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给比亚迪的时间还有三年
价值投机小学生
/ 2022-06-30 16:11 发布
作者 / 张静波 来源 / 华商韬略
1
“ 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全球第三
超越大众, 仅次于丰田, …… 对中国车企来讲
这样的成绩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眼下。 它正成为现实, 奇迹的创造者是比亚迪, 。 更离奇的是
仅仅几年前, 这还是一家众人眼中, “ 土得掉渣” 的企业。 这一切的源头
需要从20年前讲起, 。 2002年10月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深圳总部召开股东大会, 议题只有一个, : 收购秦川 进军汽车行业, 。 很多人闻言反对
但大部分人选择了沉默, 因为他们知道, : 不管怎样反对 王传福终究会按自己的意志做决定, 。 不但要造车
还要造电动汽车, —— 这就是王传福的意志 也是伟大梦想, 。 这个梦想吓坏了香港资本市场
基金经理们威胁要抛光比亚迪的股票, 王传福却嘲讽对方。 : 目光短浅 一眼只能望两三年, 。 尽管外表坚定
但王传福的内心也有挣扎, 。 在收购协议签字前几天
他一字一顿地问身边人, , “ 我们有戏吗? ” 得到的答复是: “ 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 王传福的担忧
身边人的回复、 都不无道理, 。 20年前
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 别说电动车, 连燃油车都还没整明白, 。 放眼全球
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通用汽车, 刚刚在电动车EV1上铩羽而归, 特斯拉那时尚在襁褓中, 。 整个市场
无人看好电动车, 。 冰冷的现实
很快就重创了比亚迪, 当他们试图寻找零部件供应商时。 对方要么不合作, 要么干脆报出天价, 。 既然没人愿意陪着冒险
比亚迪只好自己动手, 最终。 比亚迪炼成了垂直一体化大法, —— 除了轮胎和玻璃 什么都自己生产, 。 大法虽好
但怎么活下去还成问题, 只有活下去, 才能实现伟大梦想, 。 在大洋彼岸
特斯拉的办法是融资, 20年36轮融资。 先后烧掉了200多亿美元, 。 王传福的背后
没有强大的资本市场, 他活下去的办法是向现实妥协, 靠造燃油车来养活电动车, 。 即使造燃油车
比亚迪面临的难度, 也是地狱级的, 2003年。 比亚迪耗资过亿, 造出了第一款新车, 内部代号316, 。 兴奋的王传福
邀请全国经销商来参观, 换来的是一片摇头, 一怒之下。 王传福挥起了铁锤, 。 那一天
天空飘着小雨, 又阴又冷, 所有人的心情都跌至了冰点, 。 但这个读遍了汽车类书籍
声称造车就像造玩具的男人, 并没有放弃, 。 他很快吸取了教训
在模仿丰田花冠的基础上, 造出了比亚迪F3, 这款产品迅速席卷全国。 成为一代神车, 也造就了比亚迪的销量冠军, 。 2
“ 比亚迪完蛋了” 故事如果到此结束
那今天的国产车, 也只不过多了一个燃油车巨头, 。 暂时向现实妥协的王传福
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伟大梦想, 2007年。 在深圳坪山基地落成仪式上, 他语出惊人, : 未来是混合动力
电动车的天下、 。 这是比亚迪首次明确自己的新能源战略
但王传福在电动车上的布局。 早在造车之前就已经开始, 。 2004年
比亚迪微电子成立, 两年后。 比亚迪电动汽车研究所成立, 。 这种按部就班的谋局布子
在2008年开始突然提速, 那一年。 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 。 第二年
比亚迪一口气采购了200多吨磷酸铁锂, 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卖家, 甚至。 还布局锂矿, 杀进光伏产业, 在燃油车一统天下的年代。 比亚迪在电动车链条上的布局, 几乎领先了一个时代, 。 也正是因为这种领先
让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 以IGBT芯片为例
2005年。 比亚迪刚组建IGBT研发团队时, 整个车规级市场, 几乎看不到任何需求, 。 三年后
当它收购宁波中纬, 准备自己生产芯片时, 质疑声排山倒海而来, 在很多人看来。 比亚迪接手了一个月亏5000万的大窟窿, 一个看不到任何盈利希望的烂摊子, 。 比这些质疑声更可怕的
是来自行业和市场的否定, 。 2011年9月
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 比亚迪遭到了众人炮轰, 一位专家愤慨道, : “ 政府对发展电动车这么激进 比亚迪是有责任的, ! ” 言外之意
比亚迪将汽车行业引向了电动车的歧途, 。 在会场之外
比亚迪更是四面楚歌, : 多年的激进扩张 引发大量的质量投诉, 最终导致销量暴跌, 股价暴跌、 经销商集体退网, …… 很多人因此认为 比亚迪要完蛋了, 。 这些变故集中爆发
超出了王传福的预期, 更糟的是。 他期盼的那个, “ 电动车的天下” 没有及时到来, 。 事实上
即便三年后的2014年, 新能源汽车政策落地, 电动车也没有立刻爆发, 反倒是燃油车不断井喷, 。 在这个漫长的产业等待期里
王传福只能一边目送吉利, 长安绝尘而去、 一边用燃油车赚来的钱, 艰难地维系着自己的电动汽车梦, 。 但这种坚持和隐忍
也让比亚迪炼出了刀片电池, DM-i混动等技术、 最终在电动车时代到来时, 全面爆发, 。 3
“ 我们就这么走 错就错了, ” 为了梦想
与现实妥协, 在妥协中, 又不忘坚持自己的梦想, 。 这样的生存哲学
在过去20年, 被王传福和比亚迪演绎到了极致, 。 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技术
当年。 通用汽车之所以放弃电动车, 就是因为锂电池技术还不够成熟, 。 在锂电池领域
一直存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两种技术路线之争, 。 选哪条路
在比亚迪内部曾有过分歧, 2005年。 数名技术高管在董事长办公室, 与王传福展开了激辩, 。 在他们看来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 更有前途, 但王传福认为。 三元锂电池用到大量钴和镍, 都是中国稀缺的, 将来大规模商用时, 会被卡脖子, 。 从大学开始
王传福与电池打了半辈子交道, 他最后拍了板。 : “ 比亚迪只有做磷酸铁锂 在中国, 在世界才有出路、 。 ” 但他的这个判断
在现实中却先后数次遭到打脸, 。 先是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
向中国发起了磷酸铁锂专利战, 。 紧接着
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纳入能量密度指标, 三元锂电池开始井喷, 而磷酸铁锂电池不断被边缘化, 受此影响。 比亚迪将动力电池的王座拱手让给了宁德时代, 。 在现实面前
比亚迪再次选择了妥协, 它没有固执于磷酸铁锂, 而是同时生产两种电池, 。 但妥协的另一面
则是不忘坚守, 即便被大多数车企抛弃。 甚至只剩下自己孤军奋战, 比亚迪也从未放弃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再研发, 。 最终
凭借2020年发布的刀片电池, 比亚迪以一己之力, 将磷酸铁锂电池拉了回来, 。 比亚迪的生存哲学
最极致地体现在它的外观设计上, 。 一直以来
比亚迪的车型设计都被认为, “ 土得掉渣” 尤其是那独树一帜的汉字按键, 。 但无论吐槽再多
王传福依旧我行我素, , “ 中国人要有骨气和信心…… 为什么不能用? 我们就这么走 错就错了, 。 ” 王传福对汉字的情结
或许源自他早期的一次出国经历, 当时。 他到国外出差, 对方海关执意要看他的返程机票, 生怕他赖在国外, 。 这让他感觉受到了侮辱
事后, 他撂下了一句狠话, : “ 让我留下我都不愿意。 ” 但即便固执如此
该妥协的时候, 王传福却丝毫不含糊, 。 2016年
王传福从大众挖来沃尔夫冈, · 艾格 担任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 并在深圳打造了一座先进的全球设计中心, —— 黑水晶。 艾格的加盟
为比亚迪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新设计语言, 。 从宋MAX开始
比亚迪汉, 海豹、 …… 被人吐槽了很多年的比亚迪 突然脱胎换骨, 发布了一系列令人尖叫的产品, 。 从技术到品牌
当比亚迪补上设计这块最后的短板时, 它的爆发也就水到渠成了, 。 4
王传福=爱迪生+韦尔奇
? 技术创新
讲究的是节奏, 。 任正非曾说过
: 领先半步是先进 领先三步成先烈, 科技史上。 因为布局太超前, 死在半路上的企业不计其数, 。 比亚迪在电动车赛道上的布局
几乎领先了一个时代, 却最终活了下来, 这在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它既懂坚持又懂妥协的生存哲学, 。 而这套哲学的精神之源
正是王传福, 。 这个喜欢标榜自己
“ 搞自然科学出身” 的企业掌门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都更像是一个技术控, 。 他喜欢读书
办公室的书架上, 堆满了技术类的书籍, 。 他的生活很单调
每天工作12个小时, 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工厂, 实验室、 和工人们一起抓研发进度, 。 王传福很享受这种身份
不管什么场合, 见任何领导、 都喜欢穿工服戴工牌, 。 对技术的痴狂
让王传福对自己的眼光和能力非常自信, 有时甚至表现为是自负, 。 他曾经说过
: “ 我不相信我们中国人造不出最好的汽车。 ” 他更蔑视西方的技术壁垒
在他看来, 这就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 让其知难而退, 。 当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断言
大陆就是以举国之力, 也很难造出顶级芯片时, 他回怼道, : 芯片又不是神造的 而是人造出来的, ! 这样的自信
也让王传福在比亚迪内部, 说一不二, 。 当年决定进军汽车产业时
有记者曾问他, 这是你个人的决定, 还是集体讨论的结果, ? 王传福答道: “ 我的意见就是公司管理层的意见。 ” 自信的人
通常都很固执, 不懂得妥协、 但如果你据此认为。 王传福也是这样的人, 那就大错特错了, 。 事实上
自信并没有让王传福变得死板, 只不过。 他的妥协里总带着几分技术控的执拗, 。 据彭博社报道
王传福早年曾去香港见投资人, 。 路上
这位董事长被下属建议, 捯饬一下自己的外表, 而他的解决方案是。 : 花几美元 从路边小贩那里买了一件新衬衫, 。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
· 芒格 曾经这样形容王传福, : “ 这家伙简直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 他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 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搞定, 。 ” 很多人光注意到前一点
却忽视了后一点, 。 对企业家来讲
光有梦想还不够, 还要能把事情搞定, 为此。 他必须知道哪些自己能做, 哪些要求助于现实, 。 没有这种妥协
比亚迪不可能熬过漫长的产业等待期, 。 2008年
王传福曾吹过一个牛, : 比亚迪2025年要做到全球第一 因为这个牛。 王传福被嘲笑了很多年, 。 很多人不知道
其实早在2003年, 在, “ 忽悠” 技术专家廉玉波加盟比亚迪时 王传福就给他讲过这个梦想, 。 以比亚迪目前的势头来看
这并非完全不可能, 。 距离2025年
还剩三年, 留给王传福的时间。 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