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连接器:国产替代加速,产业格局全景解析
价值投机小学生
/ 2022-10-11 07:29 发布
根据Bishop&Associates统计数据
汽车连接器占全球连接器产业的比例达23.70%, 超越通信连接器位居连接器第一大市场, 。 汽车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动力系统
车身系统、 信息控制系统、 安全系统、 车载设备等方面、 。 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加速
车载传感器用量增加, 数据传输要求, 高速高频大数据量( 相应提高) 智能网联连接器使用量也随之增长, 而高压连接器, 高速连接器等新品类在车内的用量有望迎来阶跃、 。 1
汽车连接器行业概览
连接器是一种连接电气端子以形成电路的耦合装置
。 作为关键基础元器件用以实现电线
电缆、 印刷电路板和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 从而传输信号或电磁能量, 并保持系统与系统之间不发生信号失真和能量损失等变化, 。 汽车连接器主要功能是实现汽车内部各个设备的连接
比如音响设备或动力传感设备均需要通过汽车连接器实现连接, 提高各设备之间的适配性, 以保障整车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 其类型包括圆形连接器
射频连接器、 FCP 连接器、 I/O 连接器等、 。 汽车连接器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壁垒性能要求
具体体现在机械性能, 电气性能、 环境性能等方面、 。 汽车高压高速连接器
: 量价齐升 国产替代加速, “ 双碳” 目标背景下 汽车智能化, 电动化的趋势明显、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有望推动高压和高速连接器量价齐飞
。 量方面
单车连接器用量提升, 传统燃油车仅需低压连接器。 数量约为500 个, 而新能源车单车使用连接器用量在 800-1000 个, 。 价方面
单车价值量提升, 传统燃油车单车低压连接器价值在 1000 元左右。 而新能源车高电 流, 高电压的电驱动系统对连接器的材料成本以及屏蔽、 阻燃等安全性能要求远高于传统低压连接器、 。 汽车高压连接器
在传统汽车中
连接器以低压为主, 。 在新能源汽车电气连接系统中
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增量部件, 高压连接系统像神经一样将三电系统相连接, 其主要作用为保证整车高压互联系统, 即在内部电路被阻断或不通处架起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 。 汽车高频高速连接器
汽车高频高速连接器可以分为同轴连接器
包括FAKRA和Mini-FAKRA( 主要传输模拟信号, 和差分连接器) 包括HSD和以太网连接器( 连接双绞线电缆, 主要传输数字信号, ) 。 智能化汽车配套数据传输速度从150Mbps提升至24Gbps且汽车向集成化发展
推动MiniFakra和HSD配套使用, 取代传统Fakra连接器, 。 随着未来L3-L5的自动驾驶车型的放量
高压和高速连接器需求有望呈指数式上升, 。 2
汽车连接器产业链
连接器行业的上游产业包括金属表面处理服务
金属材料、 塑胶原料等、 原材料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铜, 锡、 镍和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 连接器下游行业竞争格局稳定且多为传统行业
主要包括通信, 汽车、 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等、 。 这些行业多数为已经发展成熟的行业
客户粘性较高, 市场多呈现出高集中度的面貌, 。 因此传统的连接器市场壁垒较高
国内的连接器企业难以在这些行业与之直接竞争, 。 3
汽车连接器行业格局
汽车连接器发展与汽车产业的成熟度相关
。 连接器行业集中度较高
竞争较为充分, 传统连接器国际大厂占有绝对优势, 并且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 自1980年以来全球前十大连接器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已由38.0%上升到2020年的60.8%
。 2020年
泰科电子在连接器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6%, 安费诺达到了12%, 莫仕占有8%的市场份额, 。 美国
欧洲、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汽车产业起步时间早、 凭借长期技术和客户积累在中高端高压, 高速连接器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 据Bishop&Associates 数据显示
汽车连接器细分领域中泰科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市场份额达39.1%, 矢崎, 安波福位列第二、 第三位、 市场份额分别达15.3%和12.4%, 前三厂商市场份额合计达66.8%, 整体更为集中, 。 但是在当前国内市场需求大增
国际一线连接器大厂产能有限的背景下、 高压和高频高速汽车连接器厂商有望迎来宝贵的国产替代窗口期, 。 国内高压连接器代表瑞可达于2012年开始研发第一代高压大电流连接器
高速连接器代表意华股份于2015年开始研发高速连接器, 。 国内高速和高压连接器主要厂商包括意华股份
电连技术、 徕木电子、 合兴股份、 立讯精密、 航天电器、 中航光电、 得润电子、 永贵电器等、 。 整体来看
国外厂商创新能力强, 具有客户优势, 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国产厂商具备配合灵活。 交付周期短等本土供应优势、 有望抓住政策支持, 连接器升级契机探索行业新标准、 下游本土厂商扶持等机遇加速赶超、 短期内国内厂商有望通过购买产品设计授权抢占中低端市场。 并借力以太网连接器标准制定提高市场话语权, 并抓住车载网络重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