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柴孝伟

买进就值,越来越值,时享价...


邢星

邢 星 党员,国...


石建军

笔名:石天方。中国第一代投...


揭幕者

名博


洪榕

原上海大智慧执行总裁


小黎飞刀

黎仕禹,名博


启明

私募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


李大霄

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官方账号...


banner

banner

​文兴:有“痛点”才会有崛起机会

文兴   / 2022-08-13 10:37 发布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总在见证历史。可不是吗?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背景下,最近又迎来新的冲击:8月9日,美国政府签署了《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这个芯片法案针对的就是中国芯片市场。为了确保法案不至于空转,配套建立了四个基金,以确保芯片法案实施的资金来源。

  作为中国人关心的重点来了:该法案禁止获得联邦资金的公司在中国大幅增产先进制程芯片,期限为10年,违反禁令或未能修正违规状况的公司,可能需要全额退还联邦补助款。换言之,拿了美国政府补贴的资金,就不能在中国投资半导体产业。

  当然,芯片法案的出台,美国并不承认就是针对中国。按照白宫在事后简报中的说法,这个法案的通过目的,一方面是将降低成本、创造就业机会、加强供应链;另一方面,与中国竞争是这个法案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最让中国半导体难受的一点在于,拿了美国钱的企业,不能在中国投资先进制程。可以预见,在短期内,中国会有相关的芯片行业受芯片法案的直接影响。

  的确,以前美国政府反对别国运用补贴政策“干预”市场,也曾攻击中国的产业政策,但如今它自己为了达到阻碍中国的发展,也来干预市场了,也说明中国技术发展对美国构成的压力。也许半导体供应链会有一些麻烦,也许给中国半导体产业施加的巨大压力最终会成为发展的动力。不管是发展的阻力还是发展的动力,中国相关产业必须直面眼下的一切。看看客观的分析,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大约四分之三的芯片产能位于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美国只占13%。而在几十年前,美国和欧洲在全球半导体生产中的地位要比现在高得多。按有关方面的数据来看,美国在10年内建造和维护一家先进芯片工厂的成本要比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或新加坡高出大约30%,比中国内地更是高出50%。半导体行业已处于历史性投资热潮中,整个行业在2021年批准了大约153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比疫情开始前增加了大约50%,是五年前的两倍。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对2014年至2030年政府支出的估计,中国将提供逾15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由此看来,股市对相关股票的热捧不单是情绪的释放。

  笔者对最近雷军“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的年度演讲持肯定态度,尤其是他用自己三个低谷时期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重要信仰: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还有这句话,“哪里有用户的痛点,哪里就有创业者的机会。”

  如今雷军麾下企业已经构成生态,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限量版的阿维塔11。阿维塔11是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家联合打造的“情感智能电动轿跑SUV”,而小米也宣布踏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它的自动驾驶技术已进入测试阶段。笔者关注的是,从2021年3月官宣造车以来,小米及雷军的相关投资机构已先后投资数十家汽车产业链的企业,涵盖智能驾驶、芯片、动力电池等领域。而这些领域都是中国企业奋力追赶、有的已经实现超越的领域。

  笔者认为,美国的芯片法案最后的成败很难推测,但带给中国相关企业的压力是现实,也是一种“痛点”,但针对痛点的克服与跨越,却一定是机会,一个伴随中国崛起的巨大机会。

  眼前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期叠加”(即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互相叠加),让人们看到了发展的曲折和疫情防控难度,但归根到底这些都会过去。作为投资者,就是要眼盯着在低谷时期还在努力奋斗并还有重大进步的人和企业。随着他们的脚步进步,没有需求创造需求,没有技术研究技术,没有市场就改变市场,在需求、供给、预期方面考察企业,看小米是如此,看别的企业也是如此。说到底,技术进步就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

  在经济发展疲弱周期中,实力企业购并看似弱势企业,也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必定会出现的事件。比如深圳国资最近第三次举牌中国宝安,如果要拿下第一大股东位置,目前持股合计13%,要增持举牌到20%;如果要达到相对控股地位,就要持股25%,也让投资者有了兴奋的话题。笔者相信类似购并行为会持续发生。

  当然,除了芯片外,美国也在采取措施打击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迹象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美国参议院最近通过了一项名为“通货膨胀减少法案”的法案。该法案为电动汽车提供了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在2023年之后不再使用任何中国的电池或者组件。那又能怎么样呢?也许会让中国企业出现“痛点”,但一样拥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