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设备:从国产替代到走向全球
价值投机小学生 / 2022-10-15 23:17 发布
报告出品方/作者( : 德邦证券 陈铁林, 王艳、 ) 一
医疗设备、 : 全球千亿级美金市场市场规模
全球千亿级美元市场: 国内数千亿元大赛道, 全球医疗设备市场稳健增长
2019年中国市场超过2000亿, 2019年全球医疗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245亿美元。 2015-2019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6%, 预计2024年将达到2926亿美元, 复合增速5%左右, 2019年中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336亿元。 2015-2019年均复合增长率17%, 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14%左右的年均增速, 2024年将达到4458亿元, 。 全球千亿美元医疗设备市场为企业端提供足够高的发展天花板
2020年医学设备大类。 如影像设备+放疗设备+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生命安全类( 市场规模近千亿美元级别) 。 老龄化疾病高发
医疗需求释放, 设备先行, 全球各国老龄化深化。 老年疾病多属慢性病, 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 病人数量将呈现加速态势, 费用端65岁以上人群是15-24年龄段的5倍, 老龄化加速推动医疗需求加速释放, 景气周期下医疗资源建设有望提速, 设备配置先行, 实现规模放量, 。 医疗设备主要细分领域代表
医学影像+放疗设备+内窥镜+基因测序+手术机器人: 医疗设备细分领域众多
国产化率低+高技术壁垒设备是当前国产医疗设备重点发力领域, 中高端国产替代 +集中度提升蕴含投资机遇, 主要领域包括医学影像设备, 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537亿元( 包括CT, MR、 XR、 含DSA( ) PET/CT、 PET/MR、 超声等、 ) 放疗设备、 内窥镜、 硬镜+软镜( ) 基因测序、 手术机器人等、 。 医学影像
CT/MR/PET: 市场规模, 竞争格局、 2020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达到537亿元
各细分设备发展阶段差异显著, 据灼识咨询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100亿元, CAGR预计将达到 7.3%, 我们复盘后续细分设备驱动因素。 CT, MR、 XR、 超声占比超90%、 技术发展及应用较早, 在人均保有率提升基础上, 更新换代+结构向高端升级为主要驱动力, 此类设备预计20-30年CAGR在10%左右, ; 分子影像PET/CT PET/MR技术融合、 应用后发, PET/CT增量市场+较美国同期约10倍人均保有率差距, 预计20-30年CAGR高达15%, 。 超声
市场规模: 竞争格局、 整体来看
国内外超声进入存量时代,分层级看, 国内中高端超声市场规模蕴含巨大机遇, 据沙利文统计预测, 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186.6亿元, 其中高端超声将达110.2亿元, 约占整体超声市场的59%, 中端超声市场规模为66.1亿元, 低端产品超声市场为10.3亿元, 仅占整体的5.5%, 。 放疗设备
市场规模: 竞争格局、 放射治疗设备目前主要应用于肿瘤的治疗过程中
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是医用直线加速器, 目前中国放疗设备市场中。 国外企业仍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市场规模下降至29亿元。 但放疗行业不断扩张仍是大势所趋, 预计2030年中国放疗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3.3亿元, 。 国内高能放疗设备领域主要被瓦里安
已并入西门子医疗( 和医科达两家公司垄断) 国产新华医疗逐渐实现技术突破占有一席之地, 在低能放疗市场。 新华医疗销量居首, 市占率高达36.8%, 联影医疗排名第五, 。 内窥镜
市场规模: 竞争格局、 国内内窥镜领域整体表现为外资高垄断
硬镜领域。 德国卡尔史托斯, 日本奥林巴斯、 美国史赛克、 德国狼牌等外资市占率达到8-9成、 ; 软镜领域 国内软镜市场被国外厂商主导, 2019年奥林巴斯, 富士和宾得三家占有国内90%以上的市场、 其中奥林巴斯更是一家独大, 垄断77.6%的市场, 尽管国产硬镜企业起步晚。 份额还较低, 且单个企业体量小, 随着国产技术的突破及中高端产品的持续上市, 国产内镜份额提升迅速, 。 二
医疗新基建如火如荼、 医疗设备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医疗新基建进度
疫情后公立医院改扩建加速: 疫情后加速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
。 《 “ 十四五” 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统筹推进公立医院建设》 各地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充分支持, 目前而言。 全国已有大批医院新建, 扩建工程启动、 据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统计, 总投资早已超过千亿元, 从2021年以来部分汇总的全国新建医院项目看。 大多数预计完工的时间在22-25年之间, 土建完成后将进入医疗设备的后续采购与安装阶段, 预计未来3年国内医疗设备等需求将持续释放, 。 中国医疗资源需平衡布局
基层分级诊疗: 医疗设备是硬件条件, 中国医疗资源分布长期不均衡
分级诊疗推进效果不及预期, 基层服务及配套设施亟待提升, 2015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占比逐年下降。 基层医院增长速度慢于高等级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速显著低于机构平均值, 主要系基层医疗资源质量不及高级别医院, 基层服务及配套设施亟待提升, 提高低等级医院和基层机构的服务质量, 医疗设备( 人才供给等、 将成为工作重点) 医疗设备属于短期可以快速推进及提升的硬件资源, ; 关于印发《 “ 千县工程” 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 2021-2025年( 的通知) 明确到2025年》 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据国家卫健委, 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达标量自2019年的300家增长至2021年的 441家, 新基建显著推动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 。 ICU
设备人均保有率等医疗资源差距显著、 新基建为必要之举, 相较发达国家
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人均ICU床位数显著低于发达国家, 新基建2-3年内有望带动中国ICU床位数相比疫情前2019年翻倍, 。 医疗新基建前置指标凸显医疗设施建设加速
医疗设施建设加速
医院建设产业链将迎来快速发展, 势必会带动医疗专业工程, 医疗设备行业发展、 根据中国建筑的信息。 2020/2021年医疗建筑订单分别为1248亿, 2044亿、 同比分别增长102%, 64%、 增幅显著, ; 从土建到医疗设备采购一般需要2-3年 预计未来3年国内医疗设备等需求将持续旺盛, 从医疗净化系统头部企业华康医疗的订单中标节奏作为新基建的前置指标看。 新基建正处于加速周期, 。 核心产品市场规模测算
国内内窥镜潜在市场超400亿: 软镜假设&规模
: 根据以下消化及呼吸科室数量 软镜配置数量、 内镜渗透率的假设、 我们测算中长期出厂 端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274亿元, 。 硬镜假设&规模
: 根据以下手术室数量 硬镜配置数量、 微创手术渗透率的假设、 我们测算中长期出厂端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177亿元, 。 三
政策相对友好、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 国产医疗设备政策趋势走向明确
国产化: 高端化、 品牌化、 产业链生态化、 全球化、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尤其是, “ 十二五” 以来 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 一大批医疗器械企业强势崛起, 开始进入国内中高端市场, 从而带动着整个行业逐步向中高端的价值链上游迈进, 众多产品线实现了进口替代, 我们复盘十年来医疗政策的走向及趋势。 政策趋势走向明确, : 国产化 高端化、 品牌化、 产业链生态化、 全球化、 国产替代政策友好, : 一是政策明确提出国产化率实质要求
政策相对国产友好, 国产替代基础上持续支持高端创新, 。 中国制造2025《 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提出重点发展影像设备》 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 其中在县级医院中国产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份额要在2020年达到50%, 2025年达到70%, 2025年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占率达到 80%, 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率已成为, “ 健康中国 2030” 的目标之一 从。 中国制造2025《 》 、 《 “ 十三五” 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到、 《 “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 、 《 “ 十四五” 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 划 都将中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推向国家战略高度》 。 二是高端设备自主可控成新时代战略重心
, “ 卡脖子” 的核心技术的国产攻克势在必行, 《 “ 十四五” 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补齐医疗装备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 基础软件、 基础材料、 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等瓶颈短板、 打造具有产业链生态主导力, 同时强调打造具备产品认可度, 品牌力、 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 6-8家企业跻身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 。 监管政策放松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证逐步放开: 近年来
政策对配置证的要求逐渐放松, 2018年将PET/CT, 咖玛刀、 首次配置的1000-3000万/台、 套( 等原来由国家卫健委负责的甲类设备调整为乙类设备) 64排, 不含( 以下CT) 1.5T、 不含( 以下MRI和DSA等不再作为乙类大型设备) 2021年民营医院大型设备配置全面放开试点推开, 整体配置证审批权下放趋势加快, 此前受配置证约束的设备需求释放将大大利好设备厂商, 。 医疗设备集采
医疗设备商业价值链条决定了集采可能性及降价空间相对较低: 相比医用耗材
大型设备的利润链分配更集中于研发制造环节, 流通环节空间大大低于耗材, 需要挤压的灰色空间小, 因此与耗材集采的降价逻辑和诉求不完全一致, 价格普遍温和, 根据安徽省医保局, 2020年度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采购节资率33.3%, 相比医疗耗材集采, 降价幅度相对小, 其商业价值链条决定了集采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集采价格, “ 挤水分” 幅度较小。 四
国产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国际化布局成绩渐显, 中国已经形成一批具备出口能力的企业
中国已经形成一批具备出口能力的企业
行业整体看, 高技术壁垒的医疗设备出口趋势加速, 以内窥镜和 CT为例, 医用内窥镜出口额显著提升, CT自2020年后出口量迅速增加, 借疫情之机打开国产品牌海外客户群体及口碑, 。 国产产品竞争力加速提升
龙头引领加速出海, 产品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
国产设备在高端领域持续打破外资垄断, 龙头引领加速出海, : 国产在2m PET/CT 联影医疗推出全球首台( ) 体外膜肺氧合机、 2021年11月国产首款ECMO进入临床)( 7T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 国产已推出5T( ) 质子重离子一体治疗系统、 2021年11月首台国产启动临床( 等高端医疗设备正逐步达到甚至引领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随着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及医疗芯片的突破, 将进一步推动国产高端设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创新升级, 高端国产设备质量逐步比肩外资, 如CT/MR/高端彩超/软镜, 以迈瑞医疗, 22Q2海外收入+28.7%( ) 联影医疗、 海外3年收入 CAGR127%( ) 华大智造为代表的国产设备龙头企业在欧美、 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加速高端客户群突破、 高端超声, PET/CT、 基因测序设备等高端品类持续抢占海外高端市场、 带动国产设备走向国际市场新高度, 。 中国制造优势
性能逐步比肩进口: 价格优势显著, 以内窥镜为例
性能上, 国产开立, 澳华的整机产品性能与外资差距逐渐缩小、 开立HD-550凭借其业内领先的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IST)技术和聚谱成像(SFI) 技术。 多光谱 LED 冷光源技术以及良好的镜体操控 性、 上市后即实现大幅增长, 产品性能和质量得到国内外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 ; 澳华AQ-200创新性地搭载激光传输和无线充电技术 实现1080P高速传输和CBI Plus分光染色技术, 减少临床触电风险, 提高患者安全系数, 对标国外同类产品实现差异化的竞争, 。 中国制造优势
工程师红利+产业链自主化构筑全球成本优势: 依托工程师红利+产业链上游完善
中国制造优势凸显, 获得成本全球竞争优势, 以医学影像设备为例。 随着国内厂商规模提高, 国产厂商加速推进核心部件自研, 国产影像龙头联影医疗依靠全产业链的核心部件自研+部分自产, 成本控制能力凸显, 在规模优势, 产品高端结构不及国际巨头的阶段、 其毛利率就已经表现出边际显著提升, 快速追赶同行向上, 甚至超越部分国际龙头, 。 海外市场分析
国内经验复刻至发展中国家: 打开海外成长空间, 国内经验复刻至发展中潜力国家
有望快速提高海外成长业绩, 印度。 南非、 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卫生支出与中国更为类似、 卫生支出占GDP比例相对发达国家处于较低水平, 同时人均卫生支出处于较快增长阶段, 发展中国家渠道基础与中国结构类似, 未来国内公司有望在发展中国家复制中国的营销经验, 叠加高性价比+中高端产品力提升, 海外市场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 报告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