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解读中国经济》:令人愉悦的好书
老夫子 / 2022-05-31 21:03 发布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提到, : “ 最近看完了林毅夫的 解读中国经济《 》 一些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得到了解答, 这是我这些年看过的最好的经济学书籍了, 连之一都没有, 。 …… 经济学并不能对你的投资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那种通透感, 再加上对经济大环境的理解、 会让我觉得读这本书绝对物超所值, 。 这本书
还有上面提到的书购买链接在xx号文中可以找到, , 经济学原理《 适合经济学入门》 , 通往奴役之路《 和》 致命的自负《 适合作为社科普及读物》 , 人的行为《 和》 国富论《 适合有一定耐心的读者》 。 ” 上一篇
我们看完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 这段时期的经济主逻辑, 我们接着来看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主逻辑, 。 第二部分 清楚的主逻辑
上一篇中的那段摘录
是浓缩地讲了建国以后30年的发展逻辑, 下面我们看看1978年以后几十年的发展逻辑, 。 从1978年到1996年
出现了三轮的, “ 放权—通货膨胀—整顿混乱—经济发展缓慢—放权” 这样的“ 一放就活 一活就乱、 一乱就收、 一收就死、 ” 的周期循环。 从理论上讲
对于这种, “ 活—乱” 循环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思路 即1994年提出的, “ 银行商业化 利率市场化, ” 让银行来选择投资的项目, 。 如果投资需求增加
银行就依靠利率来平衡资金的供给和需求, 利率上升, 投资需求下降, 储蓄需求上升, 投资和消费都下降, 经济就不会出现过热, 。 但从1983年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贷款之后
国有企业一直依靠着低息贷款生存, 如果让银行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来决定是否贷款, 就会导致众多国有企业的倒闭, 。 因此
银行要实行放开利率的改革, 就只有在国有企业效率提高以后才有可能, 。 “ 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 ” 第一部分的摘录讲的逻辑里
经济的主线, —— 投入 产出、 —— 都是控制死的 但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积极性, 。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放开了一些口子, 允许一些乡镇企业的出现, 以及给了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 这个口子一开
就一发不可收拾, 出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条, “ 轨道” 这就是我国特有的, “ 双轨制” 。 实际上
双轨制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至今在银行利率等领域, 还是双轨制的思路, 没有完全放开, 。 双轨制我们留到后面有机会再谈
先来说说摘录中的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 也就是摘录中所说的, “ 放权” 。 这种
“ 一收就死 一放就乱、 ” 作为中国人, 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 作者对这一点的分析, 清晰明了, : 如果让银行自己选择愿不愿意贷款给某家企业
以什么价格贷款给她、 这个问题一定能得到缓解, 。 但问题就在于这里
历史上成立的国有企业, 大多在活力和狼性方面, 是没办法和民营企业相比的, 这是所有权和激励机制决定的, 。 1983年以前
我国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一样, 是财政拨款的, 而不是自己融资, 83年改了以后, 国有企业要到银行去借钱, 都是一个父母, 银行自然得借, 。 所以
为什么直到现在银行利率还没有办法完全市场化,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少国有企业, 一旦断了贷, 经营就要出现问题, 甚至要破产, 。 既然这样
我们来看看, 作者眼中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 难点在于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
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一般的大企业有一些共性, 即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 这种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 所有者的激励和经营者的激励不一样, 前者追求投资回报率, 后者追求工资和福利, 。 第二
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从理论上讲
要解决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而解决信息不对称最重要的方式, 就是依靠市场的充分竞争, 。 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关键是剥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在剥离了政策性负担以后, 靠市场竞争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上述改革方案的前提是战略思想的转变
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内生于赶超战略, 如果要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就必须放弃赶超战略的思想, 真正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 。 关于这一段
我们拿万科来开头, 讲讲它的内涵, 。 万科经常被市场诟病的一点
就是, “ 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造成了管理层实际控制了公司, 并涉嫌以各种方式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 。 按照我对万科的理解和分析
上述结论不是事实, 但公司确实现状是无实际控制人, 。 对于一家股份制公司来说
委托, —— 代理问题是必然存在的 原因这一段摘录讲得很透彻, : 首先
股东不可能比管理层更了解公司实际情况, 这种信息不对称, 天然埋下了股东和管理层的冲突, 。 其次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 埋下冲突种子的基础上、 因为人天然是利益驱使的, 所以, 理论上来讲, 管理层是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 想方设法为自己, “ 谋福利” 的。 比起非国有企业
这个问题在国有企业会更加突出, 因为中小股东好歹会关注公司的情况, 毕竟那是自己的血汗钱, 。 但国企的所有者
追根溯源是, “ 全民” 注定了没有人会去真的较真, 。 这也是这些年国企高管限薪的原因之一
有点类似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限价, —— 既然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索性就强制限制, 。 解决的方案
作者给的就是两步, : 第一步
去掉国企身上的政策性负担, 比如要承担就业, 解决部分非市场化需求等、 这一步, 是为了给下一步开路, 。 第二步
创造充分竞争,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 让市场去解决国企的壮大和淘汰问题, 。 这两步看起简单
但其实切到了命门, 我们可以注意观察一下, 但凡是国企发展比较好的领域, 一定是竞争比较充分的领域, 这里说的好, 说的是管理优秀, 制度先进、 回报丰厚、 。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充分的竞争创造出了一个信息丰富的环境, 。 举个例子
地产行业的国企, 发展都还不错, 原因当然有政策和银行的支持, 但地产行业充分竞争, 数据获取容易、 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 我们中国人说
, “ 是骡子是马 拉出来溜溜就知道, ” 在一个各种指标可以横向对比的行业, 哪怕都是国企, 也自然会分出个高下, 。 这时候
股东该抛弃哪些企业, 支持哪些企业的管理层获得高回报、 也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 第三部分 我们的选择
未来中国的经济
从宏观来说, 一定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而改革的关键, 如前面所说, 就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 理解了这些
我们就能明白, 为什么这么多年, , “ 国有企业改革” 一直是各种改革文件的常客 为什么国家一直在这方面努力了, 。 在这条宏观主线之外
对于未来经济如何发展, 如前文所说, , “ 新结构经济学” 认为要“ 有为政府” 和“ 市场竞争” 充分结合。 接下来
我们看看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 我们以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作为理解的开端, 看一段摘录, : 许多人认为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重要驱动力
但提高消费取决于提高收入, 提高收入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则要求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 如果没有投资
就不会有创新和升级, 收入和消费增长也将大受影响, 。 因此
中国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用消费取代投资, 而应该集中在改善投资效率上, 从而让投资支持生产率提高, 就业创造和工资增长、 这些才是支撑国内消费的必要条件, 。 为此
政府需要解决供给侧失衡的问题, 包括杠杆率过高和产能过剩, 。 我之前的看法也是这样的
经济的三驾马车, —— 消费 投资、 净出口、 —— 如今看起来靠谱的就是消费。 关于
“ 出口不好做” 和“ 靠投资拉动的经济方式已经不可行” 几乎已经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了, 。 但是
作者确实提了个好问题, : 消费确实可以驱动经济增长
但是, 老百姓怎么样才能有更多消费呢, ? 这样一想
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了, —— 我有了钱自然会消费 不用你, “ 刺激” 。 想要提高收入
就要提高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 但大环境也很重要, 这个大环境, 就是经济中的产业选择和技术水平, 。 而要有更高水平的技术
有更先进的产业、 说白了, 还是要靠投资, 。 只不过
, “ 此投资” 非“ 彼投资” 无用投资, 低端投资已经没有用了、 要把资源从这些地方移出来, 用到更有效的方面, 。 而这种做法
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 “ 供给侧改革” 吗? 这么一想
我们国家的很多经济政策, 也都是有背后的根源的, 只是老百姓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罢了, 。 那么
为什么我国在这个阶段, 选择做, “ 供给侧改革” 呢? 毕竟如果这个事情逻辑这么清楚 不是早就应该开始做了吗, ? 还有更重要的
我们国家经济已经高速发展这么多年, 还有老龄化阴影在前, 接下来是不是注定要陷入低速增长的泥潭了吗, ?( villike)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