型对IGBT需求的差异

IGBT模块主要用于逆变器作为动力驱动应用较多的还是纯电车型, 在100kW以上功率都需要用到IGBT插电混动也会用到IGBT模块用于纯电驱动时的逆变器部分但轻混等基本使用MOS管即可在所需IGBT性能上主要与功率相关通常纯电功率2驱在150kW以上4驱一般前驱100kW后驱150kW或200kW每个驱动都会需要一个IGBT功率越大所需IGBT价格越高插电混动在纯电部分功率相对会有限制功率相对较低, 对IGBT性能要求也更低 

4IGBT与碳化硅在新能源车的应用差异

新能源车使用IGBT或碳化硅MOS的主要有电驱和OBC其中电驱的逆变器使用IGBT模块或碳化硅模块OBC中使用IGBT或碳化硅单管由于OBC功率通常在11kW或22kW功率不高使用单管即可此外还有PAM用于空调压缩机但目前在OBC中使用碳化硅越来越普及包括逆变器中都对IGBT形成替代关系但电驱和OBC是相对独立的模块不需要同时使用碳化硅器件其中针对逆变器输出功率是驱动电机运转的效率提升而OBC是充电效率的提升

实际应用中主流OBC电压包括400V系统和800V系统其中400V电压目前基本使用IGBT由于碳化硅效率更高800V系统目前大部分会用1200V的碳化硅电驱方面功率在150kW的使用IGBT即可但200kW以上的基本会用碳化硅

5IGBT与碳化硅在新能源车的价值量

以同样功率并能够满足同样电流能力的参数的器件来看例如200kW应用既可以用IGBT又可用碳化硅两者在参数上没有差别但碳化硅表现出的性能比IGBT更有优势通常来看单个电驱的IGBT模块在300美金左右同样需求下采用碳化硅模块价值量达1000美金左右价差在2~3倍左右但普及碳化硅的车型都在25~30万元以上对碳化硅成本的价差不会太敏感

一般2驱系统的IGBT在250~300美金左右4驱系统需要2个IGBT总价值在400~500美金左右OBC中的IGBT单管单个在几美金左右但一台车需要多个单管合计价值量小几十美金左右功率越高所需单管数量也越多 

6碳化硅供给情况

目前海外龙头厂商各家都在扩产碳化硅但产能的集中释放预计至少到24年届时供给才能够得到缓解23年内预计都看不到产能的大量释放同时需求增长也很快目前各大车厂都在布局碳化硅需求也在持续增长预计碳化硅行业供需的爆发会在24~25年目前海外厂商23年的碳化硅产能基本都已订满再新签订产能只能往24年排产

24年以后新扩产能预计逐步释放目前各家厂商也在与车企谈24年以后的新扩产能部分但总体上看到24年都会比较紧缺

科锐在碳化硅衬底中占60%左右份额与通用签订了战略合作大部分产能供给了通用同时给英飞凌安森美都有供应晶圆die科锐针对国内客户的碳化硅器件供给主要找国内封装厂做封装自己只做衬底国内厂商碳化硅器件新洁能稍微走得靠前但国内厂商晶圆要量产至少也要24~25年  

7碳化硅模块普及情况

目前蔚来的一款车型已经开始使用碳化硅模块量产但还是400V系统23~24年会陆续有车型规划使用碳化硅尤其是30万元以上车型对碳化硅成本不会太敏感并且在效率功能上能够带来提升也能够作为黑科技的亮点宣传

未来碳化硅应用的趋势来看随着需求增加和价格下降预计会逐步下沉到20万价位段的车型目前使用碳化硅的已量产车型包括未来ET7吉利smart等23年即将量产使用碳化硅的车型包括小鹏智己汽车高合等都有规划24年会有更多碳化硅的车型推出预计会渗透到25万左右价位段 

8碳化硅成本下降趋势

总体上随着厂商扩产和需求增长价格会逐年下降目前相对IGBT的2~3倍价差只是一般市场的价格针对一些需求量较大的重点客户价格会更低一些目前来看23年由于新产能还没有开出老产能基本都预定完毕因此价格相对现在不会有太大变化趋势上价格会逐年下降但看到明显的价格变化预计要到25年以后

9国内IGBT厂商在汽车应用中的渗透率

本土车企的战略思路长远看一定会国产化都会扶植本土IGBT供应商斯达半导中车等IGBT在车规级应用中都基本没有问题市场反馈不错士兰微的IGBT预计23年也会逐渐推出车规品斯达半导和中车已经看到有车规级的量产订单包括汇川技术等都开始大量采用斯达半导和中车的产品只是产能上国内IGBT厂商还相对紧张


来源三思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