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价值投机小学生
/ 2022-09-24 07:50 发布
特斯拉即将于本月底公布名为TeslaBot
特斯拉机器人( 或Optimus) 擎天柱( 的人形机器人) 并计划在德州工厂部署数千台, 最终可能会扩展到全球数百万台, 有望引发新一轮行业变革, 。 根据2021年
“ 特斯拉人工智能日” 展示的信息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体型和常人类似, 身高5英尺8英寸, 约1.73m( ) 重125磅, 57kg( ) 。 Tesla Bot可负重45磅
20kg( ) 硬举重量150磅, 68kg( ) 行进速度5英里/小时, 约8km/h( ) 。 1
人形机器人行业概览
人形机器人是具有与人类似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双足行走( 双手协作等、 的智能机器人) 。 目前人形机器人并没有普遍定义
但根据专业书籍, Humanoid Robots《 的归纳》 人形机器人应当能, “ 在人工作和居住的环境工作 操作为人设计的工具和设备, 与人交流, ” 。 在此前提下
人形机器人最终应具有与人类似的身体结构, 包括头, 躯干和四肢、 使用双足行走, 用多指手执行各种操作, 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决策智能, 。 人形机器人是技术难度最高的智能机器人
是机械设计、 运动控制、 人工智能等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综合体现、 。 其技术难点在于尽可能模仿人的各类场景下
“ 感知-认知-决策-执行” 的过程 涉及仿生感知认知技术, 生机电融全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 视深导航技术等各领域的尖端技术、 。 全球参与者已经有数十年的研发经验
波士顿动力Atlas, 本田ASIMO、 KAIST HUBO、 优必选Walker、 Agility Digit均为经典产品代表、 已展现出一定的运动能力, 执行任务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 资料来源
: Boston Dynamics2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人形机器人产业或依托较为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
。 作为通用化程度高
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既需要极强的运动控制能力, 也需要强大的感知和计算能力, 。 因此
运动控制和人工智能是人形机器人技术落地的核心难点, 。 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种类与现有的机器人类似
包括驱动装置, 伺服系统+减速器( ) 控制装置、 控制器( 和各类传感器) 。 零部件中成本占比最高的是减速器
其毛利率也最高达到40%, 其次是伺服系统, 35%( 和控制器) 25%( ) 。 伺服系统+减伺服系统和减速器环节受益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确定性相对较强
; 传感器环节来看 与外部环境感知和导航相关的自动驾驶类传感器有望受益, 。 资料来源
: 特斯拉 DS Power、 行行查、 伺服系统
与常见工业机器人2-6的自由度相比
人形机器人通常有30-40自由度, 单台伺服电机需求量大幅增加,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有望推升伺服系统需求, 。 伺服系统是一种可以精准输出运动状态的驱动系统
。 目前
电气伺服系统是最广泛使用的伺服系统, 。 从竞争格局来看
伺服系统主要参与者包括日系, 欧美系和国产厂商、 。 日系企业包括安川
三菱、 三洋、 欧姆龙、 松下等公司、 主要为小型功率和中型功率产品, ; 欧美系品牌包括西门子 博世力士乐、 施耐德等公司、 在大型伺服具有优势地位, 。 根据MIR睿工业数据
2021年中国通用伺服市场规模超过230亿元, 同比增长超35%, 。 2021年我国通用伺服厂商占国内市场比例达到42%
市场份额首次超过日韩厂商, 。 伺服系统国产主要厂商包括汇川技术
埃斯顿、 台达、 禾川科技、 步科和森创等、 。 减速器
减速器是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的中间机构
具有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 是机器人使用的精密传动装置, 通常1:1配合电机使用, 。 由于人形机器人结构更接近人形
每个关节受力更加复杂, 对减速器负载和电机响应速度要求更高, 。 精密减速器是具有更高控制精度的减速器
主要应用于机器人, 数控机床等高端领域、 其种类包括谐波减速器, RV减速器、 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等、 。 机器人使用的减速器主要为谐波减速器与RV减速器
。 谐波减速器
谐波减速器是一种靠波发生器使柔轮产生可控的弹性变形波
通过其与刚轮的相互作用, 实现运动和动力传递的传动装置, 。 谐波减速器主要应用在多关节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
市场拓展潜力较大, 。 在谐波减速器市场
日本哈默纳科处于垄断地位, 2021年占据了我国市场30%以上的份额, 。 国内厂商绿的谐波市场份额紧随其后
截止2021年底绿的谐波产能达到了年产30万台谐波减速器的水平, 。 谐波减速器市场参与者还包括日本新宝
国内厂商来福谐波、 同川科技、 汉宇集团子公司( ) 中技克美等、 。 其中
绿的谐波, 来福谐波等已实现规模化量产、 可实现进口替代, 。 RV减速器
RV减速器由于传动精度
扭转刚度等性能差距仍然依赖进口、 。 在RV减速器市场
日本纳博特斯克处于垄断地位, 2021年占据了我国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海外主要厂商还包括日本住友等, 。 国内主要厂商目前包括双环传动
秦川机床、 中大力德、 南通振康、 珠海飞马、 智同科技等数家企业都在大力发展国产RV减速机产品、 但在转动精度和传动效率上距离国外产品尚有一定差距, 。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神经系统
用于控制其运动, 。 目前人形机器人生产规模较小
进入量产后, 各家控制器采用自产或外购模式尚不明朗, 。 控制系统主要参与者包括两类
: 一类是主流的大型机器人厂商
自主研发控制器和控制算法, 包括ABB, KUKA、 发那科、 国内的埃斯顿等、 。 另一类则是专业的控制系统厂商
单独售卖控制器, 提供可扩展和二次开发的硬件和软件平台, 包括KEBA, 贝加莱、 倍福、 国内的固高科技、 英威腾、 雷赛智能等、 。 传感器
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对外界环境的识别能力
实现导航, 避障、 交互等功能、 需要使用传感器识别物体, 测距等、 。 识别外部环境主要使用摄像头
激光雷达等传感器、 其传感器方案和需求场景与自动驾驶存在类似之处, 因此价值量较高的自动驾驶类传感器存在新的机遇, 。 因此
自动驾驶传感器厂商, 机器视觉厂商都是人形机器人传感器的潜在参与者、 。 资料来源
: 西部证券人形机器人技术难度大
制造成本高、 构造复杂、 对零部件厂商的技术要求较为严格, 。 整体而言
人形机器人赛道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 当前并未形成产业化, 各大参与者以研发为主, 赛道的参与者主要将其定位为基础研究平台, 。 部分参与者从特定功能需求出发进行开发
搜救( 公共导览、 居家服务、 物流搬运等、 ) 以寻求一定程度的落地, 。 从产业链发展趋势来看
全产业链模式有望成为未来工业机器人厂商的重要趋势, 。 包括在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实现国产替代的厂商、 ; 中 下游、 , “ 核心零部件生产+本体生产+系统集成” 的全产业链模式的厂商将会获得优势竞争地位; 为工业设备装上“ 眼睛” 的专注视觉核心技术的厂商等。 国内供应商有望凭借成本优势快速切入
“ 本体+零部件” 环节 加速关键技术国产替代的进程, 完善产业链相关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