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经济学理论关注焦点的变化,以及央行、经济学家和政府的选择
孙成刚 / 2022-07-23 15:40 发布
宏观经济学理论关注焦点的变化,以及央行、经济学家和政府的选择
1、通胀不得了!通胀了,老百姓购买力下降,吃不起饭,会死人的。所以,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都是要反通胀的。央行看到通胀了,毫不犹豫地就要加息。最离谱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利率一度达到25%!
2、经济增长才是最重要的。后来慢慢发现不对,通胀猛于虎,但通缩猛于俩老虎。渐渐的才明白,要保持适当的通胀率,经济才有活力。而这个活力的根本是经济增长。有一种说法,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抽丝剥茧之后就剩下四个字: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需要降息、放水鼓励投资和消费的。所以,后来西方延续了十几年的零利率。
3、有钱就有一切。疫情时代了,既没有通胀,也没有增长了,怎么办?嗯,有钱才是大爷,就本质而言,老百姓有钱了,就不会饿死,只要人没事,没乱起来,一切就都好。所以,西方主要经济体几乎都在发钱,美国人最牛。你失业了,发钱,你上班拿的钱,竟然不如你呆在家里啥都不做来钱多。企业关门、经济不增长?没事,给企业主发钱,让他撑过去。所以,疫情那么严重,经济竟然没崩溃。(话说回来,中国可是不肯发钱的)
4、就业才最重要。后疫情时代了,人家开始复苏了,我们眼看着通胀没那么厉害(猪肉占CPI的比重不到2%了),经济增长看来希望也不大,我们也不肯发钱。而年轻人要有工作,失业率不能太高啊,于是,我们提出一个新目标:就业。只要就业率可以,经济增长不高,可以忍受,通胀也可以忍受,社会就会安定。可是,就业需要有企业活动啊,企业没新增活动怎么办?以工代赈啊。可不管怎么说,就业率上去了,岂不是需要经济增长为前提抑或二者是鸡与蛋的关系扯不清?
5、以后我们还会发现,就业早就不重要了。一方面,退休的老人每年2000万以上,新就业的人哪有那么多。另一方面,孩子们早就有依靠了,啃老族越来越多,没活干他们还巴不得呢。再者,不是还有灵活就业一说嘛。西方的就业优先政策似乎也早改了,很多国家年轻人失业率接近20%,好像也没事儿?原来关注年轻人的就业率,主要是担心他们没事儿干闹腾。现如今,年轻人好像也没那么多活力,谁闹腾,何况社会保障还可以。于是,就业也不是关注的焦点了。
还有什么是值得宏观经济学理论要关注的呢?
发展啊!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发展不一定是经济增长,而是一定要有新事情、新目标、新活动。发展就是组织创新创造,组织生产制造,组织起来干事情。
发展需要有动力。除了精神鼓励号召动员,最大的动力还是钞票啊。你不发钱,最起码得多印钱,让大家来争取更多得钞票。货币政策的核心,就应该围绕发展来。就是说,需要多少钱,就发多少钱,没有那么多需要,也要多印一些钱。有谁不喜欢钱多呢。
如果在货币政策方面畏手畏脚怕通胀,在政策方面畏手畏脚怕过热,却又想解决经济增长不力就业率下降的矛盾。吾未知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