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率器件行业专家交流电话会纪要
价值投机小学生 / 2022-10-17 11:18 发布
光伏领域
1
MOS近期需求变化、 新能源应用持续火爆
包括光伏, 新能源车、 电动车等需求都很旺盛、 海外功率器件厂商持续缺货, 目前缺货迹象并未看到放缓, 只有部分产能由于消费类需求疲软, 转向新能源应用, 但仍然无法缓解缺货的形势, 其中一部分产线切换需要较长时间。 例如制程不同的产线需要从晶圆制造阶段就要切换, 一些国际大厂切换周期需要3个月到半年左右, ; 目前看新能源缺货状态至少还会延续3~6个月左右。 从短期看
光伏, 储能相关产品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还是维持增长的趋势、 至少会持续1-2年, 反映到光伏行业下游。 上半年各大厂商收入都是翻倍以上增长, 下半年这些光伏厂商对MOS和IGBT的订单需求仍然旺盛, 并没有放缓趋势, 长远看。 即使冲突结束, 终端用户对新能源的装机意愿仍然很强烈, 预计需求增长可以持续2~3年, 。 消费类需求仍然疲软
已经处于很差的区间, 近3个月下滑幅度较明显, 预计Q4降幅会趋缓, 。 2
下半年光伏与储能需求预期、 根据受访者反馈
其很多储能客户收到的户用设备订单都是翻倍增长, 我国户用逆变器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55%左右, 因此国内光伏客户订单也能够代表行业需求变化, 商用设备主要在国内和北美装机量较大。 总体增长不如户用那么强, 但由于本身基数很大, 也具有较大的增量规模, 。 3
海外功率器件厂商扩产节奏、 功率器件方面
国际大厂除了英飞凌有一条12寸线扩产, 针对全部应用领域的MOS和IGBT产线( ) 东芝也有一部分扩产, 传统硅基产品扩产均不多, 龙头厂商都在往碳化硅MOS领域扩产, 因此海外大厂硅基产品总产能今年以来并没有增长。 仅有一些结构性调整, 将部分消费, 工业类产线转移到车规级产线、 目前英飞凌的12寸线目前已经扩出来。 但达产至少需要3年以上, 因此到23年国际大厂之间都不会有太多硅基产能增量, 仅国内厂商在积极扩产, 。 策略上
无论从毛利角度还是需求的持续性方面, 国际大厂都开始陆续把产能优先级转向汽车应用, 目前国际大厂主要挑一些行业和客户来做。 各个行业都只做一些有价值的客户, 。 4
MOS和IGBT在光伏设备中的具体应用、 户用10kw以下首先看搭不搭储能
如果搭配储能, MOS和IGBT在BOM成本中基本各占一半, 因为储能以低压电池为主, 会用到很多MOS, 如果低压只用光伏逆变器。 不搭配储能, 功率器件会以IGBT为主, 其在BOM成本占到8成以上, 10kw以上就只用IGBT。 不会用MOS, 只有少部分碳化硅MOS, ; 其中10kw~100kw的设备主要采用IGBT单管 60kw以上基本会采用IGBT模块为主, 包括储能10kw以上也是以IGBT为主。 。 储能与光伏逆变器搭配方面
以户用储能为例, 有两个主要趋势, 一种是一体机, 即逆变器和电池包做在一起, ; 另一种是逆变器厂商只生产储能逆变器 可兼容其他厂商的电池PACK, 但不销售电池, ; 欧洲很多系统集成商就是分别采购储能逆变器和电池包来自己搭配 目前锦浪科技就只卖逆变器。 不卖电池, ; 其他一些厂商例如固德威等就两种销售模式都有。 5
光伏设备功率器件价值量分析、 以装机容量来算
市场产品90%都是商用的, 或者以电站的应用为主, 10%是户用, 因为电站功率很大。 随便安装一个装箱都是兆瓦级, 但家庭容量很小, 一个集装箱相当于几千户家庭用电功率, 但是从功率器件附加值来看。 户用设备中的售价最高, 要求也最高, 而大型的储能电站是集中式, 设备单位成本较小, 因此对于功率器件厂商来说, 户用产品盈利空间和附加值都更大, 。 光伏设备平均1度电对应的成本中
商用正常价格在1.3~1.4元左右, 户用平均超过2元钱, 其中。 大型商用光伏+储能设备里, 80%是电芯, 20%为IGBT, ; 户用产品里 电芯占比约60%, 剩下40%为功率器件, 其中约15%是MOS, 35%是IGBT, 。 6
竞争格局、 由于光伏领域功率器件使用大头是IGBT
光伏需求的增长受益更多的还是IGBT, 只是随着户用储能设备的增加, 带来了一些MOS的机会, 其中海外做微型逆变器的厂商对MOS的需求较高。 基本采用英飞凌与安森美产品为主, 而国内公司更多是采用IGBT, 经过这一波缺货, 国产功率器件厂商在国内光伏客户中渗透率已经很高, 并在头部厂商已经开始批量供货, 。 其中安森美虽然将部分光伏产能转向汽车
但并没有放弃这个市场, 公司在未来3-5年与大部分头部光伏厂商签了长期合作, 但由于产能紧张, 安森美只是策略性地收缩了一些光伏产能, 未来希望通过碳化硅产品在光伏企业中抓住更多机会, 。 英飞凌和ST
光伏产能有略微收缩10%左右, 但这部分产能不一定是完全给了汽车, 只是给到了海外的的光伏客户, 。 国内在光伏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厂商包括
: IGBT主要是宏微科技 斯达半导、 扬杰科技等、 MOS主要是东微半导, 中低压主要是华润微和新洁能, 这些公司已经在光伏领域量产出货, 客户也比较认可, 。 7
厂商价格变化、 新能源领域国际厂商今年年初还在涨价
在国内交期很长, 目前一些型号还在50周以上, 因此今年内都不会有价格松动, ; 但国内厂商由于近期产能增加较多 部分厂商已经出现一些库存, 价格有一些松动, 目前光伏领域暂没有看到国内功率器件直接销往海外客户。 。 与去年9月相比
国际厂商平均价格上涨10%-20%, 今年并没有出现降价, 但Q4预计不会继续涨价, 因为消费类的产能逐步切换到新能源。 后期产能会逐步宽松, 预计MOS 23年初供需状况会有较大宽松, 但由于IGBT没有消费类应用, 能够调整的产能有限, 因此23年预计还会持续紧缺, 。 国内厂商价格今年并没有太多涨价
目前价格同比21年同期看没有太大变化, 。 8
工业应用情况、 工业以新能源
光伏、 储能、 电动工具、 照明、 表类、 微型电动车、 其中使用的是工规产品( ) 电摩、 工业电源等应用为主、 ; 其中除了新能源 光伏外、 微型电动车需求也不错, 电摩也有一些机会, 以出口为主, 工业电源涉及很广。 包括工厂设备, 化学、 激光等领域都会用到、 功率比传统电源高, 进入门槛也较高, 在自动化转型趋势下, 需求也不错, 目前以国际品牌供应商为主, 国内厂商还在渗透, 。 汽车领域
1
IGBT近期在汽车领域供需景气度、 下半年新能源车需求仍在持续增长
其中除了纯电外, 插电混动车型增长也很快, 通常来看Q4车企都会开始发力冲量。 因此环比看Q4预计需求量还会增加, 。 IGBT供需紧张程度上, 整体看相对上半年有缓和
但并不明显, ; 由于从21年底到上半年都在谈保供订单 目前基本谈妥, 下半年开始按计划出货, 因此不会再出现恐慌情绪, 其次。 冲突导致欧洲市场需求受影响, 一些IGBT产能也转给国内, 一定程度缓解了国内需求的紧张, 。 2
IGBT价格变化、 上半年国际厂商仍在涨价
目前Q4预计不会继续上涨, 但也不会降价, 当前价格相对21年底的涨幅各家也不同。 英飞凌针对中小客户涨价10%~20%, 但对核心客户没有太多涨价, ; 安森美相对涨幅较大 针对一般性客户达20%~40%, 核心客户在10%以内, 原因是过去安森美价格本身较低, 目前通过涨价来提升整体品牌力, 重点发力中高端市场, 目前英飞凌和安森美价格比较接近。 。 3
纯电和混动车型对IGBT需求的差异、 IGBT模块主要用于逆变器
作为动力驱动应用较多的还是纯电车型, 在100kW以上功率都需要用到IGBT, ; 插电混动也会用到IGBT模块 用于纯电驱动时的逆变器部分, 但轻混等基本使用MOS管即可, 在所需IGBT性能上。 主要与功率相关, 通常纯电功率2驱在150kW以上, 4驱一般前驱100kW, 后驱150kW或200kW, 每个驱动都会需要一个IGBT, 功率越大所需IGBT价格越高, 插电混动在纯电部分功率相对会有限制。 功率相对较低, 对IGBT性能要求也更低, 。 4
IGBT与碳化硅在新能源车的应用差异、 新能源车使用IGBT或碳化硅MOS的主要有电驱和OBC
其中电驱的逆变器使用IGBT模块或碳化硅模块, OBC中使用IGBT或碳化硅单管, 由于OBC功率通常在11kW或22kW, 功率不高, 使用单管即可, ; 此外还有PAM用于空调压缩机 但目前在OBC中使用碳化硅越来越普及。 包括逆变器中, 都对IGBT形成替代关系, 但电驱和OBC是相对独立的模块, 不需要同时使用碳化硅器件, ; 其中针对逆变器输出功率是驱动电机运转的效率提升 而OBC是充电效率的提升, 。 实际应用中
主流OBC电压包括400V系统和800V系统, 其中400V电压目前基本使用IGBT, 由于碳化硅效率更高, 800V系统目前大部分会用1200V的碳化硅, 电驱方面。 功率在150kW的使用IGBT即可, 但200kW以上的基本会用碳化硅, 。 5
IGBT与碳化硅在新能源车的价值量、 以同样功率
并能够满足同样电流能力的参数的器件来看, 例如200kW应用既可以用IGBT, 又可用碳化硅, 两者在参数上没有差别, 但碳化硅表现出的性能比IGBT更有优势, 通常来看。 单个电驱的IGBT模块在300美金左右, 同样需求下采用碳化硅模块价值量达1000美金左右, 价差在2~3倍左右, 但普及碳化硅的车型都在25~30万元以上。 对碳化硅成本的价差不会太敏感, 。 一般2驱系统的IGBT在250~300美金左右
4驱系统需要2个IGBT, 总价值在400~500美金左右, OBC中的IGBT单管单个在几美金左右。 但一台车需要多个单管, 合计价值量小几十美金左右, 功率越高所需单管数量也越多, 。 6
碳化硅供给情况、 目前海外龙头厂商各家都在扩产碳化硅
但产能的集中释放预计至少到24年, 届时供给才能够得到缓解, 23年内预计都看不到产能的大量释放, 同时需求增长也很快。 目前各大车厂都在布局碳化硅, 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预计碳化硅行业供需的爆发会在24~25年, 目前海外厂商23年的碳化硅产能基本都已订满。 再新签订产能只能往24年排产, 。 24年以后新扩产能预计逐步释放
目前各家厂商也在与车企谈24年以后的新扩产能部分, 但总体上看到24年都会比较紧缺, 。 科锐在碳化硅衬底中占60%左右份额
与通用签订了战略合作, 大部分产能供给了通用, 同时给英飞凌, 安森美都有供应晶圆die、 科锐针对国内客户的碳化硅器件供给主要找国内封装厂做封装。 自己只做衬底, 国内厂商碳化硅器件新洁能稍微走得靠前。 但国内厂商晶圆要量产至少也要24~25年, 。 7
碳化硅模块普及情况、 目前蔚来的一款车型已经开始使用碳化硅模块量产
但还是400V系统, ; 23~24年会陆续有车型规划使用碳化硅 尤其是30万元以上车型, 对碳化硅成本不会太敏感, 并且在效率, 功能上能够带来提升、 也能够作为黑科技的亮点宣传, 。 未来碳化硅应用的趋势来看
随着需求增加和价格下降, 预计会逐步下沉到20万价位段的车型, 目前使用碳化硅的已量产车型包括未来ET7。 吉利smart等、 23年即将量产使用碳化硅的车型包括小鹏, 智己汽车、 高合等都有规划、 ; 24年会有更多碳化硅的车型推出 预计会渗透到25万左右价位段, 。 8
碳化硅成本下降趋势、 总体上随着厂商扩产和需求增长
价格会逐年下降, 目前相对IGBT的2~3倍价差, 只是一般市场的价格, 针对一些需求量较大的重点客户, 价格会更低一些, 目前来看。 23年由于新产能还没有开出, 老产能基本都预定完毕, 因此价格相对现在不会有太大变化, ; 趋势上价格会逐年下降 但看到明显的价格变化预计要到25年以后, 。 9
国内IGBT厂商在汽车应用中的渗透率、 本土车企的战略思路长远看一定会国产化
都会扶植本土IGBT供应商, ; 斯达半导 中车等IGBT在车规级应用中都基本没有问题、 市场反馈不错, 士兰微的IGBT预计23年也会逐渐推出车规品, 斯达半导和中车已经看到有车规级的量产订单。 包括汇川技术等都开始大量采用斯达半导和中车的产品, 只是产能上国内IGBT厂商还相对紧张, 。 来源
: 三思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